[无量香光 · 显密文库 · 手机站]
fowap.goodweb.net.cn
{返回首页}


信为根本(净慧)
 
{返回 佛教期刊文章选摘 文集}
{返回网页版}
点击:2022

信为根本
 
◎净慧

  佛教是一种信仰,优化自身素质、和谐自他关系,都要从信仰出发。
  优化自身素质、和谐自他关系的最终目标,是要使信仰得以实现。我们的信仰要在自觉觉他、自利利他的言行中得到落实。所以我提倡“将信仰落实于生活”,提倡“优化自身素质、和谐自他关系”。我们一定要想到,做这些事情的目的,都是为了落实信仰。
  《大智度论》说:“佛法大海,信为能人,智为能度。”没有信,就不能进入佛法的大海;没有信,到了佛法的宝山,也会空手而归。
  《大智度论》里面对于信,有很多生动的譬喻。其中一个比喻就把信比喻为手。佛法是一座宝山,有了“信”,就好像人有手一样,有信的人进入佛法的宝山,就能够取宝而归;如果没有取宝的手,到了宝山也是空来一场。大家想想看,这个譬喻贴切不贴切呢?当然把信比喻为手,只是信的部分特征的描述,不能包括信的全部内涵。
  由此我们就可以知道,许多研究佛法的学者,他也懂得许多佛法的道理,甚至比我们在座的所有人,包括我在内,都要通达得多。但是他对佛法没有信仰,他是把佛法当作知识和学问来研究,而且往往是以批判的态度来研究。他以这种方法来对待神圣的解脱法门,哪怕他研究一辈子,也不能净化身心、得到受用,只好空手而归。
  学习佛法的第一步,就是要对佛法僧三宝建立起清净的信仰。
 所谓清净的信仰,就是不能有丝毫的怀疑心。有了清净的信仰,就能如法修行,就能获得佛法的受用;有了清净的信仰,就能产生无量的功德;有了清净的信仰,就能成熟一切善根。
  信仰就像是肥沃的土地,佛法的一切根苗都植根于这块土地。只有在信仰的土地上,才能够长出种种清净功德之莲花。
  “信”在许多经论上,特别是一些具有佛学概论性质的大论上,都有非常严格的定义。像《大智度论》、《瑜伽师地论》、《成唯识论》,这些大部头的佛学论著,在讲到修行次第的时候,都强调要从皈依三宝、树立信仰开始。

摘自《双峰禅话》


{返回 佛教期刊文章选摘 文集}
{返回网页版}
{返回首页}

上一篇:施污垢布 得最胜福
下一篇:愿与行(月妙)
 顺其自然即是“修德”
 人生有多长(乃心斋)
 佛学杂记二章(蔡日新)
 海云禅师与临济寺(许惠利)
 明心见性与功德修养(陈音如)
 把信仰变成生活(拙缁)
 佛教文学的奇葩--佛教楹联(阿莲)
 生命无常(深慧)
 少欲知足,不向未来透支(济群法师)
 佛教为什么要信仰三宝(圣严法师)
全文 标题
 
【佛教文章随机阅读】
 参禅路头见闻录 第一章 认识路头与持戒因果的重要性[栏目:智光法师]
 相应154经 穗经[栏目:相应部 45.道相应]
 慈舟大师传[栏目:慈舟法师]
 学法的迫切性[栏目:多宝讲寺学僧文稿]
 绪论[栏目:西藏医心术]
 唐密本有无上密 谤法难免要沉沦(杨毓华)[栏目:唐密文集]
 Heat, Summit, Patience,First in the World[栏目:The Chan Hand book]
 淫欲不断,不能脱离轮回[栏目:净空法师·开示集六]
 杂阿含经卷第八(二一四)[栏目:杂阿含经]
 附录 法句经序[栏目:法句经·白话文]


{返回首页}

△TOP

- 手机版 -
[无量香光·显密文库·佛教文集]
教育、非赢利、公益性的佛教文化传播
白玛若拙佛教文化传播工作室制作
www.goodweb.net.cn Copyrights reserved
(2003-2015)
站长信箱:yjp990@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