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量香光 · 显密文库 · 手机站]
fowap.goodweb.net.cn
{返回首页}


漫说《杂阿含》(卷一)~C 第3经~第14经
 
{返回 界定法师 文集}
{返回网页版}
点击:2853

  在第(三)经之中,佛陀教导我们们对于五阴的认识,须立足于“断苦”。我们若对五阴的认识不充分,则无法做到断苦;相反,如果我们能做到知阴明阴,则能离苦断苦,最后做到“堪任断苦”。而在第(四)经中,佛陀则从我们对于生老病死的认识入手,来进一步提升我们对于五阴的观察。如果认识到五阴为苦空,为无常,则能远离怖畏,从而超越生老病死的束缚。关于这一点,我在上文中已经有所提及。

  而在第(五)经中,佛陀则说:“于色爱喜者,则于苦爱喜;于苦爱者,则于苦不得解脱、不明、不离欲”,如果其他四阴,亦复如是。在(六)经、(七)经中,则继续强调苦空观点的重要性。在第(七)经中,佛陀还以偈的形式,对上述义理进行了一番总结,即“无常及苦空,非我正思惟;无知等四种,及于色喜乐”。它所讲的道理,无非就是教导我们要深知色、受、想、行、识五阴的过患,我们需要观察它们、知道它们的本原面目,做到不要受到它们的影响(贪著),从而要远离它们,超越它们。

  在后面的诸小经中,佛陀反复地对弟子们阐述“五阴为无常、苦空”的观点,比如:

  第十经:“色无常,无常即苦,苦即非我,非我者即非我所。如是观者,名真实正观。”——此处,佛陀再次声明苦患、无常、非我观,即是“真实正观”;相反,则为颠倒梦想观。

  第十一经:“色无常,若因、缘缘生诸色者,彼亦无常。”——在这里,佛陀用因缘假合的理论,来阐述五阴的实质是无有实体,是无常的。而无常便是短暂的,不永恒的;是苦患的,是令人感到不快乐的,从而生起厌离心、进修心与解脱心。

  第十三经:“若众生于色不味者,则不染于色;以众生于色味故,则有染著”;“若色于众生不为患者,彼诸众生不应厌色;以色为众生患故,彼诸众生则厌于色”;“若色于众生无出离者,彼诸众生不应离于色;以色于众生有出离故,彼诸众生出离于色”;“我以如实知此五受阴味是味、患是患、离是离故,我……自证得脱、得出、得离、得解脱结缚,永不住颠倒,亦能自证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在这里,佛陀从“味”(在心理上产生回味与贪著)、“患”(给众生带来过患)、“离”(利于众生出离)三个方面,来阐述五受阴。佛陀的观点是,如果五受阴对于我们无有障碍,众生既可以做到“不味”、“不患”,而且也对众生的出离不会产生任何影响,那么我们根本没有必要强调五受阴的灾患。可是事实上五受阴却实实在在地影响了我们,我们一切众生都会受到它们的束缚,甚至沉迷其中而无力自拔,结果导致了我们距出离的目标渐行渐远,证悟之道变得遥遥无期。佛陀用自己的证悟经历,说明他成就佛道,也是从“味是味、患是患、离是离”开始着手修习的。因此,我们必须要认清五受阴的本来面目,认识到它们的严重危害,从而远离它们,灭除它们。

  第十四经:“我昔于色味有求有行,若于色味随顺觉,则于色味以智慧如实见”;“我于色离有求有行,若于色随顺觉,则于色离以智慧如实见”;“我于五受阴不如实知味是味、患是患、离是离者,我于诸天……不脱、不离、不出,永住颠倒,不能自证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我以如实知五受阴味是味、患是患、离是离,我于诸天……已脱、已离、已出,永不住颠倒,能自证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这里所讲的义理与第十三经所讲的完全一致,其侧重点则是佛陀自己的证悟感受。他说,当初他如果认识不到五阴受的种种过患,那么他至今也不可能成就佛道;正因为他看穿了五受阴的本质,因此他做到了远离它们,灭除它们,最终证得了佛道,成为受到人天敬仰的佛陀。(09.11.17)


{返回 界定法师 文集}
{返回网页版}
{返回首页}

上一篇:漫说《杂阿含》(卷一)~D 第15经:核心议题是“五阴为结使”
下一篇:漫说《杂阿含》(卷一)~B 正思惟经:叙述正确的观察五阴的无常、苦、空、非我,由之而可得自由自在。
 漫说《杂阿含》(卷三十六)~K 1006经、1007经和1008经皆是..
 漫说《中阿含》(卷十)~J 十五、弥醯经;十六、即为比丘说经
 漫说《杂阿含》(卷十七)~I 第470经(箭经):其主要叙述:无论凡圣..
 漫说《中阿含》(卷三)~C 三、度经
 漫说《杂阿含》之《杂阿含经》内容综述
 漫说《杂阿含》(卷三十八)~O 1077经:本经叙述佛陀感化贼人并度其..
 漫说《长阿含》(卷二)~G 当取灭度
 漫说《杂阿含》(卷二十四)~A 围绕着“四念处”法门而反复重申四念处的..
 漫说《杂阿含》(卷十三)~B 第306经(人经)、第307经(见法经)..
 漫说《杂阿含》(卷四十九)~M 1306经:本经叙述佛陀与阿难于天子面..
全文 标题
 
【佛教文章随机阅读】
 圣者言教 第三十课(十一)阿修罗的痛苦[栏目:圣者言教]
 谈比丘尼的贡献与“福报”深义--“《人间福报》创刊两周年作者联谊会”致词[栏目:昭慧法师]
 喜乐的曼达拉 家乡(三)[栏目:喜乐的曼达拉]
 佛教文学观 六、佛教对中国文学的影响 三 佛教对中国小说的影响[栏目:佛教与文学]
 念佛圆通章讲话之八[栏目:达照法师]
 Amitabha mantra[栏目:The Corpus of Pure Land]
 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 第五七0卷[栏目: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第六集]
 学诚大和尚访谈录[栏目:佛教人物访谈]
 情与理 一、情与理的定义[栏目:法鼓山智慧随身书·生活实用]
 因明入正理论义纂要[栏目:汉传因明学典籍]


{返回首页}

△TOP

- 手机版 -
[无量香光·显密文库·佛教文集]
教育、非赢利、公益性的佛教文化传播
白玛若拙佛教文化传播工作室制作
www.goodweb.net.cn Copyrights reserved
(2003-2015)
站长信箱:yjp990@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