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量香光 · 显密文库 · 手机站]
fowap.goodweb.net.cn
{返回首页}


漫说《杂阿含》(卷二)~G 第43经(取著经)
 
{返回 界定法师 文集}
{返回网页版}
点击:2057

  第四十三经(取著经):

  此经告诫诸比丘有关“取著而生恐怖”的主题,即“取故生著,不取则不著。”

  这里所说的“取著”,是因为我们执取于五阴,并生起的常、有、实等颠倒思想。佛陀对“取故生著”的解释是:

  “云何取故生著?愚痴无闻凡夫于色见是我、异我、相在,见色是我、我所而取;取已,彼色若变、若异,心亦随转;心随转已,亦生取著,摄受心住;摄受心住故,则生恐怖、障碍、心乱,以取著故。愚痴无闻凡夫于受、想、行、识,见我、异我、相在,见识是我、我所而取;取已,彼识若变、若异、彼心随转;心随转故,则生取著,摄受心住;住已,则生恐怖、障碍、心乱,以取著故,是名取著。”

  对于五阴现象,我们往往认为有一个真我的、实我的存在。比如说我们对于财产——我们在银行里很多笔存款,家中也有很多名贵字画、金银首饰,还有很多田宅房产,我们在与别人交谈时,往往引以为豪。正因为有财产的存在,因而我们执著于财产,对之念念不忘,有时被人偷窃,便茶饭不思,夜不能寐。如此一来,便正如佛陀所说,即“彼色若变、若异,心亦随转”。如此一来,这些财产便会给我们带来数不尽的烦恼,“则生恐怖、障碍、心乱”。对于物质财产如此,而对于名闻利养、高官厚禄、绝色佳丽之类的执取,更是亦步亦趋,大家你追我赶,耗尽毕生心力。

  其实在对待五阴为苦空这个观念上,我想很多人还是愿意承认并接受这个观点的。例如,我们时常听到人有说,“钱财乃是身外之物,生不带来死不带去”;在对待功名利禄方面,我们也能听到“如浮云”之类的感喟之言。坦率地说,大道理谁都懂得的,问题是落实到我们每个人的实际生活中去,便是个很大的问题。世间功德主们有时到寺院里来行财布施,师付们当然也很欢喜。于是佛教界便制订了“利和同均”来约束大家的行为。一旦“利分不均”,估计对于正处于修行阶段的出家师付们来说,也是一道很难迈过的门槛。

  当然,我们有时会遇到一些人在唱高调,说“视金钱如粪土”。根据我个人的粗略考察,能说出这种话的人,大约有三种,一是家底殷实,衣食不愁,钱多得花不完,并为此发愁型;二是没本事赚钱,或经过努力没有赚到钱,几近穷困潦倒,自怨自艾、聊以自慰型;三是说些漂亮话,做些表面文章,好博些清名,冒充斯文,沽名钓誉型。那么,出家僧人有时也会说些这样的官话,他们该归为哪种类型呢?我觉得,真正的修行人,是不会讲出“视金钱如粪土”这些官冕话的。就好像有些人吃了女人的亏,便斥女人为“红颜祸水”,这是一种自欺欺人的、心气不足的、酸葡萄心理作怪的变态心理在作崇,属于自我欺骗麻醉型。

  既然能够观照到五阴为苦空,为无常无我是如此艰难,那么能不能说我们就可以醉心沉迷于五阴呢?不能这样说。从当前现实大环境出发,我们只能勉为其难,在立足本职本份的基础上,多一分宽容,少一分嫉羡;多一分平淡,少一分贪婪;多一分随缘,少一分执著。如此一来,我们才能称为一个心理健康的人,一个距佛陀越来越近的人,一个麻烦越来越少的人,一个逐渐拥有完整人格的人……(09.11.28)


{返回 界定法师 文集}
{返回网页版}
{返回首页}

上一篇:漫说《杂阿含》(卷二)~H 第44经(系著经)
下一篇:漫说《杂阿含》(卷二)~F 第42经(七处经)
 漫说《杂阿含》(卷十七)~B 第457经(说经):本经叙述缘于界之上中..
 漫说《杂阿含》(卷三十五)~L 986经:本经叙述居家人与出家人皆有一..
 漫说《杂阿含》(卷三)~D 第64经(优陀那经)
 漫说《杂阿含》(卷三十二)~G 912经叙述众生皆依之二边,若离二边即..
 漫说《杂阿含》(卷三十七)~E 1028经:本经主旨:如何保持正念和正..
 漫说《长阿含》(卷五)~A 一、典尊经
 漫说《中阿含》(卷五十八)~A 一、法乐比丘尼经(210)
 漫说《杂阿含》(卷十六)~A 第407经、408经(思惟经):此二经教..
 漫说《中阿含》(卷五十二)~A 一、周那经(196)
 漫说《杂阿含》(卷二十六)~F 685经(乳母经)
全文 标题
 
【佛教文章随机阅读】


{返回首页}

△TOP

- 手机版 -
[无量香光·显密文库·佛教文集]
教育、非赢利、公益性的佛教文化传播
白玛若拙佛教文化传播工作室制作
www.goodweb.net.cn Copyrights reserved
(2003-2015)
站长信箱:yjp990@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