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量香光 · 显密文库 · 手机站]
fowap.goodweb.net.cn
{返回首页}


漫说《杂阿含》(卷三)~E 第65经(受经)
 
{返回 界定法师 文集}
{返回网页版}
点击:1460

  第六十五经(受经):

  先说几句题外话。

  我一直在思考这样一个问题:四部阿含经在南传佛教中为什么至今还红红火火,而北传佛教却将之束之高阁而备受冷落呢?我想我们会找到很多理由来阐述这个问题。一方面,大乘佛法在中国乃至韩日等国家,的确取得了重大的胜利;而另一方面,由于先天性的不足,最终导致这些具有大乘佛法典型特色的国家中,却显现了诸多致命的、不可修补的缺陷。时至今日,受着诸多因素的影响,佛教再也难现昔日的辉煌(除却铅华般的虚假成分)。

  另外一个问题也不得不需要深入地进行考察,那便是印度作为佛教的发源地,佛教最终却弄到无以立足的地步,甚至至今仍是一蹶不振。究竟是哪些因素,导致了佛教在印度的灭亡?

  关于上述两个问题,我想很多人都会作过或浅或深的思考,也可以得出各种不同的结论。对于这两个问题,比较统一的意见是:

  1、关于四阿含之所以在中国无法得到系统有力的弘扬,其根本原因就是这些经典对于个人素养的修炼过于注重,而对于民众的教导却相对较少,因此不太符合中国的国情。若从教义方面来说,四阿含尊崇的最高果位是四果阿罗汉,被斥为小乘小道,并不是究竟的无上大道(佛果),其发心度众生的胸怀是十分狭隘的。若从政治角度上讲,佛教之所以能顺利传入中国,与中国的文化传统相结合,并能成为具有中国特色的中国佛教,其中很重要的原因,是因为大乘佛教在很大程度上,迎合了统治阶级的统治民众的需要。上层决策者总是希望籍助佛教,来更好地教化抚慰民众,让老百姓们老实听话,不要造反闹革命。从这个意义上讲,宗教在某种程度上,起到了镇痛剂的效果。反观四阿含,由于其过于注重个人心性的修炼,因此对于普通民众来说,几乎是等同于曲高和寡,知者修者寥寥。

  2、佛教在印度的最终灭亡,对于佛教信徒来说,的确需要进行很好的反思与总结。当然,很多人将佛教在印度的消失归咎于土耳其回教徒的入侵,或者说和尚们本身太不争气,生活腐化堕落,最终把自己的前途葬送。当然,我们还可以找出更多的理由。可是,反观婆罗门教和耆那教,他们难道没有遭受到伊斯兰教铁蹄的蹂躏么?他们的弟子们都是那么恪守戒条么?事实上他们也是一团糟,与佛教总体情况大体相似。也有人说是缘于佛教内部的极度不团结——这是一条值得关注的理由。在对抗外敌入侵这方面,婆罗门教的确表现了高度的团结统一和极大的抗争性,而佛教徒却过于强调了“忍辱”,把忍受委曲与欺凌作为修炼心性的法门之一(难行能行,难忍能忍)。但是事实上,即使佛教在当时团结一致,像少林弟子般那样勇于抗击外敌入侵,其最终灭亡也是迟早的事,顶多可以换得些许的苟延残喘而已,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实质性问题。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了印度佛教的最终跨台呢?我个人的观点,还是将其归结为一点,即印度佛教在“有我”与“无我”的观点上,一直举棋不定,首鼠两端,最终使自己被“有我”的观点所同化。而婆罗门教的核心教义,则主张梵天创世,即万物有主宰,一切皆有实体(即“有我”)。佛教在一片反对声中,最后也站到了“有我”的阵营。此时,当整个社会都被“有我”热浪覆盖时,佛教还有生存发展的空间与必要么?此时,印度佛教已经走到了它生命的尽头,完成了其历史使命,可以长眠了。——关于这个问题,容以后有机会再进行深入的思考。

  谈到思考,这部六十五经(受经)就教导我们:作为佛弟子,就应当时常修习“方便禅思,内寂其心”。禅思些什么呢?就是要观察五受阴的本质现象。

  在谈到“什么叫佛教”时,一些法师喜欢把佛教归结为两句话,即“诸恶莫作,众善奉行”。有一位居士问我说,这话说得对不对,有没有问题?我说不能说是错的,但是至少这种回答是有问题的。如果我们将“诸恶莫作,众善奉行”就视为佛教,那么佛陀为什么还要教导我们要树立“无常”、“无我”、“苦空”等观念呢?纵观一切合法的宗教,都毫无例外地具有“止恶扬善”的特点,否则它就是邪教,就不会流传下去。试想一下,尽教人干坏事,教人自焚闹事的宗教,怎么可能会深得民心呢?其实,最要紧的一句话,落在了“自净其意”这四个字上面。什么叫“自净其意”?就是本经中所说的八个字:“方便禅思,内寂其心”,二者说得是一个理儿,没啥本质区别。请看经文:

  “常当修习方便禅思,内寂其心。所以者何?比丘常当修习方便禅思,内寂其心,如实观察。云何如实观察?此是色、此是色集、此是色灭;此是受、想、行、识,此是识集、此是识灭。”

  这便是我们需要观察禅思的具体内容。关于色集、色灭这些名相术语,我在前面的文章中已经提及,此处不再重复。如果对于五阴的详细情况进行如实深入的观察,便可以达到“内寂其心”的境地。什么叫“内寂其心”?就要自我们内心能够彻底平静下来,不受外界、内界的各种因素的干扰,就是要做到“宠辱不惊”,凡事皆泰然自若,阅尽沧桑,如平步行云。坦率地说,要使我们的内心不起染著,不容易呀!淝水之战中的谢安,算是响当当的人物了。当晋军收复寿阳,谢石和谢玄派飞马往建康报捷。当时谢安正跟客人在家下棋。他看完了谢石送来的捷报,不露声色,随手把捷报放在旁边,照样下棋。客人知道是前方送来的战报,忍不住问谢安:“战况怎么样?”谢安慢吞吞地说:“孩子们到底把秦人打败了。”——这种镇静自若的神情,了不起呀!可是他的心里面呢?却是翻起涛天巨浪,兴奋的无法形容。当谢安送走客人回到内宅,其兴奋心情再也按捺不住。在跨过门槛的时候踉踉跄跄的,把脚上的屐齿也碰断了(“谢安得驿书,知秦兵已败,时方与客围棋,摄书置床上,了无喜色,围棋如故。客问之,徐答曰:‘小儿辈遂已破贼。’既罢,还内,过户限,不觉屐齿之折。”)。如此看来,谢安的思想境界,与佛家的修持境界相比起来,简直是小儿科了。

  在经文的最后,佛陀一再叮嘱比丘:“是故,比丘!常当修习方便禅思,内寂其心。比丘!禅思住,内寂其心,精勤方便,如实观察。”

  但愿我们世间每一个人,都能做到“心寂其心”。(2010/01/07)


{返回 界定法师 文集}
{返回网页版}
{返回首页}

上一篇:漫说《杂阿含》(卷三)~F 第66经(生经)、67经(乐经)、68经(六入处经)
下一篇:漫说《杂阿含》(卷三)~D 第64经(优陀那经)
 漫说《长阿含》(卷十二)~B 佛陀对于“见不可见”的探究
 漫说《中阿含》(卷二十三)~F 六、黑比丘经
 漫说《杂阿含》(卷三十四)~B 951经~955经容大体相似,重点叙述..
 漫说《杂阿含》(卷三十七)~A 1023经:本经重点述说临终得脱之六相..
 漫说《中阿含》(卷三十一)~B (六)父母苦劝(七)与王相会(八)为王..
 漫说《长阿含》(卷十)~B 二、不思经
 漫说《杂阿含》(卷三十八)~E 1068经佛陀教育尊者低沙应修恭敬....
 漫说《杂阿含》(卷二十二)~A 第576经(难陀林经):经中叙述某一天..
 漫说《中阿含》(卷四十四)~B 二、分别大业经(171)
 漫说《杂阿含》(卷三十九)~D 1084经、1085经:本经叙述人生短..
全文 标题
 
【佛教文章随机阅读】
 净土圣贤的传记(十)[栏目:益西彭措堪布]
 《入菩萨行论》讲记(十六)[栏目:入菩萨行论讲记·达真堪布]
 如何找师父?[栏目:传喜法师·信众问答]
 最严厉的处分是默摈[栏目:净空法师·开示集九]
 破禅的智慧 第六篇 禅宗话头名言解读[栏目:黄炳寅]
 佛法修学概要 三[栏目:佛法修学概要·净界法师]
 十牛图和颂[栏目:莲池大师]
 佛子行三十七颂的开示 1 目录[栏目:东宝·仲巴仁波切]
 珍惜生命 背尘合觉 ——《人犬一点灵》观后感开示[栏目:传喜法师]
 佛教科学观 结论[栏目:尢智表居士]


{返回首页}

△TOP

- 手机版 -
[无量香光·显密文库·佛教文集]
教育、非赢利、公益性的佛教文化传播
白玛若拙佛教文化传播工作室制作
www.goodweb.net.cn Copyrights reserved
(2003-2015)
站长信箱:yjp990@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