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量香光 · 显密文库 · 手机站]
fowap.goodweb.net.cn
{返回首页}


漫说《杂阿含》(卷八)~O 第228经(增长经):增长法与损灭法。
 
{返回 界定法师 文集}
{返回网页版}
点击:1544

  第228经(增长经):

  本经重点讲述两点:增长法与损灭法。

  1、增长法:“云何增长法?谓缘眼、色,生眼识,三事和合触,触缘受,广说乃至纯大苦聚集,是名增长法;耳、鼻、舌、身、意亦复如是,是名增长法。”这里重点讲的是“集”,即诸种受聚集在一起,像滚雪球那样越滚越大,直至到无以复加的地步,即为烦恼的渐次增长而无有减损。

  2、损灭法:“云何损灭法?缘眼、色,生眼识,三事和合触,触灭则受灭,广说乃至纯大苦聚灭;耳、鼻、舌、身、意亦复如是,是名损灭法。”此处焦点集中于一个“灭”字,即犹若残雪消融,渐次消损,最终化作颗颗水滴随流而去,诸烦恼障不再结缚于己身。

  前者为“增”,后者为“损”;前者为“长”,后者为“灭”。一反一正,恰好契合了祛邪显正的佛法义理。因此我们将佛教三藏中的“论藏”(阿毗达磨)视为“对法”,一是以正理正见对治颠倒妄见,二是含有两两相对之意,即正与邪的对立、迷与悟的对立,真与妄的对立、有漏与无漏的对立、凡夫与圣者的对立……佛法的高明之处,并不是一昧地强调对立,而是透过貌似对立的表象,透露出统一的内在关系。比如说“烦恼即菩提”、“大疑大悟,小疑小悟,不疑不悟”等,便是“不二法门”的有力佐证。

  第229经(有漏无漏法经):

  本经向我们诠释了何谓“有漏法”,何谓“无漏法”。

  1、有漏法:“云何有漏法?谓眼色、眼识、眼触、眼触因缘生受,内觉若苦、若乐、不苦不乐;耳、鼻、舌、身、意法、意识、意触因缘生受,内觉若苦、若乐、不苦不乐,世俗者,是名有漏法。”

  2、无漏法:“云何无漏法?谓出世间意,若法、若意识、意触、意触因缘生受,内觉若苦、若乐、不苦不乐,出世间者,是名无漏法。”

  何谓“有漏”?何谓“无漏”?若从字面上去理解,“漏”即烦恼的异名,有漏即有烦恼,无漏即无烦恼。如果这样理解却又失之简单。若稍加诠释,“有漏”即由于烦恼从有情的六根门不断漏泄,使有情流转于生死轮回,故称“有漏”。这里的“有”,小乘教释为“随增”,随顺增上烦恼之法即有漏法;大乘教释之为“俱”,即将与烦恼俱生俱灭、互相增益之法称有漏法。而“无漏”即与“有漏”相对应,即“无随增”,或“无俱”之义。

  如果从本经中所述的观点来看待有漏与无漏,则可以看出有漏为世间法,乃为有为的生灭之法;而无漏则为出世间法,为无为的如如不动之法。从六根与六境以及六识的关系中可以看出:

  (1)眼色、眼识、眼触;(2)耳声、耳识、耳触;(3)鼻香、鼻识、鼻触

  (4)舌味、舌识、舌触;(5)身触、身识、身触;(6)意法、意识、意触

  六根与六境接触后,再与六识产生相互作用,进而生起六触。六触能生三受,此三受的具体表现,便是“爱”字,因此我们说“六触生受”,即是此意。现在的心理学一般只承认“意识”(即第六识)的作用,而对于前五识则持保留意见。在一般人看来,眼与外境之色相接触后,是否会产生“眼识”,尚无有力的证据,因为眼根作为器官之一,其与外界的观察,必须要经过大脑的分析综合后,才能产生“识”。例如一个植物人(或丧失意识分别能力者),其眼色虽接触,然究竟是否能产生眼识,倒也难说。在原始经典中一般只讲六识,至于更深层次的末那识与阿赖耶识,甚至更为神秘的第九识(庵摩罗识),现今心理学似乎也未予以普遍性的认可。(3.16.)


{返回 界定法师 文集}
{返回网页版}
{返回首页}

上一篇:漫说《杂阿含》(卷九)~A 第230经、231经(三弥离提经)
下一篇:漫说《杂阿含》(卷八)~N 第223~225经(断经)
 漫说《杂阿含》(卷三十)~A 第830经、831经叙述一位名叫“迦叶氏..
 漫说《杂阿含》(卷四十六)~E 1227经:本经叙述波斯匿王因祖母命终..
 漫说《杂阿含》(卷八)~F 第204经(如实知见经)
 漫说《中阿含》(卷十三)~B2 世尊亲授弥勒金缕衣
 漫说《杂阿含》(卷二十二)~A 第576经(难陀林经):经中叙述某一天..
 漫说《中阿含》(卷四十四)~B 二、分别大业经(171)
 漫说《长阿含》(卷十六)~E 三明经
 漫说《杂阿含》(卷三)~F 第66经(生经)、67经(乐经)、68经(..
 漫说《杂阿含》(卷三十七)~E 1028经:本经主旨:如何保持正念和正..
 漫说《杂阿含》(卷四十七)~M 1259经~1262经:此四经主要阐述..
全文 标题
 
【佛教文章随机阅读】
 净宗朝暮课诵经文讲记 第十三卷[栏目:净空法师]
 论佛教唯识学认识论中的主体意识(王健)[栏目:唯识学研究]
 略释新华严经修行次第决疑论卷二之下(李通玄)[栏目:隋唐居士名家文集]
 没有皈依密宗上师没有灌顶的普通居士能不能按照龙萨前行的仪轨来修行?[栏目:阿松仁波切·利乐问答]
 涵芬集 第一部分 心法指归 十四、书信集续编[栏目:徐恒志居士]
 我劝人修福的三桩事情[栏目:净空法师·开示集一]
 毗婆舍那(观)的意义(黄中豪 主讲)[栏目:著述文集]
 法句经开示 第五讲 第三五偈[栏目:圣喜尊者]
 论秦巴山区佛教的几个特点[栏目:李利安教授]
 杨仁山的《论语发隐》[栏目:陈坚教授]


{返回首页}

△TOP

- 手机版 -
[无量香光·显密文库·佛教文集]
教育、非赢利、公益性的佛教文化传播
白玛若拙佛教文化传播工作室制作
www.goodweb.net.cn Copyrights reserved
(2003-2015)
站长信箱:yjp990@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