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量香光 · 显密文库 · 手机站]
fowap.goodweb.net.cn
{返回首页}


漫说《杂阿含》(卷九)~R 第255经(鲁酰遮婆罗门经)
 
{返回 界定法师 文集}
{返回网页版}
点击:1722

  第255经(鲁酰遮婆罗门经):

  本经叙述鲁酰遮婆罗门承事摩诃迦旃延,曾被年轻的弟子取笑。迦旃延即说真实的婆罗门乃坚守门之人等法,使其欢悦。

  本人的主人公乃是迦旃延尊者。我们知道,在佛陀的十大弟子中,迦旃延尊者以议论第一而著称。所谓的“议论”,是由于他善于分析法义、擅长说法,能够“略义能广、广义能略”——说白了,就是能将复杂的加以简化,而将简单的教义演绎出甚深的法理。能够做到这一点,实际上很不容易。在《贤愚经》中记载了一则“老妪卖贫”的故事,十分动人:阿槃提国(位于西印度)有一位贫苦无依的老妇,其处境悲惨。有一次到河边去浣水,想到自己劳碌一生却依然贫苦无着,憔悴不堪,禁不住在河边嚎啕大哭。迦旃延见到后,随即方便善巧地教她“卖贫”,教她用最简单的方法布施、念佛、观佛,终于使老妇得生忉利天。

  迦旃延尊者一生度生无数,比如说第254经中的“二十亿耳”比丘,就是经迦旃延尊者的度化而舍俗出家,并成就正道。而迦旃延尊者布教的主要区域,位于西印度的阿槃提国。据原始经典记载,阿槃提国民风未化,人们比较野蛮,也没有佛法信仰,动不动便与毗邻的乔赏弥国发生战争。而迦旃延尊者主张向佛陀请缨,要求去开辟西部印度佛教的新天地。佛陀给予高度赞誉,并细心嘱咐迦旃延尊者要方便度化,顺应民风。结果迦旃延尊者在西印度的弘阐得到了巨大的成功,成为原始佛教史上需要浓墨书写的传奇式人物。

  迦旃延尊者不仅和阿槃提国当地的原著民关系很融洽,而且与婆罗门种姓的僧俗关系也极为和睦。比如说这位鲁酰遮婆罗门,便是迦旃延尊者的忠实护法。经中记载他对迦旃延尊者是“恭敬承事,如罗汉法”。所谓“罗汉法”,就是像供养阿罗汉那样,在衣食住行方面都无有缺失,以弟子之礼师事。

  这位鲁酰遮婆罗门在当地也很有名望,家境殷实,手下也有不少“年少弟子”。当他们看到老师对迦旃延尊者如此尊重,心里很有意见。有一天他们“游行采薪,至尊者摩诃迦旃延窟边,共相戏言:‘此中剃发沙门住,是黑暗人,非世胜人,而鲁酰遮婆罗门尊重供养,如罗汉法’。”

  若从现在的眼光看,这些年轻人说话是存有偏见的。但是从他们的话中,我们至少可以获得两个信息。第一,从肤色上看,迦旃延尊者是属于“黑暗人”,即皮肤黝黑的印度早期原著民,后来被列为最下等的贱民阶层。第二,所谓的“胜人”,是指耆那教的教徒。耆那教的绝大多数教徒,虽然行为举止十分怪异甚至是荒诞,但是他们对于教徒的出身却十分在意。从迦旃延尊者“是黑暗人,非世胜人”这句话我们可以获悉,耆那教似乎不太欢迎(甚至是拒绝)贱民阶层的加入。这些年轻的采薪人话中的意思是:迦旃延虽然在修行次等上很了不起,可是他始终是贱民,连耆那教教徒都不如。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在古印度,种姓制度是多么的根深蒂固!

  迦旃延尊者听到了年轻人们的挑衅声,于是就走到窟外,对他们说:“你们怎么能这么说呢?请你们不要再讲了。”可是那些年轻人并不买帐,还是一个劲地喋喋不休。后来迦旃延尊者只好说:“那我为你们说法,总可以了吧。”这帮年轻人听后,顿时来了兴趣,便齐声说:“诺,唯愿说法,我当听受。”——这一声“诺”,倒有点像汉朝人的语气。

  迦旃延说了什么法呢?他说了一偈。大意是这样的——

  古时候的婆罗门,都十分注重戒律的修习,在身口意三业方面丝毫不敢马虎大意,因此他们都获得了一定的修行果位——这才是真正的婆罗门。可是后来呢,婆罗门堕落了。虽然他们一天三浴其身并口诵三典(三吠陀,梨俱、夜柔、娑摩),可是他们一味地贪图利养,却从不持守五戒十善。如今的婆罗门是徒有其表,而无有其实,可谓“金玉其外,败絮其中”!

  这群年少婆罗门一听,顿时气急败坏:“谤我经典,毁坏所说,骂辱婆罗门。”然后头也不回去跑回去向他们的老师——鲁酰遮婆罗门那里告状。

  鲁酰遮婆罗门起初是不信的,后来在弟子们的反复煽动下,信心也开始动摇。唯一的办法,就是当面验证。于是他往诣摩诃迦旃延。但是当他闻偈语之后,便说“我先不信诸年少语,今摩诃迦旃延真实诽谤经典,毁訾而说,骂辱婆罗门。”但是他毕竟很有涵养,不一会儿,他问道:“仁者所说门,何等为门?”——这里的“门”,是指迦旃延在偈中所说的两句话,即“常住于慈悲,关闭诸根门”。

  迦旃延针对这个“门”字,展开了他“略义能广”的议论功夫:“婆罗门!眼是门,以见色故;耳、鼻、舌、身、意是门,以识法故。”

  婆罗门继问:“如摩诃迦旃延所说不守护门,云何不守护门?”

  迦旃延继答:“婆罗门!愚痴无闻凡夫眼见色已,于可念色而起缘著,不可念色而起嗔恚。不住身念处,故于心解脱、慧解脱无如实知,于彼起种种恶不善法,不得无余灭尽,于心解脱、慧解脱妨碍,不得满足;心解脱、慧解脱不满故,身满恶行,不得休息,心不寂静;以不寂静故,于其根门则不调伏、不守护、不修习。如眼色、耳声、鼻香、舌味、身触、意法,亦复如是。”

  婆罗门再问:“云何复名善守护门?”

  迦旃延再答:“多闻圣弟子眼见色已,于可念色不起缘著,不可念色不起嗔恚;常摄其心住身念处,于彼所起恶不善法寂灭无余,于心解脱、慧解脱而得满足;解脱满足已,身触行悉得休息,心得正念,是名初门善调伏守护修习。如眼及色,耳声、鼻香、舌味、身触、意法,亦复如是。”

  关于这段对话,我想凡是看过阿含经的人,都会不难理解——当然,字面理解与实证修行完全是两回事儿。而迦旃延尊者将六根喻为六门,并且演绎出众多甚深的义理,是值得我们反复品读的。(四月二十一日)


{返回 界定法师 文集}
{返回网页版}
{返回首页}

上一篇:漫说《杂阿含》(卷十)~A 第256经~258经(无明经)
下一篇:漫说《杂阿含》(卷九)~Q 第254经(二十亿耳经)
 漫说《中阿含》(卷四十二)~A2 说法内容
 漫说《杂阿含》(卷五十)~X 1359经:本经叙述比丘思念细软衣,而天..
 漫说《中阿含》(卷二十三)~A 一、比丘请经
 漫说《杂阿含》(卷三十五)~N 988经叙述天帝释向佛问法
 《长阿含经》内容综述(D)(表四)
 漫说《杂阿含》(卷三十)~B 第832经叙述戒、定、慧三学,并对三者加..
 漫说《长阿含》(卷十五)~B 种德师徒间的对话
 漫说《中阿含》(卷四十九)~A 一、说智经(187)
 漫说《长阿含》后记
 漫说《长阿含》(卷二)~F 难题
全文 标题
 
【佛教文章随机阅读】
 南传菩萨道 上 第七章:杂集 第六篇:什么是波罗蜜的基本条件?[栏目:明昆长老]
 绝妙说法 法华经讲要 二四、妙音菩萨品──四十种身,说法利生[栏目:绝妙说法·法华经讲要]
 比丘尼传 4 齐 东青园寺法全尼[栏目:比丘尼传·白话文]
 佛心经品亦通大随求陀罗尼直解 8[栏目:余金成居士]
 还乡(醒世)[栏目:福建佛学院·学僧园地]
 杂宝藏经白话 求毗摩天望得大富缘第百五[栏目:杂宝藏经白话]
 《赵州禅师语录》壁观卷中(381-400)[栏目:冯学成居士]
 当愿众生行深妙道[栏目:静思晨语·证严上人]
 欢喜自在·自谦[栏目:欢喜自在]
 大佛顶如来密因修证了义诸菩萨万行首楞严经拾遗卷第一[栏目:智谕法师]


{返回首页}

△TOP

- 手机版 -
[无量香光·显密文库·佛教文集]
教育、非赢利、公益性的佛教文化传播
白玛若拙佛教文化传播工作室制作
www.goodweb.net.cn Copyrights reserved
(2003-2015)
站长信箱:yjp990@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