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量香光 · 显密文库 · 手机站]
fowap.goodweb.net.cn
{返回首页}


漫说《杂阿含》(卷十三)~C 第308经(不染著经):本经叙述若染著于色(法)等,当色诸法变易之时,便会生大苦患;相反,便可获得安隐涅槃。
 
{返回 界定法师 文集}
{返回网页版}
点击:1952

  第308经(不染著经):

  本经叙述若染著于色(法)等,当色诸法变易之时,便会生大苦患;相反,便可获得安隐涅槃。

  佛陀对弟子们说:“诸天、世人于色染著爱乐住,彼色若无常、变易、灭尽,彼诸天、人则生大苦;于声、香、味、触、法染著爱乐住,彼法变易、无常、灭尽,彼诸天、人得大苦住。”这里所讲的前提,便是“染著”二字。从汉语的字面上去认识,“染”与“著”实际上是两个概念,“染”为因,“著”为果;“染”先而“著”后;“染”为熏习,为初始阶段,“著”为恶习,为牢不可破。众生染著的对象,自然是色等六尘境。从一般顺序上而言,六根对于六境的贪著,产生喜好之心,继而便为染著乐住。染著并不是独立存在的,它必须与一系列的“识”相伴随,因此染著十分顽固,很不容易破解。

  有染著爱乐,就必然有痛苦的产生。佛教中的“苦”,种类繁多,不是我们想像中的那么简单,与世俗意义中的“痛苦”,也不完全是一回事。这种苦,集中归纳为“三受”(苦、乐、舍)。此三受之集合体,便会塞碍我们趋向涅槃之道。相反,若对六境不产生染著乐住,便会获得无上的大安隐。

  对于经末之偈颂,略加阐释:

  1、于色声香味,触法六境界,一向生喜悦,爱染深乐著。

  略解:色声香味触法为六境,我们六根往往缘攀于六境,对其产生喜乐之心,爱染之心,因此越陷越深,无力自拔。

  2、唯有诸贤圣,见其灭为乐,世间之所乐,观察悉为怨。

  略解:圣贤眼中“乐”,与凡夫眼中的“乐”是大不相同的。比如说臣民饮用了有毒之水,出现了颠狂症状,以蓬头垢面、祼形为美;圣贤有时随顺众生,乃现众生之相,而悉以教化。待众生去毒,方如梦初醒,恍然大悟。在圣贤眼中,世间之乐皆为魔怨,而真正大乐,莫过于抵达彼岸,落个身心洒脱。

  3、甚深难解法,世间痴惑生,大暗所昏没,盲冥无所见。

  略释:此描绘浮生万状。佛法其实并不难解,然众生耽于迷乐,不愿出离而已。《法华经》中所谓火宅之喻,即为此意。

  4、唯有智慧者,发朦开大明,如是甚深句,非圣孰能知?不还受身者,深达谛明了。

  略解:所谓凡圣差别,全系一念之间。从“解”而言,凡圣无二;然从“行”而言,却相差千里万里。凡众能解却未必能行,而圣者却能解能行,且行之道果,其志弥坚。今人若希冀从此“不还受身”(无来生),必要达到“谛明了”,方可了得。(7月4日)


{返回 界定法师 文集}
{返回网页版}
{返回首页}

上一篇:漫说《杂阿含》(卷十三)~D 第309经、第310经(鹿纽经)
下一篇:漫说《杂阿含》(卷十三)~B 第306经(人经)、第307经(见法经)
 漫说《杂阿含》(卷三十九)~C 1083经:本经以大象小象之别,来比喻..
 漫说《杂阿含》(卷三十八)~O 1077经:本经叙述佛陀感化贼人并度其..
 漫说《杂阿含》(卷三十五)~N 988经叙述天帝释向佛问法
 漫说《杂阿含》(卷十七)~O 第483经(无食乐经):本经叙述修禅的深..
 漫说《杂阿含》(卷四十九)~L 1305经:本经叙述修行不分场合,纵然..
 漫说《中阿含》(卷五十)~B 二、牟犁破群那经(193)
 漫说《杂阿含》(卷二十七)~F 723经与724经讲述年少比丘奉事长老..
 漫说《中阿含》(卷三)~F 六、伽蓝经
 漫说《长阿含》(卷十五)~D 二、究罗檀头经
 漫说《中阿含》(卷四十二)~A2 说法内容
全文 标题
 
【佛教文章随机阅读】
 为什么学佛 第五章 佛性 6.五体投地皈命礼[栏目:能弘法师]
 护法的故事--丹坚护法[栏目:丹增嘉措仁波切]
 莲花王子[栏目:佛教故事选萃]
 净土大经科注 第二二一集[栏目:净土大经科注讲记·净空法师]
 枇杷 Loquat Fruit[栏目:旅途脚印 Footprints on the Journey]
 四十华严 第四卷 第66讲[栏目:海云继梦法师文集·四十华严]
 前行讲记 第五十讲 前行备忘录-人四无暇-止观祈祷-结行[栏目:大圆满龙钦宁提前行引导讲记]
 狗咬人[栏目:觉世论业]
 五百罗汉 172、喜见尊者[栏目:五百罗汉]
 佛遗教经讲要[栏目:太虚法师]


{返回首页}

△TOP

- 手机版 -
[无量香光·显密文库·佛教文集]
教育、非赢利、公益性的佛教文化传播
白玛若拙佛教文化传播工作室制作
www.goodweb.net.cn Copyrights reserved
(2003-2015)
站长信箱:yjp990@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