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5经(集生经):
本经为佛陀用偈问舍利弗,舍利弗乃善巧回答。
有一天,世尊对舍利弗说:“如我所说,波罗廷耶阿逸多所问:若得诸法数,若复种种学;具威仪及行,为我分别说。舍利弗!何等为学?何等为法数?”
佛陀在这里是借用别人之问,然后再转问舍利弗。佛陀对波罗廷耶阿逸多所问并不是回答不了,而是用此偈来试探一下舍利弗究竟对佛法领悟了多少。对上面之偈,从字面上的理解是这样的:“那些得诸法数的圣者(法数指对佛法十分了解,指解脱了的无学位),以及种种有学的人们,这些人所具有的威仪与德行,请分别予以解说。”这里需要重点掌握两个概念:无学与有学。无学位与有学位各自所具备的威仪与德行的特征有哪些,需有一个大致的轮廓划分。佛陀就是抓住了这两个重点向舍利弗提问,“何等为学?何等为法数?”
舍利弗一时竟回答不上来(默然不答),以至“第二、第三亦复默然”。
佛陀见舍利弗一时语塞,便提示道:“真实?舍利弗!”——现前是否真实。
舍利弗受到了点化,于是大声地回答说:“真实,世尊!比丘真实者,厌、离欲、灭尽向。食集生,彼比丘以食故,生厌、离欲、灭尽向,彼食灭;是真实灭觉知已,彼比丘厌、离欲、灭尽向,是名为学。”此处所讲的是比丘从有学向无学的一个渐次修习的过程,即比丘欲得“真实”者,须对“食”进行深入的观察,从而生起厌离心,逐步趋向解脱。此处的“食集”,是指滋养物的起因,泛指对一切物欲享受体察与观照。
佛陀继续点化道:“复次,真实,舍利弗!”
舍利弗回答:“真实,世尊!世尊!若比丘真实者,厌、离欲、灭尽,不起诸漏,心善解脱。彼从食集生,若真实即是灭尽,觉知此已,比丘于灭生厌、离欲、灭尽,不起诸漏,心善解脱,是数法(无学位,悟法者)。”从舍利弗的回答中可知,无论是有学还是无学,都应该从对“真实”的观照入手。当然,有学与无学是有区别的,二者区别在:
有学:厌、离欲、灭尽向;
无学:厌、离欲、灭尽,不起诸漏,心善解脱。
在有学的“灭尽向”,只是朝着“灭尽”(烦恼断尽)的方向前进(奋斗),因此他们需要不断地修学;而无学位已达到“灭尽”,同时诸漏已不再生起,且“心善解脱”,已经获得了究竟的超越。当然,二者的悟法门径却是一致的,即从“食集”起步,继而“厌”、“离欲”。一个是处于不断的进步的学习过程中,一个是已学有所成,无所不知无所不能。
佛陀听后很是赞赏:“如是!如是!如汝所说,比丘于真实生厌、离欲、灭尽,是名法数。”佛陀说后便入室坐禅。
经末发生了一个小插曲:舍利弗在佛陀离开后,对诸比丘说:“我不能辩世尊初问,是故我默念住。世尊须臾复为作发喜问,我即开解如此之义,正使世尊一日一夜,乃至七夜,异句异味问斯义者,我亦悉能,乃至七夜,以异句异味而解说之。”意是是说一开始他没弄明白佛陀偈问的真实意图,后来经过世尊的点拔,遂豁然开朗,一发不可收拾,辩才无碍。后来这番话被人“转述”到佛陀那儿,并称舍利弗是“一向师子吼言”,有点像打小报告。佛陀听后,指出舍利弗既没撒谎,也未吹嘘,他讲的是实话,因为舍利弗是“善入法界故”。(7月2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