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量香光 · 显密文库 · 手机站]
fowap.goodweb.net.cn
{返回首页}


漫说《杂阿含》(卷十七)~Q 第485经(优陀夷经):本经探讨有关“二受”、“三受”乃至无量受的语境。
 
{返回 界定法师 文集}
{返回网页版}
点击:1531

  第485经(优陀夷经):本经探讨有关“二受”、“三受”乃至无量受的语境。

  优陀夷尊者被誉为“度众第一”,其一生度众无数,是位了不起的比丘大菩萨。有一次“瓶沙王”(频婆娑罗王,摩竭陀国国王)造方至优陀夷尊者住所,向他请教一事:“云何世尊所说诸受?”意思是说佛陀主要说了哪些受?这些受的具体内容又是什么。优陀夷尊者回答说是三受,分别是乐受、苦受与不苦不乐受。

  瓶沙王一听,说不对呀,佛陀明明跟我说是二受(苦乐二受),你怎么无缘无故地冒出了“不苦不乐受”呢?“正应有二受:乐受、苦受;若不苦不乐受,是则寂灭”——意思是说世间如果有不苦不乐受的存在(既感受不到苦,也感受不到乐),那就等于说人已经“寂灭”(死去)了。如此一来,一方坚持说只有二受,一方坚持说有三受,彼此谁也说服不了谁。最后结果是,大家一起到佛陀那儿去,请求世尊予以裁决。优陀夷问道:“我亦不能立三受,王亦不能立二受,今故共来具问世尊如是之义,定有几受?”

  佛陀的回答很明确,他说他既说二受,也说三受。为什么?因为对不同的闻法对象,就必须具备不同的方便说教。佛陀不仅说二受、三受,他还说一受、四受、五受、六受、十八受、三十六受乃至“百八受”或“无量受”。

  一受:即苦受,“所有受皆悉是苦,是名我说一受”;

  二受:“说身受、心受”,即生理的自然反应与心理上所引起的各种变化;

  三受:乐、苦、不苦不乐受;

  四受:欲界系受、色界系受、无色界系受、不系受;

  五受:乐根、喜根、苦根、忧根、舍根;

  六受:眼触生受,耳、鼻、舌、身、意触生受;

  十八受:谓随六喜行、随六忧行、随六舍行受;

  三十六受:“依六贪著喜、依六离贪著喜、依六贪著忧、依六离贪著忧、依六贪著舍、依六离贪著舍”;

  百八受:过去三十六受、现在三十六受、未来三十六受;

  无量受:“如说此受彼受等”,即各种感受(或一切感受)。

  简要说明:

  1、六喜行、六忧行:是指于六根的每一根,对会使其起喜(或忧)其所在的境界,即六根对六境时,会起喜或忧两种反应。

  2、六舍行:于六根的每一根,对会使其起平静之所在的境界,即六根对六境,会生起平静的心态(或全身放松)。

  3、三十六受:是在六喜、六忧、六舍的基础上进一步进行细化,将它们悉分为“贪著”与“离”两种类型,共分为三十六种。

  佛陀在谈到这些受的差别时,他对优陀夷说:“我如是种种说受如实义,世间不解,故而共诤论,共相违反,终竟不得我法、律中真实之义以自止息。”世间为什么会产生这些“不解”,进而生起这么多的“诤论”呢?原因出在了我们的“欲受”上面,即我们对佛法妙理的不理解(或理解得不透彻),于是产生了种种错误的知见,归根结底是我们身上的这个“欲”还没有断除干净,甚至毛病习气还很严重。怎么办呢?唯一可行的办法,便是“离欲受”。“欲”与“受”是无法灭除的,但是我们至少可以远离它们,不会受到它们的影响。欲受从哪里来?从“五欲功德”中“因缘”而来;如何远离欲受?必须要修习一些离欲的法门,具体而言,即修习禅定。关于四禅八定,我们已经讲得很多,此处不再重复。(9月30日)


{返回 界定法师 文集}
{返回网页版}
{返回首页}

上一篇:漫说《杂阿含》(卷十七)~R 第486经~489经(一法经)
下一篇:漫说《杂阿含》(卷十七)~P 484经(跋陀罗经):本经是阿难与跋陀罗二者的问答录。
 漫说《杂阿含》(卷十七)~D 第460~463经:此四经为长者瞿师罗向..
 漫说《杂阿含》(卷五)~D 第106经(阿那律经)
 漫说《中阿含》(卷三)~F 六、伽蓝经
 漫说《杂阿含》(卷四十)~I 1118经:曾经一段时间阿修罗王生病了,..
 漫说《杂阿含》(卷十)~A 第256经~258经(无明经)
 漫说《中阿含》(卷二十八)~B 二、优陀罗经
 漫说《杂阿含》(卷四十九)~E 1298经:在本经中,天人向佛请教四个..
 漫说《长阿含》(卷六)~C 二、转轮圣王修行经
 漫说《杂阿含》(卷十七)~B 第457经(说经):本经叙述缘于界之上中..
 漫说《中阿含》(卷一)~B 二、昼度树经
全文 标题
 
【佛教文章随机阅读】
 五百罗汉 058、十劫慧善尊者[栏目:五百罗汉]
 学校是教育良才的圣地 School Is a Sacred Place for Nurturing ..[栏目:宣化老和尚开示 Venerable Master Hsuan Hua's Talks]
 佛性与法性[栏目:惟觉法师]
 法空恩师讲《广论》41讲[栏目:广论·法空法师]
 最后一程[栏目:慈诚罗珠堪布·微教言]
 SHUNYATA, THE EMPTINESS[栏目:Buddhist Article]
 外出游玩,户外打坐,是否会引来不好的磁场?[栏目:海云继梦·禅修释疑]
 宝积经讲记 退失智慧的邪行[栏目:普献法师]
 大神变日用颂文[栏目:修法仪轨]
 大悲咒句偈 36.伊醯伊醯 YI SYI YI SYI[栏目:大悲咒句偈·宣化上人Great Compassion Mantra Verses]


{返回首页}

△TOP

- 手机版 -
[无量香光·显密文库·佛教文集]
教育、非赢利、公益性的佛教文化传播
白玛若拙佛教文化传播工作室制作
www.goodweb.net.cn Copyrights reserved
(2003-2015)
站长信箱:yjp990@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