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01经(萨罗经):本经叙述如果名色灭而无余,则永断生死而灭苦乐。
有一位天子以偈问佛:“萨罗(池、渊)小流注,当于何反流?生死之径路,于何而不转?世间诸苦乐,何由灭无余?”天子之偈是在请教于佛,如何使生死之流而发生逆转,就好像使流向池渊之中的涓涓细流不仅止息,而且使其反流回去。我们知道,使溪水倒流,几乎是不可能的事情。而使世间的苦与乐悉数消灭,就如同使溪水倒流一般,可以想像这是如何地艰难。
佛陀对此的回答是:
眼耳鼻舌身,及彼意入处;
名色灭无余,萨罗小还流;
生死道不转,苦乐灭无余。
“名色”是心与物的总称,其囊括了一切物质的与精神的所有范畴。眼乃至意共为六处,若依十二因缘理论,缘识而有名色,缘名色而有六处,即名色为识的对象,依六处的机能,由识认知一切法。所谓无明灭由行灭,行灭则识灭,识灭则名色灭,名色灭则六处灭,乃至老病死灭。这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如若使溪水断流,则必须从其源头开始断起,如此一来,溪水枯竭而无水源,后流自然乏继。所谓灭苦乐之法,当从此入手。
602经、603经:某位天人在602经中请教于佛陀:“云何出离苦?云何苦解脱?我今问解脱,于何而灭尽?”也就是如何使痛苦得到解脱。佛陀对此的回答是:
世间五欲德,心法说第六;于彼欲无欲,解脱一切苦。
如是于苦出,如是苦解脱,汝所问解脱,于彼而灭尽。
在603经中,天人如此请教于佛陀:“云何度诸流,云何度大海,云何能舍苦,云何得清净?”佛陀对此回答是:“信能度诸流,不放逸度海,精进能除苦,智慧得清净。”
在阿含经中常讲“五欲功德”,五欲是指色、声、香、味、触,如果我们执着于五境而起的五种情欲,便是五欲功德。五欲本身并不是好东西,但若从修行人的角度讲,它可以磨炼我们的心志与毅力,故而它们又是好东西,故而称其为“功德”(功用)。五欲往往是外在的表现,而如果我们的心法对它们产生了某种愉悦心、欢喜心、染著心,那样一来问题就很严重了,因为它们会促使我们生起无穷的欲望。如果我们对于五欲乃至心法(意识)上不会产生任何欲望的话,就会感到身心自在,就会当下获得某种精神上的高度解脱。
而在603经中,对于脱苦的法门,佛陀阐述得更为具体,即在修行的道路上,我们要着眼于四个要点:信、不放逸、精进、智慧。信是志向、信心或坚定信念,这是大前提,是航标导向;不放逸就是严持净戒,自觉遵守规矩,这是重要的途径;精进是持之以恒,是必须的条件;智慧是所要达到的结果,是理想的修习状态。此四种法门都是灭苦的好方法(并不等于说是“唯一”的方法),若如实依其而修,定能度过生死的苦海而抵达快乐的彼岸。(12.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