掌中解脱
第五天 加行法之二(第四、五加行)
吉祥圣龙猛曾说:
「金宝盘除粪,斯为是大痴;
为人而造罪,实为极蠢儿。」1
(帕绷喀大师首先引用经教,略述纠正动机之法。然后请大家在听法之前,认真地检查自己的动机和威仪。又像前几天一样,大师重述了「所闻之法即是有缘之士能往佛地的大乘法范」及科判等内容。)
第四大科「如何正以教授引导弟子之次第」,分二部分。第—部分为「依止善知识之理」,其加行法共行六种。此处我们按照《速道明晰引导》的规炬,将「六加行法」放在前面讲,前三种加行昨天已讲完了。
第四加行:观想资粮田
宗喀巴大师说:「故于听闻不能持文,思维不能解义,修习相续不生,慧力至极微劣之时,依福田力,走要教授!」由于我们被厚重的业障所压伏,致使听闻而不能记住文句,思惟而不能理解文义,修习而相续中不生证悟。在此穷途末路之际,如果我们向殊胜田祈祷和积福、净障的话,这些困难便能迅速得到解决。
宗喀巴大师曾请问至尊文殊道:「为了迅速在相续中生起证悟,应该致力于哪些方法?」文殊回答说:「视上师与本尊无别而作祈祷;努力积福、净障;修近取因所缘相,应将这三件事合起来加以努力!」
如果我们自以为是地勤修所缘相、而不以积福净障来成熟相续和以祈祷来获取加持的话,证悟的生起将是极其缓慢的。如果相续成熟的话,我们便能毫无困难地迅速生起证悟。过失成熟,如同脓包成熟容易穿漏;功德成熟,犹如果实成熟自然堕地可以受用。
宗喀巴大师为了教导我们,以身作则在沃喀却隆2修顶礼与供养曼荼罗等广大积净之法,从而感得圣五父子3现身,出现佛护以《中观根本颂佛护释》梵箧加持的景象。是日,宗喀巴大师生起想看《佛护释》之念,当阅至第十八品时,大师示现通达中观应成派无垢正见之相。大师以前曾读过这部释论多次,但此番因为相续成熟,方显示出通达相。
像这样的先德事例有许多。以我们这一法流的一位祖师—杰·格桑丹增(贤劫持教)为例:有—天,他应邀去塔波仲巴庄园作佛事,于是请杰‧格桑克珠(贤劫智成)挑选一部经书准备带去念诵。格桑克珠交给他一部《噶当选集》,当他一看到书中的《修心吟修金刚歌》时,便在心中油然生起了无造作的菩提心。据说当他次日修加行法作祈祷的时候,在念到该金刚歌作者名号「悲悯摄受众生具善师」4的地方时,额头出现一种明显的热烘烘的感觉。因此像这样当相续成熟时,即便依靠一种微小的外缘,我们也能很容易地突然生起证悟!(禅宗顿悟者也当指此类行者而言——译者)格西铎巴也说:
「若能兼修积集资粮、净治罪障,祈祷本尊与上师,并克勤殷重思惟,虽觉百年亦不能生者,然诸有为不安住故,终当生起。」
又则先贤教授门传中所说:「若不积福则则无润之种。」积福、净罪与祈祷之事是极其重要的。在寺院中,出家人除辩论之外,也要在大殿和讲经院里作许多念诵,道理也就在于此。所以我们出家人对此应当努力地去作。积福、净罪和祈祷所依靠的对象是资粮田,因为修资粮田十分重要,所以在此单另分出一科来修。「资粮田」一词的训诂,为「积集资粮之田地」。正如世人对能有很好收成的良田极为爱惜一样,在此我们也应认真地观想积福、净障及祈祷所依靠的大力之田。我们在世俗田地中播下一升或一握种子,其收成不会超过一斗;但我们在资粮田中,即便播下少许的种子,也会产生无量广大之果。对世俗田地来说,除了特定的下种时间外,其它时节是无法耕种的;而此资粮田则不然,我们能一年四季连续不断地在资粮田中播种善乐的种子。所以,如果我们不在这样的田地中种植福德种子的话,那是件极其可惜的事。宗喀巴大师说:
「如是能生若现若后一切善乐最胜福田,于其四季一切时中,常恒无间堪种一切善乐种于。复应于此,如经说云:『当以信犁耕耘福田。』若未能作,至极堪惜。」
又说:
「于最胜田尚不见如庸俗之田,此是我等无贤善相5。」
既然观想资粮田如此重要,那么我们应该怎样来观呢?每种「加行法」中各有一种不同的资粮田观法,所以这里先按《速道》来讲。
生起资粮田之前,需收摄前面所说的皈依境,而仪轨中对此未作说明。这是什么缘故呢?因为收摄法有三种下同的教授,为便于行者选择,所以未说。这三种教授是:⑴ 观皈依境化黄光融入自己眉间:⑵ 观皈依境化空,盖上无所缘的印记;⑶ 观皈依境升入空中,等到下面观完资粮田后,与所召请的智慧尊一起融入。此外,这些教授在仪轨中隐而未说,也是因为需要上师口传的缘故。
加持地基
观资粮田的第一步是加持地基。在我们念诵二切地基愿清净」时,下要去想自己正处在像狭小寝室那样的地方,而应该像《净上庄严经》6中所说的那样,观想地基极为宽广,如同广阔的平原高低均匀。黄金地基上,以吠琉璃宝绘成网格纹,或观吠琉璃地基上,以黄金绘成网格纹。这种地基的质地十分神奇:压之下陷,举之复原,触之能生乐感。宝树遍布地基各处,种种变化之鸟安栖于树上发出法音,浴池之中金沙铺地,周边有宝山环绕等等。
「砾石」是指水边的砂砾和卵石;「瓦片」是指破碎的陶器碎片,在印度,人们常将旧的陶瓷器皿扔在户外,致使地上布满了陶片:「险处」是指悬崖绝壁。应观大地之上没有这些弊端存在。7
加持供品
其次应当加持供品。即使实际陈设的供品只有七碗净水和一枝香,但在观想中,我们可以想象大供养云充满整个虚空和地基,就像圣普贤的供养云一样8。这样的话,我们便能积集如观想那般大量的资粮。如《大方广经》9中说:「水供为主水供伞」,观想水供现为伞、盖、幢等之相(帕绷喀大师说熏香、灯、涂香、赣食等也应这样配合起来观想)。如馁食等不便观想者,可以观在光明网中间。
《供养云陀罗尼》有二种效用:一为加持供品之咒、二为奉献供品之咒。据说若诵此咒的话,即便我们实际供养的东西很少,但也会在诸佛菩萨面前降下极大的供养雨。次诵「谛力颂」,在念到「愿如是成就」时,想象的供品便如自己心量的大小而变为现实。观资粮田关于正观资粮田的方法,《速道》中提到二种,一为此「明晰引导」本身的资粮田观想法;一为《供养上师仪轨》资粮田观想法。这里采用《供养上师仪轨》资粮田是有深义的,因为此殊胜教授出自《甘丹变化经函》10,嘉瓦温萨巴和大成就者却吉多杰(法金刚)11等先德均依此「三重萨缍上师瑜伽」即生获得双运之位。「乐空无别」等颂文之意为:自心乐空无二智所了相现为虚空之相,从虚空中生起资粮田。这样修的目的,旨在视一切相为乐空智的游戏。这里面有许多如何配合
「唉旺」之义对乐空智引发定解、以及乐空智所了相如何现为本尊的甚深解说12,但因为本次法会中有许多听众尚未获得灌顶,而且现在也不是讲密法的时候,所以暂且只说那么多。不管怎样,我们应在面前窄巾密布普贤供养云的中央观资粮田。观宝地基中央有一大乳海,乳海之内有—棵七宝所成的满愿树:树根为金;树干为银:树枝为吠琉璃;树叶为水晶:树梗为冰珠;鲜花为红珍珠;果实为石精。或者观根等七支均由七宝所成。此树如同如意摩尼宝,只要意想一下便能满足一切需求。树叶等被风吹动时,能发出演说无常、无我等「四法印」之声。
满愿树中央有一朵硕大无比的鲜花,花上有一个八人狮子擎举的宝座。实际上,这些狮子是诸大菩萨为恭敬佛陀等缘故而化现的。狮子能威镇一切野兽,表佛陀威光映蔽魔罗、世间天神以及外道邪众。如果狮子数量为八,表「八自在」13,如为四,则表「四无畏」。
宝座之上有十一层莲华,从下往上层层逐渐缩小。最上面那层莲华共有四瓣,中央莲华蕊上置有日垫,系火晶摩尼宝所成;其上置有月垫,系水晶摩尼宝所成,形状像两个没有柄的圆鼓重叠。莲花出于淤泥而不染,表不染轮回过失的出离心;太阳能使一切未成熟的农作物成熟,表「胜义菩提心」14,能成熟相续;月亮能除毒热,其光鲜白,表「世俗菩提心」15,能除瞋恚热恼且体性洁白。以莲、日、月为座垫,表上座者掌握这些「主要道」:莲华表下、中士道,日、月表上士道。
观想主尊
在莲、日、月三层座垫之上,当观《供养上师仪轨》资粮田主尊。至于主尊究竟是谁,则众说纷纭;有人说是宗喀巴大师,有人说是自己的根本上师,也有人说是「杰喇嘛却巴」。实际上,主尊应称为「上师善慧能仁金刚持」。这里的「上师」是指自己的上师,「善慧」是指宗喀巴大师,「能仁」是指大师释迦牟尼,「金刚持」是指胜者金刚持。此四尊体性无别,即是此处所观的资粮田主尊。
那么,这是否意味着将四位有不同相续的人想成和合为一体呢?当然不是,相续不同的四位怎么可能合为一体?他们本来就是同一体性而我们却执意认为是不同的相续,对此我们当依教依理在心中引发成立为同一体性的定解。
虽然这四尊实际上是同一体性,但我们却以为:青蓝色身、手持铃杵、具报身相的「金刚持」完全不同于光头、赤足、具化身相的「释迦牟尼」。但事实上并非如此,佛陀在讲《毗奈耶》和修多罗《显经》时,现殊胜化身相;说怛特罗《密续》时、现金刚持相。例如,佛陀在讲《集密续》时,现为三面六臂金刚持相:讲《胜乐续》时,现为四面十二臂嘿汝嘎相等。虽然配合不同的经续显现成无量不同的身相,而实际上都是同一位释迦牟尼。所以说,「金刚持」和「释迦牟尼」是同一体性而非不同的相续。
释迦牟尼本人已在完成其度化事业之后示现涅槃,但以后仍在圣地印度化现为班智达和成就者的身相为众生说法;在藏地前宏期中,佛化现为「堪布」16,「阿阇黎」17等身相为众生说法;在藏地后宏期中,佛化现为阿底峡尊者、宗喀巴大师等众多智者成就师之身相为众生说法。因此,宗喀巴大师的体性也就是释迦牟尼。佛陀自己说过,在未来五浊极盛的时代,他——能仁金刚持——将化现为上师相而来。对此诸位可能会想:「那么,现在能饶益我的能仁金刚持的化身究竟是谁呢?」不是别人,就是你的上师!
《等虚空续》说:
「众生皆有五佛性,犹如舞师及图画,
皆称大乐唯一性, 一性示现多态舞。」
此颂有多种解释法,有配合「身远离」18来讲的,有配合「依止善知识法」来讲的等等。此处若配合「依止善知识法」来讲的话,譬如「跳神」时,一位演员身着「黑帽装」出场,观众们便说「黑帽19来了」,而实际上是演员假扮的。那人退场后,换上「法王」20的面具重新出场,观众们又说「这是法王」,但实际上仍是那个演员。正如同一个演员穿上不同的服饰便有了不同的称谓:是同一位胜者金刚持化现为释迦牟尼、宗喀巴大师与自己上师之相。所以,他们除了外表不相同外,实为同一体性。获得这样的定解之后,所观资粮田主尊当立名为「上师善慧能仁金刚持」 。
不仅如此,我们也应定解上师为总摄一切诸佛智慧为一的体性,如仪轨颂文中所说:「一切诸佛为体性」。在下面的「依止善知识法」中,我将会对此作出详细的解释。如果我们对此未能妥善理解的话,再怎么修所谓「甚深」的上师瑜伽,也不过是徒有其名而已。《道次第广论》中所说:「著名之《上师瑜伽》教授亦应如前所说而知,仅修一、二座所缘全无所至。」
所谓「三恩」者,显教中是指赐予学处、经教和引导三者;密法中是指授予灌项、密续讲解和数授三者。如果我们从某位上师那里获得此三者全部,即应称该师为「具足三恩」上师。
主尊外表身相为宗喀巴大师。大师现比丘相,身着袈裟,「袈裟」为黄鸭色出家服装。宗喀巴大师右手结说法印,左手结定印、捧持充满甘露之钵。双手的大拇指与食指捏持邬波罗花茎21,花瓣在两耳旁开放。右侧花上为智慧剑,剑尖有小团火焰燃烧:左侧花上为《般若八千颂》,能自动发声诵经,或者也可以特别观想自己正在作闻、思、修的某部经论。大师身披郁金花色三法衣,郁金花有浅黄、红黄和红三种颜色,分别为祖衣、上衣22和下衣23之色,大师头戴黄色尖顶班智达高帽。这里面有许多表义,但因为时间下够,现在无法细讲,请大家自己去阅读一下《喜足天众引导》和《供养上师仪轨引导》这两种书。
宗喀巴大师心间观释迦佛,释迦佛心间观胜者金刚持,金刚持心间观「三摩地萨堙」蓝色吽字。他们不是四件层层迭套的器皿,而是为我们显示出:上师的外相虽然是普通比丘,但内相却是释迦牟尼佛,所以在宗喀巴心间安置释迦佛;密相是胜者金刚持,所以在释迦佛心间安置金刚持。有人认为「上师三重萨埵」就是这三尊,但正确的理解应是:前二尊为「三昧耶萨埵」,胜者金刚持为「智慧萨堙」,心间吽字为「三摩地萨埵」。此「三重萨埵」修法中具有殊胜的密法深要,但在此不便解说。
上师足结金刚咖趺而坐。观修上师五蕴为五如来等,是《集密根本续》中略说而《释续金刚鬘》中广解的「集密身曼荼罗」教授24。如果我们想广修的话,就应按「集密身曼荼罗」原样,观各尊为三面六臂。如果观力不及的话,可按照瑜伽续中所说,观为一面二臂。
从头顶到发际之周,观上师色蕴体性「毗卢遮那」;发际至喉间;观上师想蕴体性「无量寿」25等。观五蕴五如来在身体中央如主心木状,下面一尊的顶髻刚好碰到上面一尊的莲华座。观四界四佛母26与五佛中的四尊相对而坐。观眼等六处,加上筋脉、关节,为「地藏」等八菩萨27,其中筋脉体性为「弥勒」、置于头顶,「普贤」置于八大关节28处。至于观色等五境为五金刚女29,颂文中虽未明说,但当如「集密身曼荼罗」,观为与各自对应的男性菩萨相互拥抱之相。这里的「罗汉」并不是指声闻、缘觉阿罗汉,而是指大乘阿罗汉、亦即佛陀圣者。
另观(主尊全身)每一毛孔中有一佛剎,有的佛剎中,佛在降魔;有的佛剎中,佛在转*轮等,化现无量十二种事业30游戏,此即上师身中映现一切世界之意。在某一观自在密续中说:本尊每一毛孔中有某某佛剎,有某某如来安住其中等等,此说适用于一切诸佛。「二万一千」是多数词,我们不必拘泥其数。观主尊右手等十肢体的体性,为「阎摩敌」等十大明王31。
主尊心间共有五尊,其安置法为:「不动」最大;其心间为「释迦佛」;「释迦佛」心间为「金刚持」:「不动」前方与之相对而坐的是「摩摩枳」:「不动」背后向其背而坐的是「文殊」。观想主尊全身放光,从光端放出「护方神」等种种变化。药叉、密迹等众大天神是主尊的足垫。
我们纵然无法清楚地观想这些所缘,但最主要的,是应在心中引生这样的定解:上师的蕴、界、处等,实为五部如来父母及其它寂怒本尊。以上为主尊观想法。
观想眷属
观想眷属的方法是:从主尊心间向右方放光,光明由小变大,光端上显现「广行派」众上师:左方为「深见派」众上师:前方为结过法缘的众上师;后方稍高处为「修行加持派」众上师。
「修行加持派」安置法中有许多教授深要。此派中著名的上师有:金刚持、谛洛巴、那若巴、种毗巴、阿底峡等。然而杰·珠康巴主张只需观想深、广二派,因为这二派的加持传承是经上师代代相传,从未中断过:喀铎·洛桑贡穷(善慧小修)则认为,此系「集密」、「胜乐」、「怖畏」三种传承:杰·昂旺强巴(语自在慈)和喇嘛雍增仁波切则主张以「噶当十六明点」32和「甘丹耳传」这二种传承为主。
将上述五种传承合起来观想的教授深要,是我上师的口授。这里我将毫无保留地为大家揭示这一殊胜耳传教授33:中央除「金刚持」外,从至尊文殊至自己上师之间的诸位上师,均观为文殊相,上下重叠成为一行:其右侧观父续「集密」和「怖畏」上师传承,分二行上下重叠;左侧为母续「胜乐」上师传承和「十六明点」上师傅承,也分二行上下重叠,共观五行。杰·喜饶嘉措(慧海)34的著作中也有类似的说法。此外街有其它教授,大家应参考《噶当经函》、噶钦·南喀多杰(虚空金刚)的有关《供养上师仪轨》著作35、彩林雍增仁波切的《供养上师仪轨引导文》、《道次第传承上师传》,以及方纔所说的杰·喜饶嘉措的著作等。
新、旧噶当派上师的安置法中,也有一种很特别的教授。以上为观想诸位师长。
然后,在第一层四办莲华的前办上,观「集密圣派不动三十二尊十,右办上,观「金刚怖畏十三尊」;左瓣上,观「总摄轮鲁伊巴派六十二尊」,后办上,观「具颅喜金刚九尊」。或者按照教授:右办上,观父续之王「集密」,左瓣上,观母续之王「胜乐轮」;前瓣上,观双具父母二续扼要的「金刚怖畏」,无论如何,如果我们心力所及,应观能所依全圆曼荼罗。不然的话,应观能依天全圆主尊眷属。再不行的话,单观主尊亦可。
其次,于第二层莲华上,观以「时轮」为上的无上部各本尊;第三层,观瑜伽续本尊;第四层,观行续本尊;第五层,观事续本尊;第六层,观殊胜化身相佛;第七层,观菩萨;第八层,观缘觉;第九层,观声闻;第十层,观勇士和空行;第十层,观护法众。
在资粮田诸尊的三处,安置「三金刚」自性三种子字:即头顶上安置身金刚「毗卢」体性的白色「嗡」字等等36(帕绷喀大师又说,虽然念诵仪轨中未明言,但也应在脐间安置「宝生」体性黄色「娑」字,和在密处安置「不空成就」体性绿色「哈」字)。虽说「三金刚」是佛所独具的特法,但因为资粮田中的声闻,缘觉等,只是化现为声闻等相而体性即佛,所以也可以安置三字。又当了知资粮田诸尊均系上师的变化。此外,也有观资粮田诸尊都是「三重萨缍」的教授。
(帕绷喀大师说,观资粮田诸尊时,应具如下三要:⑴ 在意想上,应妥善观想;⑵ 在正信解上,应想「此即某某上师或本尊等〕;⑶ 在信心上,应想资粮田为殊胜福田。)
像这样观想完毕后,次当迎请「智慧尊」,但是实际上,并无迎请的必要,因为只要我们生起信解,佛便会出现在我们面前。经中说:「谁若重信解,能仁住其前。」我们在辩论时所说的:「没有佛的证量不能缘及的地方」,对理解这一点很有帮助。知果配合密法关要来讲的话,则更容易理解。由于证双运位者身心成为一体,所以他们智慧遍及的地方,身体也一样能遍及。经典中说:
「智于剎那间,周遍所知轮。」
以及:「智所周遍处,身亦遍所有。」
由于自己面前这个地方,为佛的一切智所周遍,因此佛身也周遍于此。所以,除了因为自己的业障看不见外,我们只要信解观想,资粮田诸尊就一定会出现在我们面前,这和无着观修弥勒37以及月官观修观自在的故事是一样的。对于佛来讲,他们是不必花力气降临于某地的,就像天上的月亮映印在有水的器皿中一样,只要我们一观资粮田,他们便自然——现在我们面前。我们看不见他们,就像泉眼和祠堂中有龙、厉鬼等居住而我们却看不见一样。
由于所获加持的大小和积辐的多少,视有无「面前真有资粮田」这一信念而定,所以为了消除「面前并没有皈依境」这样的疑虑,或为加强信解之故,我们应迎请「智慧尊」。在口诵「惟愿一切有情大依怙」等时,想具足智、悲、力三种功德的资粮田诸尊,个个大显神通降临此处,如《摩竭陀贤女传》中所述38。此时观资粮田诸尊心间种子字放光,从十方诸佛心间各请一整体资粮田前来,合并为一个资粮田后,叉分化无量,资粮田每一尊身中都有一整体资粮田融入,所以当信解资粮田每一尊均为普摄皈依处的体性。我们这样修的话,就不会对资粮田诸尊作优劣的分别,另外也有将来道位与果位的缘起在里边。作「勾」、「入」,「缚」、「喜」则是密宗的修法。
沐浴圣众
资粮田诸尊本身并无需要清净的罪障或污垢等,但为了净治我们自身的罪障,应沐浴资粮田圣众,如经典中说:
「法身虽无垢,恭敬承事故。」
观想浴室的方法有许多种。此处配合无上部修法,观浴室为四方四门。门外有牌坊,室内有四条宝柱承托屋顶,顶下饰有珍珠宝盖,此外没有其它屋顶。室内中央为浴池,水晶地基上铺满金沙,池底中央较周边为高,形如龟背,再者如无上部总轨,观木座或狮座,数量与资粮田诸尊数相等。浴池的三面有三座阶梯,每座有四级,周阂行宝台和挂衣服的宝衣架。此外观想将用作供养的新衣和浴瓶等。
如果我们有浴具39的话,可在浴盘巾注入少量瓶水代替浴池。另用瓶水在镜面上画两条横线和两条竖线,成九格状。然后用瓶水在中央和四方格中各点一点:九格表浴室,五点表五部佛。
在念到「珍珠伞盖具光焰」的句末停顿处时,观资粮田诸尊如鸟飞降,或由梯而下进入浴室。诸尊降临后,从自心间放出无数供养天女,以三个为一组,分别从事沭浴,涂香和献衣的工作,这是根据密宗的规炬来修的。
观想供养天女舀取池中的水为圣众沐浴,由此资粮田诸尊心相续中产生大乐。浴毕擦身时,和开光法一样,观天女用浴巾碰触资粮田诸尊的额、喉、胸间和双肩五个部位,同时念咒。想诸尊身上所有的湿气集中于这五个部位,然后擦干,这和我们洗澡要从头到脚地擦是不一样的。涂香时所供的香,色泽如金、香气优雅,质料不是普通的油脂。随后向无量圣众奉献各色新衣,或寂静装,或忿怒装。特向仲敦巴大师供养猞猁皮袍、外褂蓝布。为表三士道摄于六度之中,衣带缠绕腰部六圈,这样观想有极大的缘起关要。然后也可向资粮田诸尊供养各自的饰物和手帜。
念「悲悯我与众生故」等时,观想资粮田诸尊各返原位,仍像以前一样安住。那些换下来的旧衣服,化为黄光融入自己眉间;或作为各自应得的圣物,分发给六道众生的代表。观浴池下面有六道水渠,池水流入六趣各处,消除各趣有情之苦。因为人最贪,所以观想池水变为众人所需的一切资具。最后想浴室等化空、成无所缘。
第五加行:摄集积净关要—奉献七支及曼荼罗
积福净罪十分重要!格西铎巴说:
「若能兼修积集资粮、净治罪障,祈祷本尊与上师,并克勤殷重思惟,虽觉百年亦不能生者,然诸有为不安住故,终当生起。」
涉及积净关要的七支与曼荼罗修法,在我们修行的自始自终都极为重要,有些人轻视这些修法,认为只有那些不能广修善行的人才修这些法,或只是视为善行的前行而在正行中不需要,但这些想法是错误的。由此七支之门,依靠上师诸佛菩萨最上资粮田、修习积福净障之法是最殊胜的,在显密教典中再也找不到比这个更好的修法了。即便在密法中,此七支也是极重要的:四种续部均说应修「七清净」,无上部各「生起次第」40中,也都说应由敬礼,供养等七支之门积福净障。文殊怙主大宗喀巴也是因为在沃喀修习积净,才生起殊胜证德的。像这样,如果相续成熟的话,我们便能很快地生起证德。
(帕绷喀大师又详细解释说:登地菩萨们也以勤修积净为主,如初地菩萨变化出一百个身体,到一百个佛剎中奉献供品。同样的,二地、三地等菩萨也依次变化出更多的身体,作更多的供养,直至成佛。他们尚且如此,我们这些人自然就不必说了。)
所以,此七支法行在显、密二者中是积净修法的集大成。其效用有二种:打个比方说,过失成熟,犹如脓包行将穿漏:功德成熟,如同果实即可受用。古德教授中说:「若不积福则如无润之种」,因此我们应该配合修所缘相,由七支之门勤修积净,光修一些相似道全无所至。
「七支」的意思是:比方说,有一辆由七个零件组成的车子,如果少一个零件的话,车子便无法开动:同样的,如果七支中有一支不全,也达不到积净的关要。
礼敬
七支中的第一支为礼敬。礼敬分身、口、意三种,由「所有十方世界中」等颂文依次对此加以说明。各引导文中说,当观自己化身无量,每一身体有无数的头等等。如果这样观想不太容易的话,可以意想自己无始以来所受取的无量身体、均现人相而作礼敬。
「于一尘中尘数佛」等一颂,意为所有佛陀能同时安住于同一粒微尘中。譬如,一百个人同时看一粒麦子,在这一粒麦子中能同时趣入一百个人的眼识;同样的,一切佛陀的智慧能同时趣入同一粒微尘,在一粒微尘中有多少智慧趣入就有多少色身趣入,这是因为诸佛具有双运功德、亦即风心同转所致。
如果是出于对资粮—一的恭敬,那么我们即便是竖一下手指也是身礼敬。身礼敬里面有几种不同的顶礼法:「蜷礼」,为五体41投地;「展礼」,为全身仆地。
「展礼」系出自《华严经》:「善财童子如树木倒地、全身仆地而作顶礼。」关于顶礼的功德,《辨业经》中说有十种功德,例如:形体美妙、身色如金等 42。此外,经中说,顶礼所获的福报是:顶礼时身体所压地下尘沙数量的一千倍即将来受生为转轮王之次数。这种「展礼」法也见于密续,且是班钦那若巴的顶礼规炬。普觉‧昂旺强巴曾说:如果相信顶礼有这些功德的话,你会希望自己的身体比现在的长得更大一些、手脚更长一些。
两手掌心合拢成扁平状是外道礼拜法,我们不这样作。顶礼时应空心合掌,将大拇指放入掌内,外形如摩尼宝。像这样将双手置于头顶、眉间、喉间和心间,能分别感得佛的顶髻相、白毫相、六十音支佛语和一切智佛意。顶礼具有积福和净罪双重功效,所以能清净顶礼者的身、口、意三门罪障。如果仆下时将手指蜷拢,据说是感生圆蹄畜生之因,所以应将手指伸开,铺在地上而不要握拳,由此成就佛的「手足趾缦网相」。手与额头应碰地。起身时应迅速起立,像狐狸那样灵活,这有迅速超脱轮回的缘起关要。如果不很快起身而仆在地上的话,将感生为蛇等腹行类有情,所以头碰地后即应起身,不要将休息和顶礼混在一起。前后二次顶礼之间,身体应完全伸直,不然的话,背稍有点驼即当感生为畜生等驼背类有情。
为了积福,我们每一次顶礼都要如法地来作,不要为了追求数量而草草了事。在宗喀巴大师开创的教规中,前行不以十万等数量为主,重质不重量。某些声称已完成前行的人,在修十万次顶礼时以最偷懒的方法来作,这样做是不对的。在成佛之前,我们需要不断地积福净障,对于初业行人来说,更要化毕生的精力勤修积净!与正修比起来,积福净障更为重要,如果以为前行已经完成而可以放松休息的话,那是不会有任何成就的。如果我们勤于积福净障,就不一定要为了达到十万这个目标,而将身体搞得很累:心理负担很重。以前有四位闭关者同修前行,当其它三人完成定额时,有一个人还远远落后。在问及已完成多少时,他反问道:「难道你们最关心的只是些数字吗?」当然最理想的,是我们在保持如法顶礼的同时,能有较多的数量。计数的目的只是为了随喜自己的善业。
总的来讲,礼敬之事也可以附带地或偶然地来作。例如,我们在路上遇见身、语、意所依等时,下至恭敬合掌也算是礼敬。对于一位善于修持的人来讲,身体的一切运动都能转化为修法。
供养
第二供养支,即「以诸妙华妙华曼」等三颂。假设我们有一块极为肥沃的上地而不去耕种、任其荒芜一年的话,我们将会对此备感可惜;但如果我们不在资粮田中积集福德的话,将比这个更可惜一百倍、一千倍!
我们所修之善至少应以希求后世之心来摄持,不然的话,所集的一切善根通常都不能成为正法;唯一例外的是:如果我们对佛积集礼供等福德的话,就算连希求后世之心都没有,也决定成为获得佛位之因!原因是:依靠「佛田」43之力能得殊胜之果。譬如,对于良田来说,即便我们不善于耕种,但由于上地肥沃的关系,也照样能结出果实。
「涂香」,即由煎煮各种香料所制成的香膏。「妙华」等为「有上供养」。「最胜庄严」等一句,可加在前文一切偈颂之后。「烧香」为单一的熏香,如纯檀香等;「末香」,即旃檀等香粉;「积」,即香粉堆,另一种说法是:「积」是指装有香粉的布袋,将之系在华盖上,使香气随风飘散。《普贤行愿品》中所说的七种供养,即「妙华」等七种。
诸佛菩萨以发心和愿力所变化的所有微妙供具,为「无上供养」。虽然我们现在无法来作这样的供养,但还是有别的东西可供:即《慧海请问经》中所说的「受持正法」和「发最上菩提心」二种:加上《大悲白莲华经》中所说的「一心专修所闻法义」,共为三种。根据上师教授,可再补充一种:「善根转变为贡品而奉献之」。我们可以奉献这四种「无上供养」。
从受持教、证正法到只受持一句陀罗尼都是「受持正法」,而「受持正法」乃是无上供养。
「一心专修所闻法义」,是指将所闻、所记的法义立即用于实修,我们应效仿京俄瓦大师阅《毗奈耶》而扔皮革的故事。如果我们想等到黄道吉日等一切条件都具备了再开始修法,恐怕到死也等不到这么一天。从打扫住处开始,我们懂得怎样作后,便马上去实修,这即是「修行供养」。所以,那些学大论的人也应实修所闻的法义、一心专修,千万不要成为像布顿仁波切(宝成)44、所说的那种人:
「惟求自胜凌辱他,谄诳恶口具坏心,
说诸绮语令他恼,如是辩论地狱因!」
「善根变为供品」,即如「清净戒律大海中」等及「听闻大海阏伽漩」等颂文中所说,观听闻等善根变为供品之相而作奉献。《供养上师仪轨》中,也说观想众善根变成花园之相而作奉献,即「实设意化如意海」等颂文中所示。
「发最上菩提心」,即发心后为令诸佛菩萨欢喜而作奉献。以上四种也是「无上供养—,是我们现在所备可以供献的。比这些更为殊胜的供养是没有的,所以我们这些出家人应以奉献「修行供养」为主,只需勤供已有的这些便可,不必因为没有财物供养而去冒「邪命」的险。
此外也应奉献卓隆45。《圣教次第》中所说的那些供养:
「身,塔、现前、非现前,自作,教他、财、广大,非染修行供养十。」
献曼荼罗
(帕绷喀大师说:《乐道》与《速道》在此处献曼荼罗,与《妙音口授》不同。《乐道》和《速道》是先献供养,后献曼荼罗;《口授》是按照向上师等奉献礼品的规矩,先献曼荼罗,后献供养。)
「曼荼罗」译成藏文为「金廓」(译音):「金」意为心要,「廓」意为取,合起来别「取心要」,内含深意。
关于曼荼罗的形状,可以根据所修的事业,采用四方形等样式46。某些人声称,外在的供养比起内在的修持并不显得重要,但在密宗的《事师五十颂》中却教导我们说:
「合掌持花曼荼罗,敬事开演上师尊。」
以前瑜伽自在吉祥贡巴瓦(曾入定七日)出定时,久未供献的曼荼罗上已积满灰尘。那日正好仲仁波切来访,看到这个情况后便问道:「你为什么不供曼荼罗呢?」贡巴瓦回答说:「我一直在专心内修所以忘了。」仲仁波切闻言呵斥道:「你在胡说些什么!阿底峡比你修得要好吧!但他仍然每天三时供曼荼罗。」从此以后,瑜伽师对献曼荼罗特别精进,后来生起了证德。
关于曼荼罗的质料,如果我们富有的话,可用金、银、铜等制成;不然的话,用石板,陶瓷或木头亦可。宗喀巴大师在沃喀时所用的曼荼罗就是石质的。至于放在曼荼罗上的「堆」,最好是用珍宝、谷物和香药,不然的话,用石子和砂子等亦可。如果我们有钱,应选最好的来供,这样能积较大的福德。曼荼罗的尺寸越大越好,最小不可小于自己的茶碗。每年或每月之中,我们至少一定要供一次曼荼罗。
具体作法是:首先用食指醮一点「牛净物」47或香水,然后用大拇指按住曼荼罗中央,以食指在周围画个圈。或者反过来作:用大拇指醮一点「牛净物」或香水,然后用食指按住曼荼罗中心,以大拇指在周围画个圈。正供时,左手握籽捏住曼荼罗底边,以右手腕擦曼荼罗表面:向外擦多次时,想象擦去罪障;向内擦三次时,信解获得身,语、意加持。
次按规矩设置各堆。关于曼荼罗东面的认定有二种说法:一说朝供养境的一面为东:一说自己前面为东。供养时,应以朝向资粮田的那面为东;祈祷时,则以面向自己的这面为东,表求赐加持之意,当以后者为上。
卓贡却帕(众生估主法圣)48的规炬是设三十七堆曼荼罗:须弥山王、四洲,八小洲、众宝山等四、七宝、宝藏瓶、嬉女等八,加上闩,月、伞、幢。宗喀巴大师教派则修二十二堆。二十三堆曼荼罗和二十五堆曼荼罗的区别是:计下计大自在金刚地基和外铁围山二堆。
供曼荼罗时,我们应按照《俱舍论》中的描述,来观想须弥山王与四洲。因此,我们应当详细了解《俱舍论》中所说的世界形成情况,至少也要知道个大概49。
(帕绷喀大师随后简略地介绍了一下:)
须弥山王周围有七大海、七金山及铁围山围绕,中央为四宝所成的「须弥山王」。「东洲」白色,「南洲」蓝色、「西洲」红色、「北洲」黄色。观想这些洲中,「珍宝山」等宝物堆得满满的,这四种好象是各洲特产似的,所以放在各洲堆之上。「满愿牛」的体性是宝,它所出的粪尿全是金子;「自然稻」是一种没有壳等的粮食,晨割夜长、夜割晨长。在二十五堆中,考虑到这些已间接地与各洲一起供了,因此不另外设堆。七宝,即如「瞻部河金善制成」等所说,置于靠近须弥山王堆的四方四隅。「嬉女」等八天女住在须弥山王的层级上,可置于前面八堆之上。在二十五堆中,考虑到这些已包括在须弥山王中一起供了,所以不需另外设堆。「日」、「月」分置右方与左方50;「众宝伞」在后方;「尊胜幢」在自己前面,这样放置有缘起的关要。或是「日」在西,「月」在东,「伞」在北,「幢」在南,这样放另有一种缘起。天、人所珍爱的一切财物均堆放在须弥山王中央,与曼荼罗一起奉献。
观想曼荼罗中可包含整个世界,曼荼罗没有变大,四洲与天界也没有变小。彩玲雍增仁波切对此举例说明道:当他住在扎什伦布时,曾在茶碗中的一个小水泡中看到整个人睑。我们也可以像一颗玻璃珠中能映现整个面庞、或针孔中可见整座山等那样来观想。
一千个「三千大千世界」合为一个「无量世界」,一千个「无量世界」合为一个「海」世界;一千个「海」世界合为一个「海相续」世界。
「香涂地基」等一颂,我猜想是「常啼」供养「法圣」菩萨时所诵的偈颂,但尚待核实。这里有「观想佛土」和「观为佛土」二种念法:第一种中的「佛土」作供养境佛资粮旧解;第二种为观想为佛上然后奉献之意,因为须弥及四洲等秽上足下堪供养的,所以我们应剎那将弥须及—一洲等秽上转变成净上后再作供养。如果我们这样来观想供养的话,便能获得供净上的功德。
达波的曼荼罗偈颂中,说「供伴梵王具律仪」等,意为自己如果是具戒比丘的话,在供曼荼罗时应观梵天为助伴:如果不是的话,应观比丘和梵天为助伴。但因为须弥四洲是有情共业所成,所以我们可以将白业所成的那一份增上果须弥四洲作为供养,不必依靠梵王的帮助。
如果我们观想力较大,可观百千万个四洲等,不能的话,只供一组亦可。如能好好地供曼荼罗的话,我们便能获得供真正须弥四洲等的功德。例如,「法阿育王」的前生中,有一世年幼时,将沙土信解为黄金供在「善观」佛的钵中,于是获得供金的功德,后来能在一夜间建成一千万座舍利塔。所以,供曼荼罗能容易地圆满资粮,也不会犯谄诳等邪命的过失,没有比这个更为殊胜的积福方法了。当知此铜盘中具有如此大的关要!
结行中,倾倒曼荼罗堆有二种方法:求加持朝内;除中断向外,我们可酌情采用。
此外当知不以数量为主而以观想为主。如果我们想计数的话,可以在此处供养的时候作,配合《皈依发心颂》诵「香涂地基」偈,供养须弥山王,四洲及日、月七堆。吉祥女比丘尼51因为供曼荼罗而亲见大悲观自在,宗喀巴大师也因为在沃喀却隆供曼荼罗等发大精进而证得中观正见,所以我们大家也应勤修此法。
注释:
1、引自《亲友书》,汉文有三种译本:《龙树菩萨为禅陀迦王说法要偈》,刘宋求那跋摩译;《劝发诸王要偈龙树菩萨撰》,刘宋僧伽跋摩译;《龙树菩萨劝戒王颂》,唐义净译。
2、位于拉萨以南的洛卡地区。
3、即圣龙猛与提婆、佛护、清辩、月称四弟子。
4、即小孤萨黎。此句出自宗喀巴大师的《道次第传承上师启请.开胜道门》,参见本书附录《有缘颈严》。
5、引自《菩提道次第广论》。
6、即汉译《观无量寿佛经》。
7、仪轨中仅言及砾石,但后二者也时常出现在经典中。
8、参见《普贤行愿品》。
9、即《大方广佛华严经》。
10、据说这部神奇的经典系文殊智慧的化现,只有像温萨巴等格鲁派最优秀的传承主持者才能发现和阅读。
11、十五世纪晚期至十六世纪早期。
12、参见宗喀巴大师的《胜集密教王五次第教授善显炬论》,法尊法师译。
13、1 身自在;2 语自在;3 意自在;4 神变自在:5 处自在;6 周遍自在;7 欲自在;8 功德自在属殊胜悉地。
14、克珠.丹巴达吉在《般若总义》中解释说:「胜义谛中二相隐没之大乘圣者心王意识,复是无住涅槃圆满意乐之见行二者中属于见分之智,乃胜义发心之相。」
15、《般若总义》中解释说:「为利他而心缘圆满菩提,且与希求自身圆满菩提之欲相应之大乘人心王意识,见行二者中属于行分之大乘道入门智,乃世俗发心之相。」
16、指静命论师。
17、指莲华生大师。
18、密宗集密龙猛派生圆次第中某一阶段的修法。
19、代表刺弒朗达玛的密宗行者角色。
20、即阎罗法王。
21、一种蓝色莲花。
22、又称七条衣,是沙弥和比丘平常穿著的上衣。藏地现在通称法衣。
23、又称五条衣、僧裙。
24、详情请参阅克珠杰的《集密生起次第.悉地海》。
25、心间,观上师识蕴体性「不动」;脐间,观上师受蕴体性「宝生」;密处,观上师行蕴体性「不空成就」。
26、心间,观上师水大体性「摩摩枳」;脐间,观上师地大体性「佛眼」;喉间,观上师火大体性「白衣母」;顶间,观上师风大体性「度母」。
27、眼为「地藏」:耳为「金刚手」;鼻为「虚空藏」:舌为「观自在」;身为「除盖障」;意为「文殊」:筋脉为「弥勒」;关节为「普贤」。
28、双肩、双腕、臀部两侧与双踝。
29、色为「色金刚女」:声为「声金刚女」:香为「香金刚女」;味为「味金刚女」;触为「触金刚女」。
30、佛的殊胜化身在世界上示现的十二种事业:1、兜率降世;2、入住母胎;3、圆满诞生;4、少年嬉戏;5、受用妃眷:6、从家出家;7、行苦难行;8、趋金刚座:9、降伏魔军;10、成正等觉;11、转妙*轮:12、入大涅槃。
31、左手为「无能胜」;口为「马头」;金刚为「除碍」;右肩为「不动」;左肩为「欲王」:右膝为「具蓝杖」;左膝为「大力」;头顶为「顶髻转轮」:二足心为「妙害」。
32、噶当派早期单传的一种密法教授。
33、参见本书附录《供养上师仪轨资粮田图解》。
34、1803-1875。
35、《供养上师与大印合修法引导笔记》。
36、喉间安置语金刚「无量寿」体性的红色「啊」字,心间安置意金刚「不动」体性的蓝色「吽」字。
37、以前无着为见弥勒,观修十二年方才如愿。本尊告以十二年中他随时在其面前,但因障故不能得见。
38、昔摩揭陀给孤独长者之女「贤女」,远嫁他方一外道王族。但因其信心与祈祷之力,佛陀及其声闻弟子凌空飞来、各显神通,为其说法。「惟愿一切有情大依怙」等一颂即贤女当时所说。
39、主要包括水壶、镜子、盆子等物。
40、无上瑜伽部特别修法二次第中的第一次第。
41、头、双手、双膝。
42、其余九种为:1、声音和雅、出语敦肃;2、得众眷属;3、天人敬爱;4、具大威势;5、值遇显贵:6、遇佛及徒:7、获大财富;8、受增上生;9、速证涅槃。
43、《俱舍论》列举了四种田,即布施后能产生较多功德的四种对像:1、有情田:2、饶益田;3、痛苦田;4、功德田。「佛田」属功德田。
44、1290-1364。
45、法名洛卓迥乃(慧源,十一世纪人),阿底峡尊者的弟子之一。
46、息灾为圆形,增益为方形,怀摄为半圆形,降伏为三角形。
47、黄牛所出粪、尿、酥油、酪和乳等五物总名。
48、法名为洛卓坚赞(慧幢),萨迦五祖之第五位,汉籍中称为八思巴。
49、另请参阅格邬仓.洛桑绛央蒙朗的加行法引导《文殊上师密意庄严》。
50、指修行者本人的右方与左方。
51、此著名比丘尼成就者系出生于印度某王族,早年因染恶性癞病离家出走,在偏僻的山林里苦修十二年,最后亲见大悲观自在。由他传出的大悲观自在修法,成为吉祥女比丘尼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