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量香光 · 显密文库 · 手机站]
fowap.goodweb.net.cn
{返回首页}


漫说《杂阿含》(卷二十六)~I 704经(不正思惟经):本经叙述若不正思惟,则起五盖,而退七觉支。
 
{返回 界定法师 文集}
{返回网页版}
点击:1804

  704经(不正思惟经):本经叙述若不正思惟,则起五盖,而退七觉支。此处的“不正思惟”,可以理解为“思惟不当”,或“胡思乱想”。五盖是指贪欲、瞋恚、睡眠、掉悔、疑。七觉支是指念、择法、精进、轻安、喜、定、舍。对于五盖和七觉支(七菩提分),相信我们都不会很陌生。经中说“若不正思惟者,未起贪欲盖则起,已起贪欲盖重生令增广未起嗔恚、睡眠、掉悔、疑盖则起……未起念觉支不起,已起念觉支则退;未起择法、精进、猗(轻安)、喜、定、舍觉支不起,已起择法……舍觉支则退”,即是说明五盖与七觉分之间的关系。而这种相互关系,则建立在是否“正思惟”的基础上。五盖究竟“盖”的是什么?也就是我们的心性,使心性不明,真性难以彰显,致使善法不生,恶法增广。而七觉支是通向觉悟的七种修习法门,其从“念”而始,至“舍”而终,实际上就是一种智慧分别的过程。一般而言,七觉支前三支(念、择法、精进)属慧,继三支(猗、喜、定)属定,而第七支(舍)则属定慧双修范畴。这种分法可能有些机械,但是从总体上而言,并没有太大的出处。念觉支可以理解为一种初级状态,即将我们的念头始终围绕着“觉”而观照与停住,时刻忆念思量所闻佛法正知,如此逐渐进入到念住觉支——通俗地讲,就是“心无旁骛,一心向佛”。《增广贤文》里有句话,叫“出家如初,成佛有余”,意思是说如果始终将心念住于觉悟,则很容易成就道业;相反,出家久了,我们大多数人的道心反而丧失了,这是人性中的一种常态。而“择法”是对善恶诸法的一种择别,如果长时间将念头都停住于觉支,则智慧自然而生,对于胜法、劣法的观照分别,可以做到了然于胸。而如是精进不怠,长年累月,在身心也就会引起诸种感官的变化,即进入喜觉支;由喜而轻安,可得入定;既入定者,则可以做到一切皆舍,对于财物名誉地位皆可舍弃不居。

  在本经中,我们可以看到,若“正思惟”,则可免于五盖;无五盖,则七觉支便可修达;相反,若“不正思惟”,则五盖如影随形,紧随着我们不会走开;若五盖不除,则七觉支也料难修成。其实我们细想,所谓“思惟”,其核心是想些什么?也无外乎世间的那些名色利养。而这种不正思惟,也就是我们常讲的“妄念”——尽想些不该想的东西。妄念一起,五盖必相随,七觉支中的各种通往觉悟法门,自然也就无从谈起了。在接下来的诸经中(705~710经),我们都会见到有关五盖与七觉支的相关阐述。(2月26日)


{返回 界定法师 文集}
{返回网页版}
{返回首页}

上一篇:漫说《杂阿含》(卷二十六)~J 705~710经:此六经之中,既谈到五盖,也谈到七觉支。
下一篇:漫说《杂阿含》(卷二十六)~H 694~696经:比丘请教佛之问题,佛作出解答。
 漫说《中阿含》(卷二十三)~F 六、黑比丘经
 漫说《杂阿含》(卷四十九)~G 1300经:本经为释提桓因向佛请教人类..
 漫说《长阿含》(卷十一)~B 佛对伽罗楼尼乾子的预言
 漫说《杂阿含》(卷三十八)~D 1065经为佛陀为手比丘所作记说。..
 漫说《杂阿含》(卷十五)~A 第365经(见法涅槃经):重点是回答什么..
 漫说《杂阿含》(卷三)~O 第82经~第87经
 漫说《中阿含》(卷五)~C 三、智经
 漫说《杂阿含》(卷五十)~L 1340经~1344经:此五经叙述比丘独..
 漫说《杂阿含》(卷四十五)~B 1208~1211经:此四经是佛弟子婆..
 漫说《杂阿含》(卷三十八)~F 1069经叙述一位名叫毗舍佉的尊者为大..
全文 标题
 
【佛教文章随机阅读】
 话说忍辱[栏目:清净法师·都市茅棚]
 净土大经解演义 第三二一集[栏目:净土大经解演义·净空法师]
 比丘尼传 3 宋 江陵三层寺道综尼[栏目:比丘尼传·白话文]
 在戒律中好象没有说到不允许抽烟。[栏目:玛欣德尊者答疑]
 由「三摩钵提」体会法性[栏目:探究真心·圆觉文教基金会]
 佛教徒应参预中国和世界的新文化建设[栏目:太虚法师]
 他跟我不和,我要跟他和[栏目:净空法师·开示集六]
 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 第一六六三卷[栏目: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第十七集]
 没有学习过念诵上师祈祷文,可不可以不用音律,直接朗读汉文的上师祈祷文?[栏目:阿松仁波切·利乐问答]
 药师经法与人间佛教(程思)[栏目:人间佛教]


{返回首页}

△TOP

- 手机版 -
[无量香光·显密文库·佛教文集]
教育、非赢利、公益性的佛教文化传播
白玛若拙佛教文化传播工作室制作
www.goodweb.net.cn Copyrights reserved
(2003-2015)
站长信箱:yjp990@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