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量香光 · 显密文库 · 手机站]
fowap.goodweb.net.cn
{返回首页}


漫说《杂阿含》(卷三十五)~G 978经:重点阐述如何鉴别恶知识冒充善知识,以及如何求断与离炽然。
 
{返回 界定法师 文集}
{返回网页版}
点击:1746

  978经:重点阐述如何鉴别恶知识冒充善知识,以及如何求断与离炽然。

  关于何谓恶知识,何为恶知识,这在佛经里有多种阐述,内容也不尽一致。本经叙述一位高龄外道的亲戚,在命终之后生到天上。生到天上之后,这位亲戚开始替外道感到担心。担心什么呢?担心外道都一百二十岁的高龄了(未必真的是一百二十岁,可以理解为岁数比较大),还在修习外道的那一套,死期将至还无法获得真理的启示,岂不是枉在世间走一遭?但是说话总是要讲究方式方法,不能太直截,需要委婉一点。怎么办呢?他就说了一偈,请外道持此偈四处寻求答案。如果哪位能回答得很圆满,希望外道能礼之为师。事实上外道对偈中所问也是不甚了了,故而他就听从了亲戚之言,开始踏上寻师访友的漫漫征路。

  那么这首偈子的内容是什么?

  云何恶知识,现善知识相?

  云何善知识,如己同一体?

  何故求于断?云何离炽然?

  这首偈子看上去只有短短的六句,可是所包含的内容很多,而且提出的问题也比较尖锐。对于什么叫恶知识,什么叫善知识,这个问题似乎并不难回答;可是想要对假冒伪劣商品具备鉴别真伪的本领,那就不容易了。有些人本质上就是邪恶分子,但是从表相上却是展现出典型的善知识标准,怎么去区分呢?而对于善知识,又如何做到表里如一?最后一个问题是关于出离与断灭——为什么要断灭?断灭什么?又如何去断灭?这些都是涉及到十分敏感的问题,难怪外道老人家遍访六师外道,结果没有一个人能给出满意的答案。

  那么佛陀对这些问题,又是给出什么样的解答呢?

  第一个问题:云何恶知识,现善知识相?

  佛陀回答说:

  内心实耻厌,口说我同心,造事不乐同,故知非善友。

  口说恩爱语,心不实相应,所作而不同,慧者应觉知。

  我们可以用两句话概括一下佛陀所说,即“口是心非”和“言行不一”。如何理解呢?有些人内心十分肮脏,可是嘴上说的很好。见到好人好事,嘴皮上说得天花乱坠,号召大家要以好人好事为榜样,努力向人家学习,可是心里面却是一百个不乐意,等等。其实口是心非倒也无碍大体,然而若“言行不一”问题就大了,说一套做一套,“严于律人,宽以待己”,处处搞双重标准,搞表面文章、面子工程,不仅害人害己,弄不好还会损害到大众的根本利益。这种事似乎已习以为常,现在网络很发达,我们每天都可以找出一些例证来。佛陀及时提醒我们说,对于那些善于伪装的人,我们要具备一双“慧眼”,多观察,多分析,听其言观其行,总能摸索出个套数来。

  第二个问题:云何善知识,如己同一体?

  佛陀回答道:

  与己同体者,非彼善知识,放逸而不制,沮坏怀疑惑;

  同求其端绪,安于善知识。如子卧父怀,不为傍人间。

  对于第二个问题,佛陀予以反问:和自己同为一体(意为关系亲密无间),为什么就可以称作善知识呢?实际上这种人并不能称作善知识,原因是这样的人过于放逸而无节制,而且极易被人家挑拔离间。佛陀在这里实际上是顺着上面的伪装善知识的话题而言:有些人很会伪装,将别人的痛苦视作自己的痛苦,“想他人之所想,急他人之所急”,处处表现出感同身受的状态。这使我想到中国过去有个贪官,白天在朝廷里当差时,穿得破衣服,处处节俭。等到了下班回家关上大门后,立马让人把最上等的衣服拿出来穿上。这种伪装很有效,的确欺骗了很多人。等到他犯错被抄家时,行政主管部门才恍然大悟,个个张口结舌,很滑稽。

  第三个问题:何故求于断?云何离炽然?

  佛陀回答:

  生欢喜之处,清凉称赞叹;修习福利果,清凉永息灭。

  是故求于断,云何离炽燃?寂静止息味 知彼远离味

  远离炽然恶 饮以法喜味,寂灭离欲火,是名离炽燃。

  此处的“欢喜”与“清凉”,都可以理解为无为解脱的离欲彼岸。欢喜对应于苦恼,清凉对应于苦热,因世间充满着苦患于热恼,故而将解脱后的状态喻为清凉极乐的他方世界。因此我们可以理解“断”的对象应该是贪嗔痴等种种烦恼的种因,“离”的对象便是世间种种苦恼过患。当我们亲近了善知识,亲自聆听佛陀的教诲,我们便会由衷地感到遍体清凉,烦恼寂灭。佛之说法被称作法乳与法味,不仅可以滋养色身,也能长养慧命。故而佛陀被誉为大医王,凡夫众生一切之病,佛陀皆能医治,不仅手到病除,且能永不再发(《杂阿含·389经》:“善知病、善知病源,善知病对治,当来更不动发”)。(7.9.)


{返回 界定法师 文集}
{返回网页版}
{返回首页}

上一篇:漫说《杂阿含》(卷三十五)~H 979经:本经叙述须跋陀罗尊者在佛陀将入涅槃时求见世尊,闻法后先佛而入涅槃。
下一篇:漫说《杂阿含》(卷三十五)~F 976经、977经:此二经记述尸婆外道请教佛陀之事。
 漫说《杂阿含》(卷四十二)~F 1150经:本经记述佛陀教导波斯匿王如..
 漫说《杂阿含》(卷十六)~G 第438经(众生界经):本经叙述众生界虽..
 漫说《杂阿含》(卷四十八)~Q 1291经~1293经:此三经阐述福、..
 漫说《杂阿含》(卷三十六)~K 1006经、1007经和1008经皆是..
 漫说《杂阿含》(卷三十三)~F 927经为释氏摩诃男向佛陀请教的相关问..
 漫说《杂阿含》(卷四)~C 第90经(优婆迦经)
 漫说《杂阿含》(卷三十三)~E 第926经是佛陀对诜陀迦旃延的开示..
 漫说《长阿含》(卷十二)~G 三、大会经
 漫说《中阿含》(卷十一)~E 五、频鞞娑逻王迎佛经
 漫说《杂阿含》(卷三十四)~E 965经名叫“郁低迦经”,郁低迦是位外..
全文 标题
 
【佛教文章随机阅读】
 55 蟒蛇护金[栏目:依空法师·人间巧喻]
 具有哪些缘才能构成菩萨戒的“不请法戒”?[栏目:在家居士律仪五百答]
 法苑谈丛 第一章 寺院殿堂佛像释名(五)地藏殿[栏目:法苑谈丛]
 书简节录[栏目:徐恒志居士]
 佛寺管理条例之建议[栏目:太虚法师]
 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 第三七八卷[栏目: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第四集]
 阿弥陀佛四十八愿精解 拾、显正觉功德 第九愿、神足智通愿[栏目:信愿法师]
 华严宗简论 第四章 华严宗的思想体系 第二节 四法界[栏目:真禅法师]
 接受别人的布施,会消耗福报,会背业吗?[栏目:达真堪布·学修问答]
 附录:清净、如法、神圣、庄严——如何做好佛事用品[栏目:僧伽礼仪及塔像建造]


{返回首页}

△TOP

- 手机版 -
[无量香光·显密文库·佛教文集]
教育、非赢利、公益性的佛教文化传播
白玛若拙佛教文化传播工作室制作
www.goodweb.net.cn Copyrights reserved
(2003-2015)
站长信箱:yjp990@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