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量香光 · 显密文库 · 手机站]
fowap.goodweb.net.cn
{返回首页}


漫说《杂阿含》(卷三十六)~N 1018经中天人问佛:“何法生众生?何等前驱驰?云何起生死?何法甚可畏?”
 
{返回 界定法师 文集}
{返回网页版}
点击:1585

  1018经中天人问佛:“何法生众生?何等前驱驰?云何起生死?何法甚可畏?”佛陀回答:“爱欲生众生,意在前驱驰,众生起生死,业为甚可畏。”此处所说的即是爱欲、意念以及业力在轮回中的作用,它们实在是十分可怖可畏的。第1019经中天子问佛:“何名为非道?云何日夜迁?云何垢梵行?云何累世间?”佛陀回答:“贪欲名非道,寿命日夜迁,女人梵行垢,女则累世间。炽然修梵行,已洗诸非小。”这四句偈有些意思,贪欲为非道,对这个道理大家都比较清楚;寿命也是逐渐减少,纵活到一百岁,也有个终了之时,故而说“寿命日夜迁”,不无道理。如果说女人为梵行之垢,很多人可能不这样想。为什么说女人会成为清净梵行的垢秽呢?这个问题如果要分析起来,一般人都会很抽象地回答说“能障圣道”,会引起身心不定。至于为什么为会障碍圣道,大多数人都不怎么解释得清楚。印顺老法师对此问题回答得就比较圆满。他说:

  第一,淫欲不是生死根本,但在现实人间,淫欲“是障道法”。这是老法师从佛法得来的见解。世间是苦,众生生死不已,原因是烦恼,烦恼是无量数的。佛法以爱为集谛;经说“爱莫过于己”,所以说自我爱为生死根本。第二,解脱生死重在断除烦恼。欲界人类,如淫念与淫事多,不论什么法门,都是不可能解脱的,所以说“淫欲障道”。暂断淫欲,精进修行,止观相应,引发无我净慧,就能断我见而得初果。第三,生在人间,维持个体生命的,是饮食;延续种族生命的,是淫欲。古人说“食色性也”,性是出于本能的。一般人的饮食或行淫,是不离烦恼的。佛制出家的完全禁止淫欲,如不能安心于佛法喜悦之中,即使持戒谨严,不敢违犯,内心矛盾,也不过人天功德,不能趣向圣道解脱的。真正的“梵行已立”,是无漏圣道的成就。——摘自《淫欲是障道法》一文(《华雨集》)五)

  1020经中天子问佛:“何法映世间?何法无有上?何等为一法,普制御众生?”佛陀回答:“名者映世间,名者世无上,唯有一名法,能制御世间。”佛陀这首偈比较难懂,首先要搞清楚什么叫“名”。一般我们将名与色合称为“名色”,是十二因缘之一。在五蕴之中,名为受想行识四蕴,色一般专指色蕴。通俗地说,“名”相当于精神意识作用,而“色”即为物质可见的肉体(或物质世界)。因为色蕴之相比较显著(空气有时不太可见),而受想行识四蕴表面上看不见摸不着(现在可以测出心脑电图),有时只能以名而呼之,故称为“名”,即“无色”——“无色界”是不是可以理解为没有物质而只有精神独立存在的世界呢?大体上是可以成立的。而从这首偈中可以看出,相对于物质世界而言,佛陀更加注重于精神领域,他说“名”不仅在至间至高无上,而且它可以统御于世间,这就是充分肯定了意识精神的至高作用,即从根本上讲,佛教注重精神的修炼与解脱,而强调对于物欲的淡化与冷漠。

  1021经中天子问道:“何法为偈因?以何庄严偈?偈者何所依?何者为偈体?”大意是为什么要说偈,以及偈偈之依止和偈之体。佛陀回答说:“欲者是偈因,文字庄严偈,名者偈所依,造作为偈体。”世尊住世期间,印度肯定已经产生了十分完备的文字,但是那时的人们对于文字却不怎么重视,对于秘笈之类的非物质文化更是口口相传,甚至连口传也省掉了,发展成了心心相印,如迦叶尊者在灵山会上的拈花微笑,外行人或许会认为笑得莫名其妙,然而正如这么不经意间的微笑,却无意中成就了中国禅宗的老祖家风。

  佛陀说“欲者是偈因”,并不是佛陀有什么欲望,而是众生有许多欲望,佛陀以偈颂的方式使他们努力摆脱欲望;“文字庄严偈”,朗朗上口便于记忆的偈语,往往在文字上十分通俗简约,使人过目不忘,故而文字不仅是偈语的载体,也是偈语流畅顺口(庄严)的要件之一。“名者偈所依”,是说偈的内容不能空洞无物,偈中肯定要表达一定的思想精神,向大家传达某种信息。大家通过偈能获某种精神启迪,这便是任何一首偈所要追求的目标。“造作为偈体”,造作可以理解为某种行为(身口意三方面),即偈语作为一种指导思想,目的是要改变人们的不良行为,从而弃恶从善,追求自我的完美与解脱。

  1022经天子问道:“云何知车乘?云何复知火?云何知国土?云何知妻归?”这些都是智慧、经验以及技巧的具体运用。佛陀回答:“见幢盖知车,见烟则知火,见王知国土,见夫知其妻。”

  最后谈到另外一个话题:我们在大乘经典中往往会看到这种现象,即佛陀先进行叙述,然后在某个节点上以偈颂的方式对前面的内容进行一番总结和重述。这些经典为什么要采用“先长行、后偈颂”的方式呢?近日读《茗山日记》(续集)终于找到了答案。茗老谈到了偈颂八义,分别为:

  1、以较少的文字收摄经义,便于记忆;

  2、采用偈颂,赞叹佛菩萨功德;

  3、对上根圆顿之机,最宜以偈颂说法;

  4、因远道来者未听到长行,故重以偈颂说之;

  5、有些众生喜简厌繁,故说偈颂;

  6、偈颂琅琅上口,便于记诵;

  7、为重申长行之义,故重说偈颂;

  8、补充长行之不足,故补增说明未说之义。

  此八义句句属中肯谆厚之言,吾辈在读经时,切勿忽略偈颂诸言。(8.11.)


{返回 界定法师 文集}
{返回网页版}
{返回首页}

上一篇:漫说《杂阿含》(卷三十七)~A 1023经:本经重点述说临终得脱之六相(六种征兆)。
下一篇:漫说《杂阿含》(卷三十六)~M 在1011经中,天人以偈问佛:“谁掩于世间?谁遮络世间?谁结缚众生?何处建立世?”
 漫说《杂阿含》(卷四)~C 第90经(优婆迦经)
 漫说《杂阿含》(卷二十二)~C 582经(罗汉经)
 漫说《杂阿含》(卷三)~A 第59经(生灭经)
 漫说《中阿含》(卷二十八)~A 一、诸法本经
 漫说《中阿含》(卷四十七)~C 三、瞿昙弥经(180)
 漫说《杂阿含》(卷二十三)~C 604经(阿育王因缘经)
 漫说《杂阿含》(卷五)~E 第107经(长者经)
 漫说《杂阿含》(卷四十七)~I 1252经:佛陀以离车族由盛转衰为例,..
 漫说《杂阿含》(卷三十一)~A 《杂阿含经》卷三十一的前三经,即861..
 漫说《杂阿含》(卷七)~G 177经:“头衣烧然尚可暂忘,无常盛火应尽..
全文 标题
 
【佛教文章随机阅读】
 形象教育法——观想念佛(传明)[栏目:净土宗文集]
 玄奘精神 第55节:第八章 勇气和信念是前进的自驱力(5)[栏目:玄奘精神]
 二课合解 第二十一讲[栏目:亲佛法师]
 心风[栏目:慈诚罗珠堪布·微教言]
 终生受用的财富[栏目:禅林衲子心]
 妄语戒好守吗?[栏目:在家居士律仪五百答]
 怎样才能既把事情做好,又不增长贪心、分别心?[栏目:索达吉堪布·问答释疑]
 出家者不守规矩,道场还应该接受他吗[栏目:道场法会·净空法师问答]
 正确的思维模式 良好的行为习惯[栏目:学诚法师·微教言]
 人无求、心自在[栏目:开悟·证严法师的生活禅心]


{返回首页}

△TOP

- 手机版 -
[无量香光·显密文库·佛教文集]
教育、非赢利、公益性的佛教文化传播
白玛若拙佛教文化传播工作室制作
www.goodweb.net.cn Copyrights reserved
(2003-2015)
站长信箱:yjp990@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