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量香光 · 显密文库 · 手机站]
fowap.goodweb.net.cn
{返回首页}


漫说《杂阿含》(卷三十七)~C 1025经乃为佛陀为年少比丘作“临终关怀”,即在比丘临终之际为其说法,使其诸根喜悦。
 
{返回 界定法师 文集}
{返回网页版}
点击:1367

  1025经乃为佛陀为年少比丘作“临终关怀”,即在比丘临终之际为其说法,使其诸根喜悦。本经与1023经大体相似,一伴新少新学比丘“独一客旅,无人供给住边聚落客僧房中,疾病困笃”,着实可怜。佛陀前去探视,并问其为何变悔?该比丘回答说“我年幼稚出家未久,于过人法胜妙知见未有所得,我作是念:命终之时,知生何处?故生变悔。”可以看出这位比丘所担心的,乃是自己出家不久,所学的知识也很少,眼下即将离世,不知死后归处,所以心生忧戚。佛陀问其:“比丘!有眼故有眼识耶?”复问:“比丘!于意云何?有眼识故有眼触、眼触因缘生内受:若苦、若乐、不苦不乐耶?”继而复问:“云何,比丘!若无眼则无眼识耶?”最后复问:“若无眼识则无眼触耶?若无眼触,则无眼触因缘生内受:若苦、苦乐、不苦不乐耶?”对于佛陀提出的这些问题,该比丘均回答“如是,世尊!”

  在这里,佛陀所说的实际上就是根境识三者的关系,所谓“三事和合生触”。“有眼故有识”,根与识之间必须有一个中介物,就是“境”(内境外境)。当三者和合而引起心的萌动,即“触”——它是意识的前期阶段,不是真正的意识。由触而生起受,此时神经中枢开始发挥作用,便有了苦乐之感。若能感觉到苦乐,我们最本能的意识便开始有了分别。这种意识的分别,动物也有,但是没有人类那么具体。由触而生受,这个受,就是我们对内外二界的感受和心理反应。如果向上追溯,如果根境识三者不再相互杂染,那么触则不会缘生于受;如果受不生起,则无苦与乐的分别。所以从源头上讲,还是要从“触”上入手。故而佛陀总结道:“是故,比丘!当善思惟如是法,得善命终,后世亦善。”

  佛陀示教照喜后,从座离去。此比丘临终之际,“诸根喜悦,颜貌清净,肤色鲜白”,呈现了很多瑞相。对此,世尊当着诸比丘的面为其授记道:“彼命过比丘是真宝物,闻我说法,分明解了,于法无畏,得般涅槃,汝等但当供养舍利。”所给予的评价是相当高的,所谓“为彼比丘授第一记”。(8.17.)


{返回 界定法师 文集}
{返回网页版}
{返回首页}

上一篇:漫说《杂阿含》(卷三十七)~D 1026经:佛为病比丘所说之法,重点为“无有我、我所见、我慢系著使”。
下一篇:漫说《杂阿含》(卷三十七)~B 1024经述说尊者阿湿波誓比丘身染重病,浑身痛楚不堪。
 漫说《杂阿含》(卷二)~L 第50经(阿难经)
 漫说《杂阿含》(卷四十四)~E 1182经、1183经:此二经叙述佛陀..
 漫说《杂阿含》(卷十五)~C 第371经(食经):本经从四食的角度,阐..
 漫说《杂阿含》(卷四十九)~F 1299经:本经叙述修习十善业可以上生..
 漫说《长阿含》(卷七)~A 一、弊宿经
 漫说《中阿含》(卷四十八)~D 四、牛角娑罗林经(下,185)..
 漫说《中阿含》(卷五十一)~B 二、阿湿具经(195)
 漫说《杂阿含》(卷二)~E 第41经(五转经)
 漫说《中阿含》(卷三十四)~D 四、息止道经
 漫说《杂阿含》(卷四十四)~H 1186经、1187经:此二经叙述佛陀..
全文 标题
 
【佛教文章随机阅读】
 定慧之路 第三讲[栏目:广超法师]
 122.问曰:释提恒因何以故名般若为大明咒?[栏目:大智度论·四百问答]
 意识[栏目:阿姜李·达摩达罗]
 禅的入门方法 二、运动的方法[栏目:法鼓山智慧随身书·精进禅修]
 地狱与天堂[栏目:明法尊者]
 杂阿含经卷第四十四(一一八六)[栏目:杂阿含经]
 真平等是有差异但没高低[栏目:探究真心·圆觉文教基金会]
 近代中国佛教教育[栏目:黄夏年教授]
 转化六根、五毒、五蕴[栏目:顶果钦哲法王]
 闭关念佛超度冤亲债主[栏目:净空法师·开示集十二]


{返回首页}

△TOP

- 手机版 -
[无量香光·显密文库·佛教文集]
教育、非赢利、公益性的佛教文化传播
白玛若拙佛教文化传播工作室制作
www.goodweb.net.cn Copyrights reserved
(2003-2015)
站长信箱:yjp990@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