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量香光 · 显密文库 · 手机站]
fowap.goodweb.net.cn
{返回首页}


漫说《杂阿含》(卷三十七)~C 1025经乃为佛陀为年少比丘作“临终关怀”,即在比丘临终之际为其说法,使其诸根喜悦。
 
{返回 界定法师 文集}
{返回网页版}
点击:1755

  1025经乃为佛陀为年少比丘作“临终关怀”,即在比丘临终之际为其说法,使其诸根喜悦。本经与1023经大体相似,一伴新少新学比丘“独一客旅,无人供给住边聚落客僧房中,疾病困笃”,着实可怜。佛陀前去探视,并问其为何变悔?该比丘回答说“我年幼稚出家未久,于过人法胜妙知见未有所得,我作是念:命终之时,知生何处?故生变悔。”可以看出这位比丘所担心的,乃是自己出家不久,所学的知识也很少,眼下即将离世,不知死后归处,所以心生忧戚。佛陀问其:“比丘!有眼故有眼识耶?”复问:“比丘!于意云何?有眼识故有眼触、眼触因缘生内受:若苦、若乐、不苦不乐耶?”继而复问:“云何,比丘!若无眼则无眼识耶?”最后复问:“若无眼识则无眼触耶?若无眼触,则无眼触因缘生内受:若苦、苦乐、不苦不乐耶?”对于佛陀提出的这些问题,该比丘均回答“如是,世尊!”

  在这里,佛陀所说的实际上就是根境识三者的关系,所谓“三事和合生触”。“有眼故有识”,根与识之间必须有一个中介物,就是“境”(内境外境)。当三者和合而引起心的萌动,即“触”——它是意识的前期阶段,不是真正的意识。由触而生起受,此时神经中枢开始发挥作用,便有了苦乐之感。若能感觉到苦乐,我们最本能的意识便开始有了分别。这种意识的分别,动物也有,但是没有人类那么具体。由触而生受,这个受,就是我们对内外二界的感受和心理反应。如果向上追溯,如果根境识三者不再相互杂染,那么触则不会缘生于受;如果受不生起,则无苦与乐的分别。所以从源头上讲,还是要从“触”上入手。故而佛陀总结道:“是故,比丘!当善思惟如是法,得善命终,后世亦善。”

  佛陀示教照喜后,从座离去。此比丘临终之际,“诸根喜悦,颜貌清净,肤色鲜白”,呈现了很多瑞相。对此,世尊当着诸比丘的面为其授记道:“彼命过比丘是真宝物,闻我说法,分明解了,于法无畏,得般涅槃,汝等但当供养舍利。”所给予的评价是相当高的,所谓“为彼比丘授第一记”。(8.17.)


{返回 界定法师 文集}
{返回网页版}
{返回首页}

上一篇:漫说《杂阿含》(卷三十七)~D 1026经:佛为病比丘所说之法,重点为“无有我、我所见、我慢系著使”。
下一篇:漫说《杂阿含》(卷三十七)~B 1024经述说尊者阿湿波誓比丘身染重病,浑身痛楚不堪。
 漫说《杂阿含》(卷十八)~G 第501经(圣默然经):经中叙述目犍连将..
 漫说《杂阿含》(卷十)~I 第267经(无知经)
 漫说《杂阿含》(卷十三)~J 第323经(六内入处经):本经阐述的何为..
 漫说《杂阿含》(卷二十七)~A 713经(转趣经)
 漫说《杂阿含》(卷三十六)~G 1001经:生命无常而且十分短促,我们..
 漫说《长阿含》(卷十六)~C 二、裸形梵志经
 漫说《杂阿含》(卷十五)~G 第379经(转*轮经)
 漫说《中阿含》(卷五十六)~A 一、罗摩经(204)
 漫说《杂阿含》(卷四十)~H 1117经:天众修持八支斋戒
 漫说《杂阿含》(卷十六)~B 第409经~415经
全文 标题
 
【佛教文章随机阅读】
 佛弟子要守住酒戒[栏目:月悟法师]
 20 文殊现身[栏目:活得快乐]
 在行持布施等善法时,常感觉心力不够...该培养怎样的心态才好?[栏目:索达吉堪布·问答释疑]
 有人说,身布施的功德大,有的居士每天在寺院干活,但是念经的时间相对少了,这样做对吗?[栏目:妙祥法师·开示问答]
 新佛教运动之史的研究[栏目:巨赞法师]
 第十四章 近代传承 二、太虚融汇教宗[栏目:禅宗宗派源流]
 408.无念胜学禅师悟道因缘[栏目:480位禅宗大德悟道因缘]
 心无外物一身轻松[栏目:谈佛说禅悟人生]
 在哀思中期待后圣严时代佛法的新生(何建明)[栏目:圣严法师纪念文集]
 祝寿与结婚[栏目:觉世论业]


{返回首页}

△TOP

- 手机版 -
[无量香光·显密文库·佛教文集]
教育、非赢利、公益性的佛教文化传播
白玛若拙佛教文化传播工作室制作
www.goodweb.net.cn Copyrights reserved
(2003-2015)
站长信箱:yjp990@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