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量香光 · 显密文库 · 手机站]
fowap.goodweb.net.cn
{返回首页}


漫说《杂阿含》(卷四十三)~H 1171经:本经以六种众生来众生六根对六境的攀缘。
 
{返回 界定法师 文集}
{返回网页版}
点击:1848

  1171经:本经以六种众生来众生六根对六境的攀缘。

  我们常用“人心齐、泰山移”来形容团结和凝聚的力量。小时候曾经看到过一张漫画,大意是天鹅、乌龟和马三种动物一起拉车。大伙拉了半天,只见那辆车半天也没挪半步。不能说大伙没使劲,问题是大伙没把劲往一处使:天鹅拼命朝天上飞,乌龟奋力直往水里钻,而那匹马呢,则是大踏步向前。从这里可以看出,有时候虽然将目标确立了,但是如果大家的着力点与着力方向不对,则同样于事无补,无法实现既定的目标。

  上面是从管理学的角度(即目标管理)来讲如何实现目标。而本经是用六种众生,来譬喻我们的六根对六境的缘取。经中说:“譬如士夫游空宅中,得六种众生。”这六种众生分别是狗、鸟、毒蛇、野干、失收摩罗(鳄鱼)以及猕猴。我们知道,狗喜欢往村子里跑,鸟肯定要往空中飞,蛇喜欢钻洞,野干喜欢往荒野坟堆里躲藏,鳄鱼肯定是一头潜入水中,而猕猴则必定会往山林中逃遁。为什么会这样?因为这六种动物的生活习性不一样嘛!狗属于一种家畜,当然喜欢与主人亲近;你让它往山林里跑,那岂不是成了丧家之犬了?鳄鱼虽然是两栖动物,但是大多数时间它们还是喜欢呆在水中。所以佛陀说,“此六众生悉系一处,所乐不同,各各嗜欲到所安处,各各不相乐于他处,而系缚故,各用其力,向所乐方,而不能脱。”即便是将它们强行系缚一处,然而它们心里还是时刻不停地向往着它们习性之处,一有机会便消失得无影无踪。

  对于六根而言,它们如同六种动物一般,也是各取所需,各有所乐。眼根对色境,“眼根常求可爱之色,不可意色则生其厌”;耳根对声境,“耳根常求可意之声,不可意声则生其厌”;如是鼻根对香境,舌根对味境,身根对触境,意根对法境。这里的“法境”,是思惟境界,即无法用眼耳等五根可以感触之境。六根缘六境,便会产生种种喜厌,这便是众生的劣根性,即总是喜欢看自己喜欢的,听自己喜欢的,所谓“秀色可餐”、“一饱耳福”或“三月不知肉味”,都是自己所乐意享受的界境。正因为我们的六根到处去缘取去执著,结果弄得我们身心疲惫,一个劲地叫苦不迭。我们常常在自我叹息或者跟别人倾诉:“最近心很乱,很烦,总是静不下来。”什么原因呢?问题的关键还是我们自己六根没有管束好,让它们太自由、太散慢、太放纵了。我们大多时候把责任归属搞混淆,却一个劲地埋怨这个世道:为什么受伤的总是我?

  佛陀教导我们说,解决这个问题的渠道很多,最直接的法门便是修习“身念处”,收拾身心,将所有心念归于一处。眼见色、耳闻声等皆无有喜厌的分别,更谈不上缘取,将六根牢牢地拴在树桩上面,使它们不会再四处逃遁。“六众生者,譬犹六根;坚柱者,譬身念处。若善修身念处,有念,不念色,见可爱色则不生著,不可爱色则不生厌”,如此时间久了,必能练就一身真功夫。

  文末说几句闲话:傍晚与人聊天,调侃说现在大多数人身份都很高,都达到了“两院院士”的级别。哪两院呢?一个是医院,身体上老是出毛病,不是这病就是那个病;一个是寺院,是指精神依托上出了毛病,心里老是慌慌的。我窃自鉴定后,以为自己在寺院呆了二十来年,最终却也无意中摘了顶“两院院士”的桂冠。幸运哉?悲乎哉?(12.15.)


{返回 界定法师 文集}
{返回网页版}
{返回首页}

上一篇:漫说《杂阿含》(卷四十三)~I 1172经(毒蛇经):本经中列举八种事物,譬喻我们所遇到的种种境界。
下一篇:漫说《杂阿含》(卷四十三)~G 1170经:本经叙述何为“律仪”以及何为“不律仪”之法。
 漫说《杂阿含》(卷四十九)~J 1303经:有一位名叫月自在的天子来诣..
 漫说《中阿含》(卷十五)~B 二、转轮王经
 漫说《杂阿含》(卷四十七)~N 在1263经中,佛陀对弟子们说:“我不..
 漫说《杂阿含》(卷九)~I 第242经(知经)
 漫说《长阿含》(卷二)~C 六不退法
 漫说《中阿含》(卷一)~B 二、昼度树经
 漫说《杂阿含》(卷五十)~M 1345经:本经叙述众多梵天来礼敬见多比..
 漫说《中阿含》(卷五十七)~B 二、箭毛经(下,208)
 漫说《中阿含》(卷三十四)~A 一、大品商人求财经
 漫说《中阿含》(卷四十六)~A 一、行禅经(176)
全文 标题
 
【佛教文章随机阅读】
 教育新见[栏目:太虚法师]
 三十七道品讲义:八正道篇[栏目:证严法师]
 07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弥勒菩萨偈颂[栏目:02 偈颂]
 无死的金刚心 第10章 顺风扬尘的流言[栏目:无死的金刚心]
 菩提道次第略论第13讲[栏目:菩提道次第略论讲记]
 学修三皈依(30~39)[栏目:傅味琴居士]
 以德为本 实至名归——关于树立中国佛教公众形象的思考(高华平)[栏目:中国佛教公众形象专题]
 俭则寡欲,不为物役[栏目:心念与命运·第2册]
 相应6经 舍利弗与拘絺罗经第四[栏目:相应部 44.无记相应]
 极度想魔时如何不管想只管傻人傻念[栏目:常善法师]


{返回首页}

△TOP

- 手机版 -
[无量香光·显密文库·佛教文集]
教育、非赢利、公益性的佛教文化传播
白玛若拙佛教文化传播工作室制作
www.goodweb.net.cn Copyrights reserved
(2003-2015)
站长信箱:yjp990@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