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量香光 · 显密文库 · 手机站]
fowap.goodweb.net.cn
{返回首页}


漫说《杂阿含》(卷四十五)~E 1215经、1216经:如前所述,婆耆舍尊者不及会吟诗,而且...
 
{返回 界定法师 文集}
{返回网页版}
点击:1631

  1215经、1216经:如前所述,婆耆舍尊者不及会吟诗,而且在辩才也有不俗的表现。不过辩才或者说能说会道本来是他的一个优点,但如果再往前一步变成“恃才”,这就反倒成为十分麻烦的缺点了。本经中说婆耆舍尊者“自以智慧堪能善说,于彼聪明梵行所生骄慢心”,也就是觉得自己有这样的过人之处,是其他人所不能及的,骄傲自满的情绪开始膨胀起来。但是从前面相关经典的记载中我们已经知道,婆耆舍的自我调控能力相当不错,他自己及时地觉察到这种骄慢心生起以及带来的害处,于是便开始反省自己:“我不利,不得利,得苦不得乐,我自以智慧轻慢于彼聪明梵行者,我今当说能生厌离偈”。厌离偈的主要内容是:“瞿昙莫生慢,断慢令无余,莫起慢觉想,莫退生变悔,莫悔覆于他,泥犁杀慢堕。”这里所说的是骄慢的种种过患以及由此产生的各种严重后果,如果骄慢不除,最坏的结局便会堕入地狱当中。相反,如果使自己时刻处于“正受”之中,不仅能够“除忧”,而且能“见道自摄持”。也就是说,在真正见道之前,所谓的“辩才”都是雕虫小技,并不靠谱儿,不足为荣。倘若真正能够见道,那时的辩才,才能称得上是真正意义上的“辩才无碍”。所以,真正的辩才,是建立在断惑证真的基础之上,这里才称得上“是故无碍辩,清清离诸盖”。经过不断的反省与精进,最后婆耆舍尊者终于证得了阿罗汉的修行果位。在1217经中,他对于过去和现在都进行了认真的思量。他“独一思惟,不放逸住,专修自业”,最后“逮得三明,身作证”,也就证得了阿罗汉的果位。他所证的阿罗汉,应该是属于“俱解脱”范畴,即能够证得三明神通。于是他在逮得三明之后,以偈颂的方式赞叹佛陀的伟大以及三明的殊胜。

  本文末短要与辩才有关的话题。前段时间留意了一下相关佛教网站,得知现在很多企业管理都引进了佛教的管理理念。本人对管理学方面略知一二,佛教无论在中国还是在古印度传承期间,可以说在僧团管理上很有建树,比如说僧团的六和敬管理、戒律管理、信仰管理等等,独具特色。但是我个人以为,任何宗教既然能够延续几百年甚至几千年到现在,在某一方面肯定具备一定的过人之处。但是我觉得商业集团在汲取佛教优秀管理理念的同时,一定要厘清二者的本质差别。最显著的差别在于二者奋斗的方向完全不同:佛教虽主张入世,但入世的初衷(本怀或根本目标)是离世;企业的最高目标是想方设法创造出更多的利润(或价值)。如果以创造更多价值的初衷是为了更好地为全人类服务为托辞,那无疑是自欺欺人之举,稍懂《资本论》者自然是心知肚明。我的本意是——并非反对将佛教管理学思想融入现代企业管理,而是在融入的同时,尽力将佛教的普世价值(出世或超脱)同时引入。记得有位法师很有“辩才”,在谈到佛教管理思想时可谓头头是道,但惟独没有把佛教最核心的“出世”思想置于重点位置。我个人觉得,我们在宣讲佛教管理思想时,一要适当把握并处理好“入世”与“出世”之间的关系;二是要正确处理入世“辩才”与出世“辩才”之间的关系(即言与行之间的关系)。毕竟,世间辩才并不能保证做到“随缘不变”。真正的“不变”,那是需要真功夫的呀!(1.12.)


{返回 界定法师 文集}
{返回网页版}
{返回首页}

上一篇:漫说《杂阿含》(卷四十五)~F 1218经~1220经:此三经是婆耆舍尊者以偈而赞叹佛陀。
下一篇:漫说《杂阿含》(卷四十五)~D 1212经至1221经共十经之中,都有僧人诗人婆耆舍有关。
 漫说《杂阿含》(卷三十一)~H 891经名为“毛端经”,是佛陀以毛端之..
 漫说《杂阿含》(卷十五)~B 第367经(修行经):本经叙述为了显现缘..
 漫说《中阿含》(卷六十)~C 三、阿那律陀经(218) 四、阿那律陀经..
 漫说《长阿含》(卷五)~E 什么叫授记
 漫说《中阿含《(卷十)~D 四、惭愧经(上)五、惭愧经(下)
 漫说《杂阿含》(卷三十八)~O 1077经:本经叙述佛陀感化贼人并度其..
 漫说《杂阿含》(卷十三)~A 第304经(六六经)
 漫说《杂阿含》(卷十八)~D 第498经(那罗揵陀经):本经叙述舍利弗..
 漫说《中阿含》(卷四十四)~B 二、分别大业经(171)
 漫说《杂阿含》(卷十四)~C 第345经(集生经):本经为佛陀用偈问舍..
全文 标题
 
【佛教文章随机阅读】
 临终有人助念亦可往生[栏目:普陀遗珍·印光大师开示精编]
 纪律教诫甘露文[栏目:益西彭措堪布]
 All About Change[栏目:Thanissaro Bhikkhu]
 五百罗汉 280、行化国尊者[栏目:五百罗汉]


{返回首页}

△TOP

- 手机版 -
[无量香光·显密文库·佛教文集]
教育、非赢利、公益性的佛教文化传播
白玛若拙佛教文化传播工作室制作
www.goodweb.net.cn Copyrights reserved
(2003-2015)
站长信箱:yjp990@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