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量香光 · 显密文库 · 手机站]
fowap.goodweb.net.cn
{返回首页}


漫说《杂阿含》(卷四十七)~B 1242经、1243经:此二经谈到待人恭敬与知惭知愧。
 
{返回 界定法师 文集}
{返回网页版}
点击:1682

  1242经、1243经:此二经谈到待人恭敬与知惭知愧。

  对于恭敬与惭愧,我的理解是一个对别人,一个是对自己。对别人我们要常怀恭敬心,去除贡高我慢心,这是大家都晓得的普通道理。当然,这种恭敬有时是出于礼节性的,并非出于内心。所以佛陀说:“当恭敬住,常当系心,常当畏慎,随他自在诸修梵行上、中、下座。”这里所强调的,并不仅仅是礼仪上的恭敬去做表面文章,而更重要的是保持一颗“恭敬心”。如果对人不是打心眼里生起恭敬心,却摆出一幅十分恭敬的模样,这样的人就显得很虚伪,“欲令威仪足者,无有是处”;“欲令学法满者,无有是处”;“欲令戒身、定身、慧身、解脱身、解脱知见身具足者,无有是处”;“欲令得无余涅槃者,无有是处”。对于心怀骄慢的人,我们若用心观察,还是可以看出他们心中的我慢。因此,比丘“当勤恭敬,系心、畏慎,随他德力诸修梵行上、中、下座,而威仪具足者,斯有是处”。

  与恭敬相应的,则是惭愧。我们常说心怀惭愧,或者说虚怀若谷,这样的人可谓是“儒子可教”的“可塑之才”。知惭知愧是世间无价宝,被佛陀称之为“二净法”,“有二净法,能护世间。何等为二?所谓惭、愧。”一般我们将惭、愧二字连用,但是二者还是有些差别:“惭”一般是指自己不造罪业,“愧”是教他人不造罪;“惭”是在自己心中感觉羞耻,“愧”是把自己所造之罪向他们披露并为些而羞耻;‘惭’为对人之羞耻心,‘愧’为对天之羞耻心。如果世间没有了这两样宝贝,会出现什么后果呢?“假使世间无此二净法者,世间亦不知有父母、兄弟、姊妹、妻子、宗亲、师长尊卑之序,颠倒浑乱,如畜生趣。”在这里,佛陀将惭愧二字放到了世间尊卑秩序以及宗亲伦理的高度上来谈论它们的重要性。进一步说,如果我们缺少了惭愧,那必将十分可怕,几乎就等于陷于混乱,甚至天下大乱。缺失惭愧的人类,与禽兽又有什么区别呢?禽兽类动物不知廉耻,有时为了满足原始野性而抛弃宗亲伦理并大肆杀戮,暴露了动物血腥残忍的一面。但是,当人类没有了惭愧与恭敬,那么就会变得比禽兽的无情杀戮更为可怕,因为人类一旦陷入疯狂,世界也将走至尽头了。

  “世间若无有,惭愧二法者,违越清净道,向生老病死。世间若成就,惭愧二法者,增长清净道,永闭生死门。”对于出家比丘而言,常怀恭敬心与惭愧心,必成大器!(2.12.)


{返回 界定法师 文集}
{返回网页版}
{返回首页}

上一篇:漫说《杂阿含》(卷四十七)~C 1244经:本经叙述烧燃法与不烧燃法。
下一篇:漫说《杂阿含》(卷四十七)~A 1241经:本经叙述给孤独长者劝人皈依三宝的事迹。
 漫说《杂阿含》(卷四十)~I 1118经:曾经一段时间阿修罗王生病了,..
 漫说《中阿含》(卷六十)~C 三、阿那律陀经(218) 四、阿那律陀经..
 漫说《中阿含》(卷二十七)~B 二、自观心经(上、下)
 漫说《杂阿含》(卷四十七)~L 1258经:本经以鼓为譬,教导弟子当不..
 漫说《杂阿含》(卷三)~M 第80经(法印经)
 漫说《中阿含》(卷二十九)~F 六、瞻波经
 漫说《中阿含》(卷三十二)~B 优婆离经(二)(三)
 漫说《长阿含》(卷十二)~E 制法
 漫说《杂阿含》(卷三十七)~H 1039经记述佛陀为淳陀长者说法,其主..
 漫说《杂阿含》(卷三十五)~C 973经是关于外道征询阿难为什么出家修..
全文 标题
 
【佛教文章随机阅读】
 杂阿含经卷第十三(三三六)[栏目:杂阿含经]
 《佛教三字经》新注 贤首宗[栏目:唐思鹏居士]
 因缘果报[栏目:香港佛教联合会·佛学课本]
 禅宗哲学象征 第三章 公案颂古与禅门机锋[栏目:吴言生·禅学三书]
 闻过则喜[栏目:度一切苦厄·迷悟之间]
 「上师」的争议性(陈建强博士)[栏目:择师知见]
 增支部1集162-169经[栏目:增支部1集]
 解脱之道讲记 a4 苦谛[栏目:体方法师]
 借宿人生[栏目:本性法师·禅思录]
 学佛同学共同的问题[栏目:净空法师·开示集七]


{返回首页}

△TOP

- 手机版 -
[无量香光·显密文库·佛教文集]
教育、非赢利、公益性的佛教文化传播
白玛若拙佛教文化传播工作室制作
www.goodweb.net.cn Copyrights reserved
(2003-2015)
站长信箱:yjp990@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