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量香光 · 显密文库 · 手机站]
fowap.goodweb.net.cn
{返回首页}


漫说《杂阿含》(卷五十)~I 1337经:本经叙述比丘证道后,默默行道而不再精勤诵说。
 
{返回 界定法师 文集}
{返回网页版}
点击:1558

  1337经:本经叙述比丘证道后,默默行道而不再精勤诵说。

  关于阿罗汉证道后是否退转的问题,教内外对这个问题一直相持不下。对于这个问题,我个人的想法是,既然阿罗汉是“我生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办,不受后有”,那么就不存在退转不退转的问题,因为它的核心是“不受后有”。打个不恰当的比方,一个人大学毕业了,过了几年,我们能不能说这个人大学没有毕业呢?肯定不能,因为从学历层面上讲,他已经接受了高等教育。至于真实水准能否达到一个本科生的要求,那就另当别论。因此可以这么说,这个命题本身就是一个伪命题,是不成立的,完全没有探讨的必要。至于有的人说阿罗汉的果位甚至连初地菩萨都比不上,这完全是自恃己高的我慢偏执行径。从修行果位上讲,我们一般将佛教分为大乘与小乘。那么大乘与小乘又是如何界定呢?最重要的是发心。但是发心本身就是很难说清楚的一件事,比如说佛陀的十大弟子,我们是否用大乘、小乘的方法去一一判定他们?肯定不行。比如说富楼尊者被誉为“说法第一”,其一生说法无数,度化众生亦无数;他使许多蛮夷邪信之地皆变成佛法大盛之地,其功德巍巍卓著,但是其修行果位便是阿罗汉,我们又岂能用小乘“自了汉”来苛求之?实为荒谬。

  本经叙述一位比丘,“林中止住,勤诵经,勤讲说,精勤思惟,得阿罗汉果”。就是通过自己的闻思修,并且把自己的诵经心得及时与大家分享,且能做到深入思惟,这是他的修行之道。可是当他证得了阿罗汉果位之后,原来好讲好说的性格,一下子变得沉默寡言起来,“证已,不复精勤诵说”。大家对此都很不理解,心想先前在诵经方面如此精进,而且还把心得体会及时与我们分享;可现如今却整天变得少言少语,究竟是怎么回事呢?连止住于林中的天神都忍不住要出来询问了:

  “比丘汝先时,昼夜勤诵习,常为诸比丘,共论决定义。

  汝今于法句,寂然无所说,不与诸比丘,共论决定义。”

  比丘对于大家心中的疑惑早已心若洞明。他以偈而回答说:

  “本未应离欲,心常乐法句;既离欲相应,诵说事已毕。

  先知道已备,用闻见道为?世间诸闻见,无如悉放舍。”

  一个人在没有成道之前,当然要籍助于某一工具。比如说“宝筏度迷津”,以筏来作为渡河的工具。当我们乘筏渡过了河流再次踏上征程之时,难道还要背负着竹筏去远行么?无论是道果修行,还是日常工作,目标是宗,手段为要。当目标抵达了,一切手段与方法全为方便善巧。故佛陀以火宅化城之喻,来善循弟子出离三界。若比丘已舍诸重担,岂能再被重担所系缚?(6.3.)


{返回 界定法师 文集}
{返回网页版}
{返回首页}

上一篇:漫说《杂阿含》(卷五十)~J 1338经:本经叙述一比丘坐池畔而嗅花香,天神指其为违犯盗戒,比丘省悟。
下一篇:漫说《杂阿含》(卷五十)~H 1336经:本经叙述阿那律陀尊者不为天神欲乐所诱。
 漫说《杂阿含》(卷八)~J 第213经(法经):本经叙述二法与三受。..
 漫说《杂阿含》(卷三十九)~E 从1084经到1103经,基本上都是叙..
 漫说《杂阿含》(卷三十七)~D 1026经:佛为病比丘所说之法,重点为..
 漫说《中阿含》(卷十三)~A1 一、乌鸟喻经
 漫说《杂阿含》(卷六)~B 第116经~119经(我尽经)
 漫说《杂阿含》(卷四十二)~H 1155经叙述一位叫“违义”的婆罗门,..
 漫说《杂阿含》(卷三十一)~A 《杂阿含经》卷三十一的前三经,即861..
 漫说《杂阿含》(卷四十九)~I 1302经:本经与1301经大体相仿,..
 漫说《中阿含》(卷二十)~C 三、长老上尊睡眠经
 漫说《杂阿含》(卷七)~D 164经
全文 标题
 
【佛教文章随机阅读】
 相应20经 给孤独经[栏目:相应部 2.天子相应]
 圣者言教 第三十课(二)时时护持正念[栏目:圣者言教]
 《一曲十弹》演讲笔录[栏目:林钰堂博士]
 楞严偈义解[栏目:成观法师]
 十二因缘[栏目:梁乃崇教授·智崇上师]


{返回首页}

△TOP

- 手机版 -
[无量香光·显密文库·佛教文集]
教育、非赢利、公益性的佛教文化传播
白玛若拙佛教文化传播工作室制作
www.goodweb.net.cn Copyrights reserved
(2003-2015)
站长信箱:yjp990@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