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量香光 · 显密文库 · 手机站]
fowap.goodweb.net.cn
{返回首页}


漫说《杂阿含》(卷五十)~J 1338经:本经叙述一比丘坐池畔而嗅花香,天神指其为违犯盗戒,比丘省悟。
 
{返回 界定法师 文集}
{返回网页版}
点击:2171

  1338经:本经叙述一比丘坐池畔而嗅花香,天神指其为违犯盗戒,比丘省悟。

  本经实为盗戒一术语的内涵之延伸。有一比丘住止于林中。“彼比丘有眼患,受师教,应嗅钵昙摩花”。这位比丘患有眼疾,为此有些苦恼。他的师父教给他一个疗治的偏方,也去用心嗅闻红莲花的清香之气,便可以使眼疾得到明显的改善,甚至可以彻底治愈。该比丘遵从师嘱,“信至钵昙摩池侧,于池岸边,迎风而坐,随风嗅香。”

  从我们常人的眼中,坐于池畔嗅着莲花的清香,这本来是一件令人十分消遣惬意之事,甚至有些“诺曼蒂克”。当然,该比丘并不是出于图谋什么赏心悦目,他是为了治疗自己的眼疾。可是即便是如此,还是受到了天神的呵责:“何以盗华?汝今便是盗香贼也!”

  比丘听后深感震惊与迷惑:“不坏亦不夺,远住随嗅香;汝今何故言,我是盗香贼?”我一不偷二不抢,并且也仅仅是坐于池畔,迎着风闻些莲花清香而已,你凭什么说我犯了盗戒,成了一个盗香贼了呢?

  天神回答:“不求而不舍,世间名为贼。汝今人不与,而自一向取;是则名世间,真实盗香贼。”这里我们要厘清何为“偷盗”。偷盗,也就不“不与取”,即没有经过他人的允许而擅自取用者。一般我们将此戒限定为财或物,比如说《四分律》上说:“若比丘,若在村落,若闲静处,不与盗心取,随不与取法,若为王王大臣所捉,若杀若缚若驱出国,汝是贼汝痴汝无所知,是比丘波罗夷不共住。”但如果从菩萨戒的角度而言,产生不与取心,亦是盗戒。从这位比丘坐于池边闻香之举止而言,虽属无意为之,且其用途仅止于疗治眼患,故虽属不与取之范畴,然在天神看来,一个力求精进学道的比丘,一定要时时处处严格律己,而不要将自己降格为与普通凡夫民众为同俦。所以当比丘见到有人“断截分陀利(白莲花),拔根重负去”之时,天神并不见斥,却来斥责他这个仅仅盗闻香气的比丘。为什么?因为二者的身份殊异。普通百姓可以吃酒吃肉,甚至可以去小偷小摸,难道出家比丘也可以去仿效么?万万不能。故天神在偈语中劝导比丘:“常从彼求净,无结离烦恼;如毛发之恶,人见如泰山!”将一丝一毫的小过患,无限放大为如泰山那般雄伟巨大,如此严格要求自己,那么距离成道,也为期不远矣!

  孔子尚有“不饮盗泉之水”之志,况比丘乎?(6.4.)


{返回 界定法师 文集}
{返回网页版}
{返回首页}

上一篇:漫说《杂阿含》(卷五十)~K 1339经:本经叙述十力迦叶为猎人说法,受到天神点化。
下一篇:漫说《杂阿含》(卷五十)~I 1337经:本经叙述比丘证道后,默默行道而不再精勤诵说。
 漫说《杂阿含》(卷四十九)~B 1295经:本经叙述业与心识及生死轮回..
 漫说《杂阿含》(卷二十)~F 第550经(离经):经中叙述若圣弟子念于..
 漫说《杂阿含》(卷四十六)~H 1234经:本经主要阐述佛陀的祭祀观。..
 漫说《杂阿含》(卷四十九)~Y 1321经~1324经:此四经乃佛与诸..
 漫说《杂阿含》(卷三十九)~F 1092经(魔女经):所谓魔女就是魔王..
 漫说《杂阿含》(卷四十九)~L 1305经:本经叙述修行不分场合,纵然..
 漫说《杂阿含》(卷四十八)~O 1289经:本经叙述佛陀遭受“金枪刺足..
 漫说《中阿含》(卷六十)~D 五、见经(220)
 漫说《杂阿含》(卷二)~E 第41经(五转经)
 漫说《杂阿含》(卷三十二)~G 912经叙述众生皆依之二边,若离二边即..
全文 标题
 
【佛教文章随机阅读】
 聆听佛法品味幸福配方 你可以,爱 第二章 唤醒匿居心底的爱之源[栏目:一行禅师]
 谈谈出世间法意义上的成就[栏目:雪漠]
 趣品《圆觉经》之十二[栏目:超然法师]
 安那般那手册 VII. 禅修的姿势[栏目:安那般那手册·雷迪尊者]
 50 净秽一如[栏目:大机大用]
 [栏目:佛教期刊文章选摘]
 《密教通关》解析[栏目:陈士强教授]
 中部114经 应该实行与不应该实行经[栏目:南传经典·汉译四部·中部]


{返回首页}

△TOP

- 手机版 -
[无量香光·显密文库·佛教文集]
教育、非赢利、公益性的佛教文化传播
白玛若拙佛教文化传播工作室制作
www.goodweb.net.cn Copyrights reserved
(2003-2015)
站长信箱:yjp990@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