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量香光 · 显密文库 · 手机站]
fowap.goodweb.net.cn
{返回首页}


漫说《中阿含》(卷一)~D 四、水喻经
 
{返回 界定法师 文集}
{返回网页版}
点击:1735

四、水喻经

  说法地点:祇树给孤独园

  参加人员:众比丘

  经中大意:本经叙述佛陀以常卧在于水中乃至 安住于彼岸等七种人,譬喻为世间的行恶不善之法,以及成就四果的七种不同层次的人。   

  在这部经中,佛陀再以一系列的譬喻,来说明修行的层次。主要有两个,第一是水中的七种人,第二是岸上的七种人。佛陀为什么用人在水中来比喻我们修行的次第?其实我们稍加思索,便会得出,这个水,便是生死之海,便是烦恼、痛苦之水,便是轮回之水,它是造成凡夫无明的根源。具体情况,我们到下面接解经文的时候再予分析。

  水中的七种人:

  1、第一层次,他常卧于水中;

  2、第二层次,他时而浮出水面,时而又沉入水中;

  3、第三层次,他从水中出来后,就不再沉入水中;

  4、第四层次,他从水中伸出头来,伸起脖子,在观察四周的动静;

  5、第五层次,他观察一段时间后,开始朝对岸走去;

  6、第六层次,他在水中经过短暂的行走后,然后就抵达彼岸;

  7、第七层次,他抵达彼岸后,觉得岸上无比快乐,就从此在岸上居住,不再下水。

  我们若将上述的七个层次作一连贯,便可得:

  ①常卧水中→②时而入水,时而出水→③出水后不再入水→⑤四周观察→⑥朝岸上走去→⑦岸上安住,永不再入水

  下面是佛陀对以上七种层次进行分析:

  第一种,即常卧水中。那么为什么有人常卧于水中呢?因为这些人尽是为那些不善之法所覆盖,被各种不干净的东西所染污。这个染污,不是一天两天形成的,也不是一世两世积累的,用现在的话讲,它是一种累积效应。中国有句古话,叫“滴水穿石,非一日之功;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我们在念《忏悔文》的时候,总会念及“我昔所造诸恶业,皆由无始贪瞋痴,从身语意之所生,一切我今皆忏悔”,就很能说明问题。因此佛陀对我们说,常卧水中,是“造生死本”,是一切灾难与苦痛的源泉。

  第二种,出没无常,即时而出水,时而入水。那么为什么会这样呢?佛陀告诉我们,偈这种人,有时候会对佛法生起一点信心,也会对佛法产生一些信仰,也曾持戒、布施,也曾修习过一些善法。但是呢,他却无法坚持恒久,过不了多久,他就难耐寂寞,道心不再坚固,于是就不再修习善法,转而继续沉沦于生死大海之中,随波逐流不能自拔。直白地说,这种人就是反复无常,朝秦暮楚,三心二意,忽左忽右,道心不坚固。因此佛陀把这种人比喻为时而出水,时而没水,就好像不懂事的小孩子玩游戏一样,很难调教。

      第三种,是出水后就在不再潜入水中。为什么会有这样的人存在呢?佛陀教导我们,说这些人接触了佛法后,就开始产生纯正人信念,不再随波流,不再生起退转而,而是持守善法,在持戒、布施、多闻以及修习智慧等方面是一个不落。那么这样的人世间有没有呢?有的。因为很多居家信佛的居士,就是这种层次的人。他们生活要世俗之中,对佛法产生信念,但是由于俗务的需要,没有办法到清净之处去修行,因此只好生活在尘世之中,但是他们的头脑却是清醒的,不会随境而转。这种人其实是很多的,也是属于难能可贵的层次。

  第四种,就是出水后安住,然后作观察。这里的观察,就是修行,就是将佛法贯彻到他们的实践之中去。那么如何修行呢?就是修习四圣谛。四圣谛不仅是行为的改善,更是心念的彻底改观。他们能够知体会并了达一切皆苦。现实之中所谓的那些快乐,都是极其短暂的,也是虚幻不实的。他们继而观察这些痛苦的来源,这些痛苦是如何汇集到一起的;他们观察用什么样的方法,来消灭这些苦源,从而离苦得乐;接着,他们了知世间的所有真理,并把这些道理毫无保留地告诉给那些尚在水深火热中的人们。最后,他们消灭了三结,也就是身见、戒禁取见以及疑惑真理等三种障碍,而证得须陀洹果。佛陀认为,当处于此层次时,就能够做到死后生于天上或人间,往来七次后,就能够使所有的痛苦消失殆尽。

  第五,开始朝彼岸行走。这个层次,是建立在第四个阶层的基础之上的。当修习了四圣谛以及灭尽三结之后,这时候他们的一些贪、瞋、痴三毒就已经是极其微薄了,这时候就能够证得斯含的果位,也就是二果罗汉。

  第六种,渡水后抵达彼岸。佛陀认为,这就是相当于三果罗汉。

  第七种,就是在彼岸安住,相当于证得阿罗汉的圣果。

  最后,我们再把这七个层次进行初步的分析:

  被不善之法所覆盖→②时而信仰,时而覆盖,反复无常→③开始产生信念,不再退转→④开始修习、观察、思维(初果)→⑤开始向彼岸行走(二果)→⑥到达彼岸(三果)→⑦安住于彼岸(四果阿罗汉)

  (界定,2008年11月18日草就于普陀山佛协)


{返回 界定法师 文集}
{返回网页版}
{返回首页}

上一篇:漫说《中阿含》(卷一)~E 五、木积喻经
下一篇:漫说《中阿含》(卷一)~C 三、城喻经
 漫说《长阿含》(卷四)~B 佛赞阿难
 漫说《中阿含》(卷二十四)~A 一、大因经
 漫说《杂阿含》(卷五十)~V 1357经:本经叙述布施当以诚信为先。..
 漫说《杂阿含》(卷七)~E 第172经(当断经)、第173经(过去当断..
 漫说《杂阿含》(卷二)~O 第55经(阴经)
 漫说《杂阿含》(卷四十五)~B 1208~1211经:此四经是佛弟子婆..
 漫说《中阿含》(卷三)~C 三、度经
 漫说《长阿含》(卷二十一)~A 九、世记经·二灾品
 漫说《杂阿含》(卷四十一)~E 1136经:在此经中,佛陀以摩诃迦叶尊..
 漫说《杂阿含》(卷四十三)~E 1168经:本经以打麦为喻,诫诸比丘当..
全文 标题
 
【佛教文章随机阅读】
 楞严经贯摄序(刘道开)[栏目:明清居士名家文集]
 三宝原理与皈依法通俗解说 第一节:导论[栏目:多识仁波切]
 最深的功力[栏目:禅门一念·传灯法师]
 圣者言教 第二十二课(五)实修应稳重踏实[栏目:圣者言教]
 佛陀的行化与涅槃[栏目:香港佛教联合会·佛学课本]
 三净二实践大乘[栏目:仁俊法师]
 相应23经 衰退经[栏目:相应部 47.念住相应]
 无为法要怎样做?[栏目:空海(惟传)法师·答疑录]
 电视上可以作皈依仪式吗?[栏目:传喜法师·信众问答]
 感悟人生 第五讲 建立终极信仰的意义 一、终极信仰与经验传承[栏目:学诚法师]


{返回首页}

△TOP

- 手机版 -
[无量香光·显密文库·佛教文集]
教育、非赢利、公益性的佛教文化传播
白玛若拙佛教文化传播工作室制作
www.goodweb.net.cn Copyrights reserved
(2003-2015)
站长信箱:yjp990@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