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量香光 · 显密文库 · 手机站]
fowap.goodweb.net.cn
{返回首页}


漫说《中阿含》(卷十五)~A 一、三十喻经
 
{返回 界定法师 文集}
{返回网页版}
点击:1367

漫说《中阿含》(十五)

(卷十五)

一、三十喻经

  说法地点:竹林精舍

  参加人员:舍梨子与诸比丘

  经中大意:本经叙述佛陀在布萨之日,曾经观察诸比丘众之静坐时,都寂然无声,因此。乃非常的欢喜而安慰。佛陀于是乃说国王及大臣具有的三十事,以譬喻比丘、比丘尼的舍弃恶行,而行善行的三十德。   

  在前面的相关文章中,我们对佛陀所制定的戒律,已经有了一个大致的了解。通过能《根本说一切有部毗奈耶》等相关戒学经典的研读,我们就可以清楚地发现,戒律制定的过程,其周期是相当缓慢的,也就是说,自佛陀开始召收弟子以来,从当初的无戒,到戒律的开始制定;从起初的少戒,到戒条的数目逐渐增加,最后形成一个庞大的戒律体系。对于戒律,有时候我们需要分析对待。除了一些共戒(或者称性戒、根本戒)以外,其他的一些别戒(又称遮戒、方便戒)的制定,都具有因地、因时制宜的可能性。也就是说,同样是一条戒,因时间、地点和具体的环境与条件不同,往往会有开遮的差别。比如说,比丘在街上捡到一个东西,如果发生在舍卫城,可能会触犯当地的法律;而换了王舍城,却是合理合法。由于戒律会受到各方面条件的限制,因此,佛陀在制定戒条时,只能规划出一个大体轮廓,而不可能规定得那么具体、面面俱到。当前我们都讲“以戒为师”,这个是没有错的。但是,以什么“戒”为师?到底以哪个戒本为准,这里面是大有文章可做的。

  正因为戒律制定是一个相当漫长的过程,因此戒条总是要经历由少而多、由简而繁的过程。我们从原始佛教的相关经典上看,佛陀成道后未久,即开始着手并进行定期诵戒活动。起初也就将弟子们召集起来,然后将先前制定的戒条一一诵出,让弟子们按照戒条,各自反省和对照。如果没有违犯,就保持默然;如是违犯了哪条戒条,就要站出来进行忏悔发露,如实把自己所犯的罪过在公众面前一一说清楚,然后请求大家的原谅,保证从此以后决不再犯。根据规定,一般是三人以上的比丘,即可组成僧团。诵戒活动刚起步时,一般都是由佛陀亲自主持诵戒。后来由于种种原因——据说如果是佛陀亲自诵戒,如果众中比丘不清净,却不肯出来忏悔,那么头会得到很严重的果报。后来佛陀很是慈悲,就委托上座弟子替代自己主持诵戒,佛陀一般情况下,都不再主持诵戒。当然,诵戒的时间一般都是比较固定的,我们现在称为“黑白半月半月诵戒”,就是说一个月之中,一般都要诵戒两次,即每月的十五日和初一日。当然,古印度与中国在历法方面存在着一些差异,因此诵戒日期也未必完全吻合。

  在原始佛教时期,大规模的诵戒活动,应该是从佛陀住世期间的中期开始形成的。从这部《三十喻经》上面看,此次诵戒,还是由佛陀亲自主持的。此时佛陀居止于何处呢?原来是居住在竹林精舍,在这里与大众一起进行夏安居。佛陀在诵戒之前,往往要先入定,把座中的每一位比丘的心意都观察一遍,看看他们是否都做到清净无染。“世尊见比丘众静坐默然极默然,无有睡眠,除阴盖故”、“比丘众坐甚深极甚深,息极息、妙极妙”。佛陀此次观察的结果,自然是令他相当满意。于是他就对舍利弗说:“舍梨子!你看这次众中比丘,都很默然,没有一个打瞌睡的,真是值得赞叹!”

  继而,佛陀向舍利弗提出一个问题:“舍梨子,谁能敬重奉事比丘众者?”

  对此,舍利弗的回答是:“世尊!无能敬重奉事比丘众者,唯有世尊能敬重奉事法及比丘众、戒、不放逸、布施及定,唯有世尊能敬重奉事。”

  这里的“敬重奉事”,实际上指的是什么人能够使比丘产生敬重,并心悦诚服地服侍于对方。那么什么人能够拥有此等资格呢?除了佛陀之外,没有人能够获此资格。因为佛陀能够为比丘们制定戒律,能够守护自己而不放逸,能够作种种法布施,能够通过修行而获得定力。

  世尊对舍利弗的回答表示首肯。

  接下来,佛陀用王及大臣的三十事,来比丘所拥有的三十德,具体如下:

  1、戒德

  王及大臣有种种严饰具(缯彩锦罽、指环、臂钏、肘璎……);

  比丘、比丘尼以戒德为严饰具。

  2、持禁戒

  王及大臣:有五仪式(剑、盖、天冠、珠柄之拂及严饰屣),守护其身,令得安隐;

  比丘、比丘尼:以持禁戒为卫梵行。

  3、护六根

  王及大臣有守阁人;

  比丘、比丘尼以护六根为守阁人。

  4、正念

  王及大臣有守门将,聪明智慧,分别晓了;

  比丘、比丘尼成就正念为守门将。

  5、息心

  王及大臣有好浴池,清泉平满;

  比丘、比丘尼以息心为浴池泉。

  6、善知识

  王及大臣有沐浴人,常使洗浴;

  比丘、比丘尼以善知识为沐浴人。

  7、戒德

  王及大臣有涂身香,水蜜、栴檀、苏合、鸡舌、都梁;

  比丘、比丘尼以戒德为涂香。

  8、惭愧

  王及大臣有好衣服,初摩衣(亚麻衣)、锦缯衣、白毡衣、加陵伽波惒逻衣(毛织品);

  比丘、比丘尼以惭愧为衣服。

  9、四禅

  王及大臣有好床座,极广高大;

  比丘比丘尼以四禅为床座。

  10、正念

  王及大臣有工剃师,常使洗浴;

  比丘、比丘尼以正念为剃师。

  11、喜

  王及大臣有肴馔美食,种种异味;

  比丘、比丘尼以喜为食。

  12、法味

  王及大臣有种种饮,柰饮瞻波饮、甘蔗饮、蒲桃饮、末磋提饮;

  比丘、比丘尼以法味为饮。

  13、三定

  王及大臣有妙华鬘,青莲华鬘、薝蔔华鬘、修摩那华鬘、婆师华鬘、阿提牟多华鬘;

  比丘、比丘尼以三定为华鬘:空、无愿、无相。

  14、三室

  王及大臣有诸屋舍,堂阁、楼观;

  比丘、比丘尼以三室为屋舍:天室、梵室、圣室。

  15、智慧

  王及大臣有典守者,谓守室人;

  比丘、比丘尼以智慧为守室人。

  16、四念处

  王及大臣有诸国邑四种租税,一分供王及给皇后、宫中彩女,二分供给太子、群臣在诸国邑里,有了四种的租税那样。所谓一分为供给国王,及皇后、宫中彩女,第二分为供给太子、群臣,三分供国一切民人,四分供给沙门、梵志;

  比丘、比丘尼以四念处为租税(观身不净、观受是苦、观心无常、观法无我)。

  17、四正断

  王及大臣有四种军:象军、马军、车军、步军;

  比丘比丘尼以四正断为四种军(断断,所生之恶法,断之又断;律仪断,持戒律守威仪,不使生恶;随护断,随顺守护无漏道之不退没,使恶不起;修断,修正道,使其生长,而断诸恶)。

  18、四如意足

  王及大臣有种种舆:象舆、马舆、车舆、步舆;

  比丘、比丘尼以四如意足为掆舆(欲如意足,希向喜乐,庄严彼法,所愿均得;2.念如意足,一心正住,所愿皆得;精进如意足,惟专观理,使无间杂,所愿均得;思惟如意足,思惟彼理,心无驰散,所愿均得)。

  19、止观

  王及大臣有种种车庄,以众好师子、虎、豹斑文之皮,织成杂色种种庄饰;

  比丘、比丘尼以止观为车。

  20、正念

  王及大臣有驾御者,谓御车人;

  比丘、比丘尼以正念为驾御人。

  21、己心

  王及大臣有极高幢;

  比丘、比丘尼以己心为高幢。

  22、八支圣道

  王及大臣有好道路,平正坦然,唯趣园观;

  比丘、比丘尼以八支圣道为道路,平正坦然,唯趣涅槃。

  23、智慧

  王及大臣有主兵臣,聪明智慧,分别晓了;

  比丘比丘尼以智慧为主兵臣。

  24、智慧

  王及大臣有大正殿,极广高敞;

  比丘、比丘尼以智慧为大正殿。

  25、无上智慧

  王及大臣升高殿上,观殿下人往来走踊、住立坐卧;

  比丘、比丘尼以升无上智慧高殿,为自观己心,周正柔软,欢喜远离。

  26、四圣种

  王及大臣有宗正卿(掌其亲族等事之官),谙练宗族;

  比丘、比丘尼以四圣种为宗正卿(衣服喜足圣种;饮食喜足圣种;卧具喜足圣种;乐断乐修圣种)。

  27、正念

  王及大臣有名良医,能治众病;

  比丘、比丘尼以正念为良医。

  28、无碍定

  王及大臣有正御床,敷以氍氀……,覆以锦绮罗縠,有衬体被,两头安枕,加陵伽波惒罗波遮悉多罗那(毛织品);

  比丘、比丘尼以无碍定为正御床。

  29、不动心解脱

  王及大臣有名珠宝;

  比丘、比丘尼以不动心解脱为名珠宝。

  30、自观己心

  王及大臣极净沐浴,好香涂身,身极清净;

  比丘、比丘尼以自观己心为身极净。

  以上所列的王及大臣的三十种事,与比丘、比丘所拥有的三十种德,形成了强烈的对比性。所谓的三十德,其中有一些有所重复,比如说“正念”、“智慧”等都曾出现过好几次,但是第一次出现,其用意是很有差别的。有些名相比较抽象,比如说“止观”、“喜”、“法味”、“三定”等,此外就不一一加以解释了。如果我们将王及大臣所拥有的三十种事,与比丘比丘尼所拥有的三十种德进行一番对比,便可以发现二者的显著差异。首先是从境界的层面方面,王及大臣是世俗的最高层面,而比丘比丘尼的种种德行,是出家人修行所追求并努力达到的层面。前者是世间的层面,后者是出世间的层面。其次,在功用上,世间王及大臣的种种事,可以使贵族的物质生活得到满足,而比丘比丘尼所具备的德行,可以“舍恶,修行于善”,从而为自己的修行道路准备各种资粮。最后,从获取方式上,王及大臣的种种事,是努力向外攫取,注意重于物质欲望方面的享受;而比丘比丘尼的德行,则注重于向内求,偏重于内省与静虑,主要是追求精神方面的陶冶与超脱。

  佛陀在最后教导大众,作为比丘、比丘尼,唯有把上述的三十种德行修习,按照这三十种标准努力去实践,不能有丝毫的折扣,才是对世尊真正的“敬重奉事”,才是真正的恭敬三宝,才是真正的践行解脱之道。 (09.03.18)


{返回 界定法师 文集}
{返回网页版}
{返回首页}

上一篇:漫说《中阿含》(卷十五)~B 二、转轮王经
下一篇:漫说《中阿含》(卷十四)~B 二、大善见王经
 漫说《杂阿含》(卷九)~P 第253经(毘纽迦旃延经)
 漫说《杂阿含》(卷四十六)~A 1222经:本经以故事的形式来颂赞天帝..
 漫说《杂阿含》(卷四十八)~L 1285经是天子以偈问佛:“何法起应灭..
 漫说《杂阿含》(卷四)~K 第100经(佛陀经)
 漫说《中阿含》(卷五十四)~B 二、嗏帝经(201)
 漫说《杂阿含》(卷十一)~A 第273经(手声喻经)
 漫说《杂阿含》(卷八)~M 第221经(趣经):本经中佛陀向弟子们介绍..
 漫说《杂阿含》(卷四十九)~T 1314经:本经叙述以“爱”为因而引起..
 漫说《杂阿含》(卷三十六)~C 995经至1022经共计28经,此28..
 漫说《中阿含》(卷二十七)~D 四、阿奴波经
全文 标题
 
【佛教文章随机阅读】
 《入菩萨行论》讲记(七十二)[栏目:入菩萨行论讲记·达真堪布]
 空谷的回音 短文七篇 三、雪域归记[栏目:宋智明居士]
 Lay Buddhist Practice - The Laitys Practice of Dha..[栏目:Bhikkhu Khantipalo]
 如何祭祖比较好?[栏目:海涛法师·佛学问答]
 学会坚持,懂得忍耐[栏目:心生菩提树·佛理小故事]
 五百罗汉 380、无忧眼尊者[栏目:五百罗汉]
 视频讲经[栏目:戒嗔的白粥馆]
 025 石霜楚圆禅师语录(小师 慧南 重编)[栏目:04 语录]
 在仰光与阿兰陀那长老谈话[栏目:太虚法师]
 心地光明魔自远离[栏目:佛法修行止偏法要·印光大师]


{返回首页}

△TOP

- 手机版 -
[无量香光·显密文库·佛教文集]
教育、非赢利、公益性的佛教文化传播
白玛若拙佛教文化传播工作室制作
www.goodweb.net.cn Copyrights reserved
(2003-2015)
站长信箱:yjp990@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