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量香光 · 显密文库 · 手机站]
fowap.goodweb.net.cn
{返回首页}


漫说《中阿含》(卷二十三)~G 七、住法经
 
{返回 界定法师 文集}
{返回网页版}
点击:1185

七、住法经

  说法地点:舍卫国祇园精舍

  参加人员:诸比丘

  经中大意:本经叙述世尊告诉诸比丘:比丘对于善法,有退、有住、有增。须要自观察,而知善与不善之法,而求断、求增,要如救头燃那样之十万火急。

  此处的“住法”,可以理解为安住于正法善法,精进而不退转。在这部《住法经》中,佛陀共讲述了以下三个方面的内容:

  1、退善之法:不住、不增;

  2、住善之法:不退、不增;

  3、增善之法:不退、不住。

  下面,我们根据佛陀的思路,对上述三方面的内容,进行简要的阐述:

  1、退善之法,乃不住、不退。就是说,有些比丘对于佛法产生了笃信,于是按照佛陀的教导,去持禁戒,产生博闻、布施、智慧与辩才,对于教法(阿含)的研习也颇有心得。虽说这些比丘能够获得这些良好的成就,但是他们的道心仍然会退转,无法安住于善法,更谈不上增进善法。这就叫做退善之法,乃为不住、不增。

  2、住善之法,乃不退、不增。与第一点相仿,有些比丘奉持禁戒、产生博闻,奉行布施,具备智慧与辩才,并认知阿含且有所心得。如果这些比丘能够对此善法做到安住不退的话,就叫做不退、不增。

  3、增善之法,乃不退、不住。在做到第二点的基础上,我们不仅可以做到奉持不会退转,而且也不会安住于善法而裹足不前。这些比丘们仍会继续向上求证,一直求证到最高修持境界为止。这就叫做增善之法,乃是不退、不住。

  我们若对上述三点进行比较,便会发现,这三者是循序渐进的过程。第一点,我们奉守善法,有时由于道念不坚定,会产生退转;第二点,我们取得了成就,比如说证得了阿那含的果位,有些人会觉得不需要再努力了,能够修到如此高的境界已是极不容易,自己心满意足了,从此不求上进,沾沾自喜起来;第三种人并不以此为喜,反而更加精进,最后证得无上菩提。可以说,这就是修持上的三个修行阶次,几乎是我们每个人所必须经历的过程。可以说,它们是一个比一个难,一个比一个要求高。坦率地说,能够做到“心不退转”,且能做到“精进不怠”,说得容易,做起来真的很难呢!

  大凡熟悉佛理的人都会知晓,修证佛法的真谛,乃是一种心灵人格方面的高度内省,即觉悟之法只从内求,不从外觅。如果从自身以外的地方去寻找什么修持的要诀或秘笈,那就是一种不究竟之法,甚至等同于邪法。因此,世尊反复地教导我们要找一个僻静之处,山林或者树下,去静静地思惟,作深入细致地观察,去冥思。无论是世间万事万物,还是我们自身的四大假合,都是属于因缘所生法的范畴。对于自身修持来说,就要多反省我们自身的毛病习气,比如说:我心里面有没有贪欲呢?我的贪欲多呢还是贪欲少呢?这些贪欲又是从哪里生起的呢?驱使我们贪欲的最根本最核心的要素又是哪些?如何不使这些贪欲生起,并将它们彻底断除干净呢?此外,像瞋恚之心、睡眠、掉举、贡高我慢、不信、懈怠、恶慧等等,都可以作如是的观察与思惟。对于这些观察与思惟,佛陀是主张我们积极去履行实践,并说“比丘者,作如是观,必多所饶益”,就是会获得很多好处。儒家的曾子曾讲“吾日三省吾身”,每天都会对自己作深入的、多次的反省,而我们佛家的比丘,却要时时刻刻地反省自己,日夜一刻也不能停歇,这样才能及时正确地把握自己修持的进度,把自己的妄知妄念消灭在萌芽状态。相反,如果我们缺乏自我省察的勇气与毅力,就无法做到“自知”,更无法获得“自知之明”。让我们试想一下,自家的问题都堆积如山,我们哪有精力和能力去打理别人家的事情?因此我的观点与主张是:还是先把自家门前的积雪清扫干净了,否则一旦过路人在我们家的门前被摔成骨折,我们可是要支付人家医药费的呀!

  通过观察与反省,我们便会洞悉我们自身原来是“麻烦不断”!对于这些“贪伺”与烦恼,我们该怎么办呢?当然要想方设法灭除它们啦!身为佛子们,晚上做功课时都会念到“是日已过,命亦随减;如少水鱼,斯有何乐”的经句。接着,当我们念到“当勤精进,如救头燃;但念无常,谨勿放逸”之时,不知诸位是何种感觉?我想,即便先前你对功名利禄是雄心勃勃,当念此四句经文时,大约你的脑海中也会掠到一丝万念俱灰的亮点吧?当我们读《红楼梦》时,对于《好了歌》又是感悟如何?“世人都晓神仙好,唯有功名忘不了;古今将相今何在,荒冢一堆草没了”;“世人都晓神仙好,唯有金钱忘不了;终朝只恨聚无多,及到多时眼闭了”……其实,大家都这个道理都懂,有时也会产生这样的念头,但是一回到现实,立马就换回了原来的那个麻烦不断的“我”。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这里面的原因很多,我们若从心理学、社会学的角度,都可以总结出很多答案。如果从佛教的立场上如何解释这些现象?我想,还是用“因缘”和“无明”二词去解读,似乎比较合适。

  在家里,我比较喜欢看南京卫视十八台那位老吴主持的《听我韶韶》节目。老吴有时语出惊人,让人在意外之余,也深感赞服。比如说,对于那些名利心特强、特喜欢捞钱的领导干部来说,整治他们的最好办法,就是让他们多多参加追悼会。为什么要这样做呢?因为追悼会的音乐一放起来,那种气氛,容不得你不伤心动情。看看躺在冰棺里的那位亡者,纵然他(她)生前如何地荣耀显赫,如何地风情千种家资万贯,可是此时一躺进冰棺里,与一个平头老百姓没有任何差别,都是被送到火化炉里,随着一股青烟,一切都化为乌有。老吴的观点是:参加追悼会,会使那些贪官们贪婪之心有所收敛。

  然而,现实的情形往往不容乐观。不要说当今参加追悼会,就是古代里,一边是亲人尸骨未寒,而另一边则是莺歌燕舞,为争夺家产继承权而大打出手。有兴趣的朋友,不妨看看《史记》和《战国策》,这里面记载挺详细。

  最后说一句题外话。近段时间我在认真研读《印度通史》。我所看的版本是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主编培伦。为什么要看《印度通史》?坦率地说,我在写阿含系列随笔的时候,从阿含经中发现了太多的令我耳目一新的观点和思想。当然,我也存有不少疑问,比如说当时婆罗门与刹帝利究竟是处于一种什么样的关系?吠舍的社会地位究竟如何?首陀罗的来源有哪些,他们在四种姓当中,究竟处于一种什么样的地位?四种姓是种族概念,还是语言概念?“梵分”一词,到底包含了哪些内容?如此问题,我都没有搞明白。因此,为了更好地研读阿含经,我必须要对印度历史进行补课。而且在下一阶段,我还要集中精力研读英国人渥德尔教授编著的《印度佛教史》,看看一个外国人,是如何看待印度原始佛教的。

  当然,这些著作中所述的思想,未必与佛教界的观点相同。但是我们可以多侧面地对原始佛教作进一步地观察,以使我们可以更近距离地亲近佛陀,亲近诸上善人。(09.05.17)


{返回 界定法师 文集}
{返回网页版}
{返回首页}

上一篇:漫说《中阿含》(卷二十三)~H 八、无经
下一篇:漫说《中阿含》(卷二十三)~F 六、黑比丘经
 漫说《杂阿含》(卷四十九)~O 1308经:本经叙述佛破斥魔附天子诸邪..
 漫说《长阿含》(卷三)~B 四大教法
 漫说《杂阿含》(卷二十九)~E 809经主要还是叙述修习出入息念的功效..
 漫说《杂阿含》(卷二十六)~H 694~696经:比丘请教佛之问题,佛..
 漫说《长阿含》后记
 漫说《长阿含》(卷三)~A 三、游行经中
 漫说《中阿含》(卷四十五)~B 二、浮弥经(173)
 漫说《杂阿含》(卷十四)~B 第344经(拘絺罗经)
 漫说《杂阿含》(卷九)~E 第235经(近住经)
 漫说《杂阿含》(卷四十六)~H 1234经:本经主要阐述佛陀的祭祀观。..
全文 标题
 
【佛教文章随机阅读】
 观音与文殊:悲智双运的理论价值与实践意义(李利安)[栏目:文殊菩萨专题文集]
 相应3经 迦叶氏经[栏目:相应部 9.林相应]
 如法修持顶礼可以具足六度[栏目:达真堪布]
 舍得放下,难得糊涂[栏目:延参法师文集]
 致日本佛教徒电[栏目:太虚法师]
 佛说阿弥陀经 Sutra of the Buddhas Teaching On Amitabha[栏目:英文佛典]
 弥勒慈尊礼赞文(玄奘大师)[栏目:弥勒菩萨专题文集]
 参话头 On Investigating a Meditation Topic[栏目:宣化老和尚开示 Venerable Master Hsuan Hua's Talks]
 教育需要耐性[栏目:蔡礼旭老师]
 名与色(喜戒禅师)[栏目:[南传]其它法师]


{返回首页}

△TOP

- 手机版 -
[无量香光·显密文库·佛教文集]
教育、非赢利、公益性的佛教文化传播
白玛若拙佛教文化传播工作室制作
www.goodweb.net.cn Copyrights reserved
(2003-2015)
站长信箱:yjp990@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