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量香光 · 显密文库 · 手机站]
fowap.goodweb.net.cn
{返回首页}


漫说《中阿含》(卷五十)~A 一、加楼乌陀夷经(192)
 
{返回 界定法师 文集}
{返回网页版}
点击:1302

漫说《中阿含》(五十)

(卷五十)   

一、加楼乌陀夷经(192)

  说法地点:鸯伽国的阿惒那邑的犍若精舍

  参加人员:尊者乌陀夷

  经中大意:本经叙述乌陀夷思念世尊之恩深,而赞断过午之食.佛即为之印可,并深诃不顺此戒,而谓为小事的话,就如痴蝇那样。   

  本经中所讲的主要议题,就是关于出家比丘持午的问题。所谓持午,也就是过午不食、不非时食,意思是说出家人过了日中之后,不得再次进食。有的人将之称作是“日中一食”,我认为这种说法不太准确。从原始经典中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佛陀住世的中后期,出家比丘就开始食用早粥,然后在午时再食用一次。过了午后,便不再进食,这个规矩在南传佛教中,还是得以贯彻的。当然,在汉传佛教中,也有为数不少的出家僧人坚持过午不食,深为我们赞叹。

  能够适时而食,当然是值得赞叹的。然而我们在赞叹之余,偶尔便会思考这样一个问题:佛陀为什么要求出家二众要持午呢?有人说这是从健康角度出发,减轻脏腑的负担——我们没有理由否认这种说法的合理性,但是,它是不准确的,那时有时连肚皮都填不饱,哪里会考虑得如此周全?《佛说处世经》列出了五种持午的好处(即五福),分别是:少淫、少睡、得一心、无下风(俗称“放屁”)、身得安乐。此外,《大毗婆沙论》认为持午有三种好处,即少昏睡、无宿食患以及心易得定。现代医学也说明,吃夜餐其实无益于身心健康。

  关于佛制此戒的缘起,我参考了《中华佛教百科全书》的说法,主要有:

  (1)佛居王舍城外灵鹫山时,其时城中人民节会,作众伎乐,难陀跋难陀(六群比丘之一),入城观看,众人与食,食讫再看,日暮方还,诸比丘皆加嫌责,并往白佛,佛遂制此戒。六群比丘是指佛在世时,有恶比丘六人,结党从事非威仪之事。六比丘分别是:难陀、跋难陀、迦留陀夷、阐那、阿说迦、弗那跋。

  (2)迦留陀夷日暮入城乞食,值天阴暗,雷电交作,一孕妇见比丘,疑为鬼,惊吓而流产。诸比丘闻知乃嫌责迦留陀夷,并陈述于佛前,故佛制此戒——本经中有此事记载。

  (3)《摩诃僧祇律》卷十七载:“佛住舍卫城,……尔时比丘日暝食,为世人所讥:‘云何沙门释子夜食?我等在家人尚不夜食,此辈失沙门法,何道之有?’诸比丘闻已,以是因缘往白世尊。佛告诸比丘:‘汝等夜食,正应为世人所嫌。从今日后,前半日听食,当取时。’”

  (4)关于世尊制定弟子“前半日听食”,《毗罗三昧经》称:“早起诸天食,日中三世诸佛食,日西畜生食,日暮鬼神食。如来欲断六趣因令入道中,故制令同三世佛食。”

  以上四种持午缘起只是众多缘起中具有典型代表的说法而已,每种说法都有其合理之处,但是我想佛制戒律,尤其是制定具有普遍约束力的戒文条款,有时是针对某一具有代表性的事件而制定,对于那些孤立的、极为个别的违规事件,也未必全部上升到戒条的地位。

  关于何谓“非时食”的问题,一般而言需要具备两个条件,一个是过午,即太阳过了正午时分,汉传佛教不少地方都是以中午12点为界,12点过后为过午,12点以前为持午。就是说,持午的人在中午12点之前,必须要把饭吃完,否则便为违规,非时食。二是明相为出。所谓明相就是指曙光渐明,天空露白之状。如果在明相未出时吃东西,便属违规。比丘必须待明相出后,也就是彼此都能看得清对方的脸面,方可外出乞食。

  当然,佛陀之所以制定戒律,并非空穴来风,而是已有犯戒之兆,或者已经发生类似的违规事件,或者很容易发生违规事件。佛陀为了维持僧团的清净,于是制定戒条,让大家共同遵守,相互监督。既然有了戒条,有了监督,但顶风犯戒者还是屡禁不绝,如此一来光靠思想教育、改造帮扶恐怕解决不了问题。怎么办呢?于是奖惩条例便出现了。如果你犯了哪条,便有相应的条款来加以制裁。当然,这种制裁并非依靠军队、警察、监狱、法院等国家暴力机器来解决,而是依靠大家的自觉性。因此佛教的戒条在原始佛教时期,并不带有明显的强制性特征,比如说发动大家检举,然后召开声讨大会,共同加以谴责。如果此比丘仍是执迷不悟的话,于是号召大家都不要去理睬这个恶比丘,称为“默摈”。如果默摈无效,由长老出面做该比丘的思想工作,让他自动放弃比丘资格,舍戒还俗。如果种种方法再次无效的话,便开始趋于强制性,比如组织僧团强行将该恶比丘逐出僧团;有时候还需要地方政府机关出面予以强制解决。当然,佛教传入中国以后,僧人借鉴了朝廷文武官员制度,建丛林立清规,那是后话,不在此文探讨之列。

  佛陀制定了过午不食这条戒法之后,绝大多数的比丘是自觉遵守的,而且绝大部分的比丘都是十分赞叹佛陀英明,教导有方,比如本经中的加楼乌陀夷尊者,便是其中之一。但是此条戒毕竟让一小部分比丘觉得碍手碍脚,因为他们都是夜餐吃习惯了,现在一下子不让他们吃了,便浑身不自在,开始私下里嘀咕起来了。他们嘀咕些什么呢?他们发牢骚说,世尊太认真了,有些小题大做了,不就是吃点夜餐吗?“此是小事,何足断之?”然而“世尊今教我断此,善逝令我绝此”。他们甚至说“此大沙门不能消食”——佛陀的要求过于苛刻了。这里的“消食”,意指消化食物;“不能消食”似暗指消化不良,但实际上是在埋怨佛陀,说佛陀连吃夜餐这点小事都不能容忍,度量太小了。佛陀在本经中,就是要告诫大家,持午这件事决非小事,而是件大事情,因为它直接关系到我们修行是否能取得成就的问题,因此不能等闲视之。

  不过话又说回来了,佛教经过二千五百多年的发展后,现如今佛教所面临的大环境,与佛陀时代的社会环境可谓差别天壤。因此,如今要求出家二众持守非时食戒,便显得尤为因难。就算是持午者,如果在午后至明相出这段时间里,不吃任何食物,也有些困难。因此有的师付们在晚上喝些牛奶、饮料,吃点瓜果菜蔬,亦是情理中事。坦率地说,本人基本上从未持过非时食戒,因此不敢妄论持午与非持午的功过是非。既然大家都开始吃晚餐,那么我还是列几点我对晚餐简单想法:

  第一,晚餐尽量早吃,不要吃得太晚;

  第二,晚餐要少食,不要吃得过饱;

  第三,坚持不吃夜餐;

  第四,晚餐不要过于丰盛,越简单越好;

  第五,晚餐主食当以清淡素食(居家众)为佳。

  以上五点,算是我的个人建议。(2009年9月11日)


{返回 界定法师 文集}
{返回网页版}
{返回首页}

上一篇:漫说《中阿含》(卷五十)~B 二、牟犁破群那经(193)
下一篇:漫说《中阿含》(卷四十九)~E 五、大空经(191)
 漫说《杂阿含》(卷十七)~H 第469经(深崄经):本经叙述大海之深险..
 漫说《杂阿含》(卷四十)~G 1116经叙述天帝释向佛请教佛法。..
 漫说《长阿含》(卷五)~A 一、典尊经
 漫说《杂阿含》(卷四十一)~C 1123经:有一位与佛陀同为释迦族的族..
 漫说《杂阿含》(卷二)~C 第37经(我经)、38经(卑下经)..
 漫说《长阿含》(卷九)~A 一、十上经
 漫说《长阿含》(卷十二)~C 佛陀住世时的有常与无常等学说
 漫说《长阿含》(卷十二)~B 佛陀对于“见不可见”的探究
 漫说《杂阿含》(卷三十六)~E 998经至999经二经是讲布施的功德。..
 漫说《杂阿含》(卷三十八)~D 1065经为佛陀为手比丘所作记说。..
全文 标题
 
【佛教文章随机阅读】
 从修行看癌症──细胞是有心灵的[栏目:探究真心·圆觉文教基金会]
 阿弥陀佛四十八愿精解 叁、叹所发无上[栏目:信愿法师]
 宗镜录卷第六十七[栏目:永明延寿大师]
 出家人不在寺院不在庙上挂单,而到居士家去居住,这如法吗?[栏目:妙祥法师·开示问答]
 佛七讲话 第八集 第二期 第七天 欲保平安淡薄财色[栏目:智谕法师]
 佛家的轮回是什么意思?[栏目:济群法师新浪微访谈问答]
 破恶 怖魔 乞士[栏目:静思晨语·证严上人]
 话头·公案·机锋·转语[栏目:圣严法师]
 第七章 学僧天地 - 从军[栏目:归程·圣严法师自传]
 药师经行法 第十讲[栏目:海云继梦法师文集]


{返回首页}

△TOP

- 手机版 -
[无量香光·显密文库·佛教文集]
教育、非赢利、公益性的佛教文化传播
白玛若拙佛教文化传播工作室制作
www.goodweb.net.cn Copyrights reserved
(2003-2015)
站长信箱:yjp990@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