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量香光 · 显密文库 · 手机站]
fowap.goodweb.net.cn
{返回首页}


佛教心理学 第一节 身心疾病的佛教治疗
 
{返回 佛教心理学·陈兵教授 文集}
{返回网页版}
点击:4578

  佛教心理学创立、流行于发展缓慢的古代社会,长期以来,主要被佛教徒作为宗教修行之道,用以解决了生死、出世间的终极关怀问题,似乎较少关注世俗生活。其实,佛教心理学为人们提供了安身立命之本及调节心理的技术,古代各地佛教也不乏关于世俗生活的大量心理指南,对佛教徒的世俗生活起了巨大的指导作用,并深深影响了佛教流传地区的社会文化和民族文化心理素质。
  近代以来,心理学家们往往吸收佛教心理学的精华,佛学界也适应人们的需要,从心理治疗、精神养生的角度,结合现代人的精神心理问题,将佛法传统的治心之道现代生活化,作为心理卫生技术介绍给世人,并针对现代人的根机和条件,对传统的修行之道进行取舍、改造、创新,提出种种适合于现代人的修持之道,并试图运用佛教心理学于医疗、经营、管理、教育、环保、文艺、戒毒、罪犯改造、体育等多项世俗事业,有了一些成果和经验。将佛法运用于现代世俗生活,为人们的世俗生活服务,并非仅仅是佛法的世俗化,而是以利乐众生为旨的大乘佛教应尽的社会责任。

  第一节 身心疾病的佛教治疗

  精神心理疾病的泛滥,是越来越显严重的社会问题。精神心理的不调,还通过免疫系统的损害和不良行为,引发多种“心身病”或“心理生理疾患”。
  精神、心理所导致的各种疾病的日益严重,自有其深刻的社会原因,从一个侧面说明现代社会文化存在着严重的缺陷。举世畸重物质而忽视精神,消费、享乐及制造商品成为生活的中心,经济发展将物质生活的目标不断拔高,驱使人们被永无止境的物质利益吸引,不断拼命攀比,找钱、找乐,陷于紧张的角逐之中。激烈的竞争,险恶的商战,信息膨胀、知识爆炸、感觉轰炸,生活节奏日益加快,使现代人比以往任何时代的人们都显得紧张忙碌,活得累。越来越多的人精神、心理超负荷。网络、媒体技术使人们陷于自闭和虚拟的生活,被一种社会孤立感所压抑,或形成脱离现实的虚拟人格。贫富悬殊、道德沦丧、贪污腐败、分配不公、人情冷漠、人口饱和、环境污染等,令人浮躁不安,使许多人被焦虑、忧郁、孤独、愤懑、失意所困扰。对机器的依赖,使现代人与自然、与他人、与真实自我越来越疏远。人们在这个喧嚣的世界里,心情始终是浮躁的,其中心理承受力较低者,若遇挫折和高压,便很容易发生各种精神心理疾病。精神心理问题越来越严重,全球抑郁症患者约10年翻一番。
  精神、心理疾病的泛滥,与人们缺乏信仰有密切关系。宗教,历来为绝大多数人所信仰,起着精神安慰、心理治疗的重大作用。近代以来宗教贬值,意义丧失,许多人没有了足以安身立命的可靠信仰,身、心、灵失去平衡,导致价值失范、自我迷失、精神空虚,心灵退化、庸俗化、脆弱化,没有强大的精神力量应对外界的种种诱惑、刺激和干扰,是造成各种心因性疾病泛滥的根本原因。空虚,无意义感,不知来自何处的忧郁,对婚姻、家庭和人际关系的幻灭,价值的失落,对个人成就的渴望,精神上的饥饿……这些被弗兰克称之为“存在的空虚”的心灵问题,越来越凸显。
  从佛法看,病起于业,业起于心。藏传佛教《论述医续》说所有疾病的根源,是我执及因未觉悟而产生的贪、瞋、痴等烦恼。治疗之要,在于治心,治疗自心的烦恼,《正法念处经》卷四八偈云:
  治心名治病,治身非治病,治心病难知,治风等易解。
  人言:“心病还须心药医。”只有如法治心,消除紧张、忧郁、焦虑、愤懑和杀害、纵欲、偷盗、酗酒等病因,提高精神免疫力,才能断除病根。
  荣格认为:宗教是心理治疗系统,“在它的背后蕴藏了伟大的实践真理”,向以“医治众生心病”为己任的佛教,尤其如是。佛陀号称大医王,善于医治众生心病。治疗由心理原因导致的各种身心疾病,解除现代人的病苦,进而医治导致身心疾病的病态社会,是佛法尤其是佛教心理学义不容辞的责任。

  一、精神心理疾病的佛教疗法

  作为一种提供安身立命大本的信仰体系,佛教几乎未将行医治病列入自家的责任范围,戒律规定:僧尼不可行医。但佛经中也不乏佛陀治愈精神病的事例。南传佛经记载:出身低贱的贫女盖莎,遭幼子夭亡的打击而疯癫,抱着儿子的尸体四处求医,经人指点求见佛陀,佛陀叫她到城中去,从一从未死过人的人家讨几粒芥子回来,以便和药治活其子。她跑遍全城逐家寻问,家家的回答都是:“芥子有的是,但谁家没死过人?”这使她终于恢复理智,明白死亡乃为人所不可避免,了悟佛法诸行无常之旨,掩埋了儿子的尸体,求佛开示,剃度为尼,终证阿罗汉果。贵族妇女婆私咤,因六子皆亡,极度悲痛而疯癫,“裸形披发随路而走”,遥见佛陀,“即得本心,惭愧羞耻,敛身蹲坐”,佛令阿难取衣与着,为之说法,后第七子亦死,她不再忧恼啼哭,劝夫出家,己亦出家,不久得罗汉果。富商之女帕扎佳拉,与丈夫和长子回娘家分娩,归途中,丈夫被毒蛇咬死,过河时长子被激流冲走,婴儿被老鹰叼去,上岸后得知父母兄弟都在洪水中遇难,接连不断的打击使她疯癫,赤身裸体四处游走,逢人即诉说自己的遭遇,任顽童恶少投石扬土,是典型的急性反应性(心因性)精神分裂症患者。后来遇到佛陀,为之说法,心慢慢平静下来,了解法义,出家修行。《大方便佛报恩经》卷四载:毗舍离国有婆罗门夫妇因爱子亡故,“心发狂痴,裸形而走”,佛乃变化为其子,夫妇欢喜无量,狂痴即灭。
  以上事例说明:佛陀确是一位高明的精神病医师,他所用治疗方法,皆属心理治疗,针对不同的反应性精神病患者,手法有所不同。对盖莎和帕扎佳拉的治疗,所采用的基本上是一种领悟疗法——晓以佛法生死无常的道理,使患者明白人皆不免一死,以理智节制、消解引起疾病的过度悲痛,使其醒悟。对盖莎的治疗,设计尤为巧妙:不直接向她讲道理,而通过全城人“谁家没有死过人”的回答,使她逐渐醒悟,减缓丧子之悲。佛陀大概明察她病情太重,非在短时间内晓之以理便可治愈,需要一定的时间,接受很多人的劝喻,才让她进城逐家逐户讨芥子。婆私咤看见佛即病愈,主要是佛陀惊人的庄严相貌、平静安详的姿态气度,给了她以良性刺激,是乃以身教为药。对婆罗门夫妇,则以神通变化还其所失,使他们回复正常,然后才晓之以理,使其归依佛教。神通变化虽非凡人所能,但针对病因而还其所失的方法,还是可以借鉴。《笠翁本草》即载有以患者酷爱、急需之物及钟爱之人为药而愈病的案例数则。
  据佛经记载,佛陀还解除过许多人过度的忧郁,其中有些应是今天所谓抑郁症病人。如《义足经》卷上载:舍卫国有种田婆罗门须顷者,因遇雹灾,禾稼皆死,又加女儿夭亡,“愁愦忧烦,哭无能止”,拜见佛陀,佛为说耗减、丢失、得病、老朽、死亡五事,乃世间所不可避、不可脱,只有如法修行正道,布施持戒,方可离之。须顷闻法解忧,归依佛教。此类方法,亦属以智理情的认知疗法。
  关于精神、心理疾病,《大般涅槃经》卷十二统称“心病”,分为四种:一、踊跃,过度兴奋狂燥;二、恐怖;三、忧愁,抑郁症;四、愚痴,痴呆症。同经卷二十依据病因,将精神分裂一类严重精神病分为贪、药、咒、本业缘四种“狂”。《大智度论》卷八说:发狂,或因前生造破坏他人坐禅、破坏坐禅房舍及以咒术诅咒人令其情绪失常之罪,感得今生遗传因素等病因而发病;或因今生烦恼厚重受刺激而病;或因暴怒不能自制而狂;或因风病、热病等重病而狂;或被恶鬼所着而狂;或饮雨水等中毒而狂。《瑜伽师地论》卷一说发狂的原因有五种:一、宿业所感;二、身中四大错乱;三、惊怖失志;四、打触“末摩”(神经系统等身中关键性的部位);五、鬼魅所着。《摩诃止观》卷八据中国传统的精神魂魄意志六神说,分精神心理方面的病态为六种,称“六神病”:

  ┌──────┬───────┐
  │病因    │症状     │
  ├──────┼───────┤
  │肝中无魂  │多头昏,喜睡眠│
  ├──────┼───────┤
  │心中无神  │多遗忘    │
  ├──────┼───────┤
  │肺中无魄  │多恐怖    │
  ├──────┼───────┤
  │肾中无志  │多悲愁,常傻笑│
  ├──────┼───────┤
  │脾中无意  │多迷惑,多疑 │
  ├──────┼───────┤
  │阴中无精  │多怅怏不快  │
  └──────┴───────┘

  按现代精神病学,精神分裂、抑郁症等患者,及其它大脑神经系统有一定器质性损伤的精神病,病情较重时,主要靠药物、针灸治疗及电休克、电击、化学冷冻等方法,虽然多有副作用,但一般见效较快,至病情减轻后,才宜实施心理治疗。这与佛教对疾病的一般态度基本相合,佛教认为,疾病,尤其是内外四大不调引起的疾病,须用医药治疗,当年佛陀患病,亦请医师耆婆治之,服药而愈。浙江萧山竹林寺《妇科秘方考》说,妇女“经来怒触,败血攻心”而导致“不知人事,狂言谵语,如见鬼神”之精神病,先用麝香散定其心志,朱砂佐之,后服茯神丸以除其病根。
  对心理治疗,佛教最为重视。心理治疗的一大优点,是没有药物的副作用,疗效较为巩固。上面所引佛陀治愈反应性精神病的事例,用的都是心理治疗,皆不药而愈。当代台湾高雄县路竹乡龙发堂住持释开丰,以用佛教心理疗法治疗精神病著称。该堂自1970年以来,收容了几百名医院不治及无力治疗的精神病人,主要为精神分裂症患者,不用药物,而在佛教精神的指导下,采用劳动、饮加持过的大悲水,及多种心理疗法进行综合治疗,疗效颇佳,曾成为台湾新闻热线。医学证明劳动、娱乐能治疗精神病,越休息越病。
  从心理治疗的角度言,佛教的归依、发心、持戒、礼佛、祈祷、诵经、忏悔、禅定、修观、观心、持咒等修持体系,对可以接受的人,都有心理治疗的作用,都可用作心理疗法。其中实际上包括了现代心理治疗常用的多种疗法:
  患者若能信受佛法,归依佛教,有了坚强的精神支柱、可靠的心理依怙,会消除孤独无助感及对灾难、死亡的畏惧等病因,有强大的精神力量制伏导致疾病的过激情绪反应,为高级的信仰疗法。
  发求道心、菩提心,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关于终极意义的信念,在高尚的生活目标指引下,激发向上的心志,能治疗无责任感、麻木不仁、放纵轻浮等人格障碍,为意义治疗法。
  相信因果业报,有利于消除对不公平的愤懑导致的心理疾病,为一种认知疗法。
  持戒可戒除引起疾病的淫乱、贪污、欺诈、酗酒、吸毒等不良行为,令心安理得,情绪平稳,为行为疗法。
  礼佛、忏悔、诵经、持咒则有脱卸心理负担、消除业障的巨大力量,也属信仰疗法。池见酉次郎《自我分析》说,人在祈祷时也是一种精神统一的入静状态:
  如果大声反复地朗诵祈祷的文句和佛经等,可以将长久积郁于心,即刻就要爆发的怒火、怨气以及企图激烈的情绪和感情,以平安的方式发散出去,起到净化心灵的巨大作用。
  修不净观,可对治因性欲积压而导致的同性恋、摩擦癖、露阴癖、窥淫癖、异装癖、易性癖、恋物癖、恋童癖、自恋癖等各种变态性心理,是一种厌恶疗法。密教双运道可治疗阳萎、早泄等性心理障碍。
  修慈悲观,可对治人际关系紧张、夫妻感情和性生活不和谐及性厌恶、性冷淡、性感缺乏等性心理障碍,治疗对人冷漠、具攻击性等人格障碍。修喜心观,可对治悲伤忧郁型精神病。修舍心观,可消除紧张,对治激动、狂躁型精神病。
  修精进度,可治退缩、消极、自卑、敏感羞涩等人格障碍。修安忍度,可治疗焦躁易怒、卤莽盲动、对嘲笑羞辱决不宽恕等人格障碍。修禅定最能缓解紧张,消除压力和心理疲劳,使错乱的气脉自行调整,为高级放松疗法。
  全面修学大乘菩萨道,可对治各种人格缺陷、人格障碍。
  佛教法师、善知识以佛法开导人,是一种高明的支持疗法。
  十念中的“念死”,在原理上有与系统脱敏法、满灌疗法、逆转意图疗法相通之处,若运用得当,可以消除对死亡的恐惧;密教观想狰狞可怕的鬼神,可消除对可怕景象的畏惧症。
  明代袁了凡依佛教因果法则所制善恶功过格,对每日善恶按量分别记录,或用黑豆表恶、白豆表善以记录之,是一种很有效的强化疗法。
  佛经中所载佛陀度淫女,是一种满灌疗法:佛化身为美男子,通过不间断地作爱,终于使极其贪淫的淫女厌恶做爱,发心学佛。
  密教的“念呸斥念法”属行为或思维阻断法。禅师的棒喝,是很好的“反应禁止法”,可以用来中止强迫观念。
  欣赏佛教音乐、佛画等佛教艺术品,是有特殊效果的娱乐疗法、艺术疗法。藏传佛教的跳神、日本佛教的“踊念佛“等,具有舞蹈疗法的作用。
  寺院的清净环境,有治疗过分热中声色名利所致各种疾病的环境疗法的作用。
  现代周叔迦居士曾提出居士之间实行“诤友连锁”,以友好的态度互相监督促进,与团体疗法的“邂逅小组”相似。
  南传佛教和日本佛教有法师到信徒家中做法事、进行指导(包括生活指导)的传统,有家庭治疗的作用。
  观心,是一种高明的自我疗法或内省疗法。
  用佛法诸法无我的正见修观,以智化情,可以消除多种精神心理疾病的根本——自私、自我中心,及对世事的执着固执,最具消融一切病灶、根除疾病的效力,对治疗病态自我中心型人格障碍,尤有特效。《西藏医心术》说得好:
  一切身心疾病的根源是对“我”的执着,“放下我执”具有治疗力量,并无可疑之处。
  中国佛教界流传着一类专治心病的“心药方”,最著名者如志公答梁武帝心药方:
  不瞋心一具,常欢喜二两,慈悲行三寸,忍辱根四橛,智慧性五升,精进意六合,除烦恼七颗,善知识八分。用聪明刀,向平等砧上细挫,去却人我根,入无碍臼中,以金刚杵捣一千下,用波罗蜜为丸,每日取八功德水服下。即得永劫不失人身。
  又唐石头希迁禅师赠李宓《心药方》:
  慈悲心一片,好肚肠一条,温柔半两,道理三分。信行要紧,中直一快。孝顺十分,老实一个。阴骘全用,方便不拘多少。此药用宽心锅内炒,不要焦,不要燥,去火性三分,于平等盆内研碎,三思为末,六波罗蜜为丸,如菩提子大。每日进三服,不拘时候,用和气汤送下。果能依此服之,无病不瘥。切忌言清行浊,利己损人,暗中箭,肚中毒,笑里刀,平地起风波。以上七件,须速戒之。以上十味,若能全用,可以致上福上寿,成佛作祖。若用其四五味者,亦可灭罪延年,消灾免患。各方俱不用,后悔无所补。虽扁鹊卢医,所谓病在膏肓,亦难疗矣。纵祷天地,祝神明,悉徒然哉。况此方不误主雇,不费药金,不劳煎煮,何不服之?
  偈曰:此方绝妙合天机,不用卢师扁鹊医,普劝善男并信女,急须对治莫狐疑。
  佛教密教还有一些专门治疗精神病的咒术。如《佛说十一面观音神咒经》说,若有人卒得狂病(急性精神病),用白线作二十一结,诵十一面观音神咒21遍,再在十一面观音像前诵咒108遍,系此像正前方头顶上,经一宿,取系病人颈。过二日,若不愈,还取所咒白线,再咒108遍,绞着观音像颈,经一宿,取以系病人颈,即得痊愈。其咒为:
  南无佛陀耶 南无达摩耶 南无僧伽耶 南无若那娑伽罗 毗卢遮那耶 多他伽多耶 南无阿利耶 跋路吉帝摄婆罗耶 菩提萨埵耶 摩诃萨埵耶 摩诃伽楼腻伽耶 南无萨婆哆他伽帝毗耶 阿罗诃陀毗耶 三藐三菩提毗耶 多侄他 唵 陀罗陀罗 地利地利 豆楼豆楼 壹知跋知 遮离遮离 钵遮离钵遮离 鸠苏咩 鸠苏摩 婆离 伊利弥利 脂致赊罗摩波那耶 冒地萨埵 摩诃伽卢尼迦耶 娑婆诃
  佛教心理疗法对于无佛教信仰及不接受佛教信仰的精神心理病人,也完全可以运用。观察不良情绪致病的因果及无常、无我的如实观,完全依靠理性;数息、观想光明等修禅定的方法,无信仰成分,很多人都可以接受。修定、持咒功深,慈悲深厚的佛教徒,可以通过祈祷、诵经、礼佛、做法会及自己修持功德的回向,治疗任何精神病人。佛教观息、观心、转移、斥念等调制心的方法,病情较轻的精神心理病人都可用以自疗。《西藏医心术》一书中申明:尽管本书的观点和方法主要来自宁玛派的传统教法,然而:
  你不必一定要成为佛教徒才能使用这本书;不幸的是,许多人却把佛教当成释迦牟尼佛这历史人物所弘扬的宗教,其目的只在利益佛教徒。
  作者东杜仁波切面向广大现代人介绍佛教医心术,其治疗过程分三个步骤:一、承认有困难和痛苦;二、接受它们;三、培养正面的态度。治疗的最佳药物,是放下我执,活得安详,无忧无虑。治疗以禅修为核心,以放松而专注于当下所做的一切、保持警觉的心为诀要。洪启嵩《以禅疗心》列举22种禅法治疗22种心病。
  佛教信仰、修持体系的心理治疗功用,已被心理学界所公认,实验显示:祈祷、正面思考和坐禅,对于重病患者助益很大,即使患者本身并不自觉其他人正在为他的复原而热心祷告,这种方式仍然有显著的效果。佛教的觉照、禅定等修行方法,已被心理学界采用。如尼珊纳(H.S.S.Nissanka)博士《佛教心灵治疗学》(1993)将止观运用于心灵治疗,整理为六个层次:1、沟通。2、对情绪的知觉。3、对身体的觉知(感觉回收等修止法)。4、对心灵的观察。5、对心灵的分析。6、重新导向与社会化(因缘观、慈悲观等修观法,重建心灵、扩展自我)。布莱恩·魏斯(Brian L Weiss)医生用催眠方法诱导,使一些人回忆起前生,起到了治疗身心疾病、优化人格的效果,谓之“前世疗法”。他介绍了几种进入前生的技巧:闭目放松、想或念带有感情色彩的字词(如皇帝、战争、和平等),观察心中浮现的印象、景象、感觉,将它们记录下来;在灯光朦胧、轻柔音乐声中与朋友对坐,仔细观察其面部,注意浮现的形象和想法;播放放松录音带,闭目观注呼吸,一一放松全身肌肉,想象头上有亮光慢慢进入身中,笼罩全身,从一数到五,进入深沉放松的禅定,然后想象从一道门穿过去。这些方法,不出神通禅在“舍”(极度放松)心中意识诱导的路数。
  佛教心理学可以补西方心理治疗之偏弊:注意坐禅时浮现的念头和景象,是自我发掘潜意识的极佳方法。唯识学的深层心识说和观空、无我之法,可以深化精神分析,将发掘出来的欲望溯源于无明、我执,消融于空,彻底消灭病根,解决精神分析在发掘出心理冲突后未必能消除的难题。精神分析学大师埃利克·弗洛姆说得好:
  对禅的知识及实践,能够在精神分析的理论与技术上产生最为丰富和清楚的影响。禅虽在方法上与精神分析不同,却可以使精神分析的焦点更为集中,为洞察的本性投洒下新的光辉,并更清楚地意识到什么是见,什么是有创造性,什么是对烦恼与虚幻的知性化作用的克服。
  超个人心理学认为:应综合各种心理治疗学派以及世界上各种精神传统的静修途径,解决终极意义上的性灵问题,找到治疗存在疑虑、通灵病症、精微病症、自性病症等心理失调的方案。以心性为核心的佛教心理学,最多解决性灵问题的方法和启示。
  对心理医生和心理咨询师来讲,佛教自净其心的各种方法和对心识的分析,极具参考价值。精神分析要求医师自己必先经过心理分析的全过程,成为心理平衡无障碍的人,在治疗中要保持清澈的旁观态度,做“站开来的观察者”,要给予患者爱的关怀,或认为须抱“参与性”的态度“进入”,与患者面对面交流。“患者中心疗法”更主张医师做配角,与患者共同卷入冒险,创造无条件关怀的环境,积极了解患者内心,产生情感共鸣。通过佛教的自观其心、增广慈悲心等修习,可以使医生成为一个精神健康、超健康智者,对患者既以慈悲爱心与之交流,又能冷静旁观明见其病症病因,善巧运用佛教和心理学的治疗方法,取得满意的疗效。


{返回 佛教心理学·陈兵教授 文集}
{返回网页版}
{返回首页}

上一篇:心身病及生理性疾病的佛法心理治疗
下一篇:《佛教心理学》摘录 目录
 佛教管理模式
 佛教心理学 第三节 心理健康与个人成长
 佛教心理学 第二节 不良嗜好及病态社会心理的针治
 佛教心理学 第七节 讲经说法与宣传心理学
 佛教的教育方法
 《佛教心理学》摘录 目录
 佛教与个人成长
 佛教心理学 第五节 佛教与教育及智力开发
 佛教心理学 第一节 身心疾病的佛教治疗
 佛教心理学 第九节 佛法对科学心理学及现代文明的启迪
全文 标题
 
【佛教文章随机阅读】
 学佛问答 第七五卷[栏目:学佛问答·净空法师解答]
 从事古典音乐及钢琴教授是传播绮语吗?[栏目:教育孝道·净空法师问答]
 应当依智慧住,依佛性住[栏目:传喜法师]
 守诠~题梵天寺[栏目:禅诗三百首]
 五三 满瓶本生谭[栏目:第一篇]
 般舟念佛行法手册 第二十六 不乐说世间俗语 远离聚语[栏目:般舟念佛行法手册]
 解脱之道讲记 b24 灭谛 二 解脱的层次[栏目:体方法师]
 禅随其变[栏目:拈花说禅]
 格萨尔王传 第49回 乔装上师降伏女王扎拉上阵斩杀魔臣[栏目:格萨尔王]
 惠能闻神秀偈[栏目:六祖坛经说什么]


{返回首页}

△TOP

- 手机版 -
[无量香光·显密文库·佛教文集]
教育、非赢利、公益性的佛教文化传播
白玛若拙佛教文化传播工作室制作
www.goodweb.net.cn Copyrights reserved
(2003-2015)
站长信箱:yjp990@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