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量香光 · 显密文库 · 手机站]
fowap.goodweb.net.cn
{返回首页}


佛教心理学 第三节 心理健康与个人成长
 
{返回 佛教心理学·陈兵教授 文集}
{返回网页版}
点击:1896
第三节 心理健康与个人成长
  
  当代医学家预言:在未来的几十年中,医学将从以防病治病为主逐步转向以维护和增强健康、提高人的生命质量为主,医学模式将从生物医学为主转向生物、心理和社会的“BPS”新医学模式,心理养生将成为21世纪的健康主题。与人们的需求相应,心理学已经从20世纪初以来的以治疗精神病为主,发展到预防精神病与增强心理健康、促进个人心灵成长,名为“健康心理学”(health psychology)的心理学新学科应运而生。在这一方面,佛教心理学有比它在心理治疗方面更为宝贵的价值。
  
  一、做一个心理健康的现代人
  
  肉体需要锻炼,心理精神更需要锻炼。与其出了毛病找心理医生治疗,毋宁自己积极进行心理锻炼,保持高度的心理健康。新世纪健康格言有曰:“最好的医生是自己”。
  健康,在现代医学看来应该包括身体、心理、行为三个方面。智力正常、意识清晰、自我意识正确、意志健全、人格完整、有道德、有一定适应能力和承受挫折的能力、有自我控制调节的能力、情绪稳定愉快、人际关系协调,大概是健康的心理应该具备的基本条件。衡量健康的标准,被归纳为十种商:情商(EQ)、智商(IQ)、德商(MQ)、逆商(AQ)、胆商(DQ)、财商(FQ)、心商(MQ)、志商(WQ)、灵商(SQ)、健商(HQ)。据统计,现代人中身心完全健康者只占15%-20%,50%-70%的人处于亚健康状态。
  当代心理学认为:一个心理健康的人,还应该是一个能适应现代社会的“现代人”,被公认的现代人标准主要有:乐于接受新思想、新事物、新的生活和行为方式,具有适应性、外向性、独立性、变化性、对他人的容忍性,乐于改变惯例,以开放的心胸迎接新事物,用变化的观点看待生活和事业上的机会,在不断总结经验中、社会变化中为自己找到奋斗的方向;心胸开阔,视野宽广,思想开放,思维方式趋向多元化的选择,尊重并愿意考虑不同的意见和看法;个性化与理性化高度结合,不过度地、轻易地认同别人,敢于挑战教育内容和传统观念;成就动机强,有热切期望改进社会和自己经济状况、自我实现的雄心,依赖自己而不依赖亲朋;注重现在与未来,守时惜时;强烈的个人效能感,讲求效率,力求做事内行、漂亮,以提高自己和单位的信誉;重视教育,尊重知识,看重专门技术,愿意根据技术水平领取报酬;重视信息,尽可能地利用大众传播媒介;具有可依赖性和信任感;有公民责任心,积极参加社会事务;等等。
  现代社会所立的心理健康的标准,与佛教具正见、有知识(多闻)、安祥、心柔和堪能、精进、知恩报恩、尽责任义务、待人平等、得现法安乐、能忍等善心或《大日经》所谓“人心”的标准,多所一致。一般容易认为,佛教徒比较墨守成规,思想落伍,常坚持从两千多年前传续下来的佛教旧观念,比较难以适应现代社会而成为合格的现代人。实际上,墨守成规而不能与时俱进,在佛法看来属于法执,按佛法般若智慧,人应该念念不住,《维摩经》谓“从无住本,立一切法”,《坛经》惠能说其法门以“无住为本”,无住,即思想不凝固,不住着过去的旧事物、旧观念,也不住着于现在,能以灵活的超越时代的智慧,不断接受新生事物及新思想、新观念。一个掌握佛法般若智慧而念念无住的人,自然容易成为与时俱进的现代人。一直被强调为弘扬佛法的原则的“应时契机”,即有不断适应时代发展的意味。当代台湾“现代禅”强调:不仅做一个普通人需要心理健康,即佛教修行者,也应该先做一个心理健康的、合格的现代人,才谈得上参禅打坐。这完全符合佛陀应时契机、自净其心之教旨。
  在竞争激烈、充满挑战,心理不健康者越来越多的商业社会,要做好一个心理健康、能积极适应时代的现代人,必须在正确的人生智慧指导下,自觉地进行心理锻炼,不断提高自己的心理免疫力和精神境界。佛教的六度四摄等修持体系,是进行心理锻炼而做好心理健康的现代人之正道。
  若按荣格在《现代人的心灵问题》一文中的标准,一个真正的现代人,是对现代最具有感知性或觉醒程度最高的人,他的意识性最强烈,无意识性最微小,彻底地感知做一个人的存在性。这种人接近佛教所谓有般若智慧者、开悟者。超个人心理学认为,健康是我们揭开生命固有的意义的结果。生命固有意义,其终极乃是佛教所谓开发佛性潜能,明心见性,将凡夫下劣的心理结构改造成为佛菩萨高尚的心理结构,将精神境界提高到佛的境地,这样的人可谓真正的心灵健康,可以在任何时代都能应时契机而走在时代前列、永远上进的现代人。

{返回 佛教心理学·陈兵教授 文集}
{返回网页版}
{返回首页}

上一篇:管理情绪,提高情商心商
下一篇:病态社会心理的医治
 “事业法”、法事及其它
 启发创作方法
 智力提高及潜能开发
 空灵的艺术境界
 佛教管理模式
 佛教心理学 第一节 身心疾病的佛教治疗
 无常、无住与心理应变
 培养最佳创作心态
 佛法对科学的启迪
 心身病及生理性疾病的佛法心理治疗
全文 标题
 
【佛教文章随机阅读】
 五乘义[栏目:佛学名相杂集]
 佛教对「应用管理」的看法[栏目:当代问题座谈纪实]
 四大无碍同体悲[栏目:传喜法师]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讲解 大乘正宗分第三[栏目:慧律法师]
 054 妙华莲华经观世音菩萨普门品释(知定法师)[栏目:03 讲解]
 教育孩子应该是学校的责任,家长的任务是尽量给孩子提供优越的学习和生活条件。这种说法对吗?[栏目:索达吉堪布·问答释疑]
 五百罗汉 363、韦蓝王尊者[栏目:五百罗汉]
 写给妈妈的一封信(智海)[栏目:佛教期刊文章选摘]
 等待平淡[栏目:延参法师文集]
 不可躺着读经[栏目:宣化上人]


{返回首页}

△TOP

- 手机版 -
[无量香光·显密文库·佛教文集]
教育、非赢利、公益性的佛教文化传播
白玛若拙佛教文化传播工作室制作
www.goodweb.net.cn Copyrights reserved
(2003-2015)
站长信箱:yjp990@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