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量香光 · 显密文库 · 手机站]
fowap.goodweb.net.cn
{返回首页}


正信生善根方便教众生
 
{返回 静思晨语·证严上人 文集}
{返回网页版}
点击:1673

正信生善根方便教众生    

  [信为道源功德母,长养一切诸善根;信佛微妙甚深法,今古诸佛道皆同。]

  也就是要告诉大家,我们真正要建立很虔诚的信心,有了虔诚的信心,才能养成我们的功德,产生我们的道心,所以叫做[信为道源功德母]。有了正信,自然于内心就能不断成长我们善根的功德。

  我们要相信,人间事是这样,平时我们脚踏实地做事,哪里有苦难,我们去疼惜他们,将我们所做的(慈善)经验与他们分享。虽然是贫穷困难,我们也教他们懂得做好事,累积功德,长养善根,这就是[度人]。他不懂的时候,受尽了苦难。他懂了、了解了,自然就能按照方法去解除他的苦难,甚至力量有余还能帮助他人。这就是相信。

  佛陀不只是要来解除我们众生内心的苦难,还要解除我们懵懵懂懂在六道轮回,不得自己、不知因缘果报。佛陀就是这样来向我们开示,让我们能了解,我们的人生是生死分段,如何能在[分段生死]中清清楚楚,在我们的人生,来去能够很自如。不要在我们的心念变异——现在相信了,很快外面的境界一影响,又是丧失了道心,信心、正信一偏差变成邪信。

  这是我们要对佛陀有正确的信仰。佛陀的法能解除我们众生的迷茫,我们若能离开迷茫,清清楚楚,一段一段的生死,我们都能知道如何来、如何去,我们平时的生活,心念就不会在变易中生灭,我们内心的生灭苦恼就能去除。现在的佛是这样(开示众生),其实过去的佛也是这样,所以[今古诸佛道皆同]。

  因为我们已经听了这么长的时间,从释迦佛的道场还未说《法华经》之前,先说了《无量义经》,然后就在那里发光现瑞,(接着)弥勒菩萨与文殊菩萨对答,这样说了这么长的时间。古佛是如此,到最后还是说《法华经》,现在的佛也是如此,证明[今古诸佛道皆同]。

  在人间要如何度人?就是用世间智、世间事度世间人。世间人苦难偏多,所以我们要应世间的苦难及时付出,这也是我们平时要培养。培养我们如何做、如何说,才能得到人如何的信用。所以这字[信]字是很重要。

  ⊙[我见灯明佛,本光瑞如此,以是知今佛,欲说法华经。]《法华经序品第一》

  前面我们已经说过了,文殊菩萨他就说:[我见灯明佛,本光瑞如此,以是知今佛,欲说法华经。]从前面我们就知道二万的日月灯明佛,同样[佛佛道同],入灭之前同样是说《法华经》,要说《法华经》之前同样是放光现瑞,形态都是一样。过去是如此,我们就知道现在的佛(也是如此),现在的佛就是释迦牟尼佛。这是文殊菩萨与弥勒菩萨的对答。所以现在我们要知道,现在的释迦牟尼佛也是一样将要讲《法华经》。

  ⊙[今相如本瑞,是诸佛方便。今佛放光明,助发实相义。]《法华经序品第一》

  [今相如本瑞,是诸佛方便。今佛放光明,助发实相义]。[今相如本瑞]就是现在这个形象与刚才说过的瑞相都一样,这[是诸佛方便]。每一尊佛就是有这种的[方便],要如何让大家心提起警觉——现在佛到底是要说什么法呢?怎么与过去不同的形态?所以大家心会起疑。

  所以每一尊佛要讲《法华经》的道场(与过去不同)。过去一般随便就能说,大家坐在一起,谁有怀疑提出来问,佛陀马上为他们解说;有时候是佛陀看到什么事情,因缘具足了,集众来,佛陀开始说法。过去是如此。

  但是现在将要讲《法华经》,这是大法,也是佛陀内心所保护住的,所以说要[畅演本怀]。诸佛到了将要灭度之前讲《法华经》,叫做[畅演本怀],就是很欢喜将内心隐藏的法,终于要开始完全说出来。

  我们要知道,有时候明知道的话想说,时机不对,对机不对,地方不对,这三项若不对,也无法将我们内心要说的话说出来。所以常常说,我们要因人、因时、因地再来说话。我们对什么样的人?他有什么烦恼?我要对他说什么话?我在这里可以公开说这些事吗?这都是我们说话的巧妙,要应时、应人、应地点,这也是我们讲话时(应注意的),这样叫做有分寸。我们若懂得这样想,每件事情都对了,这就叫做妙法。

  所以,佛在将要讲《法华经》这当下,用这样的方式叫醒大家说:来,现在你们将要听的法与过去不同,大家要提高警觉,用心听法。所以他才会放光现瑞,这是[佛佛道同],[诸佛方便]。

  ⊙方便:契于一切众生机之方法。

  方便,何谓[方便]?[方便]就是[契于一切众生机之方法]。就是契合众生根机的方法,这叫做[方便]。有的人智慧、知识还未到那里,你说得那么深,他根本就听不懂。而有知识的人,你与他讲很浅的话,他感觉这不值得听。所以我们一定要对机、对教,机与教法要契合起来,这样才是叫做妙法。所以佛陀对人间一定要[观机逗教],时机与他的根机。所以这是佛陀施教的方法,叫做[方便]。

  再来说,[方]就是方正的道理,[便]是巧妙的言词。不是说方便法就是随便说的,不是。方便法,[方]就是方正,虽然是方便法,也是很正道的正理,总是教人好,教人如何去除烦恼,教人如何去造福德等等。[诸恶莫作,众善奉行],将这些事情用种种方法来解释、来牵引众生。所以[方法],这种[方]法也是[正],方、正的道理,就是真正有整齐的道理,不是没有次序、不整齐,同样也是很整齐、很有次序的道理。

  [便]就是巧妙,便于应用。我这样说你们听懂吗?听懂了,会用在自己身上吗?会用在日常生活中吗?这叫做[便],就是巧妙。教你教到听进去,听进去之后,又再教你用得出去,用出去的方法要用什么方法?这叫做方便法,也就是巧妙的言词。说法,就是要用口说,所以是巧妙的言词。

  [对种种之机,用方正之理与巧妙的言词]。不是随便说说而已,对种种机,用非常整齐次序的道理,用巧妙来教他,这叫做[方便]。

  ⊙方便:方为方正之理;便为巧妙之言辞。对种种之机,用方正之理与巧妙之言也。

  佛陀一生施教,从成佛开始,四十二年间循循善诱,无不都是用这种[方便]──方正巧妙的真理,对机施教,引导众生。这叫做[方便法]。

  再来说[今佛放光明,助发实相义]。现在就是回归于释迦佛的道场,灵山会上,文殊菩萨这样说:看,现在佛陀还在静中。佛陀眉间毫相、放光,就是要来帮助人人心要合一。因为佛陀开始要说的是[实相]的道理,现在要说的[实相]的真理,需要人人提高信心,要精神凝聚,专心闻法,这叫做[助发]。否则在说话,大家不认真听,听经时心想到别处,人坐在我面前,心跑到他处,[刚才说什么?][刚才没有认真听。]若如此,说了岂不是白说吗?听了岂不是白听吗?

  有一天,有一位年轻人这样说,他说,早上听了师父说话,等到我们吃饭的时候,扩音机又再放出来、录音再放出来之后,他们会说:[我早上怎么没有听到这一段?]同样坐在里面,录音是最准,明明我早上就有说这段,怎么到了吃饭时,一边听法一边会感觉:[我早上怎么没有听到这段?]这段同样有说,是心跑掉了。所以这颗心跑出去后,间断了这段的法。

  所以,佛陀要讲经就是要启示大家,现在所说的是[畅演佛的本怀],要将我真正的话说出来给大家听,大家要认真听,心不要走掉了。所以这叫[助发实相义]。

  ⊙今佛放光,即于往昔是佛之方便,欲以显发诸法实相之义也

  所以解释让你们知道,[今佛放光,即于往昔是佛之方便,欲以显发诸法实相之义]。要告诉大家:我以前所说的都是[方便法],就是随机逗教。有人来问,我回答;我看到什么,因缘具足告诉大家。过去就只是按照根机给他们的教育,这是过去所说的[方便法]。

  现在[欲以显发诸法实相之义]。现在开始所要说的就是[显发],将真正的法不再隐藏着,现在就要打开心,将这个(真实)法完全都显露出来,让大家能够知道真实的教理是什么。

  开头就说人人可成佛,每一个人都本具佛性,但是大家都没有去体会到佛性是什么。所以在这期间先让大家知道[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让大家知道,种如是因,得如是果,造如是业,就得如是报。这段时间要用很多的方法让大家知道。现在要告诉大家,人人可成佛的证明,要让大家知道,未来即将会成佛的人就会在此慢慢显示出来。

  各位,我们听这一段(经文)能知道,方便法也不是随便的法,只是根机还无法真正去体会。佛告诉我们人人本具佛性,我们还未与我们的佛性相会合,所以佛陀他就设[八正道]让我们实行,还用很多方便的法──慈、悲、喜、舍,福与慧要如何修。用很多的方法。二万灯明佛不就是福慧双具,佛佛道同,让我们知道等等。

  我们要经过这些事情之后,我们的八识回归,才能到第九识──就是我们的佛性,清净佛性。我们必定要经过这么多,佛陀所施教,到底我们了解多少?我们一直都无法与我们本具的佛性会合。现在这真实法,就是希望我们人人能与本具的佛性会合起来,这叫做[真实法]。

  虽然是这样说,法还有很多,大家要真实用心信,真实用心听。所以时时要多用心。


{返回 静思晨语·证严上人 文集}
{返回网页版}
{返回首页}

上一篇:身心精进福慧双具
下一篇:法雨滋润大小乾坤
 善巧方便真空妙有
 持弘誓愿 无乐不与
 心四无量心
 佛子 罗睺罗
 一心信解受持佛语
 修德治贡高我慢
 入群成就大乘事业
 深智信解离诸疑悔
 寂静无境
 因缘而生戒慎三业
全文 标题
 
【佛教文章随机阅读】
 正确的修行 森林寺院内观法 9-4-4 三、进一步的建议[栏目:佛法与内观系列]
 摄大乘论 第113讲[栏目:韩镜清教授]
 禅修生活[栏目:星云大师·微教言]
 古法的深意[栏目:佛陀教你不生气]
 佛学院院董会略史[栏目:太虚法师]


{返回首页}

△TOP

- 手机版 -
[无量香光·显密文库·佛教文集]
教育、非赢利、公益性的佛教文化传播
白玛若拙佛教文化传播工作室制作
www.goodweb.net.cn Copyrights reserved
(2003-2015)
站长信箱:yjp990@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