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量香光 · 显密文库 · 手机站]
fowap.goodweb.net.cn
{返回首页}


佛七讲话 第七集 第一期 第一天 礼敬三宝孝养父母
 
{返回 智谕法师 文集}
{返回网页版}
点击:3909

佛七讲话 第七集 八十年第一期

第一天 礼敬三宝孝养父母

念佛求往生,有几项事情要注意到,就是要礼敬三宝,孝养父母。因为三宝、 父母对我们恩重。

世间恩,父母恩最重;出世间恩,三宝恩最重。因为,父母给我色身,三宝给 我慧命。比较起来,三宝恩最重。所以,第一个要礼敬三宝。色身在生死,慧命脱 离生死,所以三宝恩最重。礼敬三宝、孝养父母,就得往生。

那么,云何礼敬三宝?云何孝养父母?礼敬三宝、孝养父母,就要诸恶不作、 众善奉行、自净其意。诸恶不作,身口七支不犯。所谓身口七支,就是杀、盗、淫 、妄语、恶口、绮语、两舌。七项若犯,就是恶,所以称为七支恶;如果不犯,就 是众善奉行。所以不犯杀、盗、淫、妄语、恶口、绮语、两舌,就是诸恶不作、众 善奉行。至于意业的贪、瞋、痴,如果不生贪瞋痴,就是自净其意。

所以,诸恶不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实在就是身口意三业清净。业,就是 七支恶;至于贪瞋痴,又称为惑。如果起惑造业,一定受苦,身在苦中,不得往生 。所以想要往生,要三业清净。

比较起来,贪瞋痴意业最广;杀盗淫比较最重;口业,妄语、恶口、绮语、两 舌,仅仅次于身业。

意业动的时候,叫「思业」,这时候,还没现于身口。身口业要是动了,称「 思已业」,思已业要受果报。果报有二种──善业、恶业,都在欲界。

如果仅仅是思业,还没现身口,没有苦果报。不过有一点──续生死,生死不 得出离,在生死六道里头轮转不停。所以,大家要注意到,思业不犯。应注意一点 ,于意业不想是非;身口不犯,不作是非。

在生的次第,是由贪瞋痴生七支恶业;断的时候,先断七支恶业,再断贪瞋痴 。这个说法,不过是大略地说,因为七支恶里头,就有贪瞋痴。

大家平常日用,要十恶业不犯。有一点要注意到:身业不犯,就要礼佛,礼拜 阿弥陀佛,礼拜阿弥陀佛,自然不犯杀盗淫;口业不犯,称念阿弥陀佛;意业不犯 ,观想阿弥陀佛。这个样子,就三业清净、功德无量。

七天念佛,大家一直念阿弥陀佛名号、礼拜阿弥陀佛。可是有一点,心中要有 阿弥陀佛。如果,心中没有阿弥陀佛,你念佛仅仅在舌根。所以主要的,要一心想 佛。不要嘴巴空念,心中没有。如果心中有佛,是心是佛。

心中怎么有佛呢?要虔诚。念阿弥陀佛,好比思念自己父母一样,声声呼唤, 不把阿弥陀佛呼唤出来,誓不罢休。七天念佛,就是这样用功。

大家回去,平时心中不要乱打主意。如果想,就想功德,利益一切众生,不犯 思业;如果,光为自己利益打算,犯思业。思业一犯,就续生死,续分段生死、变 易生死。

分段生死,受六道果报。变易生死,最明显一点,心里有负累,负累就是感觉 很重。这种负累,有三种方向,就是贪、瞋、痴。你不相信,你有事情,愈想愈生 气;如果不想,万事皆休。这是思业很明显的地方。

如果这个负累,到重的时候,它就起身口了。譬如两个人打架,不是一下子就 打起来;它是想,愈想愈生气,到了最高峰的时候,就打架了。

解除的办法──釜底抽薪。怎么釜底抽薪呢?要知道,我虽然没动身口,这思 业续生死,既然续生死,不得往生。所以,大家总想有利益众生,总想功德。如果 你思业七天不犯,身口自然没有;身口没有,就不受苦报,就得往生。

说来说去,往生与否,在你自己唯心造!所以,「往昔所造诸恶业,皆由无始 贪瞋痴。」贪瞋痴是它的根;「从身语意之所生」,三业动了;七天当中,大家要 「一切我今皆忏悔」。 现在开始念佛。

 


{返回 智谕法师 文集}
{返回网页版}
{返回首页}

上一篇:佛七讲话 第七集 第一期 第二天 都摄六根净念相继
下一篇:佛七讲话 第六集 第四期 第七天 持戒念佛慈悲一切
 佛七讲话 第五集 第一期 第三天 心中无事事中无心
 性缘问题之申论 五、与种子识的关系
 佛七讲话 第八集 第一期 第二天 悲智双运成就佛道
 善导大师与净土法门
 大方广圆觉修多罗了义经修学记 普觉章
 佛七讲话 第五集 第四期 第五天 放下一切莫生贪恋求生西方老实念佛..
 佛七讲话 第六集 第三期 第四天 三障皆灭佛道圆成
 大方等如来藏经探源
 夏雨清凉解要 一
 佛七讲话 第六集 第一期 第四天 念佛回向历代父母历劫冤亲
全文 标题
 
【佛教文章随机阅读】
 佛门用语篇[栏目:教规礼仪]
 如何认识佛教——白塔寺地藏殿开光法会暨佛学讲座[栏目:海空法师]
 迦旃延(论议第一) 请教佛陀去[栏目:佛陀十大弟子传·星云大师著]
 456.万如通微禅师悟道因缘[栏目:480位禅宗大德悟道因缘]
 《乐道》六加行[栏目:菩提道次第专题·专门修法[六加行]]
 生灭[栏目:能弘法师]
 李连杰与圣严法师座谈记实[栏目:圣严法师]
 藏慧法师访谈[栏目:佛教期刊文章选摘]
 万善先资集 (清朝·怀西居士周安士)[栏目:因果原理]
 关于佛性的朴素认识(无庄)[栏目:佛教期刊文章选摘]


{返回首页}

△TOP

- 手机版 -
[无量香光·显密文库·佛教文集]
教育、非赢利、公益性的佛教文化传播
白玛若拙佛教文化传播工作室制作
www.goodweb.net.cn Copyrights reserved
(2003-2015)
站长信箱:yjp990@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