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量香光 · 显密文库 · 手机站]
fowap.goodweb.net.cn
{返回首页}


佛七讲话 第七集 第一期 第三天 起心动念皆为是非
 
{返回 智谕法师 文集}
{返回网页版}
点击:3505

佛七讲话 第七集 八十年第一期

第三天 起心动念皆为是非

念佛人,须要口不讲是非,心不想是非,一心念佛。口不讲是非,倒容易;心 不想是非,就要下点功夫了。

简单说,口不讲是非,是没有妄语、恶口、绮语、两舌;心不想是非,就没有 贪瞋痴。防止口业,还比较容易,妄语、恶口、绮语、两舌,固然是容易犯,可是 ,只要你不讲话,就不犯;心不想是非,没有贪瞋痴,没有办法控制。我们的心, 好象猿猴一样,没有一时一刻停止。

谈是非,不外乎人我。其过有出处,由于众生皆有贪;由于贪欲,产生瞋恨心 ;贪瞋皆是愚痴。

贪,从那儿来呢?贪,源于我执。由于我执,产生四种法,就是我见、我痴、 我爱、我慢,构成我们第七末那识。所以,贪欲产生于我执;又由贪欲,发生贪瞋 痴三不善;由于贪瞋痴,造十种恶业,杀、盗、淫、妄语、恶口、绮语、两舌、贪 、瞋、痴;由于恶业因缘,堕于恶道。

这个我执很怪。因为「我」是因缘所生法,因缘所生法,就是空。所以说,佛 说一切法无我。既然无我,怎么还会有我执呢?这是众生颠倒。

我执产生于何处?产生于攀缘。攀缘,「缘」仅仅是个影像,没有实在的。攀 缘,攀缘于境,就是环境。这个境有自己六识起的,也有第六识和前五识同时起的 ,都是虚妄的。

或者有人说,境是实在的,不应该是虚妄的。其实,如果要是实在的话,应该 叫「真如」。真如就是那个无性,无性就是空。众生以空为有,在空中受生受死, 所以说是颠倒。

我执大概分为两种,人我执、法我执。人我执,执着五阴身心为我,经上说「 五阴皆空」,所以说是颠倒;法我执,执着诸法实在有,佛说一切法无我,就是空 ,所以法我执也是颠倒。这就是颠倒梦想。

由于人我执,产生一种障,烦恼障。烦恼障,障住我们的涅槃。法我执也产生 一种障,就是所知障。所知障,障住我们的菩提。

所以,不可取相,取相就错误了。譬如看经文,不取相,那么经文上也是我们 所知,可是它就变成智母,智慧之母;如果取相,它就变成智障。

由于所知障、烦恼障,产生两种死,就是变易死、分段死。学佛了生死,就是 了这两种死。有人不知道,他说:「我学佛,不求了生死。」他不知道,生死是虚 妄的,我们在生死当中,虚妄受苦、虚妄受死。

了生死的人,称为「觉悟」,佛是究竟觉,所以,佛二苦、二死皆尽。如果你 学佛,断二障──烦恼障、所知障,空二我──人我、法我,这就叫「成佛」。

断烦恼障,空人我,得佛的究竟涅槃;断所知障,空法我,得佛的无上菩提。 无上菩提是智;究竟涅槃,菩萨发现众生不知,所以起大悲心,是悲。所以,菩萨 修因地的时候,要悲智双运,到成佛得究竟果,总名「无上觉」。

我们说过,人我是非,起心动念都是生死。禅宗说过,因为起心动念,它是分 别一切法,妄作分别想。如果分别一切法,不作分别想,就对了。坏在我们分别一 切法的时候,妄作分别想。

分别一切法,是前五识,譬如眼分别黑白,耳分别大声、小声,鼻子分别香臭 ,嘴巴分别甜咸。它没有罪,坏就坏在妄作分别想。作分别想,是第六意识,所以 前五识无罪,第六意识功魁祸首,得道是它,落三涂也是它。

如果我们前五识动的时候,不受第六意识左右,叫「成所作智」。所以有一句 话:用根不用识。用前五根,不用第六意识。总说一句话,妙湛总持不动,是佛; 才一起心动念,就是众生。

所以,人我是非,起心动念皆是生死。今天提出来,提醒大家,请大家注意到 。

现在开始念佛。 


{返回 智谕法师 文集}
{返回网页版}
{返回首页}

上一篇:佛七讲话 第七集 第一期 第四天 持佛名号四种功德
下一篇:佛七讲话 第七集 第一期 第二天 都摄六根净念相继
 妙法莲华经讲记 卷三
 佛七讲话 第七集 第二期 第一天 持名念佛观想念佛
 金刚三昧经一波记 如来藏品第七
 无量义经略解 德行品第一
 佛七讲话 第五集 第二期 第一天 发之于心还之于心
 大方广圆觉修多罗了义经修学记 净诸业障章
 佛七讲话 第八集 第二期 第四天 持名念佛是大观照
 般若义理的探究 结论
 佛七讲话 第五集 第三期 第三天 六法虚妄染污清净心
 诸法无行经浅解 简短介绍
全文 标题
 
【佛教文章随机阅读】
 学佛次第入门 第二章 佛教缘起及历史 第七节 载入时空 —— 佛历与佛旗[栏目:宽见法师]
 佛教与中国素食文化[栏目:佛网文摘]
 有人一坐几十年,就是摸不清楚这一条路[栏目:海云继梦法师文集·禅法]
 在家居士吃三净肉,可以不可以?[栏目:成刚法师·修学问答]
 梦中梦因果问答 52 我祖母临终时为什么能微笑?目前在什么境界?...[栏目:梦中梦因果问答-泰国高僧]
 舌头虽小,但最能闯祸[栏目:净空法师·开示集十]
 38 佛光普照[栏目:智海浪花·历程]
 从不净观到息念观–安那般那法门初探(蔡文熙)[栏目:其它]
 修菩提心法,下座后应如何修?[栏目:广论学习问答360则]
 摄大乘论 第22讲[栏目:韩镜清教授]


{返回首页}

△TOP

- 手机版 -
[无量香光·显密文库·佛教文集]
教育、非赢利、公益性的佛教文化传播
白玛若拙佛教文化传播工作室制作
www.goodweb.net.cn Copyrights reserved
(2003-2015)
站长信箱:yjp990@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