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量香光 · 显密文库 · 手机站]
fowap.goodweb.net.cn
{返回首页}


佛七讲话 第七集 第四期 第二天 相即无相无相即相
 
{返回 智谕法师 文集}
{返回网页版}
点击:4010

佛七讲话 第七集 八十年第四期

第二天 相即无相无相即相

有一次,一位居士问我一个问题,非常重要,我感觉有必要和大家讲一讲。

他说,实相无相,这是佛说的,赞佛偈又说,阿弥陀佛身金色,相好光明无等 伦,这不都是相吗?他说,赞佛偈是不是取相?同时他解释说,金刚经说,凡所有 相皆是虚妄,阿弥陀佛是虚妄的吗?

这个疑问太大了,如果不解释开,要下地狱的。

你们要知道,不是相以外另有无相,无相以外另有相。相就是无相,无相就是 相。如果无相以外另有相,那个相是定性有,定性有就是常边;如果相以外另有无 相,那个无相是断灭空,断灭空是断边。着二边不合中道。

实相无相,就是说相就是无相。可是无相就是相,又说实相无不相。这个,经 上说得明白,大家不留心。心经说,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色就是相,空就是无相 。色即是空,相就是无相;空即是色,无相就是相。经上又有解释说,非色灭空, 色性空故。不是色灭了才空,色性是因缘生无自性,它就是空。

这个我们找个比喻说,容易明白了解。大海中起万重浪,万重波浪皆是相,可 是万重波浪是一水所成。水性湿,湿不可见,所以,水不可见,因浪而见;浪无以 自立,因水而立。水和浪是一法,不可分别。水外无浪,浪外无水;水即是浪,浪 即是水。这个道理和「色即是空空即是色」一样的。

所以,于相离相,则见法性。如果相外求无相,是边见。

色即是空,我们说是法性;空即是色,我们说是法相。法相法性不可分别。不 可分别,是它的体;可分别,是它的相。如果执着相为实在有,就是遍计执。所以 佛说一切法无相,凡所有相皆是虚妄。

具足说,法具三义:体、相、用。体无分别,相用有分别。因为体相用是一法 ,所以这个话应该说:体,分别而无分别;相用,无分别而分别。这就是实相义。

所以,听到实相无相,就马上想到实相无不相;听到实相无不相,马上想到实 相无相。

实相法,四种净土里,当然常寂光土,也是实报庄严土。实报庄严就是说法的 实相。阿弥陀佛是报佛,极乐世界是报土。所以,不可起疑心,说阿弥陀佛是不是 相,是不是虚妄的?这个疑心一起,不但不能往生,要下地狱的。

大家都知道,佛有三身:法身、报身、化身。应该说报身是报法身,化身是化 法身。因为报身化身同一法身故,不可分别。法身称作毗卢遮那,报身称为卢舍那 ,据华严宗说,卢舍那就是毗卢遮那的异译。怎么知道呢?因为卢舍那就是叫卢遮 那,卢遮那是毗卢遮那的简称。所以诸佛三身是一身,一身就是法身。

华严经又说,诸佛法身非是身。非身就无相,无相出报身化身,就是相。法身 就是报化二身。所以说,无相就是相;报化二身统通是法身,所以相就是无相。

所以大家要知道,于相离相则见性。我们是凡夫,不够那个资格。见性是了生 死的。

那么我们怎么也说见性呢?见性有四种,信、解、行、证。了生死、见性的人 ,那是证。证法性,就了生死。所以大悲忏讲,南无大悲观世音,愿我早同法性身 。我们不够资格,我们只有信。念佛,就是行。大家只管念佛,不管你解不解,皆 得往生。这是什么原因呢?是仗着阿弥陀佛大愿力加被,不是我们自力所致的。

所以,大家只管一心恭敬念佛,没有法不在里头的。千万不要生我见,生我见 ,要受害的。

当然,这位居士起这个疑心,不是不懂佛法,懂得不彻底。要是不懂佛法,他 就不知道这么发问了。可是这个疑心一起,地狱之报。

大家千万不要起,要坚决地信,以信导愿,以愿导行。信愿行具足,就得往生 。

我不知道大家懂不懂,回去善思惟。

现在开始念佛。 


{返回 智谕法师 文集}
{返回网页版}
{返回首页}

上一篇:佛七讲话 第七集 第四期 第三天 不争名利恳切念佛
下一篇:佛七讲话 第七集 第四期 第一天 随时随地记得念佛
 夏雨清凉解要 七
 夏雨清凉解要 十五
 佛七讲话 第八集 第二期 第六天 清净三业了脱生死
 佛七讲话 第七集 第四期 第一天 随时随地记得念佛
 般若义理的探究 绪言
 佛七讲话 第五集 第三期 第四天 心住一缘除灭三障持戒念佛莫求神通..
 佛七讲话 第六集 第四期 第七天 持戒念佛慈悲一切
 妙法莲华经讲记 卷一
 无量义经略解 十功德品第三
 大方广圆觉修多罗了义经述要
全文 标题
 
【佛教文章随机阅读】
 发菩提心的深远意义[栏目:宋道发教授]
 建僧大纲[栏目:太虚法师]
 胜败俱舍[栏目:永海法师]
 净土大经解演义 第四三六集[栏目:净土大经解演义·净空法师]
 潮音草舍诗存(一)[栏目:太虚法师]
 善财童子参学报告(二四)第六集[栏目:善财童子参学报告·净空法师]
 念佛放光 十三、佛光绕顶病危转安[栏目:念佛放光]
 佛法中说,即使教字母之启蒙师也要视为佛陀看待,并观在资粮田中,那世间的老师(比如语文、体育老师等)都..[栏目:藏传佛教疑问解答300题]
 佛陀的格言---健康、施舍、友谊、财富、信心、解脱、精勤[栏目:佛教格言]


{返回首页}

△TOP

- 手机版 -
[无量香光·显密文库·佛教文集]
教育、非赢利、公益性的佛教文化传播
白玛若拙佛教文化传播工作室制作
www.goodweb.net.cn Copyrights reserved
(2003-2015)
站长信箱:yjp990@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