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量香光 · 显密文库 · 手机站]
fowap.goodweb.net.cn
{返回首页}


大乘攻略:再学 一、大乘道次第
 
{返回 清净法师 文集}
{返回网页版}
点击:2131

大乘攻略:再学

一、大乘道次第

  【《菩提道次第广论》是宗喀巴大师依据阿底峡尊者的《菩提道灯论》,按“三士道”次第进行组织的。菩提,是觉、解脱、成佛之义;道,是道路、真理、方法;次第,是步骤、阶梯。】

  我们之所以修行,无非就是想解脱,证得和佛陀一样的觉悟。因为我们在生命的轮回中,承受了太多的压力、苦难,我们深知如此走下去,必然是最苦难的未来,为此我们必须要谋求改变。

  古人讲:不听老人言,吃亏在眼前。我们的人生往往就是执著于靠自己,摸索着蹒跚前行。无论是做事业,做学问,还是自我的修学,总依赖闭门造车,盲修瞎练。这样或许也有人能成功,但往往付出的生命成本很高,走的弯路很多,所以我们要遵循古训,听听老人的教言。在所有的老人中,佛陀是老人中的圣人,所以我们来听听佛陀的圣言,听听历代祖师的窍诀,对我们的生命价值的提升,具有最大的帮助。

  菩提,就是觉悟的意思,就是解脱。就是从我们现有的混乱、烦恼、痛苦、无助中解脱出来,变得像佛陀一样的慈悲、智慧、庄严。

  大家自己摸索着修学,可能走错路的机会就多,因此要遵循祖师的教导,遵循佛陀的教导,按部就班地学习比较好。就像树苗成长一样,按部就班,该浇水浇水,该施肥施肥,遵循规律。修行也是如此,该学的时候学,该进的时候进,该修的时候修。我们才会顺理成章,有条不紊,稳步前行,水到渠成。

  《菩提道次第广论》是藏传佛教宗喀巴大师,根据阿底峡尊者的《菩提道灯论》所造的一部伟大圣论。宗喀巴大师是格鲁派的祖师,他创建了格鲁派,对当时的佛教进行了深度的整合。当时西藏佛教也是遭遇法难之后,祖师们纷纷离世,造成后期相当的混乱。宗喀巴大师就在这种混乱中力挽狂澜,把佛教重新振兴,重新规划,把教法恢复到前弘期的辉煌和正统。

  《菩提道次第广论》就是他老人家造的。里面讲的是我们凡夫从初发心,一直到修行正见,用功办道,直至解脱,建立了一个有序的,可以临摹、效仿和复制的修行次第和步骤。

  【菩提就是觉悟,我们所说的成佛、涅槃的意思;道是指真理、道路,也是指方法;次第就是步骤。谓在入道之前,应以亲近善知识,思维人身难得作为基础,然后循序渐进,入“三士道”的修行法门。】

  【“下士道”指脱离三恶趣、升入天善趣的法门。】

  分为四大阶段:

  (一)思维人身无常

  (二)思维三恶趣苦

  (三)皈依三宝

  (四)深信因果

  【“中士道”指解脱三有轮回、断烦恼证涅槃的法门。】

  亦分四大段:

  (一)思维苦谛(三有生死过患)

  (二)思维集谛(烦恼及业流转次第)

  (三)思维十二有支(流转还灭道理)

  (四)思维解脱生死正道(戒定慧三学)

  【“上士道”指发菩提心、修菩萨行、证大菩提果的法门。】

  此分两大段:

  (一)发大菩提心

  (二)修菩萨行

  菩提心,是“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的简称。“菩提”二字,是古印度的梵语,译成汉文的意义为“觉”,即是成佛的意思,菩提心即是成佛的心。发菩提心,就是发无上正等正觉之心,也就是要发“上求佛道,下化众生”之心。《入菩萨行论》中云:“生死狱系苦有情,若生刹那菩提心,即刻得名诸佛子,世间人天应礼敬。”

  发菩提心,修菩萨行,成如来果,是佛法的真义,世尊的本怀。每一个学佛者,都应发菩提心,行菩萨道。菩萨,梵语“菩提萨埵”,汉译“觉有情”。凡是修大乘道的人,都可称为菩萨。菩萨的品位,从初发心到最后身,深浅差别不大。如一个初发菩提心的人,能称为菩萨;文殊、观音等大菩萨,也称为菩萨。初发心的菩萨,虽然还谈不上具有什么大功德,经中却把他们赞为“众生之上首”,为一切人天和二乘圣贤所尊敬。譬喻狮子初生,就为百兽所畏敬;迦陵频伽鸟在壳中,音声已胜过一切鸟类;新月的微明,就为人类所敬爱。为什么一个初发心的菩萨,即能享有这样高的评价?因为世出世间一切功德,皆依菩萨行而有。菩萨不仅具有人天的善法,声闻、缘觉的善法,一切诸佛的善法,皆依菩萨而有。三世诸佛,皆从菩萨中生。菩萨道为一切善法的根源。菩萨的信愿、悲行、深慧,受到佛弟子的崇敬。

  怎样修学菩萨道呢?《大日经》说:“大菩提为因,慈悲为根本,以方便而至究竟。”此处所说“慈悲为根本,以方便而至究竟”,指法空慧,是成佛的方便。许多经论都把菩提心、慈悲心、法空慧,当作菩萨修学的三大法门。菩提心是伟大的志愿,慈悲心是纯正的动机,法空慧是分析和处理问题的指导思想。大乘菩萨在行菩萨道时,对此三者,不可偏废。例如布施:第一、要以菩提心为根本,为了“上求佛道,下化众生”而行布施。第二、要以慈悲心为第一,布施的动机,是为了众生离苦得乐。第三、要以法空慧为指导思想,布施时做到三轮体空,不著施者、受者、所施之物三相。这样的布施,目的性明确,动机端正,指导思想正确,所修菩萨道才能如法进行,圆满成就。  


{返回 清净法师 文集}
{返回网页版}
{返回首页}

上一篇:大乘攻略:再学 二、三主要道
下一篇:大乘攻略:初学 十四、必修经典
 认识因果 第四章 清净身业
 居士戒律与礼仪 第二章 三皈五戒
 大乘攻略:再学 五、方便为究竟
 大乘攻略:初学 六、认识自我
 内心解读 二、色空分:人格形态和菩萨潜质
 居士戒律与礼仪 第一章 戒律的精神
 认识因果 第二章 因果轮回
 大乘攻略:初学 十、准提密意
 朝圣普贤愿海——《普贤行愿品》讲记 目录 普贤行愿品经文
 坛经朝圣——《六祖法宝坛经》讲记 付嘱品第十
全文 标题
 
【佛教文章随机阅读】
 《入行论讲记》第十册 第十品 回向 第一百九十二节课[栏目:入行论学习]
 天台佛学 第四章 中韩天台宗关系研究 六、山家教观时期——义天传山家教观[栏目:曾其海教授]
 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 第四一一卷[栏目: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第五集]
 2011百日共修 不共之五内加行 供曼茶罗(八)[栏目:达真堪布·百日共修开示]
 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 第五二五卷[栏目: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第六集]
 什么是菩提道?[栏目:藏传佛教疑问解答300题]
 心的妙用[栏目:贤崇·贤宗法师]
 心宗医心病(慧明)[栏目:佛教期刊文章选摘]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讲记》讲义[栏目:开仁法师]
 当代台湾佛学院所僧教育现状评述(何绵山)[栏目:佛教与教育]


{返回首页}

△TOP

- 手机版 -
[无量香光·显密文库·佛教文集]
教育、非赢利、公益性的佛教文化传播
白玛若拙佛教文化传播工作室制作
www.goodweb.net.cn Copyrights reserved
(2003-2015)
站长信箱:yjp990@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