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量香光 · 显密文库 · 手机站]
fowap.goodweb.net.cn
{返回首页}


大乘攻略:再学 四、转识成智
 
{返回 清净法师 文集}
{返回网页版}
点击:3809

四、转识成智

  我们继续学习大乘道次第和大准提无上瑜伽。

  【教中云:转前五识为成所作智,转第六识为妙观察智,转第七识为平等性智,转第八识为大圆镜智。虽六七因中转,五八果上转;但转其名,而不转其体也。】

  以上是《六祖坛经》中六祖惠能大师为弟子宣讲“八识转四智”教义。八识,是唯识学对心性感知层面,进行的一个类分。    

  我们的思想中具有佛性(第八识)、习性(第七识)和理性(第六识)。我们的佛性智慧完全相同,理性思维也差不多,但习性却相差甚远。习性作为潜意识,在内心深处对我们的理性思维影响巨大,崇高或堕落,快乐或烦恼,都由它所造成。不过,我们不能用善恶、对错来评判习性,因为它只是个被我们生生世世以来宠坏了的“调皮小孩”。我们须时时返观内照,只要觉察烦恼心和分别念一启动,就当知道是习性这个小孩又要调皮了,立刻跟它说:“乖,听话,不要闹!我们发了菩提心,是要成佛的。”于是,它就乖乖安下来。我们就可以用佛性智慧和理性思维,应对生命中发生的各种事件了。

  佛教唯识宗把人的心理结构分为八识,“调皮小孩”就是第七识末那识,也称作“自我”。修行的过程,就是转化“调皮小孩”的过程。“调皮小孩”乖一层,修行就上一层。它转为平等性智,八识也就转为四智,就是转凡成圣。

  第八识,为阿赖耶识,又称为藏识、含能藏、所藏、执藏三义,是一切善恶种子寄托的所在。《密严经》偈云:“如来清净藏,世间阿赖耶,如金与指镮,展转无差别。”

  第七识,为末那识。末那识恒常在分别、审察、思量,念念不忘第八阿赖耶识为我,因为有四个根本烦恼(我痴、我见、我爱、我慢)跟着它,故我执的成见很深,所有的烦恼都是末那识的执著生起的。

  第六识,为意识,具有认识抽象概念的功能。前五识(眼、耳、鼻、舌、身)中有一识起作用,意识便同时俱起。此外,意识对内外之境,不分有形无形,及过去现在未来三世,有比知、推测的作用。因此,迷悟升沉之业,皆由意识而作。类似于职业经理人,迷时受“调皮小孩”第七识末那识的影响和制约,与“眼、耳、鼻、舌、身”五个部门相互服务。修行,就是通过调动意识的理性主导作用,以般若和止观等修证,用菩提心感化末那识主动建立意识和藏识的绿色通道,化烦恼为菩提,转八识为四智。

  “调皮小孩”末那识,位于阿赖耶识与意识之间。在本质上,是它的调皮让人产生欲望,表现于人的动机、要求、情绪、情感、意志、气质、性格等方面。它以阿赖耶识为存在的根据,又以其为占有的对象,即想把阿赖耶识的一切都执著为自我的内容和自我个体。同时,它又要对意识(第六识)加以控制,使意识所具有的认识功能完全由它所驱使。由于意识是人和外部世界发生关系的窗口,末那识则在两个方面对意识加以控制。一方面控制意识区别我和非我,把意识没有认识到的世界排除在我的世界之外;另一方面又控制意识尽量对外部世界加以占有,使之成为我的世界。这种不断地把外在的变成内在的,又把内在的变成外在的过程,就是末那识的运动过程。在“调皮小孩”所代表的习性的作用下,意识的理性也被纠缠得混乱和茫然,并任其驱使、劳役和折磨。

  正因为“调皮小孩”末那识使人产生欲念和自我,所以在自我欲念得不到满足的时候,它就打滚哭闹不止,就会产生人生的痛苦和烦恼。佛教所说的人生的“八苦”,即生、老、病、死、爱别离、怨憎会、求不得、五取蕴,以及人的贪、嗔、痴、慢、疑等弱点,均来自末那识的调皮。所以,唯识学称末那识为“染污识”,是“我执”和“法执”的代表。

  我们的修行,就是要转变“调皮小孩”末那识的染污,使之转为“平等性智”,进入无分别执著的清净状态:无人相,无我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当意识的理性调伏末那识的分别染污,让阿赖耶识本具的光明无碍显现,就是佛的“大圆镜智”的实现,第六识自然转为“妙观察智”,前五识转为“成所作智”。这时,我们就可以超越三界,了生脱死,进入“常乐我净”的涅槃境界了。


{返回 清净法师 文集}
{返回网页版}
{返回首页}

上一篇:大乘攻略:再学 五、方便为究竟
下一篇:大乘攻略:再学 三、何期自性
 坛经朝圣——《六祖法宝坛经》讲记 自序品第一
 坛经朝圣——《六祖法宝坛经》讲记 顿渐品第八
 大乘攻略:初学 五、出离心和菩提心
 朝圣圆觉——《圆觉经》讲记 第八章 辩音菩萨章
 大乘攻略:初学 二、下士道
 认识因果 第三章 全息网络
 朝圣普贤愿海——《普贤行愿品》讲记 第六愿王——请转*轮
 居士戒律与礼仪 第五章 寺院常住居士礼仪
 坛经朝圣——《六祖法宝坛经》讲记 后记:六祖之后的禅门
 朝圣普贤愿海——《普贤行愿品》讲记 目录 普贤行愿品经文
全文 标题
 
【佛教文章随机阅读】
 第十三回 兴土木重修金光寺 定良辰舍身耶摩山[栏目:观世音菩萨传]
 60 大意的故事[栏目:佛经民间故事]
 天台小止观 习禅时必须具备的方便行?[栏目:永本法师]
 业的认识[栏目:菩提道次第修学札记]
 净土大经科注 第二二五集[栏目:净土大经科注讲记·净空法师]
 净业行人要有真诚心[栏目:大安法师]
 来之不易须珍惜[栏目:传喜法师]
 《给现代人的建议》系列开示2——修持的方法二:菩提心[栏目:桑杰年巴仁波切]


{返回首页}

△TOP

- 手机版 -
[无量香光·显密文库·佛教文集]
教育、非赢利、公益性的佛教文化传播
白玛若拙佛教文化传播工作室制作
www.goodweb.net.cn Copyrights reserved
(2003-2015)
站长信箱:yjp990@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