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量香光 · 显密文库 · 手机站]
fowap.goodweb.net.cn
{返回首页}


坛经朝圣——《六祖法宝坛经》讲记 般若品第二
 
{返回 清净法师 文集}
{返回网页版}
点击:2246

般若品第二

  般若(bō rě),梵语的译音。或译为“波若”,意译“智慧”。佛教用以指如实理解一切事物的智慧,为表示有别于一般所指的智慧,故用音译。大乘佛教称之为“诸佛之母”。般若智慧不是普通的智慧,是指能够了解道、悟道、修证、了脱生死、超凡入圣、直达空性本体的智慧。这不是普通的聪明,这是属于道体上自然显现的根本智慧。所谓根本的智慧,就是超越无明障碍的究竟智慧,而了解到形而上生命的本源、本性。这不是用思量造作得到的,而是对佛陀的无伪信心,以及身心两方面整体投入而求证到的智慧。这个智慧才是般若。所以,汉语“智慧”两个字不能代表般若的整个含义。

  次日,韦使君请益。师升座,告大众曰:总净心念摩诃般若波罗蜜多。复云:善知识,菩提般若之智,世人本自有之,只缘心迷,不能自悟,须假大善知识,示导见性。当知愚人智人,佛性本无差别。只缘迷悟不同,所以有愚有智。吾今为说摩诃般若波罗蜜法,使汝等各得智慧。志心谛听,吾为汝说。

  第二天,韦刺史又来向六祖大师请求开示,大师登上法座,对大众说:“大家先清净自心,一起来念摩诃般若波罗蜜多。”又说:“善知识!菩提智慧,世间众生本来人人都有,只因一念心迷,不能自悟,必须借助大善知识的指导,才能见到自己的本性。大家应当知道,不论愚人或智人,佛性本来没有差别,只是因为有迷和悟的不同,所以才有愚人和智人的差异,我现在为你们说摩诃般若波罗蜜大法,让你们各自得以开发智慧。专心倾听,我为你们说。”

  “摩诃”是“大”的意思,“摩诃般若波罗蜜多”是梵语翻译过来的。梵语是古印度的一种雅语,据传是大梵天王创造的语言,只有在官方、在婆罗门和刹帝利阶层才可以用,下级阶层不可以用,是音译过来的。“般若”是“智慧”的意思,“波罗蜜多”是“到彼岸、成功成就”,合起来就是:大智慧到彼岸,大智慧成就,成就无量种成就。就像行行有状元,哪一行都能成就人生。修行也是,哪一法门都能够修行成佛,成就无上的智慧,成就无上的菩提。这里大智慧到彼岸,大智慧成就,是指在无量的波罗蜜中依靠智慧而成就的,学习教理就是依靠智慧而成就,我们所学习的教理是知识,你顺着知识思考,就是智慧。

  我们所学的教理叫标月指。天上有个月亮,你问月亮在哪里?善知识指着月亮说,月亮在那里。你不能停留在手指上,认为手指就是月亮,那是不对的。你要顺着手指往前看,有一段是手指所不能及的,禅宗叫向上一着。你不能死在文字相上,我手指再长,也指不到月亮那里去。手指和月亮之间有一段思维空间,叫闻思修,是语言所不能触及的,你要去思考。

  我们所学的教理是佛法,它指向于般若智慧,但还不是般若智慧。大家能明白这个意思吧?就好比说佛经是不是佛法?大家说?(大众意见不一,有的说是,有的说不是。)佛经不是佛法,佛经中说的道理才是佛法,你不能死在文字相上,你要往上一着。书不尽言,言不尽意。意是意会,要用心去体验的,你必须超越于我所说的文字向上思维,那段空间是你必须独立完成的,不是我能给你送过去的。我体会的我也无法用语言准确的表述给你,你仍然要借用我的语言往上思维那一段我所不能触及到的,我的语言所不能触及到的东西,叫向上一着,有点绕口。智慧就是这样,表达出来的时候就已经走样了。

  六祖让大家静下心来念摩诃般若波罗蜜多。这个念不仅是嘴上念,更重要的是要心念。大家看这个“念”字,上边一个今,下边一个心,今心就是当下之心!是指我们当下的心要去思考摩诃般若波罗蜜多,就是大智慧成就,要去思考,就是用心去做,不光是用嘴。

  善知识,是对所有参会大众的尊称,菩提是“觉”的意思,般若是“智慧”。你觉悟我们本有的自性,这叫觉悟,叫菩提。觉悟本有的佛性,产生觉悟的智慧,以空性应对万事万物的方法,这叫智慧。我们现在所学只能叫知识。所学知识是很重要的,但你不能停而不前。

  农村有个手动压井抽水器械,倒点引水进去,连续压手柄,不够的时候再倒点水进去,再压,慢慢那里面的水就抽出来了。但是,我们的核心点不是光往里灌水,灌的再多也不够用。能把你自己井里的水引上来的时候,水就源源不断了,这才是真正的般若智慧。因此,我们在这里所学,我在这里讲佛陀的智慧,讲六祖的智慧,是个引水,佛陀的智慧,以及六祖的智慧,以及我所讲的一切语言都是引水,是希望把你自性中的智慧不断地诱导出来,显发出来。当井底的水出来的时候,你的般若智慧豁然现前。于是,你就有了源源不绝的动力,生命中所有的危机、困难、烦恼,统统化为浮云,在这一刻你就了知一切——神马都是浮云,就解脱了。所以说你要知道,般若智慧的含义不是说我能够全盘给你的,你要去思考。

  六祖讲到了,“般若之智,世人本自有之”,就像你有一口井,我有一口井,井里本来是有水的,每个人都有,在佛不增,在凡不减,并不是说佛的般若智慧一定比我们高,不是。只是他显发了,我们未显发。我们虽然都是凡夫,但我们的般若智慧从未减少过,只是我们忘了自己般若智慧的存在。

  我们的心迷惑于周边的现象,迷惑在六根六尘(眼耳鼻舌身意)错误采集的信息,卡在这里了,被有形相的世界所误导,认为这是实有的,我们被它误导。认为是物质不变的,物质不坏的,就被卡住了。我们要超越它,从自性中显发我们的智慧。

  我们的化身与佛的化身,只有知见不同;

  我们的报身与佛的报身,只有觉受不同;

  我们的法身与佛的法身,没有任何不同。

  解脱的境界不是诸佛菩萨的专利,是凡人都可以切身体验的觉知。众生的烦恼来源于认识不到自己的价值,看不清自己的状态,却贪恋于虚构的世俗目标,于是感官被扭曲和混乱。

  须知:时间取当下,空间取当体。修行就是修心,修心就是修感觉。转错觉为正觉,就是转识成智。

  我们的精神、感官,是可以通过体悟和修行升级的,升级修正以后,其所知所感会越来越正确。就像哈勃望远镜也可以经过技术调整,而使拍下的照片从模糊到清晰一样。

  佛说:“众生皆具如来智慧德相。”佛陀的意思是:你本人此时此刻的当下,具足如来圆满的智慧德相。对佛陀的如此教言,具上等信心的人,就是上等根器;中等信心的人,就是中等根器;下等信心的人,就是下等根器;没有信心的人,就是不具根器。

  “须假大善知识,示导见性。”假,是借助的意思。需要借助大善知识,我们今天就是借助六祖这位大善知识。“示导见性”,开示指导,让我们见到我们本有的佛性,本有的如来藏。禅宗就是让我们见到自己的如来藏,能够打开智慧。

  在我们的本性上,佛性,就是本质,没有任何的差别。因为迷悟的程度不同,就是对世间的万般事物的执著状态不同,有的显得很愚痴烦恼,有的充满了智慧自在。今天,六祖要为我们宣讲大智慧而成就的法门,使大家都能开启自己本有的智慧,希望大家好好地听,我今天就为你所说。

  今天是个好日子,农历四月初八,释迦牟尼佛陀圣诞。在2554年前,公元前565年的农历四月初八,释迦牟尼佛陀示生在古印度,他老人家抛弃帝王的富贵,示现种种苦行,打开了自己本有的智慧宝藏,把佛法的明灯传遍我们这个娑婆世界,让无明黑夜中的众生看到了光明,得到了解脱。

  因为,我们大家刚刚学佛,对佛法的体悟,对佛陀的感恩,可能还只是道听途说,有一天你在佛法上真实有了体悟的时候,你会对佛陀的伟大和慈悲,他对我们本人,对这个世界的贡献,会生起一种全新的感觉。在我们生命无尽的轮回中,我们这一期生命遇到佛法是最幸运的,也就把我们生命的价值推到了最高峰,推到了巅峰,随着大家慢慢地修学就会有这种体悟。当我们说起佛陀的智慧的时候,就有一种感恩,我愿意像佛陀一样为利益众生而献身。在今天这个日子,我们重温无上的般若智慧。般若智慧是佛教的不共法。所有的宗教都有它的殊胜,都有它慈悲、博爱、利众的思想。但唯有般若思想是佛教不共的法,其他宗教找不到这一点。我们学习般若品,就是学习佛法的最高端。

  佛陀在古印度成佛之后,讲法四十九年,其中一大半时间是在讲般若,接近三十年的时间是在讲般若思想,因为这是佛教的核心,是佛教的最高端。虽然一开始听着很绕口会很累,但你今天听完这堂课,对你的人生就掀开了崭新的一页,从此就轻装上阵,无论今生你创造多大的财富,或者拥有多大的权利,乃至无论你多落魄,多无助,你都将变得非常的洒脱,非常的自在,不可思议的。因此,希望大家都能够专注起来,仔细随着六祖的思维,随着我的语言大家一起进入佛法的大般若海。

  善知识,世人终日口念般若,不识自性般若,犹如说食不饱。口但说空,万劫不得见性,终无有益。

  善知识!世人一天到晚口念般若,却不能认识自心本性中的般若,就如同饥饿的人,说食终不能饱。如果整天只是口里说空,而不能实践,虽历万劫,也不能得见自性,终究无法受益。

  口念般若是指,不是用心体悟只是嘴上在说,把佛法的智慧当作了茶余饭后的聊天资源,扯谈素材,这是很浪费的。犹如说食不饱,说人家的食物数人家的宝贝,不是自己的,六祖批评这种状况。不识自性般若,不能够体会本性中本有的智慧,因为说食不饱。口但说空,万劫不得见性,终无有益。我们光说四大皆空,五蕴皆空,无所谓都是空,都是光嘴上说,而不能静下心去体悟。

  往往很多学佛的人都限于一种口说般若,光说不练。拿佛法去修理别人,跟别人讲头头是道,但自己用心体悟的时候,立刻就把佛法抛弃了。自己生活中遇到烦恼的时候,不用佛法去应对,去处理,不用佛法生起观照,而是用烦恼去处理,发脾气,闹矛盾。就容易出现这种情况。就是说没有融到自己的灵魂深处,没有融入自己内心深处的时候,佛法仅仅是个表相,佛法就沦为知识,乃至戏论,就不是般若了。

  善知识,摩诃般若波罗蜜是梵语,此言大智慧到彼岸。此须心行,不在口念。口念心不行,如幻如化,如露如电。口念心行,则心口相应。本性是佛,离性无别佛。

  善知识!摩诃般若波罗蜜是印度语,翻译成中文就是用大智慧度到彼岸。这必须要从内心里去实行,不是只在口头上称念的。如果只是口说而心不行,那就如幻、化、露、电,终归空过;如果口念而且心行,即能心口相应契合,这时清净的菩提自性就是人人本具的天真佛,离开自性之外并无别佛。

  “大智慧到彼岸”,这句话就是让我们依靠大智慧证得无上的正等正觉。我们要用心去行,不是在嘴上念。古人也好,祖师也好,经常告诉我们要“用心做事”“用心修行”。但往往我们把用心当成了用口用力,这是不对的。我们要用我们的心体悟、观照,而不是光用嘴说,也不是光用蛮力气,要用心去感知。

  如果我们口念心不行,它是虚无缥缈,并不能成为我们真实解决生命问题的根本。口念、心行、身体的力作,就是三密相应,即身成佛。境界当下与佛没有区别。密法中讲三密相应,所谓的三密相应,就是口中念佛或持咒,说着佛语,这是口密相应;身密,或者结着印,或者做着修行善业,这都是与佛身密相应;再就是心,用心体悟,心与本尊的合二为一,与自性的合二为一,要抛弃自我的执著,体悟佛的境界。

  以圣人的心来体悟,就像大家都在学《论语》,但不是人人读得懂的。很多人读《论语》就是在挑刺,挑孔子的刺。认为孔子这个不对那个也不对,充斥着对古人的挑剔,这是颠倒见的修法。你希望读得懂《论语》,一定要懂得孔子的心,孔子的圣人之心,他对每个众生都是一如平等的教化,有教无类。他对任何的人都没有坏意,乃至批评也都是为他好,要体悟这份心,再去读《论语》就读得懂了。读佛经也是,你一定要体悟佛陀的心。一是从经典来看,了解佛陀的心;二是你把自己观想与佛的合二为一,与本尊的合二为一。

  像我们探索到自性。自性无形相的,这里只是假借一个图示让大家来了解。

   

   

  

  藏识末那识意识

  ●—●—▉→

  无意识潜意识意识

  佛性习性理性

   

   

  这是我们的心,这是我们的世界,当我们是凡夫的时候,我们就卡在这个世界上,就卡在这里。当我们上升到禅修阶段的时候,就开始体悟自心。当我们真正去体悟的时候,就用自心和世界的结合来体悟自性。我们说“佛”,你不要一提到佛,就想到三十二相,八十随形好的佛,不是。般若中所说的佛是指生命的本初状态,无形无相的能量源,就是如来藏,也叫自性。

  佛陀在《金刚经》中讲到:“若以色见我,以音声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见如来。”讲到,如果你以色见我,什么是色呢?就是形相。我们见到的这个世界称作色相界,“色”不是指男女之色,是物理空间。如来,无所从来亦无所去的如来,是指如来藏,也叫自性。就是我们产生万物的自性。我们的心产生妄想,我们的如来藏把我们的妄想变成现实世界,于是我们就感受这个世界。但我们不能停留在表相上。当然,我们也需要佛像所起的作用,善知识指方立相,让众生有个载体去找感觉。否则我们只是听说,太抽象了。就像我画个图让大家思考,这个佛像就让我们见到,有个模板,让我们借助这个去思考。佛教不是偶像崇拜的宗教,但并不排斥偶像,因为在某个高度,教具是必须需要的。就像儿童在幼儿园,就要有玩具,有汽车,有芭比娃娃,有奥特曼,成长所需要。在相应高度就用相应的教具引导提升,到了小学教具是尺子、三角板,到了大学就开始用实验室。这些都是教具,但我们不能卡在教具上,膜拜在教具上。佛教不提倡偶像崇拜,尤其是《金刚经》,般若智慧是破偶像崇拜的,但破偶像崇拜并不否认偶像崇拜的作用。

  像净土宗还是要安心念佛的,但安心念佛与破一切执著并不冲突,只是不同高度,下手处不同。我们持念佛的名号的时候,通过体悟佛的智慧破掉我们对这个世界的执著,我们现在就像在梦里,卡在梦境里了。如果我们悟到自己是在梦里,在梦里我们想飞就飞,梦见狗来咬你,想踢就踢,也不用怕它。你说不许咬,它就不咬了。

  大家看过《黑客帝国》第一集,说的是明心见性后是什么境界。刚开始和人家打得很辛苦,到了明心见性后,子弹打过来,他喊:停!子弹就停下了,他把静止定格了的子弹捏在手里。所以,当你真实的体悟到破这个假相的时候,在这个世间就没有能伤害你的了。没破的时候,你还需要借助于这个相来修行体悟找感觉。所以,佛法不废俗法,也不执著俗法,要不断超越。

  “本性是佛,离性无别佛。”在《楞严经·耳根圆通章》专门讲到,我们成佛不是靠这个身体成佛,是靠本性成佛。因此,称作“返闻闻自性,性成无上道”。不是说人成无上道,是本性成无上道。而本性,本来就是无上道。无上道就是佛的境界,本性本来就是无上道。只要你知道了你有个本性,有个佛性,有个如来藏,你的如来藏和你的心,和你的世界,心、佛、众生三无差别,它是一体的时候,当下就具有佛陀的能量和智慧,悟道成佛。

  南北朝时代的傅大士(傅翁)悟道偈云:“有物先天地,无形本寂寥,能为万象主,不逐四时凋。”

  老子《道德经》云:“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强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

  修行就是体悟这个先天地的“道”,就是我们的如来藏、佛性。有人修行认为修的是身体,把身体修得很强大,你再强大又怎么样?跑,跑不过鹿、老虎;飞,飞不过小鸟;你力量再强大,也打不过原子弹。所以,不是靠你把身体怎么折腾它,怎么扭曲它来成佛,不是的,是靠你了知这个本性,你与本性的合二为一。你现在卡在这个世界,这是你的妄心造作的结果。当你明了了心性,于是你的心和如来藏及天地万物完全合二为一的时候,你就开始“心能转物,即同如来”。不是身体成佛,你一定要记住,身体永远不能成佛,将来成佛终要超越这个身体,身体为有漏之器,幻生幻灭。

  什么叫返闻闻自性呢?就是返回去,回头是岸。闻是寻找、探求、听闻,你现在卡在这个世界里,你要返观内照,往回收缩心力,体悟如来藏。《楞严经》开篇“七处征心,十番显见”,就是告诉我们:一切音声、色相、觉知都是源自佛性。顺藤摸瓜,就路还家,当你返闻闻自性的时候,你的心就归于无上道,安于涅槃,就成佛了。离了本性,没有其他的佛。

  何名摩诃?摩诃是大。心量广大,犹如虚空,无有边畔,亦无方圆大小,亦非青黄赤白,亦无上下长短,亦无瞋无喜,无是无非,无善无恶,无有头尾。诸佛刹土,尽同虚空。世人妙性本空,无有一法可得。自性真空,亦复如是。

  什么叫作摩诃呢?摩诃的译义是“大”,这是说菩提心量广大,好像虚空一样,没有边际,也没有方圆大小、青黄赤白、上下长短、瞋怒喜乐、是非善恶、头尾等对待分别。一切诸佛国土,都如同虚空一样。世人的灵妙真如本来是空,并无一法可得;诸法自性本来空寂,也是如此。

  这就是超越了一切对待法。很多人把这世间当成是矛盾的统一,类似于我们说的辨证法,矛盾的统一。但是佛教说从无矛盾只有统一,性相一如,心境不二,色空一体,绝待圆融。这个世界一直就是最好的佛国,由于我们的妄见、烦恼遮挡了我们的慧眼。所以,我们感知到一些苦难信息而已。因此这里说,摩诃是大,是指自性的心量,佛的证量。我们修行,在初级的修行来说,修行就是修心。我们谈证量,就像考核一样,通过量化,次第而上。修行越好,证量就越高。证量就是心量,修行就是修心。你现在能包容一个家庭,你就是一个好家长;你能包容一个团队,你就是一个好的领导人;能包下一个国家,你就是个好元首;能包容天地万物,你就成佛了。证量其实就是心量,看你的心量能容下多少人。

  我们普通人对待自己的家人或者亲人,或者对我们有恩的人,我们都能对他好,这个叫正常人。对于我们不认识的人,他受难了,像汶川的地震,日本的海啸,我们捐款捐物帮助他们。我们不认识他,但我们帮助他,这也算个好人。如果你帮家里人,那是正常的,应该的。你帮不认识的人,这算好人。而你能帮你的仇人吗?所谓的菩萨,什么叫菩萨?菩萨就是能无私帮助自己的仇人,在菩萨的世界里“仁者无敌”。我们不要认为“仁者无敌”是仁者打遍天下无敌手,“仁者无敌”是在仁者的心里,在仁者的世界里,永远没有敌人。

  因此,菩萨不管是对谁都充满慈悲。在菩萨的高度,不会再分别,这个人我要不要对他好呢?我对他好,他以前还害我,我凭什么对他好?……菩萨不会有这种纠结的,但我们就会有。大家说是不是?说我们坏话,造我们谣的人,我们想起来恨不得给他两个耳刮子,这就是说心量还容不下他。因此,我们就只能沦落为一个生死凡夫。有时也会和“好人”略沾一点边,但当我们对人好的时候,我们却在生灵涂炭,我们吃鸡炖鱼,把它们的皮剥开,肚子刨开,刨出它们的肠子,剐取它们的血肉,我们把它炖在锅里,全家人乐呵呵地吃着。我们发现我们的“好”是有限量的,我们只是对一部分群体好。例如说,我们的同类,我们有关系的人,这样其实我们的心量仍然是属于比较狭小的。

  我们修行就是把我们的心量不断地拓展,不断地扩大,不断地超越我们的立足点,这个超越不是凭空而来,是有次第的。你现在所存在的状态都是合理的,没有不合理。没有一个人是不对的。就像走台阶,我们走在上面的人,不能批判下边的人。每个人都有成长次第,一步一个台阶,但是我们要记住,不要停在某个台阶上。我们要不断地超越自己,让自己的心量更大,让自己的慈悲更广,让自己证量更高,于是修行开始长大了。所以,“摩诃”是大。其大无外,心量广大,犹如虚空。虚空是最大的,我们说他大,比那个房间还大,说明还是有限的;我们说比个国家还大,还是有限的。因此,大到多大呢?广大如虚空,究竟无边际。

  “心量广大,犹如虚空,无有边畔,亦无方圆大小。”我们不要想成般若以及般若智慧,有个什么方圆大小,有个统一的概念,它不能统一。“亦非青黄赤白”,我们的佛性,我们的智慧,也不能分出一个颜色来,无法表诠。这里面说的不是什么不是什么,没说它是什么,是不是?因为,它不是语言概念能够诠释的。

  大家从未见过的东西无法来表述。就像建国前,工作组都是给老百姓们说,将来解放了过上共产主义的生活就好了!共产主义是什么生活?共产主义生活就是,楼上楼下,电灯电话!我们住上楼,我们有电话!有电话觉得是很美妙享受的生活了,我们吃窝窝头也能抹上香油吃!只能这样来描述。但是,我们说共产主义生活是这样吗?一定不是。但在当时来说,让人们去提升向往只能用这种描述。你告诉人们,共产主义“物质丰富,思想和谐,科技发达,文明进步,按需分派,没有犯罪……”,大家听不懂。所以,简单的解释:“共产主义就是楼上楼下,电灯电话!你吃窝窝头都给你抹上香油!”大家就觉得:噢,那真是个好生活!所以说,他的理解是有个高度的。只能用对方能理解的来表述。我们在这说佛的智慧的时候,也是用种种的方便比喻来表述,但我们不能卡在比喻上。佛的智慧比这个要更广大。

  “亦无上下长短,亦无瞋无喜,无是无非,无善无恶。”很多人认为学佛就是行善,这是误解,学佛的目的是“觉醒”。学佛在世俗谛的表现是行善,树立形象也是行善,但学佛的胜义谛则是超越善恶二元对立的绝待圆融。

  永明延寿大师云:“是以千途异说,随顺机宜,无不指归一法而已。故《般若》唯言无二,《法华》但说一乘,《思益》平等如如,《华严》纯真法界,《圆觉》建立一切,《楞严》含裹十方,《大集》染净融通,《宝积》根尘泯合,《涅槃》咸安秘藏,《净名》无非道场,统摄包含事无不尽,笼罗该括理无不归。” 千经万论,指归一如。

  “无有头尾”,也没有所谓的头和尾的概念。所谓的头尾,就是过去、现在、未来的时空概念。当讲到这里的时候,大家想到爱因斯坦,是位了不起的物理学家,更是一个了不起的哲学家。他预言相对论,讲到了时空是相对的。他讲到了如果我们沿着时光的方向前进,如果交通工具超越了光的速度,时间就会倒退。“过去、现在、未来”一个点,可以随意超越。《华严经》处处讲到,“理无碍,事无碍,理事无碍,事事无碍”,就讲到不可思议解脱境界的菩萨能把一大劫变成一瞬间,能把一瞬间变成一大劫,能把历史拿到今天,能把今天拿到历史,随意调换。就像桌子上的东西一样,随意调换。而且拿到哪里都和谐圆融,不露痕迹,在这个国土的人一点也感觉不出差异变化来。

  后来,沿用这个理念,好莱坞拍出了好多穿越时空隧道的电影。回到未来,时间交错。中国的《寻秦记》,到了秦朝,还有爱恨情仇的缠绵,这其实是佛教中早就在探讨的一个“无寿者相”理念。此间妙理,如人饮水,冷暖自知,用心体悟,不可思议。佛陀和祖师只能告诉我们有那么好的境界,但是无法与我们共享,要知道这杯水的冷热,需要自己品尝,要知道法味,更须用心体悟。

  “诸佛刹土,尽同虚空。”诸佛刹土就是诸佛的境界,刹土也叫国土,其实是指境界,诸佛的境界,尽同虚空。“世人妙性本空,无有一法可得。”妙性,就是我们的本性,我们的自性,我们的本性同样是超越概念的空性,无有一法可得,既没有一个理念给你,也没有一个真实的现象出现过。就像做梦,虽然你的梦境了了分明,但是梦中现象从未真实发生过。一个醒着的人,看到另一个人在做梦,梦里很害怕,很恐惧,他梦到了很多坏人,猛兽追逐,恶人欺凌,他在梦里很害怕,我们从他的表情能看出来,他梦里害怕。一般做妈妈的就哄他说,宝宝不害怕,不害怕,妈妈在呢!不害怕,不害怕!……慢慢宝宝一会儿就安然了。因为,他听到妈妈的安慰就从噩梦中解脱了。

  发起悲愿倒驾慈航的圣人,进入众生的梦境中,看到在他的梦境里有猛兽在追逐他,替他赶走猛兽,也能够解救他。佛陀用种种的方法来解救迷梦中的人。我们就是梦中人,诸佛菩萨,历代祖师,就是噩梦救星,知道我们现在身处烦恼之梦,爱恨情仇,纠结不休,事业发展,人际关系,行业竞争,身体健康,信仰冲突,让我们感觉很苦很累很烦恼。这时六祖作为一个圣人就进入到我们梦的世界,以般若智慧告诉我们这只是幻相,不是真实。梦里明明有六趣,觉后空空无大千。梦幻空花,无有一法可得。“法”就是现象,没有一个现象是真实的,只是一种错觉。“自性真空,亦复如是。”我们的自性本体空荡寂寥,却因妄心的造作显现假相万有。你要无所畏惧地面对生命中出现的任何的危机,佛陀鼓励我们这些梦中人:无论你感受到什么烦恼,要深入直观,于是烦恼便会不留痕迹地消退。如此,烦恼便自解脱了,这是很容易修持的,也是当下就完全可以做到的。

  好,我们继续看。

  善知识,莫闻吾说空便即著空。第一莫著空,若空心静坐,即著无记空。

  善知识!不要听我说空,便又执著空。第一不要执著空,如果心里空无所有的静坐,这就是执著无记空。

  什么叫“无记空”呢?就是有的人说,噢,空的,那咱还修啥?睡懒觉吧,咱不干了吧,一切都是空嘛!六祖告诉我们空,但我们现在却没体证到空,你饿了还是饿,你累了还是累,打你还是疼。所以,你听说空,但是现在还在执著有的时候,你还要妙对于当前所有的境界。尽管是梦,梦也得做个好梦。

  所以说,第一莫著空,若空心静坐,百无所思,叫无记空。真正的正定是:了了分明,不起贪著,道法自然,无须造作。就像我们现在,对生活中的事情我们很自然,很洒脱地应对它,还能够行云流水地享受它。般若智慧的内涵就是:不要试图摒弃或改换那些相对的存在状态,而应去了解它的真实本质,体悟它的完美,享用它的奉献!

  善知识,世界虚空,能含万物色像。日月星宿、山河大地、泉源溪涧、草木丛林、恶人善人、恶法善法、天堂地狱、一切大海、须弥诸山,总在空中。世人性空,亦复如是。

  善知识!世界虚空,能含容万物的种种色像:日、月、星宿,山、河、大地,泉源、溪涧,草木、丛林,恶人、善人,恶法、善法,天堂、地狱,一切大海,须弥诸山,全都含藏在虚空之中。世人的妙性真空,含藏万法也是如此。

  我们世间天地万物这一切,都在虚空里面,就像地球、太阳,乃至整个的太阳系、银河系都在虚空中。六祖告诉我们,我们的本性也是空空荡荡,但却包含万有,幻化万有,是空,但能产生妙有。我们的心其实是很广大的,不能停留在认为我们是个肉团心,心脏,我们的心,整个太空就是我们的心性。看到的这个世界就是我们心性的映现。我们的心量要拓大,要扩展,不能光想着我这几个人,我身边这几个人,光疼我的孩子,光照顾我的家人,不能这么小心量,要扩展开。世人性空,亦复如是。“性空”指本性广大,同时也讲到本性能产生万有。

  善知识,自性能含万法是大。万法在诸人性中,若见一切人恶之与善,尽皆不取不舍,亦不染著,心如虚空,名之为大。故曰摩诃。

  善知识!自性能含藏万法,这就是大,万法就在每个人的自性之中。如果见到任何人,无论是善是恶,全都能不取不舍,也不染著,心境朗照如同虚空,就称之为大。所以,梵语叫作摩诃。

  我们自性能含万法,就是你可以包容万法。万法在诸人性中,万法就是指一切现象,都在我们的心性中。“若见一切人恶之与善”,见到每个人的善恶言行,我们都要不取不舍,亦不染著,就是说你不要陷到里面,看到人家坏,你就气得拼命,气得自己心脏病,气出肝硬化,都是没有必要的。也不舍,就是你也不必要躲着,不必取舍,亦不染著,也别受他污染,受他的烦恼。“心如虚空,名之为大”,心量那么大才叫大。这就是说心量到底有多大,告诉我们,心包太虚,量周沙界,就叫大。

  禅者的修持,就是以开放的心态,包容一切人、事、物。对错、是非、好坏、善恶等二元分别,是烦恼和愤怒的根源,是偏离禅的内在因素。所以,在遵循社会现有制度的同时,在内心要予以彻底包容和超越。于是,本有的平静、天然、和谐、慈悲和爱就显现了!心净则国土净,心平则天下平,心包容则世界圆满!

  善知识,迷人口说,智者心行。又有迷人,空心静坐,百无所思,自称为大。此一辈人,不可与语,为邪见故。

  善知识!迷而不悟的人只是口说,悟了的智者则能心行。又有一类迷而未悟的人,死心静坐,什么也不想,自以为这就是大。这样的人不足以和他说“摩诃般若”之法,因为他们已经落入了邪见的谬误。

  迷人口上说空,行在有中。能说一些般若的话,但是做的时候,全体的烦恼习气。“又有迷人,空心静坐,百无所思,自称为大。”就是呵斥那种外道邪定,道教、基督教、婆罗门教、印度教也都有类似禅定功夫。基督教叫忏悔,基督教的忏悔法也具有禅定的功能。他们在像前跪下来的时候,有的一跪几个月不起的。道家也有,有的老道盘腿一坐,几十年也有,像陈抟睡觉的时候,一睡几十年。但是,这些定都叫邪定,不是正定。佛教讲正定,正定是安住自性,观照明了,而不起分别。

  如果突然走过来一个人,冲我们“呸”一口唾沫,扭头就走了,我们立刻会愤怒、生气、冲动,烦恼就起来了。但是,如果我们是托儿所的阿姨,在托儿所,刚进来一个小朋友,两三岁的小朋友,跑到面前,“呸”你一口,你会说:“嗨,这小家伙,真调皮!”你还会愤怒吗?你不会。因为在这一刻,你觉得我不必跟他计较,小孩嘛,最喜小儿无赖!因此你就发现,并不是有人对着你吐口水你就生烦恼,而是你不包容他,你就容易烦恼。因此,你需要把自己心量调整到很大。

  你仔细来看,所有托儿所的孩子,乃至你团队中的人,只要他的心智不成熟,永远是孩子。小时候他爱芭比娃娃,现在大了爱洋房汽车,但是他的那种小调皮的感觉从未变化过。每个人需求的目标改变了,但他的需求心没变。以前喜欢小房子,现在喜欢大房子;过去喜欢小汽车,现在喜欢大汽车;过去喜欢小飞机,现在喜欢一大飞机,他需求的本性从未变化过。只要他没有开悟,没有解脱,他永远是个孩子,大孩子小孩子而已。

  你了解这个之后,你再和同事交往的时候,就别再跟他们计较了,他们没学佛啊。曾经有个106岁的老人,相貌堂堂,皇帝见他一个人很快乐地修行,就问他:“老人家,你今年多大了?”老人说:“我今年四岁了。”“四岁?不可能啊?您老开玩笑吧?”老人就说:“我虚岁是106岁,我学佛四年了,所以我现在是4岁。”用学佛几年来代表自己几岁。我们大家刚学佛也是个小孩子,当我们学佛一年之后,我们就是一岁的孩子,没学佛的就是小宝宝。你别跟他一般见识,你跟他闹矛盾,咱是有身份的人,咱学佛了!咱们在古代的时候都称居士了,居士是什么? “士”是士族阶层,贵族!我们经常在佛前跪着,要拿出“跪族”的感觉来。(众笑)对别人我们别跟他计较,如果发生什么小小不然的冲突,咱们就让着他,咱是佛的孩子了,高干子弟。咱们皈依了佛陀,就成了佛的孩子。佛也已经把我们的未来给安排好了,在极乐世界已经给我们准备了莲花,将来我们会出生在极乐世界,在莲花中化生,成为菩萨。咱都是极乐世界的人了,身为菩萨,咱跟娑婆世界的人为点蝇头小事闹矛盾,将来回去了菩萨们笑话咱。咱们在这里,跟人计较,闹矛盾,抢那点小东西,就像咱跑到幼儿园里,抢小朋友手里的棒棒糖。自己想想都感觉不好意思了。我们要扩大自己的心量,你了解佛法之后真的很富有。富二代!佛是富一代,我们是富二代,发了!人家是市委书记的孩子,也就是正厅级的,咱有正佛级的老爸,官二代!咱们的心量要像佛一样,像咱老爸一样大,然后出去面对芸芸众生的时候,咱就想老爸是怎么对待人家,我就怎么对待人家,咱要做小大人嘛!虽然咱学佛时间也不是很长,但我们毕竟是学佛了。他们还没学的,就是孩子。小孩子不懂事,不懂得宽容,不懂得谦让,不懂得慈悲,不懂得奉献,孩子都这样的。

  就像小孩,你的东西刚给他,你再跟他要,他就不给了,你不用跟他生气的,等他大了,就和我们一样好。咱们要心量广大。你面对生命中所有的人,乃至你的爸爸妈妈,你都可看他为小孩子一样,跟他说话:乖,听话,别淘气!他就会:嗯!……因为,他们真的是孩子,而且将来他们也是佛的孩子。我们要疼他,咱们一块,等这一期生命结束的时候,我们一起携手回家,那个美丽的地方,那个富饶的地方,就都拥有了。虽在娑婆,已非娑婆之久客;未到极乐,已是极乐之嘉宾。虽然我们还没到极乐世界,但是我们皈依了,学佛了,我们的人事关系已经调过去了,还没报到上班。我们现在在这里做点事,照看照看这帮娑婆世界的小宝宝们,我们好好地疼他们,也树立佛教的良好形象,树立我们佛子的良好形象。咱也是从这里走的,就等于咱是从这山村里移民走的,发了财,咱也得帮咱们村建建公路,盖盖小学,帮着照看照看老人孩子,力所能及的多做一些善事。我们再去做的时候就有种很超然的感觉,当然要保持住这种感觉,就是无上的般若智慧,时时观照,千万别一走神又忘了,又退失为不懂事的孩子,去托儿所跟人家抢棒棒糖,抓伤人家脸,那就不好了。所以,希望大家经常回来,温习温习这种微妙的感觉。

  善知识,心量广大,遍周法界。用即了了分明,应用便知一切。一切即一,一即一切,去来自由,心体无滞,即是般若。

  善知识!自性心量广大,周遍法界,用的时候历历分明,应用就了知一切。一切法即一法,一法即一切法,来去自由,心体没有障碍,这就是般若。

  有个故事讲到,师父带着小徒弟外出弘法,走到一条河边,河水很大,正当他们挽起裤腿准备过河的时候,有个女孩子因为过不去,急得哭,年长一点的师父就说,来来来,小姑娘,我背你过河吧!就把小姑娘背过去了。背过去放下,师徒俩继续走,走了半天,徒弟疑惑,实在憋不住就说:“师父,那是个女孩子,咱们是出家人,出家人怎么能背女孩子呢?你犯戒了师父!”师父就:“噢,过了河我就把她放下了,你现在还背着她呢?”

  这其实是说,如果我们老扛着过去的事情,我上大学的时候那个同学造我的谣,那么坏;我上小学的时候那个同学打过我,欺负我。多少年了?还背着它呢!这就叫卡住了。被某件事情卡住了就叫“滞”。“去来自由,心体无滞。”过去的就过去了,就像昨晚的梦,醒了就行了,别在梦里纠结了。

  有个故事讲,有个人,很强势,在当地也是有头有脸的人物,晚上做了个梦,梦见有人骂他,还冲他吐了一口口水,醒了之后他就气得不行,他就生气,说:“我长这么大,从来没人欺负过我,他竟然冲我吐口水!”生气、愤怒,然后就找这个人,但是找不到,因为在梦里出现的人,找不到更生气,气得实在不行,说:“我没脸活在这个世上了,那人竟然朝我吐口水,我这么强大的人,被人侮辱,还有什么脸面活在世上?”就自杀了,何其荒唐!

  其实,我们经常被昨天的梦,前天的梦,小时候的梦给卡住的。我们有的人:我婆婆当年待我不好,也不替我照看孩子……和婆婆闹矛盾。我小姑子当年对我不好,闹矛盾,乃至想着我那个同学曾经哪件事情对不起我。……被卡住的很多!都被过去的梦给卡住了。我们应该空空荡荡,过去了就让它随风而去,不要让它反复出来,这就叫心体无滞。过去的就让他过去,不被卡住,就叫般若。

  什么是般若智慧呢?一个故事说,般若智慧就是卖豆子。就好比你收获了一批豆子,如果豆子卖得动,直接发财;如果滞销,可将豆子做成豆腐卖;如果豆腐不小心做硬了,改卖豆腐干;如果不小心做稀了,改卖豆腐花;实在太稀了,改卖豆浆;如果豆腐卖不动,放几天,卖臭豆腐;还卖不动,让它长毛后改卖豆腐乳;还卖不了,你就心平气和地拿去做明年种豆子的肥料。因为,你始终知道,这只不过是一场游戏一场梦而已。……总之,什么事都卡不住你,你绝不会因为这批豆子失眠、烦恼、骂大街、上吊、跳楼。总之,你不要因为豆子卖不出去,你就上吊;豆子磨硬了,你就自杀;豆子磨稀了,你就跟人拼命。不要那样。

  般若智慧就是卖豆子,不被卡住,这就叫般若智慧。在这世间游戏江湖,随意穿梭,像《天龙八部》中段誉的凌波微步,到哪里都能穿过去,不受伤害。

  善知识,一切般若智,皆从自性而生,不从外入,莫错用意,名为真性自用。一真一切真。心量大事,不行小道。口莫终日说空,心中不修此行。恰似凡人自称国王,终不可得,非吾弟子。

  善知识!一切般若智,都是从自性中出生,不是从外面得来,不要错用了心思!这就叫作真性自用。一法真即一切法皆真。心要用于开发真如自性,转迷为悟的大事,不要在空心静坐等小道上用功,更不要整天口中说空,而心中不修真空之行。这就好像一个平民百姓,自称自己是国王,终究不是真。这种人不是我的弟子。

  “善知识”,是六祖对所有在场大众的尊称。由此可见六祖的心量非常广大,非常谦卑,虽然自己已经证得与佛同智,但仍然对与会的大众称为善知识。

  “一切般若智,皆从自性而生。”我们要解决生命中的问题,也是要用从自性中产生的智慧,从灵性中产生的智慧,从内心深处,从灵魂深处产生的智慧,才是真正有效的。用习气、用烦恼处理事情只会让事情更乱,乱上添乱,火上浇油,越浇越旺。但是,往往我们处理事情就是用习气,我们生命中遇到危机的时候,不是心冷静下来运用佛法,用心性中产生的智慧处理,我们往往用情绪、发脾气、暴怒、撒泼、找黑社会……或者动用自己的法宝,请他喝酒,请他跳舞,把他摆平。这些都是烦恼,越弄越烦恼,越搞越低级。

  当你真正修行到高端的时候,一切法都是从自性中生发的,一切智慧自然流露。你要运用自己真正的自性智慧来解决生命中的问题。

  当你用自性显现的智慧观察事物的时候,一真一切真,此时此刻的当下一切都变成清净国土。这国土现在看来很烦恼,环境污染,人际关系也嘈杂,各种冲突和矛盾,但当你真正般若智慧生起来处理的时候,转识成智,你突然发现世界安静下来了,在那一刻,一切都安静下来了,一切归于光明藏,全体光明。一真一切真。

  “心量大事,不行小道。”这么大的事不要行小道,不要走小路邪路。修行人要走坦荡的阳光大道,不走曲径小路。“口莫终日说空,心中不修此行。”我们千万不要学了般若智慧之后老是嘴上说佛法,而不真正用功修行,所谓用功修行就是落实佛法。把你所学的佛法落实到工作中,生活中,这就叫修行。光嘴上说,不是修行,落实运用才叫修行。如果我们光说佛法而不运用佛法,好比凡人自称为国王,其实什么都不是,这样的人不是真正的佛弟子。

  禅是一种见地,就是一切都是佛性的显现,包括您我;禅是一种境界,就是一切都本具光明,包括此刻;禅是一种感觉,就是由内而外的幸福,包括当下;禅其实是一种觉醒,觉悟佛性自始至终穿过、融入、显现、产生你和我,当然,包括无论觉与不觉!

  善知识,何名般若?般若者,唐言智慧也。一切处所,一切时中,念念不愚,常行智慧,即是般若行。一念愚即般若绝;一念智即般若生。世人愚迷,不见般若。口说般若,心中常愚,常自言我修般若,念念说空,不识真空。般若无形相,智慧心即是。若作如是解,即名般若智。

  善知识!什么叫作般若呢?梵语般若,中国话译作“智慧”。在日常的一切处、一切时中,如果能念念不无明愚痴,常用智慧行事,这就是般若行。如果一念愚妄,就尽失般若;一念离妄,就能出生般若。世间凡夫,愚迷不悟,不能见到实相般若。虽然口说般若,心中却为愚迷所惑;虽然常常自己说“我在修行般若”,念念说空,却不认识真空的道理。般若没有形相可说,智慧心就是此无形无相而又不落断灭的般若实相。若能作如是理解,就称为般若智。

  一切处、一切时中能保持着智慧,念念不被烦恼所障蔽,常时保持着智慧的心,即是般若行。当你一念愚痴的时候,般若智慧就看不见了。般若在我们内心深处,我们烦恼现前,般若就找不到了。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弱点、自己的罩门,你得找得到,封住那个罩门,否则人家一戳到那个罩门,你就火了。

  古希腊寓言讲到,有个天神的儿子,来人间时,在身上浇上一种液体就刀枪不入,结果浇液体的时候,正好一片树叶落下来,贴在他身上了。身体别的地方都刀枪不入,就留下了那个树叶空隙,结果在战争中被人找到那个点,用剑刺死了。就如中国武侠小说中经常练金钟罩铁布衫的,练这个总是有个罩门,有个命门没修好,只要被人找着那个地方扎进去,就死翘翘了。修行人也是,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生死罩门。你要找到那个罩门,当烦恼来的时候,你不要排斥烦恼,对抗烦恼。你一生气立刻要反观,哎呀,找着我的罩门了,知道我最在乎什么了。找到了就要超越它,就像下雨,房子漏不是好事,但是你要从这里面找到漏处,天晴时赶紧把房子修补好,就再也不漏了。如果不下雨你永远不知道那个漏点,而那个漏点永远是个潜在的危险,潜在的危机。

  对于修行人来说,修行就是修心,要把你的心理素质修得最强大,这时候你不要怕有人惹你,不要怕有人把你刺伤,你正好借事修行,借人修心,找到自己的命门。

  修行人一定要找到自己的命门所在,每个人都有。学佛多年的老居士也有命门,别的事都可以全不在乎,捐钱、慈善、放生什么的都不在乎,跟人也不计较,但是一旦有人触动他的敏感点,有人说:“老居士,你吃素了吗?”“我早就吃素十几年了。”“可人家说你,那天去菜市场买肉吃了!”他一听,火了:“谁说的?!造谣!我十几年都没去菜市场买肉吃了!谁说的?!造谣!……”火大了!他的罩门就在这里,他把吃素当成他的形象,说他吃肉就相当于毁坏了他几十年经营的良好的修行形象,急了。一个女人你要是说她长得丑,她就跟你拼命;一个男人你要是说他没本事,他就跟你急。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罩门。

  找到自己罩门的最好的方法就是不排斥烦恼。烦恼即菩提,就是这个意思,烦恼来了你把烦恼解决了,当下就是菩提。乃至烦恼的本身就是菩提的智慧。就像我们轮胎漏了,我们拆下内胎来,充上气,放在水里,转动,有个地方“咕噜噜”冒水泡,冒水泡不是烦恼,是智慧。找到哪个地方有洞了,把内胎补好,把外胎的钉子拔出来,问题解决了。

  所以,当烦恼现前的时候,你要告诉自己修行的机会来了,成佛的机会来了。同样当企业出现事故的时候,好,你的企业要进步了,要发展了。每个人都是这样的。要超越,要保持这个智慧,永远不要让问题触动生大烦恼,一念愚即般若绝,烦恼一起来般若智慧就找不着了,一念智则般若生。

  我曾经写过一篇文章,冬虫夏草的故事。冬虫夏草是一种昆虫与真菌的寄生共存体。虫是虫草蝙蝠蛾的幼虫,菌是虫草真菌。每当盛夏,海拔3800米以上的雪山草甸上,冰雪消融,体小身花的蝙蝠蛾便将千千万万个虫卵留在花叶上。继而蛾卵变成小虫,钻进潮湿疏松的土壤里,吸收植物根茎的营养,逐渐将身体养得洁白肥胖。深秋,气温渐冷,蝙幅蛾幼虫将球形的子囊孢子作为食物吞入腹内,尚未消化便冬眠为蛹,这就是“冬虫”。

  春天,气温开始回暖,如果子囊孢子真菌首先苏醒,获得了生长的条件,便在虫蛹腹内吸收其营养,萌发菌丝,虫蛹便被作为真菌的肥料枯竭而死。幼虫虽死,体内的真菌却日渐生长,直至充满整个虫体。来年春末夏初,虫子的头部长出一根紫红色的小草,高约二至五厘米,顶端有菠萝状的囊壳,这就是“夏草”。但如果是虫蛹首先苏醒,消化系统恢复,则把子囊孢子消化掉,成为自己成长的营养,从而化作蝙蝠蛾。这就是虫草,很多人认为它是一体的,其实不是。是一种博弈,像股市一样,散户琢磨庄家的心理,庄家琢磨散户的心理。他要吃他,他要吃他的状态,修行也是这样。般若和烦恼也是这样,你般若的正念时时醒的时候,你就把烦恼当作修行的动力,你就吃了它,作为自己的营养,作为能量不断地生长,你就成为参天大树,你就成就菩提道业。但是,如果你的般若智慧睡着了,烦恼先醒了,问题就来了。就像我们遇见事情,告诉你不要生气,要用智慧来解决:怎么回事?应该怎么改正?你按部就班地来处理,这就叫智慧生,烦恼绝。如果你没有生起智慧,一来就暴跳如雷,这时候你的般若智慧就不复存在。般若已经绝掉了,草长出来了。

  我看了虫草这个事之后,吓出一身冷汗,发现一不留神就被草给吃了。所以,我们要保持我们的道心,保持我们的正念,保持我们的理性,让我们的般若智慧时时醒着,它就吃不了我们,我们就不断地成长。时刻告诉自己:我是佛陀的弟子。我在这个世间,像佛陀一样利益大众,完善自我。时刻保持着这种心,“一念愚即般若绝,一念智即般若生”,时刻想到要洒脱。

  我们不要以为般若有个什么形象,或者可以赠与,很多人想成般若是不是别人给?很多人把修行当成了武侠小说,认为灌顶了就有智慧。学佛人搞造神运动、偶像崇拜、甘当粉丝的很多,一听说来了活佛大德高僧,就想着赶紧去灌灌顶,传些功力给我。看武侠小说看多了。般若一定是从内心产生的,很多人,拿自己的师父来比:“我师父是哪个高僧,我师父很有名!”师父是高僧,并不代表你就一定是高僧;佛陀很伟大,但佛陀的弟子下地狱的也有好几个。所以,般若无形相,别人也无法给你,你只能是自己从自性中显发。般若就是智慧心,我们时刻保持智慧心的时候就是般若。

  何名波罗蜜?此是西国语,唐言到彼岸。解义离生灭,著境生灭起,如水有波浪,即名于此岸。离境无生灭,如水常通流,即名为彼岸,故号波罗蜜。

  什么叫作波罗蜜呢?这是印度话,中国话译为“到彼岸”,从它的译义来解释,是断绝生灭。心若执著外境,就有生灭现起,如同水中波浪起伏不定,这就叫作此岸;心如果不攀缘外境,好比流水经常畅通无碍,生灭便无由现起,就叫作彼岸。所以,称为波罗蜜多。

  般若智慧包含五种:第一种是实相般若;第二种是境界般若;第三种是文字般若;第四种是方便般若;第五种是眷属般若。五种的内涵就是金刚般若。

  实相般若:就是形而上的道体,是宇宙万有的本源,也就是悟道、明心见性所悟的那个道体。在佛学的文字上,悟道就是见到那个道体的空性,叫做实相般若,属于智慧的部分。我们聪明只是意识部分,局限于现有的知识范围,以及现有的经验与感觉想像的范围。真正的道体是不可思议的,是不可以用我们普通的知识意识去思想、讨论、研究的。实相般若是属于般若中最根本的。

  境界般若:真悟道的人,智慧开发是无穷尽的,佛学的名辞叫做无师智,也叫做自然智。自己本有的智慧仓库打开了,不是老师传授给你的,是你自己固有的智慧显现了,天上地下,无所不知,这就是境界般若。

  文字般若:不是凭聪明得来的,是悟道之后的自然流露。悟道的时候,过去千万生读的书都会搬出来,就是因为般若智慧都出来了。学问好的人记忆力强,一目十行;不会读书的人,一个字一个字抠。有人看书,眼睛一瞄,这一页就过去了,一目十行,日记千言,到老而不衰,甚至老了记忆力更强。当然,这必须要定力,要般若的智慧才行,这是文字般若。

  方便般若:就是大智慧。比如把最难懂的东西用特殊的一种方法,让别人一听就懂这就属于方便般若。千手千眼观世音菩萨的千手表示遍护众生,千眼则表示遍观世间。无论众生是想渴求财富,还是想消灾免病,千手观音都能大发慈悲,解除诸般苦难,广施百般利乐。所以要真正做到大慈大悲,要具备有千手千眼那么多的方便方法才行,这是方便般若。

  眷属般若:是跟着悟道的智慧而来的,佛学名辞叫行愿,用现在的观念来说,是属于行为方面的。也就是说,自然发起道德行为,一个人自然就成为至善的人。所谓世间眷属就是亲戚、朋友、家人等亲眷。佛学讲的六度,就是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般若。一个修持的人,如何“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然后才能大彻大悟而成佛?这都需要般若为核心,正见为指导。所以在般若精神的前面,就有这五个相关的行为眷属,也就是五个行愿,称为眷属般若。

  善知识,迷人口念,当念之时,有妄有非。念念若行,是名真性。悟此法者,是般若法;修此行者,是般若行;不修即凡。一念修行,自身等佛。

  善知识!迷而不悟的人只知道口念;但是念的时候,心中有妄有非。若能念念心行,才是真实不虚的真如法性。悟得这个法的是般若法;修持这种行的是般若行。不能如是修行,就是凡夫;若能一念悟修,自身当体即与佛平等无异。

  “无故加之而不怒,猝然临之而不惊,运筹于帷幄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这才叫真智慧。弥勒菩萨写的偈子:“老拙穿衲袄,淡饭腹中饱;补破好御寒,万事随缘了。有人骂老拙,老拙只说好;有人打老拙,老拙自睡倒。涕唾在面上,随他自干了;我也省力气,他也无烦恼。这样波罗蜜,便是妙中宝;若知这消息,何愁道不了。”

  是非以不辩为解脱,越辩越麻烦。有人打我,我就躺倒,我要是站着你还生烦恼。有人吐唾沫在脸上,任它自干了就行,我要擦你还不愿意。就像电影《功夫》里鳄鱼帮的帮主打警察,警察一躲他就生烦恼了。帮主说:“你还敢躲啊?!还有王法吗?还有法律吗?……”你看人家弥勒菩萨,坦然接纳。

  我做不到让所有的人都满意,但我可以满意所有的人! 这就是禅法修持的窍决! 让所有的人都满意,我完全做不到;满意所有的人,我完全可以做到,乃至所有的人、事、物!

  善知识,凡夫即佛。烦恼即菩提。前念迷即凡夫,后念悟即佛;前念著境即烦恼,后念离境即菩提。

  善知识!凡夫就是佛,烦恼就是菩提。前念迷惑,就是凡夫;后念觉悟,就是佛陀。前念执著于境界,就是烦恼;后念不攀缘境界,就是菩提。

  我们要对我们世界里发生的一切承担完全责任,你不必抱怨,当你承担完全责任的时候,你就不烦恼。烦恼和菩提,都是从般若所产生,都是从如来藏所产生。因此,他们两个在本性上是一体不二的。当阳光透过玻璃射到墙上的时候,墙上的图案和墙上的光明,它是不二的阳光的显现,我们要明白他的体性是一样的。电通过灯所散发的光明和通过空调所散发的冷气,是不二的本性,都是电能转化为光能和热量,都是电产生的。灯的运作和空调的运转都是电能的不二的运作,都是电的作用。同样烦恼和菩提的体性是没有任何区别的。

  信息量很大,所以需要很多的比喻来说明。大家要跟上,但不要卡在比喻上,怎么和电又扯上了?比喻,比喻哈!

  看过《让子弹飞》没有?(大众:看过。)好,看过的都是好学生。(众笑)黄四郎的下属说:“草船借箭?我们是马,不是船。”黄四郎怒吼:“比喻,比喻!”我们不要卡在我所说的比喻上,要透过比喻往前想。一念迷了,立刻就是凡夫;一念悟了,立刻就是佛的境界。

  著境,就是被境界所转,被眼前的事物搞地乱套了。就像你看电视剧入戏了,节目中的坏人,把你气得直骂人,恨不得钻进电视里揍他,这时候你被境界所转,你就是凡夫。你不被入戏,游戏情结,理性地来看,你就等同于佛。看世界和看电视是没有区别的,你看你团队,你的朋友圈,也是像一出电视一样。这时候你再看他们,就像在看一场大戏似的,你也在里面演戏。演戏看戏但不要入戏,一入戏烦恼就起来了。就像看电视电影你一入戏扎进去,随着里面主人公的命运起伏跌宕,你也在这里翻江倒海,那就苦。

  你跳出来看,借助它观察生命无常的,人生如戏,即使历史的伟人如是的威猛,如是的英明神武,也是尽随黄土而去,你由此想到一切无常,没有一样是留得住的。就像当年秦始皇一统天下,想建立万世疆业,结果到了胡二世就给灭掉了。我们想到当年的金戈铁马、王公将相、才子佳人,乃至牛鬼蛇神,纷纷登场,纷纷谢幕,这就是历史长河。因此,我们就想到,我们这一期生命在历史长河中也如沧海一粟般不起眼,我们短短的不足百年的时光也如白驹过隙,一瞬就没了。历史上曾经有多少伟人又如何呢?所以,我们要抓住有用的东西,放弃无用的东西,我们在无用功上做的太多了,在有用功上做的偏少。我们要真实的认识自我,认识生命,认识这个世界。我们陷在小游戏中太久了,也太苦了。所以,要借助佛陀的智慧引导我们,让我们提升上去。

  善知识,摩诃般若波罗蜜,最尊最上最第一,无住无往亦无来,三世诸佛从中出。当用大智慧,打破五蕴烦恼尘劳。如此修行,定成佛道,变三毒为戒定慧。

  善知识!摩诃般若波罗蜜,是最尊贵、最高上、最第一的佛法,无住无往也无来,过去、现在、未来三世诸佛都是从般若法中出生。大家应当运用大智慧,打破五蕴烦恼尘劳。如是修行,必定能成就佛道,转变贪、瞋、痴三毒,成为戒、定、慧三无漏学。

  三世,就是过去、现在、未来。所有的佛都是从般若智慧来成佛。因此,般若又称作佛母,诸佛都是由般若智慧而成就的。我们一定要从般若智慧上用功夫。什么叫般若智慧呢?你了解有个天地万物的空性本体,假名如来藏,它依据你的需要,给你幻化一切。生命历程中你的世界见到的每个人都是你心念的反射,你面对一个大镜子,心念的信息不停地投射回来,形成你的五蕴世界。外面的世界形态其实是你的念头形象化了的信息反馈。身边的任何一个人都是你深度念头的体现,远方的人是你此时还未生起的念头,但在你的潜意识里面潜伏着,你遇到的人都是你已经生起的念头,你现在正在思考的念头是粗念头,都是心念的映现。世界是一面镜子,你面对的每个人每件事都是你自己的心的波澜起伏,映现了世界的波澜起伏。了解了这个状态,你就不会有攻击别人的想法,因为都是你的责任。你对你世界所发生的每件事情,要承担全盘责任。当敢于承担的时候,一切问题都解决了,这就是般若智慧。成佛就是从这种感觉中逐渐圆融,逐渐稳固。三世诸佛都是由般若智慧来成佛的。

  六根,六尘,六识,合起来称作十八界(眼、耳、鼻、舌、身、意;色、声、香、味、触、法;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加上地、水、火、风、空、根、识,这就是二十五。在《楞严经》中有二十五位大菩萨向与会大众汇报自己修行的成果,修行的法门,就是把这十八界加上地水火风空根识,整合起来,正好就是二十五个。这些看似是烦恼根尘,但却都是如来藏性的显现。菩萨如实观照其中任何一个,都能顺藤摸瓜,就路还家,破迷开悟,证三摩地。

  所有过去、现在与未来的正等正觉者,都是在自心根本觉的境界中圆满,因而完整的心灵解脱,也只能在本觉自性中实现,圆满的觉悟之道,从来也不能向外寻觅和希求。

  因为太简单,以致您不敢相信;因为太近,竟让您找不到;因为相连,反倒让您无法触摸;因为同在,所以需要您静静地感知!

  善知识,我此法门,从一般若生八万四千智慧。何以故?为世人有八万四千尘劳。若无尘劳,智慧常现,不离自性。悟此法者,即是无念。无忆无著,不起诳妄,用自真如性,以智慧观照,于一切法,不取不舍,即是见性成佛道。

  善知识!我这个法门,从一实相般若能生出八万四千种智慧。为什么呢?因为世人有八万四千种烦恼尘劳。如果没有尘劳覆盖,般若智慧便能时常现起,念念不离菩提自性。悟得这个法门的人,自然没有妄念,没有思量、执著,不起诳妄颠倒,随缘应用真如自性,以般若智能来观照事物,对于一切诸法不执著也不舍离,这就是见性成佛。

  “于一切法,不取不舍。”用自己的真如本性,以智慧观照,对一切现象“来者不拒,去者不留”。好像你站在街边,看着川流不息的人、车,过来的就过去,走了的就走了,你不用去贪那辆车怎么走了,那辆车那么好看,那个人那么漂亮,怎么走了呢?这就是贪著。你不取也不舍,你就站在这里,看着芸芸众生,这时候你有一种很安静的感觉,川流不息的马路上的人来人往,你站在这里,就有一种世人皆醉我独醒的感觉,非常解脱,非常安然,非常享受。

  善知识,若欲入甚深法界及般若三昧者,须修般若行,持诵《金刚般若经》,即得见性。当知此经功德,无量无边。

  善知识!如果想要进入甚深的一真法界及般若正定的人,必须修持般若行,持诵《金刚般若波罗蜜经》,即能见到自性。大家应当知道,这部《金刚经》有无量无边的功德,在经文里面已经很清楚地予以赞叹,不能一一细说。

  经中分明赞叹,莫能具说。此法门是最上乘。为大智人说,为上根人说。小根小智人闻,心生不信。

  这法门是最上乘的教法,专为有大智慧,有上等根性的人说。小根性小智慧的人听闻此法,心里会生起疑惑不信。

  我们在探讨的就是《金刚经》的境界。这部经明确告诉我们,这部法是最上乘,佛法分为人天乘、小乘、大乘和最上乘,最上乘就是密乘,为大智慧的人,为上根利器的人说,能够思考法义的人说。小根小智人听了不信,甚至有的会心生狂乱,觉得怎么会这样呢?怎么会这样呢?他会心生狂乱,心生恐惧。所以,法要对机而说。上乘之法,对不具法器的,不能泄露;对具法器的,不可吝啬。

  老子《道德经》也讲到: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为道。

  何以故?譬如天龙下雨于阎浮提,城邑聚落,悉皆漂流,如漂枣叶。若雨大海,不增不减。若大乘人,若最上乘人,闻说《金刚经》,心开悟解,故知本性自有般若之智,自用智,常观照,故不假文字。

  为什么呢?就好比天龙在阎浮提降下大雨,城市村落都顺水漂流,如同漂流的枣叶一样。如果雨是下在大海中,海水不见增加,也不见减少。大乘根性、最上乘根性的人,听闻他人说《金刚般若波罗蜜经》,就能领悟理解,知道本性里面自有般若智慧,这是经常运用智慧观照所得,而不是假借语言文字而成。

  阎浮提就是我们这个世界。就像天龙下大雨,一座城市,村落,大水一来整个的就冲垮了,房子漂着就跟树叶一样。日本这次地震,海啸一来,小县城就给冲垮了,跟冲枣叶一样。

  如果这么大的雨下到大海里面,大海根本看不出水多,也看不出减少。佛陀讲到一个公案。佛陀指着一滴水,问弟子们:“如何让这一滴水永远不干枯?”有的弟子说放在瓶子里密封起来就不干,有的说把它结成冰放起来就不干,大家说了很多方法。佛陀说都不对,你把这滴水放到大海里边,它才会永远不干。

  同样,我们这个人如何才能够永恒不灭?很多人说,我吃长生不老的药,就能够永恒不灭。吃仙丹,修神仙,都不靠谱。你把自己与佛性,与天地万物融为一体,你就不生不灭,就叫成佛。

  我们自己其实本有般若智慧,被遮蔽起来了。就像我们是盏灯,佛陀也是一盏灯,都是一百瓦的,佛为什么放光现瑞,我们就暗淡无光呢?是因为我们灯泡上,抹上了一些灰尘,我们把灰尘擦拭掉,就放出了和佛陀一般的光明,和佛陀无二无别的智慧就产生了,我们本性自有般若之智,自己本来具足。

  “自用智,常观照。”我们一旦失了觉照,就进入了凡夫态,一进入凡夫态就很苦。就像一个人,如果他进入职业素养状态的时候,他做事说话得体,做事很圆融,但是一放松下来,一离了职业状态,立刻就烦恼现前。

  工作中,你很能干,到哪里人家都很赞同你,但为什么到家里把家庭搞得一团糟?弄得家庭就不好呢?其实就是失了职业素养。你如果对家庭像搞公司一样尽心,对待家里人像对待客户一样,你就发现家里全都搞定。往往我们觉得,我工作这么辛苦,我来家还得那么辛苦吗?当你把那种素养当成辛苦的时候,那就玩不转了。你要把美好的职业素养融入到你的血液中,融入到你的基因中,融入到你的灵魂深处,你再去做的时候就是自然而然的一种表现。你对老公或者对你的老婆,要像对客户一样,你就会宽容他。

  曾经有一种测试:两对夫妻打羽毛球,老公和老婆是一组,最终的结局一定是不欢而散。为什么不欢而散呢?只要是丢了个球,老婆就埋怨老公:“你怎么不接住,真笨!”老公说:“你怎么不接住,你才笨呢!”再打一个:“你怎么不接住?让你接住你接不住,笨死了你,滚远点,不和你打了!”最后一甩球拍:“不打了!”“不打就不打!”矛盾起来了。那么调换一下,他和别人的老婆一组。打球的时候,万一丢了个球互相就谦让了:“不是你的事,我的事,不怪你怪我。”为什么这时候不发脾气呢?那是人家老婆,你发脾气人家不让。所以,他就包含着基本的修养,是不是?就很矜持、很大度、敢担当,在自己老婆面前他就不担当。老婆也这样,对人家丈夫她就宽容,还甚至撒个娇,对自己丈夫就不会撒娇了,整个一河东狮吼。其实你想想,这就在生活中失去了觉照。

  你能保持着职业素养,就像你在工作中的职业素养,你对客户怎么交谈,即使客户对你产生误解发脾气了,你怎么应对?如果把你的丈夫当成客户对待,你会发现,搞定了。同样,把你妻子也当成客户的时候,你就宽容了,就解决了。其实有时候就是失去了觉照,你不要把美好的人文素养当成很累的事,你当成很累的事它就累了。它不累,很好玩,很好用,它是大众积累起来的一种生活智慧,其实就是生活般若。所以,不要一谈佛法,大家就立刻离了生活,光谈玄说妙,虚无缥缈。般若智慧的价值就在于可以具体应用于我们的生活。

  譬如雨水,不从天有,元是龙能兴致,令一切众生,一切草木,有情无情,悉皆蒙润,百川众流,却入大海,合为一体。众生本性般若之智,亦复如是。

  譬如降雨,不是从天而有,原是龙能兴云致雨,让一切众生,一切草木、有情无情,统统蒙受润泽。百川众流注入大海中,与海水合为一体,众生本性中般若智慧也是如此。

  善知识,小根之人,闻此顿教,犹如草木,根性小者,若被大雨,悉皆自倒,不能增长。小根之人,亦复如是。

  善知识!小根性的人听闻此顿教法门,犹如草木一样,根性小的,如果被大雨一淋,就会全部倒下,不能继续生长。小根性的人,听闻大法的情形也是这样。

  顿教具有无上的密意,顿教其实就是密教。众生听到这个法,就跟草木一样。如果说小草小木的,大雨来了,就冲垮了,荷担不起。根性小的人听这部典籍感觉很要命。有两种状态:一种是一听就打哈欠,昏昏入睡;另一种直接听傻了,不知所云。好在“一历耳根,永成道种”,种个远因也好。听这堂课,你要思维,必须要整合你过去所学的一切资源,天马行空地去思维,要联想丰富。因为,标月指只能是指一个方向,你一定借助标月指向前想一段,这一块是你自己独立完成的。而且要调动你所学的一切知识,所学的物理、化学、历史、人文,所有的知识在你大脑中快速整合,随着师父的语言,随着经典的法义快速整合,会有点疲劳,但很好玩。

  元有般若之智,与大智人更无差别,因何闻法,不自开悟?缘邪见障重,烦恼根深。犹如大云覆盖于日,不得风吹,日光不现。般若之智亦无大小。为一切众生,自心迷悟不同。迷心外见,修行觅佛,未悟自性,即是小根。

  他们原有的般若智慧,和大智慧的人并没有差别,为什么闻此顿教法门不能开悟呢?因为,他们执著邪见,所知障重,烦恼习气根深蒂固,好像密云遮蔽了日光,没有风来把云吹散,日光就不能透现出来。般若智慧,人人本来具足,没有大小之分,只因为一切众生自心有迷悟的不同所致。心有迷惑,向外求法,离心觅佛,不能悟见自性,这就是小根性的人。

  有一次,我朝拜普贤菩萨,从车站转乘一辆出租车前往峨眉山。一位居士在车上和出租车司机讨论直接到达峨眉山金顶的价格,说:“你要便宜点,我们从老远来拜菩萨,坐你的车你也有一份功德。再说了,我们还有师父一起来的,师父是三宝,人天师,坐你的车是你的福报。”司机说:“师父怎么了,就是我亲爹坐我的车,也是这个价。”另一个居士说:“我们明天还要参观一天,只要你价格便宜,我们明天包你的车,你也可以跟着我们拜拜菩萨,保佑平安。”司机立刻同意降价。大家都笑了。

  我给大家讲了一个“兔子钓鱼的故事”:一只兔子去钓鱼,第一天空手而回。第二天又去钓鱼,依旧空手而归。第三天直到天黑了,也还是什么也没钓到。没办法,兔子只好收竿准备回家,这时,一条大鲤鱼跳出水面,大声对兔子吼道:“兔子,明天你再用胡萝卜来钓鱼,我非扁你不可”。

  应机说法,契理契机,历来被强调为弘扬佛法的基本原则。契理,谓符合法界本来的真实、真理,亦即符合佛法万古不易之理;契机,谓适应时机与众生的根机。《楞伽经》偈云:“彼彼诸病人,良医随处方,如来为众生,随心应量说。”谓佛针对众生不同的疾病,开出不同的处方。药无贵贱,对症则良。法无高下,应机为妙。即便是高深的佛法,若不当机,也成“非法”,导致听法者难以接受你的说法,甚而反感和对抗。

  《无量义经》中,佛陀说他四十余年来观察众生诸根性欲而说法,“性欲无量,故说法无量”,“以诸众生性欲不同,种种说法”,应机所说虽有不同,然皆契一理,皆能洗除众生烦恼尘垢。有如江、河、溪、渠、井、池水,皆能洗除污垢。

  《法华经》“方便品”佛曰:“吾从成佛以来,种种因缘,种种譬喻,广演言教,无数方便引导众生,令离诸著。”

  太虚大师云:“非契真理,则失佛学之体;非协时机,则失佛学之用。”

  若开悟顿教,不执外修,但于自心常起正见,烦恼尘劳,常不能染,即是见性。

  如果领悟顿教法门,不向心外执著修行,只在自己心中经常生起正见,自然一切烦恼尘劳不能染著,这就是见到自性。

  顿教法门,是从自心上用功夫。当烦恼和尘劳不能染著你的时候,就是见到自己的本性了。所以,我们要觉察,用烦恼测试自己的修行成果,用烦恼考核自己修证的高度。如果你烦恼还很多,就是修行的道业还不好,再用功夫,随着用功夫,你就会发现烦恼越来越少。

  烦恼对于凡夫来说,好像一个实有重物,在心上实实在在,沉甸甸,透不过气,货真价实地疼。随着你智慧的生起,它就会慢慢变轻,到了一定程度的时候,你还能了了分明的看到它,就像一团烟放在上边,有形体而无重量。看得了了分明,觉照得清清楚楚,他人举心动念你都觉照得很清晰。你能够很慈悲地顾及别人的感受,保护别人的美好心情,而且你还不会因为人家的态度生烦恼,这叫般若智慧。

  善知识,内外不住,去来自由,能除执心,通达无碍,能修此行,与《般若经》本无差别。

  善知识!对于内外境界都不执著,来去自由,能遣除执著的心,就能通达无我,没有障碍。能如此修行,便和般若经所说的没有差别。

  我们能够以佛法指导世间的生活,就会通达无碍。不是学成个佛呆子,远离于大众,要通达世间的一切游戏,干什么都精彩。干完了随时放下,不会贪恋,提得起放得下。出得厅堂进得厨房,上五星级大酒店咱不觉得紧张,到地摊上吃个花生米咱不觉得难为情。随时提得起放得下,那种纵横天下、笑傲江湖的气度,就是般若智慧。

  善知识,一切修多罗及诸文字、大小二乘、十二部经,皆因人置。因智慧性,方能建立。

  善知识!一切经典、所有文字、大小二乘教、十二部经,都是因人施设的,由于智慧本性,才能建立。

  若无世人,一切万法,本自不有。故知万法本自人兴。一切经书,因人说有。缘其人中,有愚有智。愚为小人,智为大人。愚者问于智人,智者为愚人说法。愚人忽然悟解心开,即与智人无别。善知识,不悟即佛是众生。一念悟时,众生是佛。故知万法尽在自心。何不从自心中,顿见真如本性?

  如果没有世人,自然也就没有一切万法。由此可知,一切万法原是由世人所兴设,一切经书由于人说才会有。因为,世人之中有愚有智,愚昧的称为小人,有智慧的称为大人。愚昧的人向有智慧的人请教,有智慧的人对愚昧的人说法;庸愚的人如果忽然领悟理解、心地开朗,就和有智慧的人没有差别。善知识!一念不觉悟,就是佛也成为众生;一念觉悟时,众生就是佛(觉醒者)。所以,我们可以知道,宇宙万法都在自心之中。那么,为什么不从自己的心中直下见真如本性呢?

  《菩萨戒经》云:我本元自性清净。若识自心见性,皆成佛道。《净名经》云:即时豁然,还得本心。

  《菩萨戒经》中说:“我们的自性本来是清净无染的。”若能识得自心,见到自性,都能够成就佛道。《维摩诘经》中说:“当下豁然开朗,返见自己本心。”

  方信禅师云:“无众生可度,无三界可出,无涅槃可证,本来具足。佛子住此地,则是佛受用。经行及坐卧,常在于其中,为人自肯,决定无疑。说此难信之法,稀有之事,悟者方知。”

  善知识,我于忍和尚处,一闻言下便悟,顿见真如本性。是以将此教法流行,令学道者顿悟菩提,各自观心,自见本性。若自不悟,须觅大善知识,解最上乘法者,直示正路。

  善知识!我在弘忍和尚那里,一听闻他说法,言下即便开悟,顿时见到真如本性。所以,将此顿教法门流传广布,让学道的人顿悟菩提,各自观照自心,见到自己的本性。如果自己不能领悟,必须寻访大善知识,也就是理解最上乘法的人,直接指示正路。

  “各自观心,自见本性。”不是我替你见到本性,而是你要自见本性。修行一定要自己去体悟,不要指望找什么武林高手给你灌灌顶,你立刻就具有了他的无边法力,如吸星大法,从别人那吸来智慧,这种想法都不对。你一定要运用自己的心,就像自己吃饭一样。

  我在南方的时候,曾经见到有居士去找师父:“师父,您帮我诵二百块钱的《金刚经》。”那师父说:“我正好诵完了两部,就送给你吧。”“二百块钱才两部,那么贵,咱都这么熟,你便宜点。”(众笑)跟买东西似的,这就是学佛中的一种误区。有人说:“你自己诵不就行了吗?”“我自己诵,不如师父诵出来加持力大!”这是颠倒见,就好比是:“师父,我实在饿了,给你两百块钱你替我吃顿饭。”我吃得再饱,你也是饿着的,要明白这个道理。“各自观心,自见本性”,一定要自己用功夫。

  是善知识有大因缘。所谓化导,令得见性。一切善法,因善知识,能发起故。

  这善知识有大事因缘,就是所谓“教化示导,令众生得见自性”。因为,一切善法能够由善知识发起的缘故。

  学佛法要注意几种不正确的心态:一种是挑剔型的,看师父貌相、威仪、嗓音、节奏哪里有问题,专挑毛病;第二种是无关型的,你讲你的,他打他的妄想;第三种是崇拜型,如粉丝见偶像。这三种都非正常态。正确的方法是视上师如佛,如同亲自听佛陀、六祖在讲法,至诚恭敬,如实接纳。

  三世诸佛,十二部经,在人性中,本自具有。不能自悟,须求善知识,指示方见。若自悟者,不假外求。若一向执谓须他善知识,望得解脱者,无有是处。何以故?自心内有知识自悟。若起邪迷,妄念颠倒,外善知识虽有教授,救不可得。若起真正般若观照,一刹那间,妄念俱灭。若识自性,一悟即至佛地。

  在我人的自性中,本来就具足三世诸佛、十二部经,如果愚迷而不能自悟,必须请求善知识的指示方能得见。如果能自悟见性的人,自然不须向心外求觅;如果一味执著“必须靠善知识,以期得到解脱”,那是错误的。为什么呢?众生自心内原有般若智慧可以自悟。如果另起邪见,迷自本心,颠倒妄想,心外的善知识虽然给予教导,也是无法得救。如果能够生起真正的般若观照,一剎那间,妄念即能完全熄灭;如果能识得自性,这一悟便可以直入佛地。

  如果认为依靠善知识来赐给我们解脱,是不对的。善知识可以指导我们,令我们自己解脱,而不是善知识帮我们解脱。这就否定了我们求神心态,一定要通过自己去体悟。

  曾经有一位祖师,参悟一个话头,就是找自己的自性。哪是我的自性?哪是我的自性?哪是我的自性?……天天琢磨,别人喊他也听不见,疯疯癫癫,天天老用功。抓住疑情,顺藤摸瓜,想“哪是我的自性?”,参悟了一两年的时间,老是琢磨这句话,冬天也不知道冷,夏天也不知道热,不吃也不知道饿,天天就琢磨这句话。有一天,他迷迷糊糊走到一个集市上,还在参悟,哪是我的自性?这时候正好有一个屠户正在卖肉。有个人说:“我要瘦肉不要肥肉。”“好好好。”那个说:“我要肥肉不要瘦肉。”“好好好。”他就给切好了肉。那个人说:“你怎么回事,我要肥肉你怎么给我瘦肉?”这个说:“我要肥肉你怎么给我瘦肉?”吵吵闹闹,屠户焦头烂额,把刀往案板一摔说:“肥肉瘦肉不都是肉吗!”祖师还在参,哪是我的自性呢?听到这里,突然听到一声大吼:“瘦肉肥肉不都是肉吗!”他豁然开悟,是啊,天地万物不都是我的自性吗!这一切不都是我那自性显现的吗!我还四处找什么?“身在含元殿,何须问长安?”开悟了!自己改了名,叫“屠子和尚”,因为是屠子帮他点开悟了的。这就叫“三人行必有我师”,这就是上师瑜伽,也叫格物致知。

  虚云老和尚在高旻寺禅堂打禅七,行堂的给他倒水的时候,一下子倒在手上了,烫的一松手,杯子落地,一声脆响,惊天动地,开悟了,写了个偈子:“杯子扑落地,响声明沥沥。山河粉碎也,狂心当下息。”因缘来了,天地万物都是我们的上师。

  善知识,智慧观照,内外明彻,识自本心。若识本心,即本解脱。若得解脱,即是般若三昧。般若三昧,即是无念。何名无念?若见一切法,心不染著,是为无念。用即遍一切处,亦不著一切处。

  善知识!用智慧观照,就能里外光明澄彻,认识自己本来的真心。如果认识了自己本来的真心,即是得到本来无碍的自在解脱,若得解脱自在,即是入于般若正定。般若正定就是一念不生,也就是对于所知所见的一切诸法,心不染著。这个“一念不生”,应用时能遍及一切处,却又不滞着于一切处。

  如果我们对一切现象,“心不染著,是为无念”,就解脱了。如果你看什么都不顺眼,看什么都苦大仇深,就不是正念,就不是般若智慧。我们刚开始学佛的人,都喜欢排斥这个世界,好像世界欠我们的,埋怨环保问题,埋怨政府腐败,埋怨邻居不好,埋怨家里人不学佛,埋怨寺院里的师父不慈悲,埋怨同修不捐钱,埋怨……我们总是找茬、找事、挑毛病,这是学佛初期的一个怪现象,要尽快超越出来。

  当你智慧显现时,当和尚是个好和尚,当商人是个好商人,当居士是个好居士,当学生是个好学生,当老师是个好老师,当老婆是个好老婆,当丈夫是个好丈夫,当儿子是个好儿子,当儿媳妇是个好儿媳妇。都是那么好,还不卡在那里。不能说我是个好老板,回到家里也是摆老板架子,那就不行。回到家里就放下老板的架子。是老婆就当老婆,是老公就当老公。演什么是什么,你别老背着原来那角色,放不下,要随时换角色。你把当老板的心态拿到婆婆面前摆架子,那不行。但你要是把当媳妇的状态拿到公司去,那也不对,还撒个娇,“嗯——给我买嘛!”你在公司那样,大家都起鸡皮疙瘩。所以,演什么要是什么,做什么就像什么,演好自己的角色。

  但净本心,使六识出六门,于六尘中,无染无杂,来去自由,通用无滞,即是般若三昧,自在解脱,名无念行。若百物不思,当令念绝,即是法缚,即名边见。

  只要清净本心,使六识出六根门头,于六尘境中不起丝毫杂染妄念,出入来去自由自在,通畅自如,运用万端,无滞无碍,这就是般若三昧,就是自在解脱,这就叫作无念行。如果一味执著什么都不去思考,当使心念断绝,这就是法缚,也叫作边见。

  “使六识出六门,于六尘中,无染无杂,来去自由”,就是《华严经》所说:“于诸惑业及魔境,世间道中得解脱,犹如莲华不著水,亦如日月不住空。”

  善知识,悟无念法者,万法尽通。悟无念法者,见诸佛境界。悟无念法者,至佛地位。

  善知识!悟得无念法的人,万法都能通达,无有障碍;悟得无念法的人,即已亲见诸佛的境界;悟得无念法的人,已到达佛地的果位。

  所谓的无念法,无念不是没有念头,而是不被卡住,不被染著,叫无念法。真正得到这种无念法就是心地法门,就是万法皆通!万法就是一切现象在他那里全通,佛法通了之后一切都通,世出世间法全通,人情世故、家庭伦理、社会公益、治理国家全部通达,不是说明白了这个别的还不懂,那个不行。真正地懂得了无念法,全通,没有不懂的事情。因为,你知道了规律,什么都解决了。

  善知识,后代得吾法者,将此顿教法门,于同见同行,发愿受持,如事佛故,终身而不退者,定入圣位。然须传授,从上以来,默传分付,不得匿其正法。若不同见同行,在别法中,不得传付。损彼前人,究竟无益。恐愚人不解,谤此法门,百劫千生,断佛种性。

  善知识!后代得到我这个法门的人,能将这个顿教法门,与见解相同、心行相同的人共同发愿信受奉持,如同事奉佛陀,终生精进而不退转的人,必定能达到圣人的境地。但是,传此法门必须传授历代祖师以来默传心印的咐嘱,不可隐匿宗门正法。如果不是同一见地、同一心行,而在其他宗派法门中修行的人,不得妄传,以免有损他原修宗派的传承,究竟是没有益处的,尤其更怕有些愚痴的人不能了解,诽谤这个法门,将使百劫千生断绝佛的种性。

  这一点非常重要,切记:大法不轻说,轻说人诽谤。

  善知识,吾有一无相颂,各须诵取。在家出家,但依此修。若不自修,惟记吾言,亦无有益。

  善知识!我有一首无相颂,你们每个人都必须要记诵,无论在家出家,只要依照这首无相颂去修行就好了。如果不能自己修行,只是记诵我的话,也是没有什么益处的。

  听吾颂曰:

说通及心通,如日处虚空。

唯传见性法,出世破邪宗。

法即无顿渐,迷悟有迟疾。

只此见性门,愚人不可悉。

说即虽万般,合理还归一。

烦恼暗宅中,常须生慧日。

  听我说偈:说法通及自心通,犹如大日处虚空。唯有传授见性法,度众破邪宗。法本不分顿与渐,迷悟时间有快慢。只有此见性法门,庸愚的人不能知。说法即使万般异,合则理体仍归一。烦恼黑暗住宅中,时常须要慧日照。

邪来烦恼至,正来烦恼除。

邪正俱不用,清净至无余。

菩提本自性,起心即是妄。

净心在妄中,但正无三障。

  邪念来时烦恼到,正念来时烦恼除。邪正二相都不用,清净极至无余境。菩提本是自性觉,若起心念就是妄。净心处在妄心中,但正心念无三障。

世人若修道,一切尽不妨。

常自见己过,与道即相当。

色类自有道,各不相妨恼。

离道别觅道,终身不见道。

  世人若要修佛道,一切法门都不妨。常见己过勤反省,就能与道相应和。众生各自有其道,各自修行不相妨。离自心性别求道,终身无法得见道。

波波度一生,到头还自懊。

欲得见真道,行正即是道。

若真修道人,不见世间过。

若见他人非,自非却是左。

  风尘波波度一生,到头还是自懊恼。想要得见真实道,行为正直就是道。自己如果无道心,暗行不能得见道。若是真正修道人,不见世间的过非。如果只见他人过,本身就是自己错。

他非我不非,我非自有过。

但自却非心,打除烦恼破。

憎爱不关心,长伸两脚卧。

  他人有过我无过,我责怪人自先错。只要自止嗔人心,就能破除烦恼障。憎怒喜爱不挂心,就是正念自在的生活。

欲拟化他人,自须有方便。

勿令彼有疑,即是自性现。

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

离世觅菩提,恰如求兔角。

  想要教导感化人,自己须有方便法。不使他人生疑惑,就是自性的显现。佛法本就在世间,觉悟不离开世间;离开世间求觉醒的智慧,正如费心求兔角。

正见名出世,邪见名世间。

邪正尽打却,菩提性宛然。

此颂是顿教,亦名大法船。

迷闻经累劫,悟则刹那间。

  正见名为出世智,邪见名为世间惑;邪正二见尽扫净,觉悟自性分明现。这首颂是顿教法,也称做是大法船。迷人闻法历多劫,顿悟只在剎那间。

  师复曰:今于大梵寺,说此顿教,普愿法界众生,言下见性成佛。

  六祖又说:“今天我在大梵寺说的这个顿教法门,普愿世间所有的众生听了之后都能实时见性成佛(觉醒者)。”

  时韦使君,与官僚道俗,闻师所说,无不省悟。一时作礼,皆欢喜哉,何期岭南有佛出世。

  当时,韦刺史与官僚、僧俗弟子听了六祖所说的法后,都有所省悟。于是,大家同时向六祖大师顶礼,并且赞叹道:“太好了!想不到岭南有佛出世!”


{返回 清净法师 文集}
{返回网页版}
{返回首页}

上一篇:坛经朝圣——《六祖法宝坛经》讲记 决疑品第三
下一篇:坛经朝圣——《六祖法宝坛经》讲记 自序品第一
 佛商培训系列 拥抱吉祥
 朝圣圆觉——《圆觉经》讲记 第十章 普觉菩萨章
 朝圣普贤愿海——《普贤行愿品》讲记 第九愿王——恒顺众生
 坛经朝圣——《六祖法宝坛经》讲记 定慧品第四
 坛经朝圣——《六祖法宝坛经》讲记 付嘱品第十
 内心解读 五、果德分:一切都是合理的
 本尊阿弥陀佛 第一章 众生慈父
 大乘攻略:再学 九、弥陀圣号
 认识因果 第二章 因果轮回
 认识因果 第十二章 选择念佛
全文 标题
 
【佛教文章随机阅读】
 如果不去寺院,不懂得如法护持三宝,还算不算居士和信徒?究竟如何护持为如法?[栏目:妙祥法师·开示问答]
 三种供养就是断除三种贪执着[栏目:达真堪布]
 依自宗止观双运之法,应是如何?[栏目:广论学习问答360则]
 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 第一六0八卷[栏目: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第十七集]
 第四十八则:见僧过长夜受苦[栏目:广化律师弘法故事集]
 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 第二九五卷[栏目: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第三集]
 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 第一五四五卷[栏目: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第十六集]
 三谛三观的来源与发展[栏目:演培法师]
 法聚~宿云居西麓庵[栏目:禅诗三百首]
 时时以菩提心摄持而发愿[栏目:阿松活佛·利乐心语]


{返回首页}

△TOP

- 手机版 -
[无量香光·显密文库·佛教文集]
教育、非赢利、公益性的佛教文化传播
白玛若拙佛教文化传播工作室制作
www.goodweb.net.cn Copyrights reserved
(2003-2015)
站长信箱:yjp990@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