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量香光 · 显密文库 · 手机站]
fowap.goodweb.net.cn
{返回首页}


四重缘起深般若 第二章 龙树四重缘起 6 《中观口诀》
 
{返回 谈锡永居士 文集}
{返回网页版}
点击:4195

四重缘起深般若 第二章龙树四重缘起(6)

  《中观口诀》

  阿底峡尊者 造论

  邵颂雄翻译

  梵名:Madhyamakopadesa-nama

  藏译:dBu ma'i man ngag ces bya ba

  (藏译者敬礼)

  顶礼世间怙主

  (造论者敬礼述意)

  谁之语光明 令我愚昧众

  绽开心中莲 顶礼最胜士

  此[论所说],乃大乘中观之口诀。

  (资粮道)

  初,我等当先了知,于短视之凡夫而言,世俗诸法皆因果等一切建立,如其显现而为真实。然于胜义,或于真实,则凡世俗所显现诸法,若以诸大因分析而了知,连发尖百分一之微量亦不可得。

  (加行道)

  下来,即于舒适之座垫上结跏趺坐,如是片刻,[观修如下]:

  (一.业因缘起)

  [执以为]实事(dngos po)者分二:色法及非色法。此中诸色法为极微尘聚。彼若依方分(phyogs cha)之差别作分析,则最极细微亦无身,极无显现。[注1]

  (二.相依缘起)

  非色法者,即心也。彼亦如是,过去之心已止已灭;未来之心未生未起;现在之心亦难如是观察。以其无色、离形、如虚空,故不成立。抑或以其离一与多、或以无生、或以彼自性光明等正理之利刃,而作观察、分析,可悟知其不能成立。[注2]

  (三.相对缘起)

  如是,若于一切事法之体性,既不成立,且唯无有,即彼妙观察智亦不成立。譬如二木彼此磨擦而生火,职是之缘,二木尽焚成无有之后,即彼能烧之火亦自熄灭。如是,若一切自相法及共相法唯成立为无有,则智慧亦无显现,任何光明之体性亦不能成立。[注3]

  (见道——相碍缘起)

  [如是观修已,即应]去除种种昏忱、掉举之过失。于彼[离沉掉之]空隙,心识不作寻思、亦不执持[妄想],断除一切思念与作意。乃至于相,或分别心等敌、贼未现起之前,当尽量将心识安住于如彼[之无分别境界]。[注4]

  (修道)

  适时若欲出定,即缓缓散跏趺坐而起,当以如幻之心境,尽己之能作种种身语意善行。若如是恭敬,且长时坚持不断修习,诸具缘者将于即生现见胜义谛,且能不假功用、无须勤修,自然现证诸法有如虚空坛城(nam mkha'i dkyil)。[注5]

  (无学道)

  出此[定]之后得,即了知诸法如幻等。于现证金刚喻定已,后得智[与根本智之分别]亦不具,恒时皆于三摩呬多(samahita)之中;若非如是,[佛]与菩萨有何差别焉?此等教理,本论不赘。[行者应]为利益有情,于无数劫中积集资粮,发起正愿,以此之力,将如应调伏一切所度有情。此等经教义理固亦不少,是以本论亦不赘。[注6]

  此云《中观口诀》者,乃阿阇梨燃灯智(Acarya Dipamkarajnana)所造。圆满。

  藏译跋:印度之亲教师与主校译师戒胜比丘(Tshul khrims rgyal ba)于拉萨大昭寺(Rasa'phyud snang gtsug lag khang chen)翻译及校订。[注7]

  汉译后记

  此汉译主要依据北京版《西藏大藏经》(no.5324)而翻,译时亦有参考德格版(no.3929)作勘订。本论尚有般若解脱(Prajnamoksa)所造的释论(Madhyamakopadesa-vrtti),收北京版《西藏大藏经》no.5327,读者可作参考。

  释如石法师亦曾译出本论,刊于《西藏研究会讯》第十期(台北:西藏研究委员会,1990),其后收入《菩提道灯抉微)一书(台北:法鼓文化,1997)。如石法师于其译文前之导论,举出阿底峡尊者于本论及《菩提道灯释难》(Byang chub lam gyi sgron ma'i dka'gel),有几近完全相同的段落,述说一观修次第,并谓此修习次第“其实就是从龙树传承下来的修观口诀”。这实在值得我们注意。

  此中所说的“修观口诀”,分四次第:初,行者远离对外境之种种分别,悟入一切外境非实有;次,悟入一切法唯识变现;三,由证知所取境唯识变现而非实,由是悟入能取识亦不可得,是即“唯识”(vijnaptimatrata)亦不可得;四,行者迷离能所二执、离诸分别(vikalpa),证入真如。上来所说,即“五道”中加行道之修习,亦即暖、顶、忍、世第一四位(见《大乘庄严经论·教授品》)。依《辨法法性论》(Dharmadharmatavibhanga)之建立,此则为“四正加行”之所摄,分别为“有得加行”、“无得加行”、“有得无得加行”及“无得有得加行”;于中观的系统,此即为“四重缘起”的观修。若深入而言,缘起四重义的现证,实即修习弥勒瑜伽行“四正加行”所依之抉择见;依“业因缘起”抉择,行者修习“有得加行”,悟入一切外境皆非实有;复依“相依缘起”抉择,修习“无得加行”,现证一切法唯依心识而变现、心识亦依于所变现之外境而起分别;复次,依“相对缘起”抉择,修习“有得无得加行”时,行者开始证入离杂染的清净境,是即离于能取识之执着,开始证入离二取的境界;最后依“相碍缘起”抉择以修习“无得有得加行”,即证入无分别、离思量之法性境界,是即触证真如。由是可知“四重缘起”教授之可贵,将中观的缘起义纳于实际观修,而非徒将龙树的教法视为哲学分析。若龙树的教法仅为对外道及小乘的辩破、分析诸法如何无自性等,又焉能令学人“善灭诸戏论”、离诸分别、“不受诸因缘”而现证涅槃?由此亦可知“瑜伽行中观”之教授,实非勉强把中观与唯识合流,而是依瑜伽行次第修习而现证中道的法门,非只是知识上的认知缘起。

  瑜伽行派称此加行道之观修次第为“转依”(asrayaparivrtti)。行者由识境证入智境,这“转依”是一非常重要的修行过程。然而,“转依”亦有广义与狭义之分。“狭义”者,即如上来所言之加行道四次第修习;“广义”者,则摄加行道、见道、修道、最后无间道四位,此亦即所谓“究竟转依”(可参阅安慧论师(Sthiramati)《大乘庄严经论释》(Mahayana-sutralamkaravrttibhasya))。专说“转依”义理之《辨法法性论》,依“四正加行”说“狭义”之转依;于“广义”之转依,则依“抉择”、“触证”、“随忆念”、“通达其体性”四位以摄其义。瑜伽行派的论典中,亦依asrayaparivrtti及asrayaparavrtti两个不同的梵文来说“转依”。高崎直道曾有论文对此作专题研究 (〈转依——Asraya-parivrttiとAsraya-paravrtti〉,认为 asrayaparivrtti着重于真如、如来的显现,而asrayaparavrtti则着重阿赖耶识的消灭。这两个梵语的差别,当亦即两重转依义的差别。笔者当于另文再作深入探讨。

  本论亦同样可见广、狭两重义的转依。是故笔者于翻译本论时,亦依两重转依义而略作科判。此中资粮位之修习,乃依经教如理作意,抉择一切法之体性;加行位之观修,具如上说;行者于见道位触证无分别境界,亦即触证真如、法性、智境界;修道位则以行持为主,于此道位反覆忆念前所触证之法性,分十地离诸垢障;至无学道之无间道,行者入金刚喻定,远离一切分别,即轮理涅槃、法与法性、根本智与后得智等分别亦不具,恒时皆于三摩呬多(samahita)中。如是亦即“究竟转依”、究竟现证“中道”义。持本论再读宁玛派四重缘起之教授,益觉传承之宝贵,以此实为引导行者由“外中观”入“大中观”、由识境入智境、由“法”入“法性”之桥梁也。

  癸未仲夏邵颂雄于多伦多

  注释

  1 依教理而言,此即了知诸色法皆因缘和合而成,故非如其显现而实有;于实修而言,藏传佛教无上密之修习,则有观想一切外境皆为明点聚 (极微)之修法,以此为方便,由是现证诸色法为现空双运(方便果)。此修法须从师授,于此不赘。此中所谓“极无显现”(shin tu snang ba med pa),非遮拨一切世俗显现而入断灭空,其意仅指无有实有之显现,亦即否定一切显现为“胜义有”,然此并没有否定诸法之缘起世俗有。详见阿底峡尊者的《入二谛》(bDen pa gnyis la'jug pa)。

  2 于外境观为明点聚,于内识则观心之来、去、住。此即无上密部“觅心”之修习。由此修习,即可现证内识与外境之相依。于实际观修中,此实修念念之去来住三无分别,由是住于念与念之间,是即所谓“念念分明”。此有次第观修教授,在此不赘。此观修可由加行道修至无间道。

  3 此中说“任何光明之体性”,亦即瑜伽行派所说之种种“心光”。《大乘庄严经论·述求品》(依波罗颇蜜多译)云:

  “种种心光起 如是种种相

  光体非体故 不得彼法实”

  无著释此言:

  “……种种心光即种种事相,或异时起,或同时起。异时起者,谓贪光嗔光等;同时起者,谓信光进光等。……如是染位心数、净位心数,唯有光相而无光体,是故世尊不说彼为真实之法。”

  本论举二木相擦生火之例,应出自《宝顶经》。经云:“迦叶,譬如二木相揩即能生火,火生之时还自烧木。两木若尽,火亦无依。”(依真谛译《佛性论》中之所引)。

  4 见道之所触证,为离能所二取之如如境界,此亦为初证入无分别境界,离一切世间的言语思维、分别及戏论。于藏传大圆满法门及保唐无住一派之禅宗修习,皆有教授于念念之间悟入此无分别境界。参谈锡永导论,《宁玛派次第禅》,页97—98(香港:密乘佛学会,1998)。宗哈巴于其《根本中论释·正理大海》,说“相连”、“相依”及“相对”三重缘起,未有说至“相碍缘起”,此或因为“相碍缘起”已入见道位,为“触证真如”所证之“无分别”,而此“无分别”义,实非《正理大海》之论旨。

  5 “虚空坛城”,即离边复离中之意。清净忆念轮涅一切明相自显现为无间、离边,为行持之所依,详见龙青巴尊者(Klong chen rab'byam)《实相宝藏论》(gNas lugs mdzod)。修道位主要以行持为主,反覆随忆念见道位之所触证而次第离诸垢障。

  6 此等经论,委实不少,大乘佛经如《楞伽》(Lankavatara-sutra)、《入无分别总持》(Avikalparavesa-dharani);密续如《密集续》 (Guhyagarbhatantra);论典如弥勒五论等等。

  7 依德格版,于藏译跋之后尚有两偈颂。今引释如石法师译如下:

  “拉萨神变大寺中 峨地善慧尊启请

  愿学吉祥燃灯智 我于从旁做翻译

  上座吉祥燃灯智 向我那措戒胜说

  常忆三士道教理 慎莫行入险歧途”


{返回 谈锡永居士 文集}
{返回网页版}
{返回首页}

上一篇:四重缘起深般若 第三章 弥勒瑜伽行 1 瑜伽行的基道果
下一篇:四重缘起深般若 第二章 龙树四重缘起 5 《七十空性论疏》
 《四法宝鬘》导读 第一篇 导读 五、应成派如何评价余宗
 认识如来藏
 生与死的禅法 十四、临终的解脱与往生——说“临终中有”之一
 生与死的禅法 十五、死相•临终•死光明——说“..
 《四法宝鬘》导读 第一篇 导读 前言
 《四法宝鬘》导读 第一篇 导读 八、内外密乘的共根道果
 《四法宝鬘》导读 第一篇 导读 二、如何了解“四法”
 《四法宝鬘》导读 第一篇 导读 九、外密三乘的意趣
 《四法宝鬘》导读 第一篇 导读 四、四宗宗义
 生与死的禅法 十二、“四大光明”的理趣——说“梦幻中有”之三
全文 标题
 
【佛教文章随机阅读】
 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 第一二九七卷[栏目: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第十三集]
 密勒日巴尊者传 第二章[栏目:密勒日巴]
 旅行者言—印光大师生西纪念[栏目:李圆净居士]
 佛弟子如何求个好宝宝?[栏目:传喜法师·信众问答]


{返回首页}

△TOP

- 手机版 -
[无量香光·显密文库·佛教文集]
教育、非赢利、公益性的佛教文化传播
白玛若拙佛教文化传播工作室制作
www.goodweb.net.cn Copyrights reserved
(2003-2015)
站长信箱:yjp990@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