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量香光 · 显密文库 · 手机站]
fowap.goodweb.net.cn
{返回首页}


四重缘起深般若 第二章 龙树四重缘起 6 《中观口诀》
 
{返回 谈锡永居士 文集}
{返回网页版}
点击:3996

四重缘起深般若 第二章龙树四重缘起(6)

  《中观口诀》

  阿底峡尊者 造论

  邵颂雄翻译

  梵名:Madhyamakopadesa-nama

  藏译:dBu ma'i man ngag ces bya ba

  (藏译者敬礼)

  顶礼世间怙主

  (造论者敬礼述意)

  谁之语光明 令我愚昧众

  绽开心中莲 顶礼最胜士

  此[论所说],乃大乘中观之口诀。

  (资粮道)

  初,我等当先了知,于短视之凡夫而言,世俗诸法皆因果等一切建立,如其显现而为真实。然于胜义,或于真实,则凡世俗所显现诸法,若以诸大因分析而了知,连发尖百分一之微量亦不可得。

  (加行道)

  下来,即于舒适之座垫上结跏趺坐,如是片刻,[观修如下]:

  (一.业因缘起)

  [执以为]实事(dngos po)者分二:色法及非色法。此中诸色法为极微尘聚。彼若依方分(phyogs cha)之差别作分析,则最极细微亦无身,极无显现。[注1]

  (二.相依缘起)

  非色法者,即心也。彼亦如是,过去之心已止已灭;未来之心未生未起;现在之心亦难如是观察。以其无色、离形、如虚空,故不成立。抑或以其离一与多、或以无生、或以彼自性光明等正理之利刃,而作观察、分析,可悟知其不能成立。[注2]

  (三.相对缘起)

  如是,若于一切事法之体性,既不成立,且唯无有,即彼妙观察智亦不成立。譬如二木彼此磨擦而生火,职是之缘,二木尽焚成无有之后,即彼能烧之火亦自熄灭。如是,若一切自相法及共相法唯成立为无有,则智慧亦无显现,任何光明之体性亦不能成立。[注3]

  (见道——相碍缘起)

  [如是观修已,即应]去除种种昏忱、掉举之过失。于彼[离沉掉之]空隙,心识不作寻思、亦不执持[妄想],断除一切思念与作意。乃至于相,或分别心等敌、贼未现起之前,当尽量将心识安住于如彼[之无分别境界]。[注4]

  (修道)

  适时若欲出定,即缓缓散跏趺坐而起,当以如幻之心境,尽己之能作种种身语意善行。若如是恭敬,且长时坚持不断修习,诸具缘者将于即生现见胜义谛,且能不假功用、无须勤修,自然现证诸法有如虚空坛城(nam mkha'i dkyil)。[注5]

  (无学道)

  出此[定]之后得,即了知诸法如幻等。于现证金刚喻定已,后得智[与根本智之分别]亦不具,恒时皆于三摩呬多(samahita)之中;若非如是,[佛]与菩萨有何差别焉?此等教理,本论不赘。[行者应]为利益有情,于无数劫中积集资粮,发起正愿,以此之力,将如应调伏一切所度有情。此等经教义理固亦不少,是以本论亦不赘。[注6]

  此云《中观口诀》者,乃阿阇梨燃灯智(Acarya Dipamkarajnana)所造。圆满。

  藏译跋:印度之亲教师与主校译师戒胜比丘(Tshul khrims rgyal ba)于拉萨大昭寺(Rasa'phyud snang gtsug lag khang chen)翻译及校订。[注7]

  汉译后记

  此汉译主要依据北京版《西藏大藏经》(no.5324)而翻,译时亦有参考德格版(no.3929)作勘订。本论尚有般若解脱(Prajnamoksa)所造的释论(Madhyamakopadesa-vrtti),收北京版《西藏大藏经》no.5327,读者可作参考。

  释如石法师亦曾译出本论,刊于《西藏研究会讯》第十期(台北:西藏研究委员会,1990),其后收入《菩提道灯抉微)一书(台北:法鼓文化,1997)。如石法师于其译文前之导论,举出阿底峡尊者于本论及《菩提道灯释难》(Byang chub lam gyi sgron ma'i dka'gel),有几近完全相同的段落,述说一观修次第,并谓此修习次第“其实就是从龙树传承下来的修观口诀”。这实在值得我们注意。

  此中所说的“修观口诀”,分四次第:初,行者远离对外境之种种分别,悟入一切外境非实有;次,悟入一切法唯识变现;三,由证知所取境唯识变现而非实,由是悟入能取识亦不可得,是即“唯识”(vijnaptimatrata)亦不可得;四,行者迷离能所二执、离诸分别(vikalpa),证入真如。上来所说,即“五道”中加行道之修习,亦即暖、顶、忍、世第一四位(见《大乘庄严经论·教授品》)。依《辨法法性论》(Dharmadharmatavibhanga)之建立,此则为“四正加行”之所摄,分别为“有得加行”、“无得加行”、“有得无得加行”及“无得有得加行”;于中观的系统,此即为“四重缘起”的观修。若深入而言,缘起四重义的现证,实即修习弥勒瑜伽行“四正加行”所依之抉择见;依“业因缘起”抉择,行者修习“有得加行”,悟入一切外境皆非实有;复依“相依缘起”抉择,修习“无得加行”,现证一切法唯依心识而变现、心识亦依于所变现之外境而起分别;复次,依“相对缘起”抉择,修习“有得无得加行”时,行者开始证入离杂染的清净境,是即离于能取识之执着,开始证入离二取的境界;最后依“相碍缘起”抉择以修习“无得有得加行”,即证入无分别、离思量之法性境界,是即触证真如。由是可知“四重缘起”教授之可贵,将中观的缘起义纳于实际观修,而非徒将龙树的教法视为哲学分析。若龙树的教法仅为对外道及小乘的辩破、分析诸法如何无自性等,又焉能令学人“善灭诸戏论”、离诸分别、“不受诸因缘”而现证涅槃?由此亦可知“瑜伽行中观”之教授,实非勉强把中观与唯识合流,而是依瑜伽行次第修习而现证中道的法门,非只是知识上的认知缘起。

  瑜伽行派称此加行道之观修次第为“转依”(asrayaparivrtti)。行者由识境证入智境,这“转依”是一非常重要的修行过程。然而,“转依”亦有广义与狭义之分。“狭义”者,即如上来所言之加行道四次第修习;“广义”者,则摄加行道、见道、修道、最后无间道四位,此亦即所谓“究竟转依”(可参阅安慧论师(Sthiramati)《大乘庄严经论释》(Mahayana-sutralamkaravrttibhasya))。专说“转依”义理之《辨法法性论》,依“四正加行”说“狭义”之转依;于“广义”之转依,则依“抉择”、“触证”、“随忆念”、“通达其体性”四位以摄其义。瑜伽行派的论典中,亦依asrayaparivrtti及asrayaparavrtti两个不同的梵文来说“转依”。高崎直道曾有论文对此作专题研究 (〈转依——Asraya-parivrttiとAsraya-paravrtti〉,认为 asrayaparivrtti着重于真如、如来的显现,而asrayaparavrtti则着重阿赖耶识的消灭。这两个梵语的差别,当亦即两重转依义的差别。笔者当于另文再作深入探讨。

  本论亦同样可见广、狭两重义的转依。是故笔者于翻译本论时,亦依两重转依义而略作科判。此中资粮位之修习,乃依经教如理作意,抉择一切法之体性;加行位之观修,具如上说;行者于见道位触证无分别境界,亦即触证真如、法性、智境界;修道位则以行持为主,于此道位反覆忆念前所触证之法性,分十地离诸垢障;至无学道之无间道,行者入金刚喻定,远离一切分别,即轮理涅槃、法与法性、根本智与后得智等分别亦不具,恒时皆于三摩呬多(samahita)中。如是亦即“究竟转依”、究竟现证“中道”义。持本论再读宁玛派四重缘起之教授,益觉传承之宝贵,以此实为引导行者由“外中观”入“大中观”、由识境入智境、由“法”入“法性”之桥梁也。

  癸未仲夏邵颂雄于多伦多

  注释

  1 依教理而言,此即了知诸色法皆因缘和合而成,故非如其显现而实有;于实修而言,藏传佛教无上密之修习,则有观想一切外境皆为明点聚 (极微)之修法,以此为方便,由是现证诸色法为现空双运(方便果)。此修法须从师授,于此不赘。此中所谓“极无显现”(shin tu snang ba med pa),非遮拨一切世俗显现而入断灭空,其意仅指无有实有之显现,亦即否定一切显现为“胜义有”,然此并没有否定诸法之缘起世俗有。详见阿底峡尊者的《入二谛》(bDen pa gnyis la'jug pa)。

  2 于外境观为明点聚,于内识则观心之来、去、住。此即无上密部“觅心”之修习。由此修习,即可现证内识与外境之相依。于实际观修中,此实修念念之去来住三无分别,由是住于念与念之间,是即所谓“念念分明”。此有次第观修教授,在此不赘。此观修可由加行道修至无间道。

  3 此中说“任何光明之体性”,亦即瑜伽行派所说之种种“心光”。《大乘庄严经论·述求品》(依波罗颇蜜多译)云:

  “种种心光起 如是种种相

  光体非体故 不得彼法实”

  无著释此言:

  “……种种心光即种种事相,或异时起,或同时起。异时起者,谓贪光嗔光等;同时起者,谓信光进光等。……如是染位心数、净位心数,唯有光相而无光体,是故世尊不说彼为真实之法。”

  本论举二木相擦生火之例,应出自《宝顶经》。经云:“迦叶,譬如二木相揩即能生火,火生之时还自烧木。两木若尽,火亦无依。”(依真谛译《佛性论》中之所引)。

  4 见道之所触证,为离能所二取之如如境界,此亦为初证入无分别境界,离一切世间的言语思维、分别及戏论。于藏传大圆满法门及保唐无住一派之禅宗修习,皆有教授于念念之间悟入此无分别境界。参谈锡永导论,《宁玛派次第禅》,页97—98(香港:密乘佛学会,1998)。宗哈巴于其《根本中论释·正理大海》,说“相连”、“相依”及“相对”三重缘起,未有说至“相碍缘起”,此或因为“相碍缘起”已入见道位,为“触证真如”所证之“无分别”,而此“无分别”义,实非《正理大海》之论旨。

  5 “虚空坛城”,即离边复离中之意。清净忆念轮涅一切明相自显现为无间、离边,为行持之所依,详见龙青巴尊者(Klong chen rab'byam)《实相宝藏论》(gNas lugs mdzod)。修道位主要以行持为主,反覆随忆念见道位之所触证而次第离诸垢障。

  6 此等经论,委实不少,大乘佛经如《楞伽》(Lankavatara-sutra)、《入无分别总持》(Avikalparavesa-dharani);密续如《密集续》 (Guhyagarbhatantra);论典如弥勒五论等等。

  7 依德格版,于藏译跋之后尚有两偈颂。今引释如石法师译如下:

  “拉萨神变大寺中 峨地善慧尊启请

  愿学吉祥燃灯智 我于从旁做翻译

  上座吉祥燃灯智 向我那措戒胜说

  常忆三士道教理 慎莫行入险歧途”


{返回 谈锡永居士 文集}
{返回网页版}
{返回首页}

上一篇:四重缘起深般若 第三章 弥勒瑜伽行 1 瑜伽行的基道果
下一篇:四重缘起深般若 第二章 龙树四重缘起 5 《七十空性论疏》
 四重缘起深般若 增订版说明
 四重缘起深般若 第一章 解说《心经》 1 般若的体性与修证
 《四法宝鬘》导读 卷首语 序 目录
 《四法宝鬘》导读 第一篇 导读 十、内密三乘的意趣
 《四法宝鬘》导读 第一篇 导读 前言
 《四法宝鬘》导读 第二篇 释正文 一
 四重缘起深般若 第二章 龙树四重缘起 6 《中观口诀》
 四重缘起深般若 后记
 四重缘起深般若 第一章 解说《心经》 5 般若咒义
 四重缘起深般若 第一章 解说《心经》 2 《心经》辑译
全文 标题
 
【佛教文章随机阅读】
 初到广州 人见畏之 Arriving First at Guangzhou, He Is Feare..[栏目:达摩祖师西来意 The Intention of Coming from the West]
 活在当下‧活在天堂[栏目:空海(惟传)法师]
 法称的生平、著作和他的几个学派——重点介绍《量释论》各章次序所引起的争论(虞愚)[栏目:因明学参考资料]
 为什么密法修持会有五肉、五甘露?[栏目:藏传佛教疑问解答300题]


{返回首页}

△TOP

- 手机版 -
[无量香光·显密文库·佛教文集]
教育、非赢利、公益性的佛教文化传播
白玛若拙佛教文化传播工作室制作
www.goodweb.net.cn Copyrights reserved
(2003-2015)
站长信箱:yjp990@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