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量香光 · 显密文库 · 手机站]
fowap.goodweb.net.cn
{返回首页}


大方广圆觉修多罗了义经修学记 贤善首章
 
{返回 智谕法师 文集}
{返回网页版}
点击:2556

大方广圆觉修多罗了义经修学记 贤善首章

■第六十三次修学

师父:我们用二谛批判一切经法,希望大家能够继承发扬,因为什么?大家莫犹 豫、莫仿徨!二谛是究竟说法,广说有二谛、三谛、四谛、无谛,二谛通 用于一切经论。一切声闻从此地生,一切菩萨从此地生,一切诸佛从此地 生,各宗从此地立,你为什么还犹豫、还仿徨,不相信呢?不得二谛,不 得佛法,虽然近似于学佛,不得二谛的话,就形同白衣,不得法。二谛, 怎么说声闻也从此地生?声闻苦集灭道,苦谛、集谛就是世俗谛,灭谛、 道谛就是第一义谛,所以他不藉二谛,不得成就。唉!菩萨也从此地生, 菩萨不变是第一义谛,随缘是世俗谛,你为什么不学呢?佛以二谛,般若 经上说,般若经法出生三世诸佛及诸佛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般若经讲什 么呢?心经讲,色即空,空即色,色是世俗谛,空是第一义谛。以此成佛 ,佛以此说法,因为法就是二谛出嘛!天台宗讲止观,止是第一义谛,观 是世俗谛。 

唉!大家莫犹豫、莫仿徨!华严宗讲法界缘起,法界是第一义谛,缘起是 世俗谛,你还不了解吗?唯识讲依他起、圆成实,依他起是世俗谛,圆成 实是第一义谛。净土宗讲念而无念,无念而念,念是世俗谛,无念是第一 义谛。各宗都是一样,三论宗直接用二谛,吉藏大师说过,不知二谛,不 知中论。所以要明白中论,要先明白二谛,所以吉藏大师写了一部二谛义 ,其它各宗都是一样。

希望大家莫犹豫!莫仿徨!这是佛法,除此以外不是。我告诉你,佛为什 么以二谛说法呢?法是二谛,佛以法成,以法成佛后,还以二谛说法,所 以佛以二谛说法。入此法者,渐渐入流;不入此法者,唉!海边钓鱼去。 所以大家莫犹豫、莫仿徨,我今天告诉大家,希望大家赶紧接起棒来,莫 犹豫、莫仿徨。你学佛,你学白了毛不入二谛,还是不懂佛法,非佛弟子 。大家精进!精进!如果不入二谛,不过是依佛吃饭,依佛穿衣而已。我 希望大家能够接棒,这个心很切,所以今天才和大家讲这段话。现在看经 文!

「于是圆觉菩萨在大众中。即从座起。顶礼佛足。右繞三匝。长跪叉手。而 白佛言。大悲世尊。为我等辈。广说净觉种种方便。令末世众生有大增益。 世尊。我等今者已得开悟。若佛灭后末世众生未得悟者。云何安居修此圆觉 清净境界。此圆觉中三种净观以何为首。唯愿大悲为诸大众及末世众生施大 饶益作是语已。五体投地。如是三请。终而复始。」

「为我等辈。广说净觉种种方便。令末世众生有大增益。世尊。我等今者已 得开悟。」开悟二谛啊!「若佛灭后末世众生未得悟者。云何安居修此圆觉 清净境界。」安居,所以我们结夏安居,打七也是安居。打佛七有七天,精 进佛七像灵严山四十九天,念佛法门最长的是三个月──般舟三昧,将近百 天,打一百天的没有几个啊!我们知道见月老人打过两次般舟三昧。古德还 有打的,今人少有打一百天的。

「唯愿大悲为诸大众及末世众生施大饶益作是语已。五体投地。如是三请。 终而复始。」佛回答他:

「尔时世尊。告圆觉菩萨言。善哉善哉。善男子。汝等乃能问于如来如是方 便。以大饶益施诸众生。汝今谛听。当为汝说。时圆觉菩萨奉教欢喜。及诸 大众默然而听。善男子。一切众生。若佛住世。若佛灭后若法末时。有诸众 生具大乘性信佛秘密大圆觉心欲修行者。若在伽蓝安处徒众。有缘事故随分 思察。如我已说。若复无有他事因缘。即建道场当立期限。若立长期百二十 日。中期百日。下期八十日安置净居。若佛现在当正思惟。若佛灭后施设形 像。心存目想生正忆念。还同如来常住之日。悬诸幡花。经三七日。稽首十 方诸佛名字。求哀忏悔遇善境界得心轻安。过三七日一向摄念。」

这段文很长,因为这段文很简单,很微妙,我们先修学到此地。这是世俗谛 说,上面是第一义谛说,这世俗谛有第一义谛在里面,上面说第一义谛有世 俗谛,你不相信,看一部经文,不外理事两种。理事两种,我提供大家,世 俗谛在修,第一义谛在性,不可偏,二谛融通。如果偏于世俗谛叫执修废性 ,如果偏于第一义谛叫执性废修,不可偏。如果性修平等,叫二谛融通三昧 印。

有谁起来,把经文念一遍,没有甚深理嘛!就直接说。谁讲?这段文大部份 在消文,释义的部分很少,谁讲?因为你讲过以后,我们好再讲下面的文。

观师:「善男子。一切众生。若佛住世。若佛灭后若法末时。有诸众生具大乘性信 佛秘密大圆觉心欲修行者。」众生具大乘性,深入大乘,不但信佛秘密大圆 觉心,而且照佛的圆觉心来修行。下面讲「若在伽蓝安处徒众」,…… 

师父:注意句读,有逗点、句点,「信佛秘密大圆觉心」,这是一句。「欲修行者 。若在伽蓝安处徒众。」他标的这个句读或者不很清楚,大家注意到。讲吧 !

观师:「若在伽蓝安处徒众」,举个例子,师父带领我们修行,就是在伽蓝内安处 徒众。「有缘事故随分思察。如我已说。」「如我已说」,这不晓得在前面 什么地方。

「若复无有他事因缘。即建道场当立期限。若立长期百二十日。中期百日。 下期八十日安置净居。」它有一个范围,譬如我们结夏安居有结界。「若佛 现在当正思惟。若佛灭后施设形像。」假如是佛在世,要正思惟,假如是佛 灭度后,要施设形像,就像佛在世一样。「心存目想」,心里要想佛,眼睛 要观佛。「生正忆念」,要像佛在世一样。「悬诸幡花。经三七日。稽首十 方诸佛名字。」顶礼十方诸佛,第一个先要「求哀忏悔」,「遇善境界得心 轻安」,遇到好的境界心得以轻安。「过三七日一向摄念」,一向摄念就是 一心正念来修行。「若经夏首三月安居。当为清净菩萨止住。心离声闻不假 徒众。」譬如像结夏安居三个月,应该怎么样呢?因为前面有提到具大乘性 的众生,他要依照佛的大圆觉心来修行,所以这边提到「当为清净菩萨止住 」,要学清净菩萨。「心离声闻不假徒众」,他所求的不是声闻,因为声闻 是依佛而住。「不假徒众」是说他志求菩萨,不是只有在声闻而已。 

师父:「善男子。一切众生。」一切众生有两种说法,九道众生、六道众生,经 上都有说过。「若佛住世。若佛灭后若法末时。」这好象是六道众生,凡 夫。「有诸众生具大乘性」,圆觉经讲的五性,第一个是什么性?(答:凡 夫性。)还有什么性?(答:声闻性、缘觉性、菩萨性,还有不定性。)这 大乘性是菩萨性。「信佛秘密大圆觉心」,什么是大圆觉心?圆觉,我们不 是修学过吗?很多名字,圆成实性也是它,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也是它,我 和大家讲过了,圆觉有三种名字,众生迷惑的时候,它不迷,那称为本觉; 众生起修行,接近它的时候,称为始觉;经过修行,圆满证到的时候,称为 大圆满觉。伽蓝是什么?伽蓝是寺庙。「安处徒众」,就是领众,带领徒弟 。「如我已说」,不只是「有缘事故随分思察」这一项,以上都是。有三宝 事、僧众事、常住事、有因缘之事,「随分思察」,按照圆觉经,随缘、随 分、随力思惟。

现在我们要先确定,这个圆觉修行应该怎么修行?大家看前文,把重点找出 来,找出来的告诉我。可修行的是世俗谛,离幻即觉是第一义谛,幻是世俗 谛,是假。还有谁发现那一点?

融师:是不是指奢摩他、三摩提、禅那? 

师父:欸!奢摩他、禅那、三摩提这都是修行,讲很多,大家可以考虑。如果你 修行掌握原则,「如我已说」,如我在圆觉经上已经说了。「随分思察」, 随分、随力。「若复无有他事因缘」,如果没有其它的因缘,三宝事、僧众 事、常住事,没有其它的因缘「即建道场」,建立道场不是盖庙,譬如我们 打佛一、打佛七是建立道场,星期天讲经也称为建立道场,凡是度化众生都 是建立道场。「当立期限」,根据我们看经文的意思,「若复无有他事因缘 。即建道场。当立期限。」应该这样标。期限多少,我们看下面,长期一百 二十天,修奢摩他、三摩提、禅那,二十五种中你任取一门,一百二十天 里你要三摩提,或是要采取奢摩他,单修奢摩他,止嘛!三摩提从世俗 谛修,观;禅那是二谛融通,就这么修。二十五种方便大家探讨,或先修奢 摩他,后修三摩提,后修禅那,你采取那一种都能修。或单修奢摩他,或 单修禅那,或单修三摩提。

「中期百日」,为什么立中期呢?有的人一百二十天支持不住,你看我们打 佛七,有很多不敢来打的,先打佛一看看。佛一,精力可以支持得住,佛七 也许支持不住。「下期八十日」,有的众生一百天精力不够,不相信我们讲 课五十分钟,你精神集中,我要是讲了两个小时,你听都没听。 

「安置净居。若佛现在。」我们建立佛七,也是安置净居,挂佛像点灯,布 置法器、坐垫,那都是安置净居。假如佛在的时候「当正思惟」,正思惟是 什么?心清净,没有贪瞋痴。所以娑婆世界的众生难以修行,因为他心安于 贪瞋痴。所以说在娑婆世界能修行的话,修行一日胜过在极乐世界修行百年 。「还同如来常住之日」,如佛常住,所以念佛的时候要挂佛像,如同面对 佛,不敢丝毫大意。「悬诸幡花」,悬幡、悬花,布置道场。「经三七日」 ,经二十一天。「稽首十方诸佛名字」,拜十方佛,忏悔。譬如我们结夏安 居也是前一天拜八十八佛,它这里说三七要拜佛,现在有的人拜千佛忏、万 佛忏。十方佛的名字,大藏经有佛名经,大家可以看一看。「求哀忏悔」, 我们结界以前也先忏悔,应该佛七以前先忏悔,我们佛七前一天是不是拜八 十八佛啊!那表示忏悔。「遇善境界得心轻安」,心轻安,这个不修得不到 ,心轻安的时候,那个味道难以讲啊!它不了生死,仅仅证明你修行精进了 。你想我们平时烦恼妄想,一切贪瞋痴紧紧地缠缚着你,得轻安的那一剎那 ,一切没有罣碍!能保持得愈久愈好。有保持一个小时、两个小时,有保持 一天、两天,甚而言之保持一个月,愈久愈好。「过三七日一向摄念」,三 七日忏悔过了以后,摄心不动。 

「若经夏首三月安居。当为清净菩萨止住。心离声闻不假徒众。」

「若经夏首三月安居。当为清净菩萨止住。」清净菩萨止住,清净大乘菩萨 止住。怎么叫清净止住呢?大乘法,不缘小乘声闻缘觉。「心离声闻不假徒 众」,「不假徒众」,说得简单明白一点,就是不攀缘。

「至安居日即于佛前作如是言。我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某甲。踞菩萨乘 修寂灭行同入清净实相住持以大圆觉为我伽蓝身心安居。平等性智」

师父:「身心安居。平等性智。」大家注意到。

「涅槃自性无系属故。今我敬请不依声闻。当与十方如来及大菩萨三月安居 。为修菩萨无上妙觉大因缘故不系徒众。」

我们先看到这里,这段文很浅显,它是事修方面,可是注意到,不可执修废 性;前面是讲性的方面,不可执性废修。你们现在修学圆觉经,我提供你们 ,看到经文想到谛理,那才入佛法啊!如果你仅看经文,不入谛理,那好象 在大海边打水漂一样,光水面一点,不到水里。谁讲?

我们看经文。「至安居日」,是夏首三月安居。「即于佛前作如是言。我比 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某甲。」这个大家仔细看,好象是个人安居吧?如果 依我们安居规定,优婆塞、优婆夷不能安居吧?比丘、比丘尼才能安居,这 个要劳动大家查戒律,看戒律怎么解释。

「踞菩萨乘」,就是站在菩萨位置,我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不敢 说自己是菩萨,好象我站在菩萨的位置一样。「修寂灭行」,寂灭是什么行 ?生灭灭已,寂灭最乐,还记得吧?生灭了,不为寂灭;灭也灭,不为寂灭 ;生、灭都灭了,称为寂灭,寂灭称为涅槃。所以修寂灭行,不着有,不着 空,生灭了,不着有;灭也灭了,不着空。不着有,不着空,是大乘。不着 有,不迷于世俗谛;不着空,不迷于第一义谛,那个称为佛的寂灭,佛的大 涅槃。

「同入清净实相」,怎么叫清净?如果着于生境,不为清净;如果着于灭境 ,也不为清净。生灭俱灭,而不执着,称为清净,那称为实相,诸法实相, 实相诸法。诸法灭,不着于世俗谛;实相灭,不着于空。所以诸法实相者, 诸法就是实相,诸法不可灭嘛!实相就是诸法,实相也不可灭,这才称为实 相住持。实相住持有两种,非诸法,非实相,称为真谛中道;也实相,也诸 法,称为俗谛中道。这样叫清净实相住持。 

「以大圆觉为我伽蓝」,伽蓝是住处、道场、寺庙,大圆觉是大圆满觉,为 我究竟住处,我不以寺庙为居住处,以究竟大圆满觉为我住处,为我道场。 「身心安居。平等性智。」平等性智是什么?我们有八识,眼耳鼻舌身是前 五识,意是第六识,第七末那是第七识,就是我执,第八阿赖耶是第八识。

我最近写的「妄想」,你们看了没有?上面说过了,先断第六识,第六识不 执着,一切罪恶它所造的,一切功德它所建立。第六识假如不执着,第六识 就转为妙观察智,妙观察智一转,前五识眼耳鼻舌身就跟着转成所作智,成 所作智一转,就转第七,没有我执,平等性智。前面几识一转,第八阿赖耶 转为大圆镜智,大圆镜智就称为大圆满觉。

不过这个说法,我们要了解,唯识宗这个说法和华严宗有一点点差别,他说 转八识成四智,转前五识为成所作,转第六成妙观察,转第七成平等性智, 转第八为大圆镜智。华严宗不同意,他说它没有改变,还是原来一个嘛!华 严宗怎么这么说呢?华严宗从性起来说,唯识转八识成四智,仅仅到缘起地 步。什么是性起?什么是缘起?大海起浪,唯识宗说风吹起浪,无明风,第 七识;起八识浪,这是因缘起,要是没有风的话,没有浪。它仅仅是缘起, 可是我们知道,有风没有水不起浪,要是吹台风,没有海水,有浪没有浪? 不可能有,有水才有浪,所以浪是水起。水就是浪,水不可见,由浪而见; 浪无以成立,由水而成立,它是性起的。所以八识成四智,唯识宗仅仅达到 缘起地步。

「平等性智」,就是第七识转为平等性智,第八识跟着转为大圆镜智。「涅 盘自性无系属故」,生灭了,灭也灭了,生灭俱灭,无一法可得,称为涅槃 自性。无一法可得,它系属于什么东西呢?「今我敬请不依声闻」,声闻是 四谛法,不究竟。「当与十方如来及大菩萨三月安居」,如来是佛。菩萨是 成佛的因地,果位是佛,所以说「十方如来」是果位,「及大菩萨」是因位 。「三月安居。为修菩萨无上妙觉。」这个安居,圆觉经讲的有优婆塞优婆 夷安居、菩萨安居,第一个看是不是一个人安居?我听你们师公讲过了,一 个人安居,对佛菩萨前安居,他是否是根据圆觉经来的。第二个查一查,为 什么优婆塞、优婆夷也可安居?戒律有这个说明没有?可能这个要从声闻戒 查一查。我们今天讲到此地!圆觉经修学到此地,可以说是轻舟已过万重山 。

佛经固然是不出理事,佛教导徒众经律论,一切修行也不出理事。行为,事 方面不出世俗谛,理方面不出第一义谛,你不相信你们仔细看。 

■第六十四次修学

「善男子。此名菩萨示现安居过三期日随往无碍。」

师父:「善男子。此名菩萨示现安居。」你们查出来了没有?菩萨安居,是否一个 人可以安居啊?「过三期日随往无碍」,这三期就是一百二十天、一百天、 八十天。

「善男子。若彼末世修行众生求菩萨道入三期者。非彼所闻一切境界终不可 取。善男子。若诸众生修奢摩他。先取至静不起思念静极便觉。如是初静从 于一身至一世界觉亦如是。善男子。若觉遍满一世界者。一世界中有一众生 起一念者皆悉能知。百千世界亦复如是。非彼所闻一切境界终不可取。」

师父:这论证不论解,你证到那个地步,自然有这种境界,所谓的现量界。我们从 理上会,是比量。众生是非量界,觉悟的不见得对,不觉悟的不见得错,非 量。这个固然是浅显,浅显是浅显,它是现量界。阿弥陀经就是现量界,大 家认为很浅,他不知道。其它论理的几部经,我们以比量界知道。这个法比 量,融理入事,才能慢慢接近现量。谁讲? 

悦师:前面那一段「我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是向佛所白的文,「过三期日」 ,就是上期一百二十天,中期一百天,下期八十天。「随往无碍」,这三期 当中,你随时可以参加,随时可以出去。「善男子。若彼末世修行众生求菩 萨道入三期者。」末世修行的众生要求菩萨安居的方法。「非彼所闻一切境 界终不可取」,不是你所修的法门所得的境界,不可取,譬如我们念阿弥陀 佛,如果天人来接,我们就不要去。

「善男子。若诸众生修奢摩他。」奢摩他若以空假中来讲,是空观,若以止 观来讲是止。「先取至静不起思念静极便觉」,止就是静,不起思念就是不 起妄想、分别,其实妄想很微细,昏沉也是妄想。「如是初静从于一身至一 世界觉亦如是」,觉性慢慢地扩大,一身至一世界,觉性亦如是。「善男子 。若觉遍满一世界者。一世界中有一众生起一念者皆悉能知。百千世界亦复 如是。」这应该是指佛的境界,以前师父有讲过,佛的境界,十方世界滴一 微尘许的雨,佛都知道。「非彼所闻一切境界终不可取」,这跟刚刚那一句 一样,不是你所修的境界不可取证。


师父:原来你们所讲的经文,消文消不通啊!「随往无碍」,譬如我们修念佛法门 ,你佛七期间,念得心中只有佛,没有其它杂念,佛七以后呢?还是心中只 有佛,时间愈久愈好,「随往无碍」。再譬如你们静坐,静坐期间定下来, 它有一个情形──出定以后余势不断,还是照样定定的,一个小时、两个小 时,一天、两天,愈久愈好,称为「随往无碍」。这是修奢摩他,奢摩他是 定。修奢摩他,三期之中叫它静,三期过了以后,还是静,「随往无碍」。 「非彼所闻一切境界终不可取」,你们都闻过了,上文佛说修奢摩他应该怎 么修啊?修三摩提应该怎么修?前文都有,那是佛所说的境界。「非彼所 闻」,不是前面佛所说的境界,不可取着。

「从于一身至一世界」,那是佛,得果了,你们都知道的,智者大师说过, 天眼通,小阿罗汉见一小千世界;大阿罗汉可以见一个大千世界。菩萨也是 如此,他们所修证果位高低、果报,都从一身得起。按道理讲,为什么呢? 一身随缘生而无性,不从于一个小千世界、一个大千世界,那还是比量界, 不是现量界,现量界是证到了。谁还有讲的?

庶师:我只是消文。前面所说的「善男子。一切众生。若佛住世。若佛灭后……」 这一段,一直到「过三七日一向摄念」,这是说佛没有所谓正法、像法、末 法的说法,只要众生有根性,都可以修。不论佛前或佛后,只要找一个道场 修行,当立期限一百二十天、一百天、八十天这三期为期限来修持。当正思 惟,这样一心专念,应该会有所成就。

「若经夏首三月安居。当为清净菩萨止住。心离声闻不假徒众。至安居日即 于佛前作如是言。我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某甲。踞菩萨乘修寂灭行同入 清净实相住持以大圆觉为我伽蓝身心安居。平等性智涅槃自性无系属故。今 我敬请不依声闻。当与十方如来及大菩萨三月安居。为修菩萨无上妙觉大因 缘故不系徒众。」这段文是讲,如果你要设立道场修行,刚好碰上结夏安居 的时期,就不需要以声闻戒的安居来行持。这里的安居是以心念来安居,不 是以事相来结夏安居,所以优婆塞、优婆夷都可以安居,就是以清净心来安 居。所以安居前就在佛菩萨面前念「我比丘……」,念这一段「以大圆觉为 我伽蓝。……今我敬请不依声闻。」也就是不依声闻戒结夏安居,不以形式 安居。「当与十方如来及大菩萨三月安居」,就是以念念清净、念念无间来 安居,为修菩萨无上妙觉大因缘,以这个因缘所以不系徒众。

「善男子。此名菩萨示现安居过三期日随往无碍。」即使你结夏已经过了你 定的八十天,还是要打成一片,以这样的心念来修持,所以称为「随往无碍 」。

师父:大家知道,一百二十天、一百天、八十天,修什么东西呢?大家看「威德自 在菩萨章」,循性差别当有三种修行法门,「善男子。若诸菩萨悟净圆觉。 以净觉心。取静为行。由澄诸念。觉识烦动。静慧发生。身心客尘从此永灭 。便能内发寂静轻安。由寂静故十方世界诸如来心于中显现。如镜中像。此 方便者名奢摩他。」你要是修奢摩他,就这么修,一百二十天、一百天、八 十天,你就这么修。怎么修法呢?按照佛所说的;要不是佛所说的,不可取 着。佛怎么说呢?「若诸菩萨悟净圆觉」,第一个条件要悟净圆觉,悟净圆 觉以后,「以净觉心。取静为行。由澄诸念。」这不是和这个文连起来了吗 ?「不起思念」嘛!「觉识烦动。静慧发生。」就这么修。「身心客尘从此 永灭」,没有烦恼了。「便能内发寂静轻安」,得到成就了。「由寂静故十 方世界诸如来心于中显现。如镜中像。此方便者名奢摩他。」

你如果不修奢摩他,一百二十天要修三摩提,这段文也讲到了。「善男子 。若诸菩萨悟净圆觉。以净觉心。知觉心性及与根尘皆因幻化。」就这么修 。「即起诸幻。以除幻者。变化诸幻而开幻众。由起幻故便能内发大悲轻安 。一切菩萨从此起行渐次增进。彼观幻者非同幻故。非同幻观皆是幻故幻相 永离。是诸菩萨所圆妙行如土长苗。此方便者名三摩提。」你修三摩提 ,按照经文所说的,「非彼所闻一切境界终不可取」,什么所闻呢?是威德 自在菩萨章所说的所闻,前后要会通啊!那你就了解了。 

「善男子。此名菩萨示现安居过三期日随往无碍。」「随往无碍」,大家了 解了,就是觉心不动。佛说过,如果修定中坐禅静坐,如果没有余势,是邪 定。什么是余势呢?静坐中修定,清净心不动,可是一下坐,马上散乱,那 是邪定。真正正定是什么?静坐心不动,下坐还是心不动,保持时间愈长愈 好。

「非彼所闻一切境界终不可取」,前面威德自在章说过了嘛!不是佛所说的 ,你胡修乱修,终不可取。所以「善男子。若诸众生修奢摩他。」修奢摩他 怎么修?「先取至静」,奢摩他取静为心,它和前面的文意思一样,「不起 思念」,前面的文是「澄诸念」。「静极便觉。如是初静。」刚刚得其静, 得其定境,「从于一身至一世界」,愈说愈广,你如果证到就知道,不论解 。所以说,「觉亦如是」。

「善男子。若觉遍满。」如果你证到的觉,净圆觉了,它能遍满一世界。「 一世界中有一众生起一念者皆悉能知」,这是证到的境界,成就者就知道, 我们众生不知道。「百千世界亦复如是。非彼所闻一切境界。」如果不是像 佛所说的,终不可取。下面修三摩提了。

「善男子。若诸众生修三摩提。先当忆想十方如来十方世界一切菩萨。依 种种门渐次修行勤苦三昧广发大愿自熏成种非彼所闻一切境界终不可取。」

「非彼所闻一切境界」,在前面威德自在菩萨章「若诸菩萨悟净圆觉」,所 以和净土法门不同啊!净土法门不悟可修,他是不悟不能修。「以净觉心。 知觉心性及与根尘皆因幻化。即起诸幻。以除幻者。」以幻除幻。「变化诸 幻而开幻众。由起幻故便能内发大悲轻安。」发大悲轻安几乎成就了。「一 切菩萨从此起行渐次增进。彼观幻者非同幻故。非同幻观皆是幻故幻相永离 。是诸菩萨所圆妙行如土长苗。此方便者名三摩提。」看它这边的文:「 善男子。若诸众生修三摩提。先当忆想……非彼所闻一切境界终不可取。 」要是修三摩提,照威德自在菩萨章的境界,不是那儿说的,不可取着。 这没有什么讲的,这是现量界。我们再往下看。

我们看,它这个很多啊!有二十五种,先修奢摩他,后修三摩提是一种, 后修禅那是一种。你修什么法门,长期可以定一百二十天,中期一百天,短 期八十天。大家把这章所说的,和威德自在菩萨章配合起来看。

「善男子。若诸众生。修于禅那先取数门。心中了知生住灭念分齐头数。如 是周遍四威仪中分别念数无不了知。渐次增进乃至得知百千世界一滴之雨。 犹如目所受用物。非彼所闻一切境界终不可取。是名三观初首方便。」 

师父:我们修七天念佛,这个经是修奢摩他就修奢摩他,有二十五种变化。谁看懂 的可以讲,你就把前后文对照看,谁知道「先取数门」的「数门」是什么东 西?谁讲?你把前后文对照,它就了然于胸了,也知道它怎么修法。「先取 数门」是数息观,圆觉经修数息观,修禅那,数息观是四禅八定。我们把数 息观改成修念佛观,大家看五停心观,有的修数息观,有的修念佛观。讲吧 !

秀师:「善男子。若诸众生。修于禅那先取数门。」数门改成念佛,就是记数念佛 。「心中了知生住灭念」,从记数念佛里面,就可以知道自己什么时候起了 念头。「分齐头数」,念佛时也要记数。「如是周遍四威仪中」,在行住坐 卧中都可以用记数念佛。「分别念数无不了知」,如果念念慢慢进步就可以 得定,由定发慧,在佛的果地就是寂而常照。就可以「得知百千世界一滴之 雨」,好象自己所受用物一般清楚。前面有讲到「以净觉心。不取幻化及诸 静相。」念佛时,念而无念,无念而念,就不会执着幻相及静相,「了知身 心皆为罣碍。」在第四行讲到「相在尘域。如器中锽声出于外。」虽然人在 五浊恶世,可是他已经神栖净土了。

师父:把前后文对照,就明白了。

悦师:「先取数门」是数息观。「心中了知生住灭念分齐头数」,因为他有数息观 ,所以知道念头有生有住有灭,都很清楚。「如是周遍四威仪中分别念数无 不了知」,行住坐卧都了了清楚这种情形。「渐次增进乃至得知百千世界一 滴之雨。犹如目所受用物。」这是形容他所证的事情增进到乃至百千世界 的一滴雨,犹如在目前所受用的东西那么清楚。「非彼所闻一切境界终不可 取」,就是威德菩萨章里面,按照佛所说的,第一先悟圆觉,然后以净觉心 幻化诸相,慢慢地了知身心皆空,所以无所罣碍。「如器中锽声出于外。烦 恼涅槃不相留碍。」他体会到身心皆空,所以一切烦恼都不能对他有所留碍 ,好比器中锽一样。譬如大磬一敲,声音出于外,我们好比这个例子一样, 不会被这些烦恼、涅槃相留碍。如果不是以上所说的,「终不可取」。

师父:「如器中锽」,大家现在听不听到大殿敲的磬声?磬没敲的时候,听不到。 磬不敲不响,钟不叩不鸣,这个响声好比声音,声音在那里啊?声音一定出 于磬,可是磬不留碍声音。譬如大殿敲磬,如果一定在磬里面,出不来。所 以「如器中锽」,桌子没有声音吧?「啪!」听到了吧?这声音在那里?明 明桌子发的声音,可是桌子不障碍。谁再讲?

「善男子。若诸众生修于禅那。先取数门。心中了知生住灭念分齐头数。」 生住灭念是什么?出息和入息,呜──,生;呜──,住;呜──,灭了, 都很清楚,为什么叫你了知?系念,系心一处,不叫你散乱。分齐头数,呜 ──,清楚;呜──,还清楚,不混杂。

「如是周遍四威仪」,四威仪是什么?行住坐卧,这就说出来了,原来佛教 修行禅定的办法,并不一定是坐,坐方便就是了。四威仪中行住坐卧皆可修 行,教你怎么行呢?先从数息坐的时候修,慢慢了知分齐头数以后,周遍四 威仪中,行住坐卧无不了知。现在人不打坐不行,那不对了,不是佛所说的 。

「分别念数无不了知」,譬如你们站在那里也了知出入息,呜──,呜── ,呜──,不管站着也好,卧着也好,也了知,因为什么?行住坐卧皆有出 入息嘛!绝对不是你坐着有出入息,站着没有出入息,不会的,你行住坐卧 皆有出入息,皆了知。「渐次增进乃至得知百千世界一滴之雨。犹如目睹所 受用物。」和前面威德自在菩萨章对照着看,才能了解。我们今天到此地!

我们看圆觉经,它修三种法门:奢摩他、三摩提、禅那,我们修的念佛法 门,按照它的讲法,我们也可以知道,我们修念佛,先取念佛门,心中了知 生住灭念,念佛,阿──,生了,弥──陀──佛,灭了,也把它了知,阿 弥陀佛、阿弥陀佛……,皆知道。所以我们就知道,譬如数息观,行住卧不 方便吧?坐才方便。念佛法门,行住坐卧皆可以阿弥陀佛、阿弥陀佛……, 打坐的时候默念阿弥陀佛,走路的时候也念阿弥陀佛,站着也可以念阿弥陀 佛,睡在床上还可以念阿弥陀佛。我们今天讲到此地!

这章是论修行,我考验大家,修奢摩他一百二十天、一百天、八十天,怎么 修呢?你把威德自在菩萨章翻出来,念出来我听。我们修念佛法门怎么修呢 ?念佛一天,一天之中,都摄六根,净念相继,念阿弥陀佛,一心不乱念阿 弥陀佛。所以我们打佛七只有佛号,那也是分齐头数──阿弥陀佛一句,阿 弥陀佛两句,阿弥陀佛三句……,不断,净念相继。谁知道修三摩提怎么 修啊?找威德自在菩萨章你才了解,找到了没有?你看一看上面讲的「非彼 所闻」,不是佛说的,你不可以乱修。修禅那一百二十天、一百天、八十天 怎么修法?

闻师:这是卷下第一章,刚才师父开示我们念佛法门,我试着讲讲看。「善男子。 无上妙觉遍诸十方出生如来与一切法。」讲到无上妙觉,就是清净心,如果 约净土法门就是一心,事实上刚才讲的奢摩他、三摩提、禅那,都是一心 的别名,为什么?因为无上妙觉就是圆成实性,能「遍诸十方出生如来与一 切法」,所以同体平等。「于诸修行实无有二」,可是因为它方便随顺,众 生在无性随缘会到有所不同。譬如在奢摩他,我们这一句佛号是缘起,既然 是缘起,它无自性,所以取静不起思念,因为缘起的法无自性。如果是三摩 提,他知道法是缘起所出,缘起是如幻如化的,这句佛号,或者你可以会 到它是如幻的,这时候你修如幻三昧,佛号是如幻三昧,我们起佛号是以如 幻来对治如幻的办法。如果约禅那,不取幻相,也不取静相,这句佛号是缘 起的,无自性的,无自性就是幻化的缘起,二边都不住。二边都不住,可是 这句佛号是清清楚楚,明明明白白的,生住灭念他很清楚。

师父:实在说起来,佛说出无数方便,奢摩他、三摩提、禅那,大家想一想这和 佛所说的,比丘有三种事业:参禅、诵经、僧众事,近似吧?所以你们担任 僧众事,不可起烦恼,起烦恼那叫留碍。如果你怎么来,我怎么顺,不起烦 恼,就如器中锽没有留碍。

我们是念佛法门,不要听了圆觉经,就说这不错,我也学一学,那糟糕了。 听人家说念佛不错,就念阿弥陀佛;听人家说密宗不错,又想持咒;听人家 说律宗也不错,又想搭一搭衣;听人家修习止观,又想学止观,永不得成就 。好象掘井一样,你本着这个地方掘到底,它一定出水;这里掘一尺、两尺 ,到别的地方掘一尺、两尺,你掘到白毛也掘不到。

所以大家要费一点精神,把我们修行念佛法门用到圆觉经来,到底应该怎么 修?不要糊里胡涂,只阿弥陀佛、阿弥陀佛……,不是那么修,它有方便。 各人费各人的精力,尽此一报身,同入阿弥陀佛的极乐净土。

■第六十五次修学

「若诸众生。遍修三种勤行精进即名如来出现于世。若后末世钝根众生心欲 求道不得成就由昔业障。当勤忏悔常起希望先断憎爱嫉谄曲求胜上心。三 种净观随学一事。此观不得复习彼观心不放舍渐次求证。」

师父:修学经法,我提醒大家,有两方面,一种是消文,一种是释义。消文是以义 消文,如果不以义理消文,徇文。古德称为钻纸棺材,就是这样。消文在解 其教,释义在解其理,教理二谛;大家如果起修行的话,就渐近行果了。法 宝有四种,教理行果。不以义理销文,不得正解。谁讲这一段? 

「是名三观初首方便」,一开头的方便,你看看经文,就知道什么是初首方 便了。长期一百二十日、中期百日、下期八十日,这是一开头方便。

这段文太深了,是现量界的事情,现量、非量、比量,大家谁知道现量界是 什么东西?现量界就是介尔心,介尔心以后生寻求,寻求以后生决定,决定 以后生染净,染净以后生等流。如果你第六识不思惟的话──介尔心,没有 寻求,没有决定,没有染净,称为妙观察智。前五识──眼看色,耳听声, 介尔心,没有寻求,没有决定,没有染净,成所作智。第七识也是介尔心, 没有寻求,没有决定,没有染净,平等性智。第八识也是介尔心,没有寻求 ,没有决定,没有染净,没有异熟果报,称为大圆镜智。所以,现量不假思 惟,不用意识。谁讲这一段文?

观师:「是名三观初首方便」,从上面下来的奢摩他、禅那、三摩提,照经文来 修,不是经上所说则不可取。「若诸众生。遍修三种勤行精进即名如来出现 于世。」假如众生能够以这三种观行来修,勤行精进,这样就是如来出现于 世。这些都是如来所教的,因为依佛所教,就如佛出世。「若后末世钝根众 生心欲求道不得成就由昔业障」,假如末世像我们这样很钝根的众生,发心 要求佛道,可是不得成就,只能说是无量劫来的业障,应该怎么办呢? 

「当勤忏悔」,应该很精进地忏悔无始来的业障,「常起希望」,常常希望 要求佛道,要怎么做呢?「先断憎爱嫉谄曲求胜上心」,首先要断除的就 是我们的憎爱二心,憎爱二心前面讲得很清楚,就是对逆境起憎心,对顺境 起爱着心,这个憎爱心影响我们的修行,是很大的业障,所以要忏悔。还有 嫉使我们不能成就,所以师父常开示我们要有随喜心。走在前面的人要带 后面的人,走在后面的人要赶上去,千万不要有嫉心,假如照这样去做的 话,我们就能够和合。尤其我们这里人才济济,所以我们要发一个心──随 喜,只要随喜,功德也是一样,要尽量护持。「谄曲」,就是没有诚直心, 直心是道场。「求胜上心」,要有上求佛道的心。

「三种净观随学一事。此观不得复习彼观心不放舍渐次求证。」这个地方主 要是说真的很精进去学,没有办法成就的话,要看自己那一方面比较契机。 「心不放舍渐次求证」,关于这一点,师父上星期有提到,我们是修念佛观 ,如果不能成就,那是我们无量劫来的妄想、业障,要至诚恳切一句佛号念 到底。若配合这个地方来讲就是我们要照念佛法门修下去,心不放舍,渐次 求证。

师父:「当勤忏悔常起希望」,希望断除诸恶,行诸善。慧观发挥得很好!「憎爱 」大家知道,「嫉」大家知道。「谄曲」,所说、所言不正不直,称为谄 曲。你看这个「谄」字有「言」字边,你说的话不正不直,诳骗之言称为谄 ;心里所想的,不正直,称为曲,曲是心曲嘛!慧观发挥断憎爱、嫉、谄 曲,发挥得很好。我联想到一点法,告诉大家,大家不要犯。五逆罪,有两 项在家人犯得多,有三项在家人犯得少。有三项出家人犯得多,有两项出家 人犯得少。所以五逆罪,出家人很容易犯。

我分析这个法给大家听,五逆罪是杀父、杀母、杀师僧、出佛身血、破和合 僧也称为破羯磨僧,在家人杀父、杀母犯得多,可是他出佛身血犯得少了, 杀师僧更没有啊!他没出家嘛!破和合僧,他怎么破?除非他跑到道场扰乱 。所以他两种犯得多,三种犯得少。出家众杀父、杀母犯得少,出家嘛!可 是出佛身血有机会,当然佛现在不在世了,可是对佛像千万慎重,除非你有 地方可以供养,不可轻易接受。你如果接受了,不供养,供养不如法也犯罪 。我们现在出佛身血虽然不犯根本罪,方便罪还会犯。

杀师僧,出家人犯得多,但是我想大家不会犯。有一种,大家不晓得就犯了 ,破和合僧、破羯磨僧,这种犯了的话,五逆。五逆罪是什么?定堕无间地 狱,不在后生,命终以后就下地狱,不通忏悔,即使你忏悔,只能减轻,不 能消除。破和合僧是什么?大家要知道,出家人要淡,平直心,你们有的同 参道友特别好,不算和合僧。我不是时常告诉你们吗?要论道义,不论感情 。和合僧是什么?四人以上,所以千万不要结小组织,四人以上就破和合, 如果达到你的目的了,无间地狱生。有这个心了,方便罪。为什么四人以上 就破和合呢?四人以上就可作羯磨,你们学过戒律就知道了,几个人可以作 羯磨?四个,所以称为破羯磨僧。千万留神这条戒,这条戒很容易犯。大家 没有意见,我们把这段文结束,这都是现量界的东西。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圆觉汝当知 一切诸众生 欲行无上道 先当结三期 忏悔无始业 经于三七日 然后正思惟 非彼所闻境 毕竟不可取 奢摩他至静 三摩正忆持 禅那明数门 是名三净观 若能勤修习 是名佛出世 钝根未成者 常当勤心忏 无始一切罪 诸障若销灭 佛境便现前」

师父:「若能勤修习。是名佛出世。」这个佛出世的意义很广,称菩萨也可称佛出 世,因为他终究成就佛道。 

「于是贤善首菩萨。在大众中。即从座起。顶礼佛足。右繞三匝。长跪叉手 而白佛言大悲世尊。广为我等及末世众生。开悟如是不思议事。世尊。此大 乘教名字何等。云何奉持。众生修习得何功德。云何使我护持经人。流布此 教至于何地。作是语已。五体投地。如是三请。终而复始。」

师父:这边注意到有几项,名字何等、云何奉持、众生修习得何功德、云何使我护 持经人、流布此教至于何地?五项。

「尔时世尊。告贤善首菩萨言。善哉善哉。善男子。汝等乃能为诸菩萨及末 世众生。问于如来如是经教功德名字。汝今谛听。当为汝说。时贤善首菩萨 奉教欢喜。及诸大众默然而听。善男子。是经百千万亿恒河沙诸佛所说。三 世如来之所守护。十方菩萨之所归依。十二部经清净眼目。是经名大方广圆 觉陀罗尼。亦名修多罗了义。亦名秘密王三昧。亦名如来决定境界。亦名如 来藏自性差别。汝当奉持。」

师父:今天修学到这里。你们谁讲?消文就是了。

闻师:前面是贤善首菩萨所问的,这边佛首先回答说,这部经是百千万亿恒河沙诸 佛所说,为什么这部经是百千万亿恒河沙诸佛所说?我们知道诸佛所说唯是 一味啊!「大方广圆觉」,简单讲就是圆觉,圆觉妙性。十方三世诸佛都是 为了成就大圆觉大陀罗尼门,因为我们常常修学,讲到诸法法性,约三性来 讲,就是圆成实性,可以圆满成就一切法。我们众生因为迷于诸法,不识圆 觉妙性,十方三世诸佛都是为了让我们众生了自性圆觉妙性,所以说「百千 万亿恒河沙诸佛所说。三世如来之所守护。十方菩萨之所归依。」事实上也 是三藏十二部所共同阐释的,因为会到诸佛的妙圆觉性才能成就,所以名为 修多罗了义。我现在是讲为什么是十方诸佛所说,下面就没有办法讲下去了 。

师父:大家注意到,经上往往出现这些字:「是经百千万亿恒河沙诸佛所说」,下 面的「三世如来」也是佛,是不是重复了?不是的,它有两种意思,「百千 万亿恒河沙诸佛所说」是代表过去、现在,「三世如来」是代表未来。

秀师:这边讲到大悲世尊广为我们末世众生开悟不思议的事情,这大乘教要用什么 名字来称呼?「善男子。是经百千万亿恒河沙诸佛所说。」佛所说的法是如 实语、不异语、如如语,所以是经百千万亿恒河沙诸佛所说。「三世如来之 所守护」,三世诸佛都护念这样的经,也是「十方菩萨之所归依」,菩萨是 佛的因地,所以菩萨是皈依佛的这种圆觉境界。

十二部经的清净眼目,名字就是以下的「大方广圆觉陀罗尼」,陀罗尼就是 总持,圆觉就是大圆觉的境界。「大方广」,方是约理来说,广是约事来讲 。「亦名修多罗了义」,修多罗是经,也就是这部经所讲的了义。「亦名秘 密王三昧」,因为这种大圆满觉的境界,如果不经佛演说,众生不能得解, 所以称为秘密。「亦名如来决定境界。亦名如来藏自性差别。」其实我们众 生都具有如来性,都是具有佛性,只是被烦恼所障,所以说众生藏如来。佛 依照我们众生的根器来说,所以说如来藏自性差别,汝当奉持。

师父:大家看,「三世如来之所守护」,下面接着说「十方菩萨之所归依」,是不 是未来佛啊?十方菩萨是未来佛。「十二部经清净眼目」,什么是清净眼目 ?正知见,圆觉经开正知见,引证法华经的话叫开佛知见。因为十二部经里 面有小乘、大乘,三部经是大乘,九部经是小乘,所以大小乘经以圆觉为正 知见。

「是经名为大方广圆觉陀罗尼。亦名修多罗了义。亦名秘密王三昧。亦名如 来决定境界。亦名如来藏自性差别。」「亦名如来藏自性差别」,谁讲?如 来藏有二空如来藏是不是?空、不空二如来藏,我们自性清净心里具有无量 无边的功德,不空如来藏;自性清净心随缘现一切法生灭相,是空如来藏。 不空如来藏包括一切世间法、有为法;空如来藏包括一切无为法、出世间法 ,一切诸法皆是如来藏所包括。下面再看:

「善男子。是经唯显如来境界。唯佛如来能尽宣说。若诸菩萨及末世众生依 此修行渐次增进至于佛地。」

师父:这和「云何奉持」有什么关系?「依此修行」,怎么修行?三观、二十五方 便、三七日忏悔,是不是?这就是「云何奉持」了。再看下面:

「善男子。是经名为顿教大乘。顿机众生从此开悟。亦摄渐修一切群品。譬 如大海不让小流乃至蚊虻及阿修罗饮其水者皆得充满。」

师父:有谁可以讲的?学大乘有两种法,顿教、圆教,华严宗把它分为五教,小始 终顿圆。我们大家看一看,小教,不得开解。始教有两宗,空宗、相宗,就 说一切法缘起性空,唯堕空边,称为空宗,所以称为始教,始教也称大乘菩 萨,称为权乘菩萨,它是权教。再往上是终教,也称实乘菩萨,就会入万法 一心。始教以上称为性宗,再往上是顿教,非有非无。再往上是圆教,圆教 是非有能有,非无能无。这个终教、顿教、圆教,皆称为性宗,它有深浅的 差别。终教、顿教、圆教,称为一乘法,因为终教讲一心,皆为一乘佛法。

所以我们说一乘法有三种差别,终教、顿教、圆教。顿教证入一乘法,证入 真谛三昧,真谛中道;圆教,真俗二谛中道皆证。这个经讲顿教大乘,性宗 摄。谁讲一讲「顿机众生从此开悟」?谁知道顿机众生是什么?顿机,有人 解错了,他说有为法顿断就是无为法,那无因有果,他不修因怎么证果?那 我不修因也可以成佛啊!他一定修因致果,才证到。修因致果怎么称为顿? 所谓顿者,开始修大乘,就是十信菩萨,结果于大乘证果,叫顿。如果先学 小乘,后修大乘,然后成佛,叫渐。或者先学小乘,后回小向大学大乘,也 叫渐根。一开始修,就修大乘,证果也是大乘,因果一如,这叫顿根。

「从此开悟」,十信菩萨从此开悟,回小向大的菩萨要有方便了。「亦摄渐 修一切群品」,一切群品是渐教。顿教,按华严判教,顿以上是顿教摄,是 顿根人。终教、始教,虽然也是大乘,渐根人,不在小教。所以始终二教是 渐,顿圆二教是顿。它「亦摄渐修一切群品」,始教、终教皆包括、皆摄受 。

「譬如大海不让小流」,不让小流就是不舍小流,大江、大河流入大海,小 河、小水沟水也流入大海。「乃至蚊虻及阿修罗饮其水者皆得充满」,小小 蚊虻喝一滴水也得充满;阿修罗喝一口──半个海水,也可充满。今天时间 到了!

悦师:我乱猜的,刚才师父讲到五识、六识、七识、八识,如果不起寻求、决定、 染净,就是介尔心,六识转为妙观察智,七识转为平等性智,八识转为大圆 镜智,这和师父讲的五教有相关。我们知道万法皆由一心所出,法有大小乘 差别,不离开众生的心性。所以小始终顿圆没有离开心性,假使他能转前五 识为成所作智,就类似小教,把小始终顿圆配五识、六识、七识、八识,可 不可以?

师父:不可以。我讲一点道理,你就知道。所以华严宗、天台宗批评唯识宗是始教 ,转八识成四智,唯识宗说的。可是不是一乘,所以也不入终教。什么是一 乘?一切法唯是一真法界,一切法唯是一心,就是一乘了。终教会入唯是一 心,可是一乘教法没有差别吧?没有差别怎么有八识四智差别?所以始教不 称为一乘教,终教、顿教、圆教才称为一乘。

可是大家注意到,在修行方面,唯识宗有方便。你修,只要你那个心──介 尔心,不寻求、不决定、不起染净,它就转了。可是转是转了,还是一个啊 !如果两个的话,就不能转了。要是两个可以转的话,那大海水也可转四智 ,还是一个是不是?为什么是一个?万重波浪还是一水啊!

我刚才讲的,大家听懂了没有?譬如说,右手转为左手,称为转变,是不是 ?要是有转变的话,一定是右手和左手是两个,不同。要是两个的话,不必 等右手转变了,我用脚也可转变左手,左脚也可转变左手,讲台也可转变左 手,它是两个东西嘛!不同。左手和右手是一个,一个能转变一个吗?所以 不能偏,要是偏,只在始教,终顿是一乘教。我们今天讲到此地!

渐渐入二谛,二谛比较方便,还有三谛、一谛。愈入愈深,愈深愈入。…… 你把你的无住心契合无相法,那就对了!心无住,不可说有,不可说无,法 无相无所有,那就对了,那就是一乘。你说它有嘛,万重波浪皆由一水所成 ;你说它无嘛,一水就是万重波浪,以无住心契无相法。

■第六十六次修学

「善男子。假使有人纯以七宝积满三千大千世界以用布施。不如有人闻此经 名及一句义。善男子。假使有人教百千恒河沙众生得阿罗汉果。不如有人宣 说此经分别半偈。善男子。若复有人闻此经名信心不惑。当知是人。非于一 佛二佛种诸福慧。如是乃至尽恒河沙一切佛所种诸善根闻此经教。」

师父:我们今天修学到这里。谁讲?

观师:「善男子。假使有人纯以七宝积满三千大千世界以用布施。」先讲这么大的 布施,他当然功德无量啊!可是「不如有人闻此经名及一句义」,还不如有 人只有听到经名,听到大方广圆觉经,听到经名的功德更大,或是听到圆觉 经里头的一句义功德更大,这里是校量功德。「善男子。假使有人教百千恒 河沙众生得阿罗汉果。不如有人宣说此经分别半偈。」因为圆觉经是一乘, 所以胜过阿罗汉果,胜过二乘。「善男子。若复有人闻此经名信心不惑。当 知是人。非于一佛二佛种诸福慧。如是乃至尽恒河沙一切佛所种诸善根闻此 经教。」假如听到圆觉经经名信心不惑,对一乘法起真信心,这个人不是在 一佛二佛种诸福慧。假如有人要赞叹人善根深厚,就是说不是于一佛二佛三 四五佛种诸善根,而是在一切佛所种诸善根,就像金刚经所说的。可见圆觉 经功德无量,照这样修学,可以成就菩萨,可以成就佛。

师父:这个「一句义」大家要知道,一偈里边四句不等,有的七字、八字、五字、 六字、四字、三字,不论长行,不论颂,满四八三十二字为一偈。

什么是「阿罗汉果」?「分别半偈」,半偈就是两句,分别是解说。谁讲?

庶师:为什么说以七宝积满三千大千世界的布施,及教百千恒河沙众生得阿罗汉果 ,不如闻此经名及一句义,或者宣说此经分别半偈的功德?因为清净心植众 德本,如果度众生种种修行,具足了清净心──就是我们的法身,以这种功 德教化众生,当然大于三千大千世界的七宝布施,或教百千恒河沙众生得阿 罗汉果。如果我们持住一切法无自性的道理,以无自性来随缘做一切佛事, 保持我们清净心不动,我们的功德如虚空一样。

师父:阿罗汉翻译过来有三义,谁知道?应供、杀贼、无生。因为你要解说经文, 不分别不能解说。

「汝善男子。当护末世是修行者。无令恶魔及诸外道恼其身心令生退屈。」

师父:修行圆觉怎么修行呢?有三种法、二十五种方便,那三种啊?(答:奢摩他 、三摩提、禅那。)

「尔时会中。有火首金刚摧碎金刚尼蓝婆金刚等八万金刚并其眷属。即从座 起。顶礼佛足。而白佛言。世尊。若后末世。一切众生。有能持此决定大乘 。我当守护如护眼目。乃至道场所修行处我等金刚自领徒众晨夕守护。令不 退转。其家乃至永无灾障。疫病销灭。财宝丰足常不乏少。」

师父:这是金刚护法,大家深深知道,如果是修圆觉经法,金刚护法。

「尔时大梵天王二十八天王并须弥山王护国天王等。即从座起。顶礼佛足。 右绕三匝而白佛言。世尊。我亦守护是持经者。常令安隐心不退转。」

师父:谁讲?

经师:我讲前面的部分。「善男子。若复有人闻此经名信心不惑。当知是人。非于 一佛二佛种诸福慧。如是乃至尽恒河沙一切佛所种诸善根闻此经教。」为什 么我们能在无量劫前种诸善根呢?这个到底是什么因缘?「闻此经名信心不 惑」,就知道信为道源功德母,我们常说诸法实相,实相无相,所以一念万 劫,万劫一念,一念放开是万劫,万劫可以收摄在一念中。这样我们已经在 当来诸佛菩萨前种诸善根,这就是所谓无性缘成,可以横遍十方,竖穷三际 。

师父:大家对名字方面的解释要知道,出去讲经好讲。谁知道大梵天王是谁?谁讲 ?经文讲得很清楚,大梵王是二十八天王,经上说有三种大梵天王,要是单 独说大梵王,往往指初禅是大梵王,初禅三天,梵众、梵辅、大梵,大梵天 王就是大梵王,大梵王主一个小世界。二十八天,谁能背起来的?二十八天 是那二十八天?(彰师答:欲界六天,色界十八天,无色界四天。)对!至 于须弥山王是谁啊?谁知道?忉利天。天帝释是须弥山王,因为他住在须弥 山顶,统率三十三天。护国天王是谁啊?四王天。

「尔时有大力鬼王名吉盘茶。与十万鬼王。即从座起。顶礼佛足。右绕三匝 。而白佛言。世尊。我亦守护是持经人。朝夕侍卫令不退屈。其人所居一由 旬内。若有鬼神侵其境界。我当使其碎如微尘。」

师父:持圆觉经就有这么多功德,大家看到经文就知道,不要怕邪魔鬼神,持圆觉 经就有这么多护法。

有人说北方天王是毗沙门,大力鬼王是谁啊?是他的太子;有人说,哪咤是 大力鬼王,世间不是拜哪咤吗?佛法中说他是大力鬼王。「吉盘茶」,这个 「茶」字,有的经文是吉盘「荼」。「若有鬼神侵其境界。我当使其碎如微 尘。」所以我们今天修学圆觉经,纵然不能圆满受持,也有无量的功德。功 德法是不可见闻的,功德法离见闻觉知。

「佛说此经已。一切菩萨天龙鬼神八部眷属及诸天王梵王等一切大众。闻佛 所说。皆大欢喜。信受奉行。」

师父:这个经到此地圆满,大家对圆觉经有什么心得没有?

彰师:最后这一段文,「善男子。假使有人纯以七宝积满三千大千世界以用布施。 不如有人闻此经名及一句义。」七宝是有为布施,有为有限量,此经义是无 为,无为有无量功德,所以这样不能相比。「善男子。假使有人教百千恒河 沙众生得阿罗汉果。不如有人宣说此经分别半偈。」阿罗汉虽然了脱生死, 可是此经分别半偈就是无上菩提,不能相比。

「善男子。若复有人闻此经名信心不惑。」这一段就是说,法不生及不灭, 见惑思惑无明惑不生,信实相法、无生法。「当知是人。非于一佛二佛种诸 福慧。如是乃至尽恒河沙一切佛所种诸善根。」师父常说海水一味,一滴等 于全海水的味,就是一佛二佛乃至等于恒河沙佛。 

师父:谁还有心得?

经师:普觉菩萨第十章,四病:作病、止病、任病、灭病。最后一段文说:「离四 病者。则知清净。作是观者名为正观。若他观者名为邪观。」当时大家探讨 这四种都是病,可是在憨山大师的注疏(卍续一六‧圆觉经直解卷六‧一三 四上‧一六)「圆照清净觉相。以圆觉妙性本不属于作止任灭。今离此四。 则自性圆明。本无欠缺。故云清净。然作止等四。皆属修行功用。今说为病 者。以在未悟门头。此四皆药。今就圆觉自性言之。本自天然。不假功用。 故说为病耳。」我对于憨山大师这段文有很深的感觉,虽然这四病是有为法 ,可是对于一个修行者,因为还没有达到究竟,所以它也是一种药,只是还 没有达到究竟而已。我们只要不落入有为法,八万四千法门当中,门门都可 修,门门都可证。可不可以请师父再说明这段文?

师父:谁还有什么意见?这四病是分别法,如果你分别一切法,没有病。如果分别 一切法作分别想,就是病;如果你分别一切法,不作分别想,就不是病了。 不是不叫你作止任灭,不可有心,有心就是作分别想。我说个笑话给大家听 ,以前有两个人去算命,拆字。他说:「先生你写一个字吧!」。他写了一 个「串」,他问:「你为什么写这个字?」他说:「我们考试。」他说:「 去吧!连中两榜。」另一个人说:「我也写个字。」他也写「串」,他问: 「你为什么写这个字?」「我也要去考试,中不中呢?」他说:「你不用去 了,你会生病,考试不成。」他说:「你这个先生怎么乱讲?前面那个人他 写『串』,你说他连中两榜;我也写『串』,你说我会生病。」他说:「欸 !他写那个『串』无心,所以连中两榜;你写这个『串』有心,串下面加个 心,不是患吗?一定要生病。」

你无心怎么会这个法呢?无住心契无相法,没有四病。有住心取有相法,你 作止任灭是四病,不作止任灭也是四病。谁对圆觉经还有什么心得?

所以法都是一样,六祖说于相离相,不是叫你在相以外取无相,不是叫你在 作止任灭以外求无作、无止、无任、无灭,不对!你要是求无作、无止、无 任、无灭,也是病啊!相是缘起,缘起无性,就没有相,无相随缘即有相。 法是这个样,一切法都是一样。你们穿的衣服,想一想,没有衣服,随缘就 变成衣服;虽然变成衣服,还是没有衣服,这个法称为缘起。

圆觉经我们修学到此地,有人提议我修学华严一乘十玄门,你们都欢喜不欢 喜啊?(答:欢喜啊!)不过我要休息一段时间,我很累。华严经十玄门很 好!华严经近乎阿弥陀经,一部华严经,四十、六十、八十都好,归入法界 品。入法界品,四十华严说的不可思议境界,它归结到普贤行愿品,普贤行 愿品归结到极乐世界。以前求那跋陀罗翻译四十华严,他是印度人,不会讲 中国话,皇帝叫他讲四十华严,他愁了!他说:「我不会讲中国话,讲了人 家不懂啊!」他就怎么了?礼忏、拜忏、念观世音菩萨,求观世音菩萨加被 。夜晚梦见有人提着一个人头来,拿了把宝剑,到了他房间,把他的头砍下 来了,把提着的人头安上去,他自己摸一摸,既不疼也不痒。第二天,讲华 严经的时候,中国话讲得哗啦哗啦的,这是不可思议,所以华严经有大功德 ,希望大家好好修学。

我们圆觉经到此圆满,谁还有什么意见?大家不要小瞧这个经,这个经有不 可思议功德。这里有圆觉经,你要是诵持的话,一切鬼神不敢靠近,处处有 护法善神。所以僧众在伽蓝,邪魔不敢侵犯;一出伽蓝,邪魔侵犯。你们注 意到就知道,绝对不假,这个不可思议。大家千万相信,我们这里菩萨很护 法的。

闻师:师父带我们修学圆觉经,我们知道,圆觉妙法很难用言语表达,虽然很难用 言语表达,可是尽虚空遍法界,不离圆觉妙心。圆觉妙心等同虚空,它本来 是无相,因为无相所以能随缘现一切相。师父常常开示,一心有两种妙用, 一是随缘,一是不变。师父也讲到,这一心就是阿弥陀佛,因为一心不变, 一心能随缘,这一心等同虚空,就是能竖穷三际;此一心能随缘,横遍十方 ,现一切相,竖穷三际。所以此一心就是我们所学的圆觉妙性,此心无相而 能无不相。现在我们之所以流落生死就是我们生心有住,住于差别之相,不 知道是一心所出的。从这点知道我们用功的地方,就是以无住心契无相法。

师父:我现在讲一个故事给大家听。十玄门是杜顺和尚所说,五教止观、十玄门都 是他说的,他没立华严宗,而是到了法藏才立的。杜顺和尚是谁啊?文殊师 利菩萨,怎么知道是文殊师利菩萨?大藏经有记载。杜顺住在终南山,他有 一个侍者,跟了他三十多年。有一天这个侍者心动了,他想到五台山朝拜文 殊师利菩萨。向他请假:「我要去拜文殊师利菩萨。」他说:「哎呀!这么 远,你不要去了。」他一定要去,杜顺和尚没办法,他说:「你去吧!你早 回来,我等你。」这个人沿着堤岸走,走了一个月,走到五台山,遇到一个 老人,这老人说:「欸!这个出家人你从那儿来呢?」他说:「我从终南山 来。」他问:「你来干什么?」「我来朝拜文殊师利菩萨。」这个老人说: 「文殊师利菩萨不在啊!」他问:「他到那里去了?」「他到终南山去了, 杜顺和尚就是文殊师利菩萨。」他说:「唉哟!那是我师父,我侍奉三十多 年了。」他说:「你侍奉三十多年,不知道就是了。你赶快回去,不要停留 !在今天天黑以前到家,才能见到他。」这个人听他的话,赶紧回头就走, 来的时候一个月,回去,一天就到了。到了城,他想天也黑了,一天也没吃 饭、喝水,先到居士熟人家吃点东西,喝点水再回去。到了这家,这家不在 ;到了那家,那家还是不在。跑来跑去,跑没多久,那时候要关城门了,天 亮以后才开──打五鼓以后开城门。唉哟!听到城门靠拢,关上门,出不去 了。这没办法,出不去不能回家,随便找个人家睡吧!隔天赶紧地赶回去, 回去一看,杜顺和尚坐化而去了。十玄门就是杜顺和尚说的,所以华严宗智 慧甚深。好!不多耽误大家时间了,我休息一段时间,我们再开始修学。

 

 


{返回 智谕法师 文集}
{返回网页版}
{返回首页}

上一篇:佛藏经描仿卷上
下一篇:大方广圆觉修多罗了义经修学记 普觉章
 大方广圆觉修多罗了义经修学记 威德自在章
 佛七讲话 第七集 第一期 第七天 改变个性对治妄想
 胜鬘师子吼一乘大方便方广经讲记
 性缘问题之申论 七、天台宗性具法门之商榷
 佛七讲话 第五集 第四期 第三天 净土法门直证实相直入法界
 大方广宝箧经蠡测 卷下
 大乘遍照光明藏无字法门经讲记
 大佛顶如来密因修证了义诸菩萨万行首楞严经拾遗卷第三
 文殊师利所说摩诃般若波罗蜜经释要
 妙法莲华经讲记 卷五
全文 标题
 
【佛教文章随机阅读】
 静坐与喜悦之路 出离烦恼[栏目:护法法师]
 净土宗师 五祖少康大师[栏目:圆慈法师]
 请入普贤愿海(二)[栏目:益西彭措堪布]
 慈悲真诚 善愿得满[栏目:体慧法师]
 你是佛教徒吗? 六、生天与享福[栏目:法鼓山智慧随身书·学佛入门]
 忏悔的理论与方法 序言[栏目:台湾屏东·慧广法师]
 3.成唐的故事 Cheng Tang And The Net[栏目:放生故事 The Story About Free Captive Animals]
 净土大经科注 第五七0集[栏目:净土大经科注讲记·净空法师]
 《戒律学原理》摭言[栏目:南怀瑾居士]
 《赵州禅师语录》壁观卷中(201-220)[栏目:冯学成居士]


{返回首页}

△TOP

- 手机版 -
[无量香光·显密文库·佛教文集]
教育、非赢利、公益性的佛教文化传播
白玛若拙佛教文化传播工作室制作
www.goodweb.net.cn Copyrights reserved
(2003-2015)
站长信箱:yjp990@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