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量香光 · 显密文库 · 手机站]
fowap.goodweb.net.cn
{返回首页}


大方等如来藏经探源
 
{返回 智谕法师 文集}
{返回网页版}
点击:4632

大方等如来藏经探源

目录
前言
释经题
释经文


前言


七年多以前,曾经讲过这部大方等如来藏经。当时选讲这部经的着眼点,只是喜图这部经不太长,讲起来费时不太久。同时全经只是九个譬喻,文义明显。讲者不费力,听者容易懂。说来惭愧,当时只是存着一种取巧心,选讲这部经。


事后发觉事实并不如此,这部经的义理甚深。世尊以大悲心方便宣说而已。于是警觉于心,再不敢轻率从事,此经一讲而止。


最近重新披阅,感觉此经义理虽深,然是修行人之宝典。因为修行人虽然法门无量,总而言之不外要除烦恼圆显如来藏。此经若能流传于世,将大有助于众生。于是不揣劣智,走笔作解。


大方等如来藏经探源

东晋天竺三藏佛陀跋跎罗译

释智谕撰

释经题

【大方等】

大方等亦曰大方广,为大乘经之通称。于十二部经中,方等为大乘。此经为方等中最上,故曰大方等。

理正曰方,平等曰等。平等者,如如义,无碍义,无差别义,法界义。教出第一义曰方,教出世俗义曰等。

【如来藏】

如来藏其义甚深,在众生则曰佛性,在诸佛则曰法身。众生修道,不外除诸障碍,显其佛性。一旦佛性圆显。便名成佛。

佛性论谓如来藏之「藏」,有三种义,一、所摄义,二、隐覆义,三、能摄义。

所摄义,是约自性佛性而言。谓一切众生,皆被如如境所摄。如如境又曰如如理。如如理者,诸法不二义,一真法界义。一切众生,皆悉无二,皆入一真法界。此即所谓如来藏众生者是。若能如此悟者,即入无生法忍。

隐覆义,谓如来性被烦恼所隐覆,众生虽具而不见。当此之时,仅名佛性,不名为佛。以为烦恼隐覆故,即名众生藏如来。

能摄义,谓果地一切过恒沙功德,住应得性时,被如来藏摄之无余。

如来藏即是法身,法身即是如来藏。法身在缠,便名如来藏,此时即名佛性。如来藏出缠,即名法身,此时谓之为佛。易言之,法身隐时,名如来藏。如来藏显时,转名法身。

其实佛性法身,湛然常住,无显无隐。只是众生不见,谓之为隐而已。故若显若隐,皆不思议也。

【经】 

梵语修多罗,译为契经,简称曰经。契经者,契理契机也。上契佛理,下契众生根机。修多罗正译为綖,有贯穿义,谓以理贯文,教理相应也。

【东晋天竺三藏佛陀跋陀罗译】

东晋是我国朝代名。我国古称印度为天竺。三藏者,经、律、论也。通达经律论的法师,称三藏法师。今称三藏者,系三藏法师之略称。佛陀跋陀罗,是译经之人。

佛陀跋陀罗译曰觉贤。本来姓释,是迦毗罗卫国人,为甘露饭王之后裔。

祖父达摩提婆,此云法天。商旅于北天竺,因而定居。父达摩修耶利,此云法日。

佛陀跋陀罗,三岁丧父,五岁丧母,于是出家为沙弥。

受具后修业精进,博学群经,以禅律驰名。

与同学僧伽达多共游罽宾。伽达多于密室闭户坐禅,见佛陀跋陀罗忽然而至。 伽达多惊问从何所来。答云,顷至兜率礼弥勒而来也。言讫而隐。

后伽达多屡见神变,乃敬心祈问。始知佛陀跋陀罗得不来果。

后来中国,附舶循海而行。经一海岛,佛陀跋陀罗指一山下曰,可止于此!舶主不肯。船行二百余里,忽遇逆风,吹船还至岛下。众人方悟其神异。

后遇便风,众船齐发。唯佛陀跋陀罗曰不可,舶主乃止。先发诸船,一时遇难覆没。

于暗夜中,佛陀跋陀罗忽令众船俱发。众船无有从者。佛陀跋陀罗自起收缆,一舶独发。不多时盗贼忽至,留者悉被抄害。

至中国后,至长安与罗什游,罗什大悦。后语弟子云,本乡有五船俱发,前来中国。弟子传告外人,以致颇受人讥。后果有天竺五舶来,证其所言不虚。

佛陀跋陀罗曾至庐山,会慧远大师。止于庐山岁许。后于元嘉六岁入寂。世寿七十一。略述其事如是。详见梁高僧传。

佛陀跋陀罗于东晋安帝世,译经一十五部,计一百一十五卷。此大方等如来藏经一卷,系元熙二年于道场寺译出。



 释经文

【如是我闻。一时佛在王舍城耆阇崛山中。宝月讲堂栴檀重阁。成佛十年

与大比丘众百千人俱。菩萨摩诃萨六十恒河沙。】

此是证信序。佛取灭时,阿难以四事问佛。四事略谓,佛住世时,我等依佛而住,佛灭后我等依何而住?佛答依四念处而住。又问,佛在世以佛为师,佛灭后以何为师?佛答以戒为师。又问佛在世,恶性比丘,有佛对治,佛灭后云何对治?佛答梵坛对治。其中一项便是,佛灭后结集经时,开始应云何记载?佛答开端应记载「如是我闻,一时,佛,在某处,与某些大众宣说此经。」

此中有六种因缘成就证信序,故名六成就。一、如是为信成就。二、我闻为闻成就。三、一时为时成就。四、佛为主成就。五、在王舍城耆阇崛山为处成就。六、与大比丘众百千人俱,菩萨摩诃萨六十恒河沙为众成就。以此六种成就,可证此经为佛所说,真实不虚。

王舍城,在中印度摩竭陀国,国王为频婆娑罗。频婆娑罗王原居上茅城,因患火故迁来于此,因名王舍城。有云此城往昔由千王共居,故名王舍。佛于此说法度生甚久。王舍城周围有五座山,第一座便是耆阇崛山,即灵鹫山。

佛于山中宝月讲堂栴檀重阁,时成佛已十年。与大比丘众百千人俱。

出家受具足戒之男众曰比丘,女众曰比丘尼。梵语比丘,一名而有三义,故多义不翻。三义者,一、破恶,比丘破身口七支恶。七支恶者,身有杀盗淫,口有妄语恶口绮语两舌。二、怖魔,比丘修道,损魔眷属,致魔惊怖。三、乞士,士者清雅之士。言比丘清净自活,不生我慢不染世欲。上乞法以资慧命,下乞食以养色身。令众生舍悭行施,作众生良佑福田。是故有人译比丘为「除馑」者。谓比丘乞食,令众生行施修福,不受饥馑之报也。

大比丘之大,有三义,即大多胜。大者,言此等比丘,于小乘有学人中,极尊极高。多者,言此等比丘,博通内外经典,广学多闻。胜者,言此等比丘,知见真 正,胜过九十六种外道。故曰大比丘。众者,僧也。即大比丘僧百千人在一起。

菩提萨陲简称菩萨。菩提译为觉,萨陲译为有情。故菩萨者,觉有情也。言此等有情,既已自觉,复能觉悟其它有情。亦曰大道心众生。其含义则为上求佛智,下化众生。因为大道心者,有上求佛智意,众生者,有下化之意。上求曰智,下化曰悲。故又有悲智双运之意。

摩诃萨译为大,菩萨摩诃萨即大菩萨也。

恒河亦名殑伽河,两岸多沙。世尊每以恒河沙形容数目之多。因为恒河之沙,为僧众日常所见故。如是大菩萨,有六十恒沙之众。

【皆悉成就大精进力。已曾供养百千亿那由他诸佛。皆悉能转不退*轮。

若有众生闻其名者。于无上道终不退转。】

皆悉成就大精进力。大精进力者,勇猛精进于无上菩提,无有退转也。此等菩萨,皆得成就。如是说来,论位应在十地。

已曾供养百千亿那由他诸佛。

那由他译曰亿,有曰十万,有曰百万,有曰千万。古来说法不一。供养如是等诸佛,说明如是等菩萨,善根深厚。

皆悉能转不退*轮。

「转」者,自己已经证得,复能转化他人也。「不退」者,此有二义,一、得而无失曰不退。二、无生寂灭,已证究竟曰不退。「法」者,无生正观为之轨则也 。「轮」者,无累不摧,无过不尽也。

若依法华论,转不退*轮者,即是佛也。不过十地菩萨既受佛位,当知亦能转不退*轮也。

若有众生闻其名者,于无上道终不退转。

是等菩萨功德不可思议,众生闻其名号,便能不退转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以下列出菩萨名号。

【其名曰法慧菩萨。师子慧菩萨。金刚慧菩萨。调慧菩萨。妙慧菩萨。月

光菩萨。宝月菩萨。满月菩萨。勇猛菩萨。无量勇菩萨。无边勇菩萨。

超三界菩萨。观世音菩萨。大势至菩萨。香象菩萨。香上菩萨。香上首

菩萨。首藏菩萨。日藏菩萨。幢相菩萨。大幢相菩萨。离垢幢菩萨。无

边光菩萨。放光菩萨。离垢光菩萨。喜王菩萨。常喜菩萨。宝手菩萨。

虚空藏菩萨。离憍慢菩萨。须弥山菩萨。光德王菩萨。总持自在王菩萨

。总持菩萨。灭众病菩萨。疗一切众生病菩萨。欢喜念菩萨。餍意菩萨

。常餍菩萨。普照菩萨。月明菩萨。宝慧菩萨。转女身菩萨。大雷音菩

萨。导师菩萨。不虚见菩萨。一切法自在菩萨。弥勒菩萨。文殊师利菩

萨。如是等六十恒河沙菩萨摩诃萨。从无量佛剎。与无央数天龙夜叉干

闼婆阿修罗迦楼罗紧那罗摩罗伽俱。悉皆来集尊重供养。】

略出四十九位菩萨名,以为六十恒河沙菩萨上首。此等菩萨,有从他方世界来 者,故曰从无量佛剎而来。无量佛剎者,即无量佛国土也。

余列八部鬼神。佛度一切众生,慈育万有,故八部鬼神预会左右。

天。有欲界天与色界天。以大梵天及帝释天主为首。

龙。龙为神灵之物,能护持佛法。

夜叉。有三种,一者在地,二者在虚空,三者在天。地行夜叉不能飞行,在虚空及在天二种夜叉,皆能飞行。夜叉译为暴恶鬼。

干闼婆。译为香阴,所谓阴者,阴身也。不啖酒肉,唯啖香资阴。是帝释天主的乐神,在须弥山南金刚窟住。

阿修罗。译为无端,男丑女美。又名非天,此神果报最胜,其福似天,而无天德,故曰非天。

迦楼罗。即金翅鸟神。两翅舒张,相去三百三十六万里。以龙为食。

紧那罗。此神似人而头有角,亦帝释天主之乐神。

摩罗伽。译为大腹行,为大蟒神。罗什大师云,即地龙也。

如是等众,悉来集会,尊重供养释迦牟尼佛。

【尔时世尊于栴檀重阁。正坐三昧而现神变。有千叶莲华大如车轮。其数

无量色香具足而未开敷。一切花内皆有化佛。上升虚空弥覆世界犹如宝

帐。一一莲花放无量光。一切莲花同时舒荣。佛神力故须臾之间皆悉萎

变。其诸花内一切化佛结加趺坐。各放无数百千光明。于时此剎庄严殊

特。一切大众欢喜踊跃。怪未曾有咸有疑念。今何因缘无数妙花忽然毁

变。萎黑臭秽甚可恶餍。】

此经以九喻说明如来藏,此是第一萎花喻。佛以神变现瑞,发起宣说此经之因由。

据大智度论云,莲有三种,人间莲华,十数叶。天上莲华,具有百叶。菩萨莲华,乃千叶宝莲。

须臾之间,是很短的时间,不及一小时之久。今一日一夜,有二十四小时。若以须臾计,一日一夜有三十须臾。

萎华表尘劳烦恼,华中化佛表如来藏。佛欲令众生,除灭烦恼,显现佛性,故 示现除去萎华,即得见性成佛。

于此可知,佛教众生修证无上菩提,只是欲令众生除灭烦恼,并无一法可得。若得烦恼灭尽,即是无上菩提也。

是故慧海禅师初参马祖。祖问,来须何事?曰来求佛法。祖曰,我这里一物也无,求甚么佛法?自家宝藏不顾,拋家散走作么?

是知不见一切法,即见般若波罗蜜。不住一切法,即住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放下一切知见,便能开佛知见。然而今人学佛,多是背道而驰。今人学佛,多是只求增长知见。认为懂得资料多,知见广便是佛法。不晓得知见立知皆无明本,懂得知见愈多,埋葬自己的佛性亦愈深。无边佛法,何须外求?自家性中本来具足也。

如何方能使自己的佛性显现?简而言之,只是除烦恼而已。

若能除灭五欲,佛性便得渐显。若能除灭五盖,佛性便得渐显。若能除灭十不善,佛性便得渐显。若能除灭二障,佛性便显现。一旦除到心中无一物,即证无分别智。证得无分别智,便能分别一切。无分别智曰正,能分别一切曰遍知。简单说即是成佛。

或者有人会问,既无分别,焉能分别一切?君不见能鉴明镜,镜中无一物,方能照一切物。又如池水,净无纤尘,方能照物无碍。如果尘土混浊,焉能照物?

故知欲显如来藏者,只须清净自心也。只求知见之徒,只益戏论,不入佛法。 以下八个譬喻,同是说明此番道理。

【尔时世尊。知诸菩萨大众所疑。告金刚慧。善男子。于佛法中诸有所疑

恣汝所问。时金刚慧菩萨知诸大众咸有疑念。而白佛言。世尊。以何因

缘。无数莲花中皆有化佛。上升虚空弥覆世界。须臾之间皆悉萎变。一

切化佛各放无数百千光明。众会悉见合掌恭敬。尔时金刚慧菩萨。以偈

颂曰

我昔未曾 神变若今日 见佛百千亿 坐彼莲花藏

各放无数光 弥覆一切剎 离垢诸导师 庄严诸世界

莲花忽萎变 莫不生恶餍 今以何因缘 而现此神化

我恒沙佛 及无量神变 未曾见如今 愿为分别说】

尔时世尊,知诸菩萨大众所疑,告金刚慧,善男子!于佛法中,诸有所疑,恣汝所问。

佛说法须待因缘和合,弟子有问,佛始作答。如是方能应理应机。所谓法无高下,对机者妙。以如是故,欲说妙法,先行征问。

时金刚慧菩萨,知诸大众咸有疑念,而白佛言……

金刚慧菩萨,非是自己不知,而是代大众发问。故曰知诸大众咸有疑念。

尔时金刚慧菩萨,以偈颂曰:

我昔未曾睹,神变若今日,见佛百千亿,坐彼莲华藏。

前半偈赞佛神变希有,暗示预知佛将说大乘法也。见佛百千亿,系化佛也。坐彼莲华藏,言被莲华所含藏。

各放无数光,弥覆一切剎,离垢诸导师,庄严诸世界。 

准上文「于时此剎庄严殊特」,可知一切剎者,指释迦牟尼佛国土。一尊佛之国土,为三千大千世界。一座须弥山为中心,成一小世界。一千小世界,为一小千世界。一千小千世界,为一中千世界。一千中千世界,为一大千世界。以历小千、中千、大千,故曰三千大千世界。所以经文说庄严诸世界。离垢诸导师,即言百千亿化佛也。

莲华忽萎变,莫不生恶餍,今以何因缘,而现此神化。

以所见事请问于佛。餍同厌。谓大众莫不生厌恶心也。

我睹恒沙佛,及无量神变,未曾见如今,愿为分别说。

此段文义明显,勿须赘解。

【尔时世尊。告金刚慧及诸菩萨言。善男子。有大方等经名如来藏。将欲

演说故现斯瑞。汝等谛听善思念之。咸言善哉愿乐欲闻。】

尔时世尊告金刚慧及诸菩萨言,佛欲说大方等如来藏经,故现此瑞。金刚慧及诸菩萨,闻佛是言,咸称善哉!愿乐欲闻。

汝等谛听,善思念之。谛听者,领解也。故有人说谛听是闻慧。善思念是熏识 ,故有人说是思慧。

【佛言善男子。如佛所化无数莲花忽然萎变。无量化佛在莲花内。相好庄

严结加趺坐。放大光明众希有靡不恭敬。如是善男子。我以佛眼观一

切众生。贪欲恚痴诸烦恼中。有如来智如来眼如来身。结加趺坐俨然不

动。善男子。一切众生。虽在诸趣烦恼身中。有如来藏常无染污。德相

备足如我无异。】

佛言善男子!如佛所化无数莲华忽然萎变,无量化佛在莲华内……

这是说明,佛现如是神变,欲借喻明法。

结加(亦作跏)趺坐,系诸佛之坐法。此有二种,一曰吉祥坐,二曰降魔坐。佛在菩提树下成等正觉即结吉祥坐。

先说譬喻以后,然后以法合譬。如是善男子!我以佛眼观一切众生,贪欲恚痴诸烦恼中,有如来智如来眼如来身,结加趺坐俨然不动。

佛圆具五眼,谓之佛眼。五眼者,肉眼、天眼、慧眼、法眼、佛眼。肉天二眼,系人天所具。慧眼系二乘所具,法眼菩萨所具。佛具肉眼天眼,人天所见,佛悉能见。佛具慧眼法眼,三乘所见,佛悉能见。佛且独具佛眼,佛之所见,五乘不见。此即佛圆具五眼也。

我以佛眼观一切众生者,谓汝等不见,唯我以佛眼观一切众生皆具佛性也。

贪恚痴诸烦恼,若总说便是无明。如来智者,谓佛知也。如来眼者,谓佛见也 。如来身者,谓佛法身也。结加趺坐俨然不动者,谓佛报化身也。此即是说,于众生无明烦恼当中,有佛知见,有佛三身,皆悉具足。

如来如单讲,是佛法身,梵语多陀阿伽度。谓佛乘如实道而来,故名如来。凡夫不如而来,二乘如而不来,唯佛世尊,亦如亦来,异于凡夫二乘,故名如来。

于佛十号,经中往往特表前三号,即如来应供正遍知。如来已如上释,应供梵语阿罗诃,亦译曰无所着。谓如来断尽一切烦恼,三业清净,无染无着。应受九界圣凡、一切众生供养,故曰应供。正遍知梵语三藐三佛陀,亦译为等正觉。谓佛以一切法平等,一切法清净,开觉一切众生,令得无上道。正遍知者,谓佛以无颠倒智,知一切众生颠倒也。

一般说来,如来即法身,应供即报身,正遍知即化身。亦可说,此三号即名三德三谛。如来者,即法身德,中谛也。应供者,即解脱德,俗谛也。正遍知者,即般若德,真谛也。

善男子!一切众生,虽在诸趣烦恼身中,有如来藏常无染污,德相具备,如我无异。此说明众生藏如来,法身流转六道。

诸趣者,生死六道也。身有二种,一、曰烦恼身,亦曰业报身。二、曰法身,无烦恼业之系缚。

大方等无想经云,烦恼身有六道生死,法身则无生死。而如来藏者,即法身也。

由烦恼而造业,由业而受身,由身而受诸苦。此即惑、业、苦,构成十二轮转。

然佛以佛眼观见,众生于六道轮转烦恼身中,有如来法身常住无染,具足如来智慧德相。犹于萎华之中,皆有化佛,结加趺坐,放无数光明。

【又善男子。譬如天眼之人。观未敷花见诸花内有如来身结加趺坐。除去

萎花便得显现。】

天眼能见细色,不被远近明暗山石等所障。故观未敷之花,内有如来身结加趺坐。凡夫肉眼,仅见粗色,稍有隔碍,则不能见。

除去萎花,便得显现。

此是譬喻说,譬如除去烦恼,便现佛性。佛性圆现,便究竟佛道。

由此可知,学人修道,只在放下,无有一法可得。放下不忠即名忠,别无忠可得。放下不孝即名孝,别无孝可得。放下烦恼即名菩提,别无菩提可得。放下生死,即名涅槃,别无涅槃可得。

众生落入生死,不得成佛。便是因为无量劫来,虚妄取相,横生烦恼造诸业障。障碍太深,障于佛性,不得圆现。本来是佛,却反落入生死六道。

为今之计,只须清净身心不取于相。因为一切法性空无相,取相生想,皆是妄想。以妄想故,起贪恚痴。以三毒故,造十恶业。恶业因缘,落入六道生死。

我们既知病源,便应精进对治。对治之法,便是值遇利衰毁誉称讥苦乐时,心 莫取于相。不取于相,则心清净。心若清净,便不起烦恼。不起烦恼,自然不造恶业。离诸烦恼业,是名解脱。是即名无上佛道也。

痴人学佛,不知修道,只知取着言语相文字相心缘相。如人本欲灭火,却反以油助,实可怜悯。不知执相而求佛法,适与佛法大相径庭也。

【如是善男子。佛见众生如来藏已。欲令开敷为说经法。除灭烦恼显现佛

性。善男子。诸佛法尔。若佛出世若不出世。一切众生如来之藏常住不

变。但彼众生烦恼覆故。如来出世广为说法。除灭尘劳净一切智。】

如是善男子!佛见众生如来藏已,欲令开敷为说经法,除灭烦恼,显现佛性。

如来以佛眼见众生如来藏已,为怜愍故,欲令众生开其迷闷,故为说法而示觉路。为了除灭其烦恼,显现其佛性。

善男子!诸佛法尔,若佛出世,若不出世,一切众生如来之藏常住不变。

法尔如是也。法尔云何?经云有佛无佛,性相常住也。佛出现于世,如来藏不增。佛不出世,如来藏不减。易言之,众生成佛,如来藏不增。众生未成佛,如来藏不减。此法增不得一毫,减不得一毫。增一毫则重,减一毫则轻。此之谓妙湛总持不动尊也。

但彼众生烦恼覆故。如来出世广为说法,除灭尘劳,净一切智。

如此天真佛,被众生烦恼所覆障,令众生不见。欲令众生成佛,只须除其烦恼,别无他法。

故如来出现于世,广为说法,皆是为令众生除灭尘劳,净一切智而已。

是知如来出现于世,无法可说,无法可与。只是欲令众生除灭尘劳,净一切智而已。是故于无言说法,而以言语说。虽以言语说,而实无所说。此所谓只为怜愍众生故,建水月道场,兴如幻佛事。

何为尘劳?众生虚妄攀缘六尘,以攀缘六尘故,生一切过患,落入六道生死疲劳,故名尘劳。

净一切智,此非二乘一切智,乃佛一切智。佛具总相智,曰一切智。佛具别相智,曰一切种智。一切智亦名实智,一切种智亦名权智。如是分别,只是随顺世谛 说,于第一义谛,无如是分别。

【善男子。若有菩萨信乐此法。专心修学便得解脱。成等正觉普为世间施

作佛事。尔时世尊以偈颂曰

譬如萎变花 其花未开敷 天眼者观见 如来身无染

除去萎花已 见无碍导师 为断烦恼故 最胜出世间

佛观众生类 悉有如来藏 无量烦恼覆 犹如秽花缠

我为诸众生 除灭烦恼故 普为说正法 令速成佛道

我已佛眼见 一切众生身 佛藏安隐住 说法令开现】

善男子!若有菩萨信乐此法,专心修学,便得解脱,成等正觉,普为世间施作 佛事。

若有菩萨信乐何法?信乐除灭尘劳烦恼净一切智也。若菩萨专心修学此法,便得解脱。是知实无解脱可得,若能除去烦恼系缚,便名解脱也。

成等正觉,普为世间施作佛事。

成等正觉者自利也,施作佛事者利他也。凡弘法利生,皆为佛事。

尔时世尊即说偈颂。此为重颂,以简要文字,再将以上长行中意义,重述一遍。一者重提大要,令大众注意,二者令迟到之人,亦得听闻胜法。

第一颂重述神变,明如来藏虽入烦恼而不染。

第二颂中,除去萎花已,见无碍导师。是说除去烦恼,令佛性圆现,便名见佛 。众生多求见身外佛,不知自身实相,即天真佛也。故维摩经云,观身自相,观佛亦然。云何见天真佛?除去烦恼,令佛性圆显,即见天真佛。

第二颂下半颂,即说明佛出现于世,不为别事,只为令众生断诸烦恼。一切众生烦恼断尽,即便成佛,如世尊无异。这便是佛为一大事因缘出现于世。一大事因缘者,即度一切众生皆成佛也。世尊以何法度一切众生皆成佛?令众生断烦恼而已。故曰为断烦恼故,最胜出世间。最胜即是称叹于佛。

佛观众生类一颂,文显易明。

我为诸众生,除灭烦恼故,普为说正法,令速成佛道。

是知佛说法四十九年,不为别事,只为令众生除灭烦恼。众生若能除灭烦恼, 便可速成佛道。换句话说,无上菩提无他,无烦恼而已。无烦恼则破尽无明,无明断尽即是菩提。

我已佛眼见,应为我以佛眼见。一切众生身,佛藏安隐住,佛藏即如来藏也。一切众生烦恼身中,皆有如来藏也。

说法令开现。佛为众生说法,不过欲令众生本具之如来藏开现耳。

【复次善男子。譬如淳蜜在岩树中。无数群蜂围绕守护。时有一人巧智方

便。先除彼蜂乃取其蜜。随意食用惠及远近。】

第二岩蜜喻。淳蜜喻如来藏,岩树喻众生烦恼身,群蜂喻八万四千烦恼,巧智 方便人喻佛,随意食用惠及远近,喻自利利他。

【如是善男子。一切众生有如来藏。如彼淳蜜在于岩树。为诸烦恼之所覆

蔽。亦如彼蜜群蜂守护。我以佛眼如实观之。以善方便随应说法。灭除

烦恼开佛知见。普为世间施作佛事。】

如是善男子!一切众生有如来藏,如彼淳蜜在于岩树,为诸烦恼之所覆蔽。亦如彼蜜群蜂守护。

此是举喻以明法。众生本具如来藏,为烦恼所覆,不能得见。

吾人欲显佛性,必须灭诸烦恼,除其覆障。除灭其障,名为修道。显现佛性,假名得道。其实得而无得,无得为得。何以故?以佛性本具故。故除妄谓之修,见 性谓之证。其实于第一义中,无修亦无证。因为妄本空,有何可修?真本具,有何可证?不过随顺世俗谛,说修说证罢了。

我们二六时中,六识出于六根门头,于六尘中莫生贪染,便是显现佛性。

凡夫处世,无杀盗淫,便是显己佛性。口无四过,便是显己佛性。意不起贪瞋痴,便是显己佛性。待人接物,不计较人我是非,忍得让得,便是显己佛性。

相反地如果心起一念之贪,便是埋葬自己的佛性。乃至计较人我是非,便是埋葬自己的佛性。如果明白这种道理,便知云何修道了。道岂远乎,尽在二六时中根尘之内。

所以佛说,我以佛眼如实观之,以善方便随应说法。灭除烦恼,开佛知见,普为世间,施作佛事。

善方便者,善巧方便也。法无有相,佛以相显示众生。法无言语,佛以言语说与众生听闻,令其信解。无三乘人,佛说三乘人。无三乘法,佛说三乘法。无佛无众生,佛度一切众生皆成佛。如是等等,皆佛之大善巧方便也。

随应说法。随顺众生之根、性、欲,适时应机说法,令其开解。

灭除烦恼,开佛知见。

云何佛知?佛知者无知,无知故无不知。佛见者无见,无见故无不见。如海印清净,万象森罗。大圆镜中,纤毫明鉴。

凡夫则不然,处处生于知见。有所知则有所不知,有所见则有所不见。于是分别心生,烦恼乃起。

普为世间施作佛事者,普化十方也。

【尔时世尊以偈颂曰

譬如岩树蜜 无量蜂围绕 巧方便取者 先除彼群蜂

众生如来藏 犹如岩树蜜 结使尘劳缠 如群蜂守护

我为诸众生 方便说正法 灭除烦恼蜂 开发如来藏

具足无碍辩 演说甘露法 普令成正觉 大悲济群生】

尔时佛以偈重颂之。重颂之意,与长行文同,不另作解释。

【复次善男子。譬如粳粮未离皮。贫愚轻贱谓为可弃。除荡既精常为御

用。如是善男子。我以佛眼观诸众生。烦恼糠覆蔽如来无量知见。故

以方便如应说法。令除烦恼净一切智。于诸世间为最正觉。】

此是第三粳粮喻。不黏之米曰粳米。者糠也,亦作。粳粮喻如来藏,皮喻烦恼。

复次善男子!譬如粳粮未离皮,贫愚轻贱,以为可弃,除荡既精,常为御用。

先举喻说明。譬如食米未精,未去糠。贫人愚痴,轻贱视之,以为是可弃之物。一旦除去糠,常为王者所用也。

譬如如来藏在众生烦恼身中,随六道轮。众生皆曰弃绝烦恼而得菩提,弃绝五阴身而得法身,弃绝六道而得净土。却不知烦恼无性即名菩提,五阴皆空即名法身,六道无相即名常寂光土。

一切分别,皆是无明。无明不破,则见染见净。无明若破,方知染净俱不可得。即此不可得,便是菩提涅槃法身净土。故第一义中,无一法可得。菩萨修道,唯有净除无明糠而已。

愚痴之人,以有所得心,取着于佛法。诚水中捞月,日下捉影也。

故佛言,我以佛眼观诸众生,烦恼糠覆蔽如来无量知见。故以方便如应说法,令除烦恼净一切智。于诸世间,为最正觉。

佛无所不知无所不见,故曰如来无量知见。如来知见,被无明烦恼覆蔽,故不得显现。所以佛令菩萨除烦恼破无明,过尽德圆,自然成就无上道。

【尔时世尊。以偈颂曰

譬一切粳粮 皮未除荡 贫者犹贱之 谓为可弃物

外虽似无用 内实不毁坏 除去皮已 乃为王者膳

我见众生类 烦恼隐佛藏 为说除灭法 令得一切智

如我如来性 众生亦复然 开化令清净 速成无上道】

前二颂重明譬喻。后二颂明如来如法度众生也。

【复次善男子。譬如真金堕不净处。隐没不现经历年载。真金不坏而莫能

知。有天眼者语众人言。此不净中有真金宝。汝等出之随意受用。如是

善男子。不净处者无量烦恼是。真金宝者如来藏是。有天眼者谓如来是

。是故如来广为说法。令诸众生除灭烦恼。悉成正觉施作佛事。】

此是第四真金喻。真金喻如来藏,不净处喻无量烦恼。

复次善男子!譬如真金堕不净处,隐没不现。经历年载,真金不坏,而莫能知。

如来藏隐没于众生烦恼中,虽经无量劫,而如来藏性不坏不杂。何以故?如来藏性,即是毕竟空性,毕竟空故,不坏不杂。如来藏性,即是法界性,法界性故, 不坏不杂。如来藏性,即是不生不灭性,不生不灭故,不坏不杂。如来藏性,即是平等性,平等性故,不坏不杂。如来藏性,即是如如性,如如故,不坏不杂。如来藏性,即是清净性,清净故,不坏不杂。如来藏性,即是无相性,无相故,不坏不杂。如来藏性,即是常住性,常住故,不坏不杂。

所以譬如真金堕不净处,虽经年载,而真金不坏。虽然如来藏历久常新,但愚痴凡夫,被烦恼覆故,不能得见。

有天眼者,语众人言,此不净中,有真金宝,汝等出之,随意受用。

此喻佛如应说法也。佛以佛眼观见众生皆具如来智慧德相,于是如应为说妙法。教令开解,自见佛性。犹如语众人言,不净中有真金宝,汝等出之,可随意受用。

如是善男子!不净处者,无量烦恼是。真金宝者,如来藏是。有天眼者,谓如来是。

此是喻法双明。仍是教示众生,修学佛道,唯在除其烦恼,非是执取名相。除烦恼则具实德,执取名相皆世智辩聪也。

是故如来广为说法,令诸众生除灭烦恼,悉成正觉,施作佛事。

如来说法,只在令众生除灭烦恼。烦恼除尽,便可成正觉,度众生也。

【尔时世尊以偈颂曰

如金在不净 隐没莫能见 天眼者乃见 即以告众人

汝等若出之 洗涤令清净 随意而受用 亲属悉蒙庆

善逝眼如是 观诸众生类 烦恼淤泥中 如来性不坏

随应而说法 令办一切事 佛性烦恼覆 速除令清净】

佛以偈颂,重明其意。

【复次善男子。譬如贫家有珍宝藏。宝不能言我在于此。既不自知又无语

者。不能开发此珍宝藏。一切众生亦复如是。如来知见力无所畏。大法

宝藏在其身内。不闻不知耽惑五欲。轮转生死受苦无量。是故诸佛出兴

于世。为开身内如来法藏。彼即信受净一切智。普为众生开如来藏。无

碍辩才为大施主。如是善男子。我以佛眼观诸众生有如来藏。故为诸菩

萨而说此法。】

复次善男子!譬如贫家有珍宝藏。此是第五珍宝藏喻。珍宝藏犹如来藏,众生不见也。法华经有贫子衣底珠喻,与此相同。

宝不能言我在于此,既不自知,又无语者,不能开发此珍宝藏。

此喻如来藏不能自明,须待善知识因缘方能显现。如果如来藏能自明,则众生将自然成佛,不如道理。

所以众生虽具佛性,不得名佛。何以故?以无修治功德故。须待修行功德圆满 ,福慧两足,方得成佛。

大智度论云,如人热渴思饮,虽见井底有水清澈,但不借绳罐方便,不能取出受用。

如来藏亦复如是,若无如来说法,虽具聪明,不能得知。以不知故,不知修行。不修行故,不能亲证受用。

一切众生,亦复如是。如来知见,力无所畏,大法宝藏在其身内,不闻不知。耽惑五欲,轮转生死,受苦无量。

力者十力也。佛具十种智力。一、知是处非处智力。二、知三世业报智力。三、知诸禅解脱三昧智力。四、知诸根胜劣智力。五、知种种解智力。六、知种种界智力。七、知一切至所道智力。八、知天眼无碍智力。九、知宿命无漏智力。十、知永断习气智力。

由佛具十种智力,明了决定,于大众中师子吼无所畏,故具四种无所畏。一、一切智无所畏。二、漏尽无所畏。三、说障道无所畏。四、说尽苦道无所畏。此为如来之十力四无所畏。

一切众生愚惑,如是大法宝藏在其身内,却不闻不知。反而耽着于五欲,轮转生死,受苦无量。

五欲者,约心染境,则眼贪色,耳贪声,鼻贪香,舌贪味,身贪触名五欲。约境起心,则色起眼欲,声起耳欲,香起鼻欲,味起舌欲,触起身欲,谓之五欲。另外财、色、名、食、睡,能起人欲,亦名五欲。

众生不见佛性,耽惑五欲,以致轮转生死。

是故诸佛出兴于世,为开身内如来法藏,无碍辩才,为大施主。

如来出兴于世,不为别事,只为开现众生身内如来法藏。

四无碍辩,亦名四无碍智。一、义无碍,二、法无碍,三、辞无碍,四、乐说无碍。四无碍辩,系度化众生之智,故曰为大施主。大施主者,佛也。佛为一切众生,行大法施,故名大施主。

如是善男子!我以佛眼观诸众生有如来藏,故为诸菩萨而说诸法。

为令显如来藏故,为众生说法。

【尔时世尊以偈颂曰 

譬如贫人家 内有珍宝藏 主既不知见 宝又不能言

穷年抱愚冥 无有示语者 有宝而不知 故常致贫苦

佛眼观众生 虽流转五道 大宝在身内 常在不变易

如是观察已 而为众生说 令得智宝藏 大富兼广利

若信我所说 一切有宝藏 信勤方便行 疾成无上道】

有宝而不知,故常致贫苦。

所谓贫苦者,无有法财,流落六道,孤露无依,谓之贫苦。其所以致贫穷者,皆因不识自家宝藏也。

如是观察已,而为众生说,令得智宝藏,大富兼广利。谓佛如实知如实见,为众生如实说,令彼开佛知见。大富兼广利者,自利利人也。

最后一偈谓,若信我所说法,一切众生皆有佛性。并且精勤方便修行,可以速成佛道。

【复次善男子。譬如庵罗果内实不坏。种之于地成大树王。如是善男子。

我以佛眼观诸众生。如来宝藏在无明壳。犹如果种在于核内。】

复次善男子!譬如庵罗果内实不坏。

此是第六庵罗果喻。庵罗即庵摩罗果,翻译白柰。其实我国无有此果,究竟庵罗果类似何等,不得而知。

内实者,果内种子也。以果譬喻烦恼,以内实譬喻如来藏性。如来藏在无明壳内,犹果种在核内。

【善男子。彼如来藏清凉无热。大智慧聚妙寂泥洹。名为如来应供等正觉

。】

此是赞叹辞。如来藏清凉无染,无有热恼。虽在烦恼,不随烦恼。虽处生死,不随生死。常住不变,清凉无热恼。

大智慧聚者,无上菩提也。妙寂泥洹者,究竟涅槃也。说明如来藏,无烦恼障,体即涅槃。无所知障,体即菩提。如是智慧德相,众生本具也。

名为如来应供等正觉。

谓如来藏,即佛三身三德也。故佛现神变时,萎花中有诸化佛,结加趺坐放无量光明。

【善男子。如来如是观众生已。为菩萨摩诃萨净佛智故显现此义。尔时世

尊以偈颂曰

譬如庵罗果 内实不毁坏 种之于大地 必成大树王

如来无漏眼 观一切众生 身内如来藏 如花果中实

无明覆佛藏 汝等应信知 三昧智具足 一切无能坏

是故我说法 开彼如来藏 疾成无上道 如果成树王】

善男子!如来如是观众生已,为菩萨摩诃萨净佛智故,显现此义。

如来观一切众生皆具如来智慧德相,只是被烦恼障住不能得见。于是为菩萨摩诃萨说如来藏义,欲令菩萨除灭烦恼,净佛智慧也。

以下佛说重颂,义同长行,勿须具释。

无明覆佛藏。言如来藏被无明烦恼所覆,不得显现。

汝等应信知,三昧智具足,一切无能坏。此三句是说,汝等应该相信,如来藏中,具足三昧智慧。三昧者定也,智者慧也。菩萨修学有二道,即定道与慧道。菩萨修定道,可得究竟涅槃。菩萨修慧道,可得无上菩提。故曰汝等应信知,三昧智具足。

一切无能坏。谓如来藏具足菩提涅槃如来智慧德相,虽入六道生死,一切无能沮坏也。

是故我说法,开彼如来藏。言所以我为汝等说法,只为开汝等之如来藏,令汝等佛性圆现。云何开如来藏?佛令众生除烦恼,即是开众生之如来藏。

疾成无上道,如果成树王。如来藏若能开显,便可疾成佛道。犹如庵罗果,种 植于地,可成大树也。 

【复次善男子。譬如有人持真金像。行诣他国经由险路惧遭劫夺。裹以弊

物令无识者。此人于道忽便命终。于是金像弃捐旷野。行人践蹈咸谓不

净。得天眼者见弊物中有真金像。即为出之一切礼敬。】

这是第七真金像喻。譬如有人持真金佛像,到他国去。经由险路,多盗贼处。恐遇盗贼,遭受劫夺。于是将真金像,藏在弊秽物中,以资掩饰,以免遭受劫夺。

其人于路中,忽然命终。真金像便随弊物,弃置于旷野。行路人以弊物视之,践踏不顾,皆谓是不净之物。

具有天眼之人,见弊物之中,藏有真金佛像。即为取出,令一切人礼敬。以上是譬喻说,以下是法说。

【如是善男子。我见众生种种烦恼。长夜流转生死无量。如来妙藏在其身

内。俨然清净如我无异。是故佛为众生说法。断除烦恼净如来智。转复

化导一切世间。】

如是善男子!我见众生种种烦恼,长夜流转,生死无量。如来妙藏,在其身内,俨然清净,如我无异。

如来藏被烦恼缠,生死暗瞑,犹如长夜。故曰长夜流转,生死无量。但如来藏俨然清净,所谓随烦恼而不染,随生死而不坏。如我无异者,如佛无异也。

是故佛为众生说法,断除烦恼,净如来智。转复化导,一切世间。

再度宣示,佛说法之本怀。佛为众生说法,旨在令众生断除烦恼。烦恼除尽, 如来藏智便得清净圆现,是之谓成佛也。愿成佛,度众生。成佛以后,转复化导一切世间。菩萨如此,曰续佛慧命。

【尔时世尊以偈颂曰

譬人持金像 行诣于他国 裹以弊秽物 弃之在旷野

天眼者见之 即以告众人 去秽现真像 一切大欢喜

我天眼亦然 观彼众生类 恶业烦恼缠 生死备众苦

又见彼众生 无明尘垢中 如来性不动 无能毁坏者

佛既见如是 为诸菩萨说 烦恼众恶业 覆弊最胜身

当勤净除断 显出如来智 天人龙鬼神 一切所归仰】

尔时世尊以偈重颂长行。烦恼众恶业,覆弊最胜身。

烦恼即惑也,众恶业即业也。覆弊最胜身者,即烦恼身覆弊法身。令法身随众生落入六道受诸苦恼。

烦恼即十二因缘之无明、爱、取三支。众恶业即十二因缘之行、有二支。烦恼身覆弊最胜身者,即识、名色、六入、触、受,以及受诸苦恼之生、死。

覆弊最胜身,应为覆「蔽」最胜身。

【复次善男子。譬如女人贫贱丑陋。众人所恶而怀贵子。当为圣王王四天

下。此人不知经历时节。常作下劣生贱子想。】

此是第八贫女贵子喻。贫女喻烦恼众生,而怀贵子喻如来藏。

圣王者,转轮圣王,福报殊胜。王四天下,系金轮王。转轮圣王有四种,金轮王,银轮王,铜轮王,铁轮王。

金轮王王四部洲,即东胜身洲,南瞻部洲,西牛货洲,北拘卢洲。四天下者,即四部洲也。

银轮王王三部洲,铜轮王王二部洲,铁轮王仅王南瞻部一洲。今颂云王四天下,乃金轮王也。

经历时节,常作下劣,生贱子想。譬彼众生,轮回六道经历时节,常作六道生身下劣之想。却不知法身轮转六道,一切众生本是佛也。

众生无明蔽心,不识自家本来面目。流转生死,受苦无量。如果一旦识得自己佛性,修行对治令其圆显。方知生心原来是佛心。故禅宗大德,皆令众生直下承当也。

【如是善男子。如来观察一切众生。轮转生死受诸苦毒。其身皆有如来宝

藏。如彼女人而不觉知。】

此是以法合譬。如来藏随众生轮转生死,犹贵子随女人受贫贱丑陋。

如彼女人,而不觉知。谓人人皆具佛性,本来是佛,但不自觉知。竟随烦恼业因缘,妄落六道受苦。若能自见佛性,不生烦恼不造业,便得解脱。

【是故如来普为说法。言善男子莫自轻鄙。汝等自身皆有佛性。若勤精进

灭众过恶。则受菩萨及世尊号。化导济度无量众生。】

是故如来普为说法,欲令众生相信本来是佛,欲令众生灭除一切过恶。过尽则德圆,则受菩萨世尊之号。众生若不知灭众过恶,便是自轻自鄙。

云何过恶?所谓过恶者,略说有五欲五盖十不善,乃至堕二乘地等。诸恶皆尽,众善皆圆便是佛。乃能自利利他,化导济度无量众生了。

所以众生皆应坚信自己本来是佛,不可自轻自鄙自暴自弃。应勤行精进,诸恶不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便可成就佛道。

故迦叶如来偈曰,一切恶莫作,当奉行诸善,自净其志意,是则诸佛教。

【尔时世尊以偈颂曰

譬如贫女人 色貌甚庸陋 而怀贵相子 当为转轮王

七宝备众德 王有四天下 而彼不能知 常作下劣想

我观诸众生 婴苦亦如是 身怀如来藏 而不自觉知

是故告菩萨 慎勿自轻鄙 汝身如来藏 常有济世明

若勤修精进 不久坐道场 成最正觉道 度脱无量众】

我观诸众生,婴苦亦如是。婴苦者,为苦所触恼。众生皆由不自知具足佛性,以致备受轮回之苦。

若勤修精进,不久坐道场。如果勤精进于断除惑业,不造诸恶,奉行众善。不久便可坐道场。坐道场者,成佛也。尼连河旁,菩提树下,金刚座上,是释迦牟尼佛的道场。

【复次善男子。譬如铸师铸真金像。既铸成已倒置于地。外虽焦黑内像不

变。开摸出像金色晃曜。】

这是第九个,亦是最后一个譬喻──铸像喻。铸师铸像,先造像模,以金灌之。

既铸成已,倒置于地,弃置于地也。外虽焦黑,内像不变。谓模子的外表虽然焦黑,但模子里的真金像,完好不变。开摸(模)出像,金色晃曜。如果打开模子,把像取出来,则金像完好,晃煜照曜。

此用喻如来藏。众生藏如来,众生受六道身,轮回生死。犹如像模,焦黑污浊。然身内如来藏,历久常新,始终不坏。 【如是善男子。如来观察一切众生。佛藏在身众相具足。如是观已广为显

说。彼诸众生得息清凉。以金刚慧捶破烦恼。开净佛身如出金像。】

如是善男子!如来观察一切众生,佛藏在身,众相具足。佛藏在身者,身中有如来藏也。众相具足者,三十二相八十种好具足。

如是观已,广为显说。为众生显示宣说,一切众生皆具佛性。令诸众生除灭烦恼,息生死苦,得涅槃清凉。

以金刚慧,捶破烦恼(似为摧破烦恼)。开净佛身如出金像。

金刚慧者,诸佛如来之智慧。彻达实相之理,能摧破一切假相。故曰以金刚慧,摧破烦恼,开净佛身,如出金像。

烦恼摧破,则见实相,是谓开净佛身如出金像。

【尔时世尊以偈颂曰

譬如大冶铸 无量真金像 愚者自外观 但见焦黑土

铸师量已冷 开摸令质现 众秽既已除 相好画然显

我以佛眼观 众生类如是 烦恼淤泥中 皆有如来性

授以金刚慧 捶破烦恼摸 开发如来藏 如真金显现

如我所观察 示语诸菩萨 汝等善受持 转化诸群生】 

譬如大冶铸,谓如铸师冶铸金像。愚痴人只见像模焦黑,不知内有金像。铸师开模出像,犹烦恼除尽,诸佛相好,画然而显。画然者,如来藏脱离烦恼而显现。

授以金刚慧,捶(摧)破烦恼摸(模)。言佛出世说法,授众生金刚慧,摧破 一切假相烦恼,令如来藏显现。最后以此法付嘱菩萨曰,汝等善受持此除灭烦恼,圆现如来藏之法,转化一切众生。

【尔时世尊告金刚慧菩萨摩诃萨。若出家若在家。善男子善女人。受持读

诵书写供养。广为人说如来藏经。所获功德不可计量。金刚慧若有菩萨

为佛道故。勤行精进修习神通。入诸三昧欲殖德本。供养过恒河沙现在

诸佛。造过恒河沙七宝台阁。高十由旬纵广正等各一由旬。设七宝床敷

以天缯。为一一佛日日造立过恒河沙七宝台阁。以用奉献一一如来及诸

菩萨声闻大众。以如是事普为一切过恒河沙现在诸佛。如是次第乃至过

五十恒沙众宝台阁。以用供养过五十恒沙现在诸佛及诸菩萨声闻大众。

乃至无量百千万劫。金刚慧。不如有人乐喜菩提。于如来藏经受持读诵

书写供养乃至一譬喻者。金刚慧。此善男子。于诸佛所种诸善根福虽无

量。此善男子善女人所得功德。百分不及一千分不及一。乃至算数譬喻

所不能及。】

尔时世尊告金刚慧菩萨摩诃萨下,校量功德。

若出家若在家,此处系言出世俗家与在世俗家。落发受沙弥十戒,名出家。比丘登坛,受具足戒名受具。随顺世俗言,出家受具,通名出家。

无论出家或是在家,善男子善女人,受持读诵书写供养,广为人说如来藏经,所获功德不可计量。

受持者,于如来藏经,能信受奉行。若人不信,必不能受。若人能受,必是已 信。若能奉行,始名为持。不能奉行者,不得名持。故受持即信受奉行也。

读诵,目看经文名读,忆唱经文曰诵。换句话说,背诵者名诵也。

书写,是书写成帙,流传广益。

供养,恭敬礼拜,是为供养。

以上受持读诵书写供养,重在自利。广为人说,重在利他。若能如此受持读诵书写供养,广为人说如来藏经,所获功德不可计量。

金刚慧!若有菩萨为佛道故,勤行精进修习神通,入诸三昧,欲殖德本。供养过恒沙现在诸佛,造过恒沙七宝台阁,高十由旬,纵广正等各一由旬……

菩萨为上求佛道,勤行精进修习神通。神通者,众生本具,只为烦恼覆蔽,不得显现。故璎珞经云,神名天心,通名慧性,天然之慧,彻照无碍,故名神通。

菩萨处胎经,说欲界有五神通。璎珞经说六神通。即一、天眼通,二、天耳通,三、他心通,四、宿命通,五、身如意通,六、漏尽通。

漏尽通者,三界众生不得。所谓漏,即三界见思烦恼。四果圣人阿罗汉,断见思烦恼尽,不受欲、色、无色,三界生死,即得漏尽通。菩萨破尽无明烦恼,即得大神通。

圣者菩萨,如是修得神通,便了生死。余如报得之通,不了生死。如鬼道众生,犹在生死之中,然亦具小小神通。故报通是业,不可贵也。

入诸三昧,欲殖德本。三昧者定也,定能发通。故修习神通,必须入诸禅定。

定有凡夫定,与圣人定。凡夫定断心心所法,可发三界五种神通,不能发漏尽通。圣人定者,断烦恼,可发六神通。烦恼有五住烦恼,断尽四住烦恼,证阿罗汉。如果五住顿断,便是成佛。

五住烦恼者,无明住地烦恼,四住地烦恼。四住地烦恼者,见一处住地──见惑烦恼。欲爱住地──欲界思惑烦恼,色爱住地──色界思惑烦恼,有爱住地──无色界思惑烦恼。

殖众德本。经云清净心殖众德本。清净心则离惑业,离诸惑业则得定,得定则可发通。故曰修习神通,入诸三昧,欲殖德本。

供养超过恒河沙数现在诸佛,现在诸佛者,是当时现住世之诸佛也。与当时现住世诸佛,造过恒河沙数七宝台阁。台阁者,供诸佛讲经说法之用。七宝者,经中说有多种。若依阿弥陀经,是为金银璃玻璃砗磲赤珠码瑙。

是诸楼阁高十由旬,纵广正等各一由旬。一由旬约四十里。

并且在是等台阁中,设七宝床,敷以天缯。可坐可卧者,皆曰床。缯亦曰帛,即绫罗之属。

如是供养,其福德已不可思议。甚至为一一佛,日日作如是等供养。不但如是供养诸佛,并且及供养菩萨声闻等大众。

以如是事,普为一切过恒河沙现在诸佛。如是次第乃至过五十恒沙众宝台阁,以用供养过五十恒沙现在诸佛及菩萨声闻大众。乃至经过无量百千万劫。如是所得福德已是无量无边。以下便与受持如来藏经所得功德,互相较量。

金刚慧,不如有人乐喜菩提,于如来藏经,受持读诵书写供养,乃至一譬喻者。

乐喜菩提,即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也。若人发无上菩提心,于如来藏经受持读诵书写供养,乃至一譬喻。经中有九譬喻,若人仅受持一譬喻,不必具足受持九譬喻。其功德便胜前福德也。

金刚慧!此善男子,谓此供养过恒沙现在诸佛者。所种诸善根,福虽无量,但比较受持如来藏经所得功德,百分不及一,千分不及一,乃至算数譬喻所不能及。

【尔时世尊重说偈言

若人求菩提 闻持此经者 书写而供养 乃至于一偈

如来微妙藏 须臾发随喜 当听此正教 功德无有量】

若人发无上菩提心,上求佛道。能听闻受持读诵书写供养此如来藏经。乃至于一偈,即最少的一部份。须臾发随喜,是于很短的时间内,发随顺欢喜之心。当听佛说真实之言,其功德无量也。

【若人求菩提 住大神通力 欲供十方佛 菩萨声闻众

其数过恒沙 亿载不思议 为一一诸佛 造立妙宝台

台高十由旬 纵广四十里 中施七宝座 严饰备众妙

敷以天缯褥 随座各殊异 无量过恒沙 献佛及大众

悉以此奉献 日夜不休息 满百千万劫 所获福如是

慧者闻此经 能持一譬喻 而为人解说 其福过于彼

乃至于算数 譬喻所不及 众生之所依 速成无上道

菩萨谛思惟 甚深如来藏 知众生悉有 疾成无上道】

是等偈颂,重颂以上长行文,不须多作解释。

菩萨谛思惟,甚深如来藏,知众生悉有,疾成无上道。谓菩萨应审实思惟,一切众生,皆有甚深如来藏。如来藏者,即众生本具之佛性。虽然众生本具佛性,本 来是佛。但为烦恼所覆,不能自知自见。须待如来出世,为说正法,令除烦恼,方能显现成佛。

菩萨若能如实知众生本具佛性,只要令众生除灭烦恼,便可圆现成佛。故曰知众生悉有,疾成无上道。

【尔时世尊。复告金刚慧菩萨言。过去久远无量无边。不可思议阿僧祇劫

。复过是数。尔时有佛。号常放光明王如来应供等正觉明行足善逝世间

解无上士调御丈夫天人师佛世尊。】

尔时世尊,复告金刚慧菩萨言,于过去世,甚为久远,无量无边,不可思议阿僧祇劫。复过是数者,谓不可思议阿僧祇劫以前。尔时有佛,号常放光明王。十号 具足,出现于世。

诸佛十号,在表自利利他二德。前五号表自利德,如来、应供、等正觉、明行足、善逝,乃自利自觉。后四号表利他德,世间解、无上士、调御丈夫、天人师,乃利他觉人也。自利利他,自觉觉人,功德圆满,名曰佛。至于世尊,是总叹十号,谓之世尊。

【金刚慧。何故名曰常放光明王。彼佛本行菩萨道时。降神母胎常放光明

彻照十方千佛世界微尘等剎。若有众生见斯光者一切欢喜。烦恼悉灭色

力具足念智成就得无碍辩。若地狱饿鬼畜生阎罗王阿修罗等见光明者。

皆离恶道生天人中。若诸天人见光明者。于无上道得不退转具五神通。

若不退转者皆得无生法忍五十功德旋陀罗尼。】

佛呼金刚慧菩萨曰,何故彼佛名常放光明王呢?因为彼佛本行菩萨道时,降神母胎。菩萨最后身,降神母胎,八相成道也。

彼佛降神母胎,常放光明,彻照十方千佛世界,微尘等剎。

一尊佛之世界,即一三千大千世界。今千佛世界,即一千处三千大千世界。将此千佛世界碎为微尘,一尘一佛世界,名千佛世界微尘等剎。剎者国土也,亦即佛世界也。彼佛光明,照如此多的佛世界。

若有众生,见斯光者,一切欢喜,烦恼悉灭,色力具足,念智成就得无碍辩。

色力者,谓菩萨色相端正,胜余一切。佛赴阿耨达龙王请,为说无欲法,令诸菩萨修清净行,当得十六大力。十六大力者,即一、志力,二、意力,三、行力,四、惭力,五、强力,六、持力,七、慧力,八、德力,九、辩力,十、色力,十一、身力,十二、财力,十三、心力,十四、神足力,十五、弘法力,十六、降魔力。

色力具足者,谓菩萨色相端正,帝释梵王四天王等,见之皆黯然失色。

念智成就,得无碍辩。念智者,心念对境,明记不忘。凡夫对境,生于妄念。菩萨不尔,生正智之念。

四种无碍辩,即法无碍辩,义无碍辩,词无碍辩,乐说无碍辩。

若三途众生,及阎罗王,阿修罗等见斯光者,皆离恶道,生天人中。此谓恶道众生,见光即离恶道,生善道也。

有谓三善道三恶道,三善道即天人阿修罗。三恶道即地狱饿鬼畜生。有谓二善道,四恶道。二善道者,即天道人道。四恶道者,即地狱饿鬼畜生阿修罗。此处谓阿修罗见光,即离恶道生天人中者,谓阿修罗系恶道也。

若诸天人见光明者,是谓善道众生见斯光明,即于无上道,得不退转,具五神通。

佛为天人师,因为恶道众生──地狱饿鬼畜生阿修罗等闻法,仅能脱离恶道生天人中。以天人身修道,方得无上菩提。天道人道众生闻佛说法,可径成就于无上菩提。故天人见光明者,于无上道,得不退转,具五神通。

此处于无上道得不退转者,应为位不退。依天台所判,别教菩萨,自初住至七住为位不退。断见思惑,永不退堕生死凡夫位。

具五神通。虽于无上道初得不退转,尚未得漏尽通。

若不退转者,皆得无生法忍,五十功德,旋陀罗尼。

如果不退转之菩萨,见斯光者,皆得无生忍。无生忍者,破无明见法性也。于初地时,初破无明,初见法性,即得无生忍。若依仁王经,七八九地菩萨得无生忍。今寻经旨,得无生忍者,似指初地菩萨言。

五十功德,又曰五十展转。言第五十人展转随喜之功德也。

如法华经随喜功德品云:

如来灭后,若比丘等,闻此经随喜已。从法会出,至于余处。若为父母,若为善友,随力演说。是诸人等,闻已随喜,复行转教。余人闻已,复随喜转教。

如是展转第五十。其第五十善男子善女人,随喜功德,我今说之。

有大施主,满八十年布施一世界人,以种种娱乐之具。知八十年后将死,集八十年间施与之众生,我当以佛法教训之,令一时皆得罗汉果。其所得功德,不如是第五十人,闻法华一偈,随喜功德。百分千分,百千万亿分不及其一。

是谓五十功德,亦曰五十展转。

旋陀罗尼。依法华论,得旋陀罗尼者,于法门中,圆满具足,出没无碍名旋。

有人判得无生忍在别教初地,旋陀罗尼在四地。

【金刚慧。彼光明所照国土。皆悉严净如天琉璃。黄金为绳以界八道。种

种宝树花果茂盛香气芬馨。微风吹动出微妙音。演畅三宝菩萨功德根力

觉道禅定解脱。众生闻者皆得法喜。信乐坚固永离恶道。】

琉璃,是一种青色宝。此宝体色坚莹,一切众宝所不能坏。亦曰吠琉璃。

彼光明所照国土,皆庄严清净如天琉璃。黄金为绳,以界八道。种种宝树,花果茂盛,香气芬馨。此是光照国土之庄严。

微风吹动,出微妙音,演畅三宝,菩萨功德。

演畅三宝者,即念佛念法念僧也。谓微风吹动出微妙音,皆念佛念法念僧。菩萨功德,系总说,以下分别解说。

根力觉道,禅定解脱。

根力觉道,约所修言。禅定解脱,约所得言。修根力觉道,得禅定解脱也。

根力觉道者,略说三十七道品。三十七道品,有七分。即四念处,四正勤,四如意足,五根,五力,七觉支,八圣道。

念处、正勤、如意足,是世间法。根力觉道,是出世间法。今约出世间法言,故径自根力觉道说起。

根者五根,五根者,一、信根,信于圣道。二、精进根,谓修圣法无间无杂。 三、念根,于圣法记忆不忘。四、定根,于圣法摄心不散。五、慧根,于一切法观照明了。能生名根,谓能生一切圣法。

力者五力,即信力,精进力,念力,定力,慧力。力有力用义。谓有破恶成善之力用。故五根若有破恶成善之力用,便转名五力。

觉是七觉支,觉即觉了,支者分支。一、择法觉支,谓拣择诸法之真假。二、精进觉支,修圣道法,无有间杂。三、喜觉支,契悟真法,得欢喜心。四、除觉支,谓断除诸见烦恼。五、舍觉支,舍离所有见爱之境。六、定觉支,发起禅定。七、念觉支,正思惟所修道法。

道者八圣道,圣人所修,能通正果曰圣道。一、正见,能见真理。二、正思惟 ,心无邪念。三、正语,言无虚妄,离口四过。四、正业,净善之业。五、正命,离诸邪命。六、正精进,修圣道行,无有间杂。七、正念,专心忆念圣法。八、正定,一心住于真空妙理。

禅定解脱,是约其所得果言。修因必然证果,所以于根力觉道后,说禅定解脱。识心无妄,一念不动曰禅定。断诸烦恼,一切自在曰解脱。

众生闻者,皆得法喜,信乐坚固,永离恶道。

总叹若众生,闻此念佛念法念僧,菩萨功德,根力觉道,禅定解脱者,皆得法要,信乐坚固永离恶道。

【金刚慧。彼十方剎一切众生蒙光明故。昼夜六时合掌恭敬。金刚慧。彼

菩萨处胎出生。乃至成佛无余泥洹常放光明。般泥洹后舍利塔庙亦常放

光。以是因缘诸天世人。号曰常放光明王。】

彼十方国土,一切众生,以蒙光离苦获益故,日夜六时,经常合掌恭敬。

金刚慧!彼菩萨自处胎,历出生、成道,乃至般涅槃,常放光明,照十方剎。

般涅槃以后,其舍利于塔庙中,亦常放光明。舍利即是灵骨,灵骨是生身舍利。另有法身舍利,即佛所留之经典。

以是放光因缘,所以诸天世人,号之曰常放光明王如来。

【金刚慧。常放光明王如来应供等正觉初成佛时。于其法中有一菩萨名无

边光。与二十亿菩萨以为眷属。无边光菩萨摩诃萨于彼佛所。问如来藏

经佛为演说。在于一坐经五十大劫。护念一切诸菩萨故。】

叙述过常放光明王佛之来历以后,即叙述彼佛与如来藏经之关系。

金刚慧!常放光明王如来应供等正觉,初成佛时,于其法中有一菩萨,名无边光。与二十亿菩萨以为眷属。

于常放光明王如来初成佛时,有一菩萨名无边光。此无边光菩萨,发起问如来藏之因缘。

无边光菩萨摩诃萨于彼佛所,问如来藏经,佛为演说。

无边光问佛如来藏,佛为演说。于一坐中,即一会也。经五十大劫。

人寿十岁每过百年增一岁,增至八万四千岁。复经百年减一岁,减至十岁。此一增一减,为一小劫。一大劫有八十小劫,经过五十大劫。经如此长之时间,是为护念一切诸菩萨故。

【其音普告十佛世界微尘等百千佛剎。为诸菩萨无数因缘百千譬喻。说如

来藏大乘经典。诸菩萨等闻说此经受持读诵如说修行。除四菩萨皆已成

佛。】

佛为无边光菩萨演说如来藏,其音声普告十佛世界微尘等百千佛剎。为诸菩萨无数因缘,百千譬喻,说此如来藏大乘经典。二乘人钝根劣智,不能信受,故为诸菩萨宣说。

诸菩萨闻说受持读诵,如说修行。此诸菩萨,以如说修行如来藏故,皆已成佛。唯除四位菩萨,尚未成佛。以下便出四菩萨名号。

【金刚慧。汝莫异观。彼无边光菩萨岂异人乎。即我身是。彼四菩萨未成

佛者。文殊师利。观世音。大势至。汝金刚慧是。金刚慧。如来藏经能

大饶益。若有闻者皆成佛道。】

佛说本生,昔为无边光菩萨时,从常放光明王如来处,闻说如来藏经。并暗示以闻如来藏故,得成佛道。所以宣示大众,诸菩萨等,闻说此经,受持读诵如说修行,皆成佛道。

于此可知,修行佛道,唯径路一条,即除灭烦恼,显己佛性。佛性圆显,即名成佛。于佛法中,无一法可得。即此无所得心,即是众生之佛性,诸佛之法身。

此有多名,如般若、法性、菩提、涅槃、中道、实相、圆觉、妙心……。总说一句,即此种种亦不可得。不得一切,即名得佛也。

彼四菩萨未成佛者,即是文殊师利菩萨,观世音菩萨,大势至菩萨,金刚慧菩萨。此四位菩萨未成佛者,非是因功德不具足。而是菩萨慈悲心切,住世度生,故不取果证也。虽云四菩萨未成佛,实际是说凡闻经者,皆成佛道也。

佛叮咛金刚慧曰,如来藏经,能饶益众生,若有闻者,皆成佛道。

【尔时世尊重说偈曰

过去无数劫 佛号光明王 常放大光明 普照无量土

无边光菩萨 于佛初成道 而启问此经 佛即为演说

其有遇最胜 而闻此经者 皆已得成佛 唯除四菩萨

文殊观世音 大势金刚慧 此四菩萨等 皆曾闻此法。】

重颂长行文。其有遇最胜,而闻此经者。最胜者佛也,称佛曰最胜尊。

【金刚慧为彼 第一神通子 时号无边光 已曾闻此经。】

佛呼金刚慧言,尔时为彼佛第一神通弟子,号曰无边光菩萨者,即我身是。我于常放光明王如来所,便曾闻此如来藏经。释迦世尊告金刚慧菩萨,昔日听闻如来藏经之因缘。

【我本求道时 师子幢佛所 亦曾受斯经 如闻说修行

我因此善根 疾得成佛道 是故诸菩萨 应持说此经

闻已如说行 得佛如我今 若持此经者 当礼如世尊】

世尊复告金刚慧言,我昔求佛道修菩萨行时,亦曾于师子幢佛所,受持此如来藏经,如闻说修行。世尊特别提起于师子幢佛所听闻受持此经者,是说明如来藏是诸佛所宣,佛佛道同也。

我因此善根,疾得成佛道。谓我因受持如来藏所种之善根,乃得疾成佛道。所以汝等诸菩萨,皆因受持宣说此经。受持者自益,宣说者益物。

闻已如说行,得佛如我今。如果汝等听闻以后,能如说修行。便可如我一样,究竟成佛。所以若有持此经者,当礼敬如佛世尊也。

【若得此经者 是名佛法主 则为世间护 诸佛之所叹

若有持是经 是人名法王 是为世间眼 应赞如世尊】 若有证得此如来藏者,是名佛法主。佛为法王法主,换句话说即是成佛。

则为世间护,佛覆护世间,名世间护。如是证得如来藏者,则为十方诸佛之所称叹。

最后一偈,若有受持此如来藏者,是人便是法王。法王者,尊称于佛。佛于一切法得大自在,故名法王。法王者,即于一切法自在意。

是为世间眼,佛为一切世间之眼目,能见实相诸法,诸法实相也。若有如是之人,一切世间,应赞叹如佛世尊。

【尔时世尊说此经已。金刚慧。及诸菩萨四众眷属。天人干闼婆阿修罗等

。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佛说此如来藏经已,金刚慧及诸菩萨与四众眷属,天人干闼婆阿修罗等,皆欢喜奉行。

四众眷属,即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

天人以下,略说八部。干闼婆以香为身,称曰香阴。阿修罗似天非天,译曰无端。闻佛所说,皆欢喜奉行。

大方等如来藏经探源终


{返回 智谕法师 文集}
{返回网页版}
{返回首页}

上一篇:胜鬘师子吼一乘大方便方广经讲记
下一篇:大方广宝箧经蠡测 卷下
 佛七讲话 第五集 第三期 第三天 六法虚妄染污清净心
 佛七讲话 第五集 第四期 第二天 求佛接引发愿往生不失正念
 金刚三昧经一波记 真性空品第六
 佛说不增不减经讲记 选讲不增不减经的因由
 大法鼓经解义
 佛七讲话 第八集 第一期 第五天 清净心与广学多闻
 般若义理的探究 结论
 维摩诘所说经句解卷下
 佛七讲话 第七集 第二期 第六天 念佛法门圆顿止观
 佛七讲话 第六集 第三期 第七天 好处修厌离娑婆欣往西方
全文 标题
 
【佛教文章随机阅读】
 人间佛教的经证 孝顺之益[栏目:人间佛教的经证]
 菩提道次第略论序[栏目:太虚法师]
 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 第八九四卷[栏目: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第九集]
 《华严经》在中国流传概述(高振农)[栏目:华严文集]
 相应7-16经 卵生布施之资助经十则[栏目:相应部 30.金翅鸟相应]
 萨迦世系史[栏目:历史源流]
 如来正法代代相传(释亲船 比丘尼)[栏目:大悲寺妙祥僧团·心得体会]
 改变命运就要改变因果[栏目:达真堪布·微教言·2012年]
 山法宝鬘论讲记[栏目:索达吉堪布]
 读佛书与磕头,哪一个更有功德?[栏目:索达吉堪布·问答释疑]


{返回首页}

△TOP

- 手机版 -
[无量香光·显密文库·佛教文集]
教育、非赢利、公益性的佛教文化传播
白玛若拙佛教文化传播工作室制作
www.goodweb.net.cn Copyrights reserved
(2003-2015)
站长信箱:yjp990@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