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哈希尊者简介
马哈希尊者(即索巴那大长老)于1904年7月29日出于上缅甸雪布镇往西约七英里处的谢昆村,这里过去曾是建立最后缅甸王朝的首都。其父亲名叫乌甘淘,母亲叫岛雪娥。他六岁开始在村里的一个寺院学习,12岁时授戒成为沙弥。满20岁后,于1923年11月23日授戒成为比库。在之后的三年中,他通过了政府举办的所有三个等级的巴利文考试。
在授比库戒后的第四年,他到曼德勒—缅甸前首都,在许多有名的博学比库的指导下,在那里进一步学习三藏和注疏。在第五年,他到了毛淡棉,在唐渊寺担任佛教经典的教学工作。
授戒后第八年,他和另外一位比库离开毛淡棉,只随身带些比库必要的资具(即钵、三套袈裟等),游行四方,想寻找一种清晰、有效的禅修方法。在大东,他遇到了非常有名的禅修指导老师乌那拉达尊者,原名也叫“明贡吉达旺尊者”。于是,他接受明贡尊者的指导,并立即投入密集禅修。
在这次密集禅修之后,他回到毛淡棉,继续他先前的佛教经典教学工作。他于1941年参加由政府举办的巴利学者考试,第一次就成功地通过所有的考试。他被授予“教法的旗帜、最殊胜的光、法的导师”的称号。
1941年,即授比库戒后的第八年,他回到故乡谢昆村,住在一个名为“马哈希”的寺院里,此寺院名称的由来是因为寺院里有一个非常大的大鼓。在那里,他开始介绍四念处禅修的系统实修课程。许多人,包括比库和在家人,汇聚到他身边,接受严格的禅修课程,都因他认真的指导而非常受益。他们很高兴,因为他们开始了解正念神圣的性质,也学会了自己继续修行的适当的方法。
1949年,当时缅甸的总理乌努以及乌屯爵士,他们是佛教摄益协会的会员,邀请马哈希尊者到仰光指导禅修。在他授比库戒后的第26年,他到了仰光,住在教法禅修中心,佛教摄益协会的总部就在这里。从那时起,一直在这里举办密集禅修课程,直到现在。
仅在这个禅修中心就有超过15,000人在此接受过禅修训练,在整个缅甸,有200,000以上的人接受了禅修训练。在缅甸有100多个分支教导同样的方法。这个方法也广泛传播到泰国和斯里兰卡。
1952年,马哈希尊者被授予“首席大智者”的称号。
在仰光举行的第六次佛教结集大会上,他担任发问者的角色。此结集大会持续两年,于佛历2500年(即1956年)结束。为了完全理解这个角色的重要性,有必要提一下在佛陀般涅槃三个月后举办的第一次结集。在第一次结集大会上,马哈迦沙巴是发问人,由伍巴离尊者和阿难尊者回答问题。在第六次结集大会上,是由明贡持三藏尊者回答马哈希尊者提出的问题。马哈希尊者也是法典编纂委员会的委员,负责编纂在第六次结集中通过的经典,是最终的权威。
他写了许多关于禅修方面的书,较著名的书有:
1、实用威巴萨那禅修指南(缅文),两册。
2、《大念处经》的缅文翻译,带脚注。
3、《论清净和观智》(缅文和巴利文)。
4、《清净道论》缅文翻译,带脚注。
5、《清净道论大疏钞》缅文翻译,带脚注,四册。
6、《缘起法》,两册。
他讲解巴利经典的大量开示被译成英文并由佛教摄益协会出版(16 Hermitage Road, Kokkine, Rangoon, Burma)。
马哈希尊者短暂生病之后于1982年8月14日去世。
中译者注:这篇论文已由台湾的温宗堃先生翻译,书名是《清净智论》。由于台湾人的语言有点文言文,比较深奥、难懂。于是,我发心将此论文翻译成白话文,方便大陆禅修者阅读。这样,有经验的禅修者就可以参照译文,知道自己修到了什么地步。
此次翻译是根据向智尊者的英译文,没有翻译脚注。等我学好缅文之后,再依据马哈希尊者的缅文版,重新校对这篇论文的翻译。若有错误或不完善的地方,敬请读者谅解!
感谢METTA辛勤、认真的校对!
明慧
2013.8.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