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量香光 · 显密文库 · 手机站]
fowap.goodweb.net.cn
{返回首页}


默照禅概说
 
{返回 圣严法师 文集}
{返回网页版}
点击:7618
默照禅概说
  
   
  中国曹洞宗的源头,是洞山良价禅师(西元八O七~八六九年)及曹山本寂禅师(八四O~九O一年)。而日本曹洞宗的源头是中国天童如净禅师(一一六三~一二二八年)及日本道元希玄代,其第十代真歇清了,是宏智正觉的同门,同出于丹霞子淳座下。其系统可列表如下:
     │─宏智正觉—净慈慧晖—明极慧祚—东谷妙光—直翁德举  
丹霞子淳─│
     │─真歇清了—天童宗珏—足庵智鉴—天童如净—道元希玄
  基本上,日本曹洞宗的只管打坐,和中国曹洞宗的默照禅,是有差别的。
  宏智正觉的默照禅是开悟以后写的,它是从悟境中,告诉我们什么是默照禅?然而,对于尚未达此程度的人,想要实践是相当不容易的,因此,必须从基础的方法开始,才能知道开悟以后,所体会的默照禅是什么?
  如何开始学习,我将它分为三个层次:
  一、只管身体
  把姿势坐好,身心放松,以有心无心的注意自己整个的身体;不是只感觉身体的某一部位,而是在同一时间内,观照整个身体的任何部位,同时要放轻松;紧张的话,很快会累。
  所谓放松,是神经、头脑不要紧张,但是身体及坐姿必须正确,背及后腰不能放松,否则马上弯腰驼背,那就是懈怠了。松懈时容易打瞌睡,方法也用不上,头脑必须保持非常清醒,如果感觉有点懒,并且迷迷糊糊的,这都不是只管打坐或者默照时应有的状态。
  二、把环境当作身体的一部份
  清楚的知道身体在那里,但是,它并没有给你负担及感觉,虽然身体的痛还在;甚至于,痛也没有,而周遭之环境如同你身体的一部份,此时有风吹声、鸟叫声,但是,对你来讲,环境没有打搅到你的心,而是很自然地,跟你的身体在一起。身体在、环境在、你的心也在;有主观的自己、客观的身体,同时被观照得很清楚,但是,就是没有负担,没有受到干扰。
  三、以空作为观照
  向内观照,内心无限的深远;向外观照,外境无穷的广大。环境在、身体在,但是自己已经不在;没有主观的自己及客观的环境,一片明朗、清净。到了这个程度,身心世界,整个宇宙,都是我自己;以为没有境界,事实上,空境即为观境。此时,是否开悟了呢?还是没有,一离开打坐,进入生活的环境中时,还会受到干扰。
  洞山良价修行时,认为自己体会到佛经中祖师们所讲的悟境,可是,他的师父云岩昙成禅师始终认为他还得努力。后来,洞山离开云岩去行脚,有次经过一条溪流,水面清澈,清楚的看到自己所反映的倒影,他的面孔、他的身体,他便大悟云岩所示百年后的真象“即庶个是”的意旨,他便很欢喜地说:
  “切忌从公觅,迢迢与我疏;
   我今独自往,处处得逢渠;
   渠今正是我,我今不是渠;
   应须恁么会,方得契如如。”
  因此,没有开悟的人,总是执著的,不是执著于“有”,就是执著没有语言的对象的“空”;当洞山良价看到空和有,内和外,不相妨碍、不得对立、也不是统一,不执著境界,不否定现实时,还能和现实融合在一起。没有时间、空间,没有自我、对象;心念不动,但是历历分明。心中无物、无相,但是明净灵活,此时,就是默而常照,照而常默;默中有照,照中有默,到了这个层次,便是大开悟。
  开悟以后会怎样呢?不要好奇,初学者需从第一阶段开始,自然而然会进入第二、第二个层次,一步步的做到,一步步的不要执著,这是开悟的过程。
  此宠智正觉时代稍晚的,有一位长芦宗赜禅师(生卒年不详,约为西元十一世纪末十二世纪初),撰有一篇〈坐禅仪〉,他所教的禅修方法,就是主张调饮食、调睡眠、调坐姿、调息,然后“一切善恶莫思量,念起即觉,觉之即失,久久忘缘,自成一片。”而宏智正觉的〈坐禅箴〉,一开始就说:“佛佛要机,祖祖机要;不触事而知,不对缘而照。”用默照下手,不用天台止观的前方便。可是,一般人如果一开始就用默照,是很不容易的,必须还是从止观的前方便做起,这是一种预备阶段的辅助法。
  此外,日本现代有一新派,就是原田祖岳禅师的龙泽寺派,名义上属于曹洞宗,实际上是融会了曹洞、临济两宗之长,而创立一派生气蓬勃的禅佛教,成为今日日本向国内外传播禅法的主流之一,他没有用只管打坐或默照,而是教人数息、参公案。
  默照,其实就是止观并有,止的时候,心中没有杂念,观的时候,很清楚的知道自己没有杂念;因此,观的时候止,止的时候观;照的时候也在默,默时候也在照。将观用作照,将止用作默。所以虽然源出于止观,却不是止观。
  基础方法刚开始用时,是观照自己身体的全部,观整体不观局部。必须要有一样对象让心有所住,然后才能无住;有所住,并不是住于不断起伏的杂念、妄念,而是住于正念,此正念便是观整个的身体,同时通过注意身体的整体,而不让自己有妄念。身体的痛、痒,腿的不舒服,一定还有,但是,你要不管。就像我们看到地板上有很多墨迹,但是,不是只看到某一点,而是意识到整个的地板上有很多的黑点。
  开始时心不安没有关系,只是留意身体的全部,其他什么都不要管,慢慢就会专心在方法上。  
 

{返回 圣严法师 文集}
{返回网页版}
{返回首页}

上一篇:青山不碍白云飞
下一篇:《六祖坛经》的思想
 原始佛教
 智彗的花串
 化自私的欲望为奉献的愿望
 生命与信仰的探讨
 烦恼与习气
 禅的源流
 禅的本质
 怎样做一个居士
 普贤菩萨行愿赞讲记
 大乘止观法门之研究 第三章 《大乘止观法门》的基本思想 第四节 本书的..
全文 标题
 
【佛教文章随机阅读】
 四十九、什么叫布施?[栏目:基础佛学常识100问]
 高才勇哲的法藏比丘[栏目:大安法师]
 烦恼来自无智慧[栏目:明一法师]
 修学佛法要如理如法依止善知识(真诚)[栏目:佛教期刊文章选摘]
 明末的菩萨戒 三、澫益智旭的菩萨戒[栏目:菩萨戒指要]
 发心(二十)入厕的规矩[栏目:妙祥法师]
 佛法与生活的结合(一)[栏目:开愿法师]
 怎样才能使布施、持戒等善法成为解脱成佛之因?[栏目:达真堪布·学修问答]
 Picnic/Meditation[栏目:A Collection of Buddhist Stories]
 地藏经心地法门 第十二集[栏目:圣宇法师]


{返回首页}

△TOP

- 手机版 -
[无量香光·显密文库·佛教文集]
教育、非赢利、公益性的佛教文化传播
白玛若拙佛教文化传播工作室制作
www.goodweb.net.cn Copyrights reserved
(2003-2015)
站长信箱:yjp990@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