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量香光 · 显密文库 · 手机站]
fowap.goodweb.net.cn
{返回首页}


禅修开示 总释四念处 十、四念处的所缘
 
{返回 禅修开示·性空法师 文集}
{返回网页版}
点击:2420

  十、四念处的所缘

  四念处的所缘有身、受、心、法四个,以下依次简介。

  ( 一 )身念处──观身不净

  身(kaya)是「聚」、「群体」、「组合」,如头发、牙齿、指甲等的组合。Aya 在梵文里意指「来」,或出生的地方,所有可厌恶的、不净的东西都从身体出生,所以称为「身」。

  第一念处是「安住于身,循身观察」。「循身观察」如此翻译很恰当,玄奘译为「循身观」47 。念处包括定,念根一定要与定根结合,才算是修习念处,意思是以定将作意保持在身体上,持续地观察身体。什么是定?定的功能是不散乱,将心专注在所缘上。观身时,你的所缘是身体,而不散乱在其他所缘。身体只是不同部分的组合,犹如汽车是由轮胎、引擎、驾驶盘等各部分组装而成。观身体就不是观「我」48,我们平时会把身体看成是一个实体,但是用定观察身体时,看到的是头发、肌肉、骨头、内脏,或地、水、火、风、色、香、味等。

  「安住于身」,意指将作意专注在身体中,很清楚地观察身体是由地、水、火、风等部分所组成,没有「我」存在。为什么作意在身体上而观察身体?这是用来解开身体,解开「我」的密集49概念。身体不是「我」,它只是不同部份的相续组成。身体的每个部分有不同的功能,如果你能如此地了解,便可以解开身体的密集概念。这时候,你就是观身体,观身体的各种组合,不是观「我」。

  「循身观察」,「循」意指不断随顺观察。注释书说以定来固定所缘,只专注一个所缘,不注意其他所缘,以便清楚了解所缘的自相,并去掉密集概念。它的自相是和其他自相不同。为什么我们会认为身体是我,因为我们误解无常生灭的「法」是相续不断、恒常不变的。所以修习身念处是在多个所缘里,观一个所缘,解除执着身体为「我」的颠倒。

  身体是个集合体,无另外的身、男人、女人、父亲、儿子等存在。凡夫看不到「身」的真实情况,对此集合体生起种种误解,产生许多烦恼与执着,就如受到枷锁束缚,不得解脱。注释书与好几部经论中引用一个偈颂,《清净道论》注释书中也有提及:「凡愚所见非真实,真实不被凡愚见,不见真相受束缚,受束缚故难解脱。」50 观身有何目的、利益呢?凡夫不如实观身,不知「身」是集合体,是生灭变化、不净的,因此执着身体,所以继续不断地受苦。修身念处的目的即是让我们如实了解「身」,舍离对「身」的执着,当然也能舍离其他的执着。身念处的修行是方便舍离关于「身」的执着。这执着的根本是观身为净,所以身念处是强调不净观的道理。就如注释书说「身」是所有可厌恶的东西出生的地方,充满种种不净。如实观身意指如实观身为四大与所造色51,观照身体的各个部分,都是不净的。

  身体的束缚包括身体的老、病、死与与心的杂染。人们会恐惧老、病、死是因为执着身体,怕失去所拥有的年轻、健康、生命等。所以,要如实观察身体,了解它的无常、苦、无我、不净,放下对身体的执着,解开所有的束缚。

  (二)受念处──观受为苦

  「安住于受,观察感受」。为何佛陀要如此说?首先我们要专注在受,才能真正地了解它的自性是领纳──直接体验目标,即身心对某种体验所生起的感受,可分类为三种受或五种受。领纳可经由六种途径,亦即六受身52。

  然后我们要不执着在受,不执着在受最佳的方便是了解各种受为苦。为何所有的受是苦?佛陀说苦受如刺,它本身即是苦,它生时是苦,住时也是苦;乐受,生时、住时是乐,但灭时变成苦。所以有三种苦──苦苦、乐苦、坏苦。坏苦属于行苦,不苦不乐受,也属于行苦,诸行皆是无常,所有的无常皆是苦53。我们要了解,同一剎那中只能有一种感受生起,苦受时,不可能有乐受、不苦不乐受;乐受时,不可能有苦受、不苦不乐受等。它们都是不断变化的过程,我们要思惟所有的受为苦,在此「苦」并非痛苦的意思,而是指无常。

  同样地,我们要以七种随观思惟各种受。对于受要厌恶、舍离,不让心受到污染,因它是无常、苦、无我的。在此强调思惟受是苦,因为思惟苦是舍离受的执着最有效的方便,而并非说不思惟受为无常、无我。

  修受念处也要具足热诚、正知、正念、去除贪瞋等四个条件。如果是钝根,要修身念处,再修受念处;如果是利根,可直接修受念处、法念处。

  (三)心念处──观心无常

  心是所有的法里最无常的法,在《增壹阿含经》中提到,心的变化是最快的。依照南传佛教的说法,心法的变化比色法的变化快十六倍54。虽然心在所有的法里最无常,变化过程也最快,却是最容易迷惑众生的。众生往往认为心是「常」的,所以执着为「我」,认为心就是「我」,这是众生最强烈的执着,也是最难去除的想颠倒。所以要练习舍离心的执着,如此才能入涅槃的境界。我们要不断地练习思惟心的无常,去掉执着心为我的颠倒。同样地,修习心念处时,要以智慧安住于心而观察心,观察心中不断生起的心的情况。心,是连续不断生灭变化的过程,心的特相是识知目标(vijAnana);其现起在修行者体验里是一连续不断的过程;其近因是名色,因心无法不依靠心所与色法单独生起。心纯粹只是认知或识知目标的过程,其中并无一个属于造作者的实体存在,就如镜子一样55 。南传阿毘达摩以五门56(眼、耳、鼻、舌、身等五根)与意门(意根)的心路过程57来说明,将心分别为八十九种心58,有的是属于唯作心59的转向心60、确定心,是无记的、自动的心;有的是属于异熟心61的领受心、检查心、彼所缘心;有的是善、不善的速行心62。所以,心是连续不断生灭、改变的过程。唯作心、异熟心只有一剎那,善心、不善心不会连续超过七剎那。心连续不断生灭变化,无法自主,没有实体。如此思惟,就能渐渐舍离「常」、「我」、「众生」、「男人」、「女人」的概念。

  如何思惟心的无常?心有多种呈现方式,不会单独生起,依照它的所缘而有不同的心,从眼识至意识,在心路过程中,有不同的名法,我们必须很清楚它们的不同分别,是属于欲界、色界、无色界,或是善心、不善心、无记心;然后分别它的增上缘,是来自眼根、身根等,如此观察,便能分别不同的心,渐渐地了解它的变化性、缘起性。在心念处,特别强调观心的无常。

  (四)法念处——观法无我

  法念处是四念处的最后一个念处。它的范围最广,包括所有最微细的所缘,即所有的法。依照法的自相与共相来观察。每一法都有其个别的自相,所有的法有共同的相,了解自相才能了解共相。

  法念处强调无我,观五盖、五蕴、十二处、七觉支、四谛等是法念处的重要内容。五蕴是指身心世间;五盖包括所有的不善法;七觉支是所有的善法。了解善法、不善法,了解五蕴、十二处与它们的无常,了解这一切法才能见到四圣谛。什么是「法」?有自相才是「法」,例如昏沈63 是「法」,是一个重要的心所,它的自相不变,今天的昏沈、明天的昏沈、再过二十年的昏沈,都是一样的相。因它的相不改变,所以它是真的「法」,是真正实际经验的内容。若不具自相的就不是实际经验的内容,若能了解什么是实际的经验,才能了解涅槃。

  所有有自相的「法」都是无常生灭,这是「法」的共相。这无常的过程不易看到,若看不到自相,就无法看到无常的过程。例如桌子看起来似乎没有改变,实际上它是连续不断地在变化,但是从桌子表面看不到这过程。如果观察桌子硬、粗、重等的自相,可以看到它是不断破坏的过程。它是色法,是地、水、火、风,是不断在破坏的聚合体,不是实在的桌子。如实知见后,才能进入「法」的境界。

  如何了解所有的法?南传以相(特相)、味(作用)、现起(生起)、足处(近因)分别诸法,方便了解诸法,这些是智慧的资粮。

  如果你特别聪明可以直接修习法念处,佛陀有时应机讲五蕴、四圣谛,闻法者也都能开悟成为阿罗汉。因为他们的功德具足,开悟的机缘已经成熟。如果你过去世有修行,有足够的波罗蜜,也可以直接修法念处。

  修习法念处的要件与身念处、受念处相同,要用热诚、正知、正念、去除贪瞋等来修习。


{返回 禅修开示·性空法师 文集}
{返回网页版}
{返回首页}

上一篇:禅修开示 总释四念处 十一、结语
下一篇:禅修开示 总释四念处 九、四念处共通的修习法
 禅修开示 心念处 一、前言:心事难测
 禅修开示 身念处 五、四界分别观
 禅修开示 总释四念处 八、四念处是一个过程
 禅修开示 受念处 三、受是缘起法
 禅修开示 法念处 三、十二处
 禅修开示 身念处 二、威仪
 禅修开示 身念处 四、不净观
 禅修开示 受念处 四、思惟受为苦
 禅修开示 受念处 五、以智慧观察受
 禅修开示 总释四念处 十、四念处的所缘
全文 标题
 
【佛教文章随机阅读】
 司空曙~经废宝庆寺[栏目:禅诗三百首]
 六祖大师法宝坛经 行由第一[栏目:慧能大师(惠能)]
 相应16经 兄弟经[栏目:相应部 15.无始相应]
 超渡的功德[栏目:仁焕法师]
 《极乐愿文》讲记(十三)[栏目:极乐愿文讲记·达真堪布]
 杂阿含经卷第二十八[栏目:杂阿含经白话译解·张西镇]
 佛说四十二章经讲记 一[栏目:净界法师]
 器论[栏目:达照法师随笔]
 地藏菩萨本愿经开题(附大科)[栏目:太虚法师]
 如何进入佛法[栏目:星云法师]


{返回首页}

△TOP

- 手机版 -
[无量香光·显密文库·佛教文集]
教育、非赢利、公益性的佛教文化传播
白玛若拙佛教文化传播工作室制作
www.goodweb.net.cn Copyrights reserved
(2003-2015)
站长信箱:yjp990@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