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量香光 · 显密文库 · 手机站]
fowap.goodweb.net.cn
{返回首页}


禅修开示 身念处 三、正知
 
{返回 禅修开示·性空法师 文集}
{返回网页版}
点击:2364

  三、正知(Sampajana 明觉)

  (一)四种正知

  修行者做任何事情时都要保持正知,无片刻与正知分离。

  有四种正知:利益正知、适宜正知、境界正知、不痴正知。

  1.利益正知(satthaka sampajana)

  「利益」是指依循善法而获得提升。如生起「向前进」的念头时,不是立刻向前走,而是思惟向前进,是否有利益,然后再决定行动。

  修行者不论是做什么活动,思惟每一个活动对修行是有利益或是没利益,是利益自己,还是不利益自己,是利益别人,还是不利益别人。

  如参访佛塔、菩提树或寺院禅林,可以提升修行的兴趣。借着参访长老并且遵循他们的教导而修行,修行者可以精进修学,断除烦恼。因此,参访这些地方是有利益的。

  2.适宜正知(sappaya sampajana)

  修行者练习不断地思惟,不论是作什么活动,判断这活动对修行是否适宜。

  利益正知和适宜正知很像,差异在那里?假如去印度朝圣,可以增加信心、智慧,朝圣是利益的活动。但是,如果去印度时,把兴趣转移到跳舞、看风俗、听民谣,这是不适宜。如果目标是到印度利益自己、增加信心、智慧,唱歌、跳舞这些活动就是不适宜。又比方说去参加法会,可以说是利益的活动,但是如果在法会中讲不如理的话,用不如理的作意,生起很多不善心,例如与信徒讲话时,希望得到信徒供养的红包等,这是不适宜。如前往坟场观察死尸,以及修行不净观是有利益的;但专注异性尸体为不净以修行止禅,是不适宜的,只有取与自己相同性别的尸体才是适当的。为什么?因为专注尸体为不净而达到近行定时,内心所见尸体的影相会转变成较好看的似相,如果是异性的尸体,禅修者可能会生起贪欲。然而,若是以尸体的不净来修行观禅,则不必拣择尸体的性别。如佛世时名妓丝蕊玛(Sirima)过世第四天,佛陀带领四众弟子,前往丝蕊玛停尸处,一起对丝蕊玛的尸体修行不净观57。如此了知行为、活动适当不适当,称为适宜正知。

  3.境界正知(gocara sampajana)

  修行者要练习不断地专注所修的止或观的业处,不论走路或穿袈裟时,都应当将禅修业处放在心中最重要的位置。如果丢掉业处,便不是修境界正知。如果修行安般念,那么在行、住、坐、卧等每一个姿势中,都应当只专注于呼吸。若忘失正念,那你应当退回到忘失正念之处,重新再走。如此你的正念会增强,定力也会随着增强。定力够强时,可以证得禅那,或转修观禅。持续不断的努力,就有可能断尽烦恼,解脱生死轮回。

  摩诃那伽长老(Mahanaga)是值得学习的典范,长老以「我要礼敬世尊的六年艰辛奋斗的决心,在七年里只站立或行走,不管站立或行走,都专注于业处。如此勇猛精进的修行七年后,再度屡行「往返任务」十六年后,证悟阿罗汉果。大家应当礼敬世尊,精进修行,不要因为几天睡不好觉,就感到焦虑、气馁、抱怨。坚忍不拔的毅力是很重要的,修行者应当在一切姿势中,都保持不断的精进,以清明的正知与敏锐的正念,一步步累积涅槃的资粮。

  4.不痴正知(asammoha sampajana)

  《中阿含.佛说放牛经》58举例说明修行者不痴于智慧的境界,就如好牧牛人知道所拥有的牛,清楚牠们的颜色,知道那只牛是母牛、公牛、小牛等。

  同样的,若修行身念处,对身的种种情况、境界清楚,眼根、耳根、鼻根、舌根、身根、意根;地、水、火、风种色、所造色,很清楚了知它们如何生起、坏灭,清楚了知业生色、时节生色、心生色、食生色59,了知它们的生灭因缘。好修行者清楚了知自己的身体,如实了知身心的真相,了知没有一个「我」在造作、动作,只是名色法的聚散生灭而已!

  (二)修习正知

  如果我们用这样地了解,便能知道佛陀所说正知修行的意义。「诸比丘!比丘行往或归来时,以正知而行。」比丘用正知,了知来回行走不属于「我」,而是属于地界、水界、火界、风界。当「我要行走」的心生起时,产生带动色法,那些色法中风界特别强盛,由于风界的推动作用,而造成身体的移动。同时也要观照「我要行走」的心生起时,所生起的意门心路过程,这些意门心路包含四名蕴,带动与被带动色法是色蕴,总共是五蕴。以不痴正知来说,没有「人」在行走,只是五蕴的相续生灭而已!

  「前瞻或旁观时,以正知而行」,当眼睛向前或向旁看后,颜色会同时撞击眼门与意门,心作意60注意颜色,由于心注意所缘,自然出现转向心,唯作心转向以后,眼识异熟心自动的出现。若所缘是可意的,即是善业异熟心;若所缘是不可意的,即是不善业异熟心。眼识灭之后,自然出现领受心、检查心,都是异熟心,它们是自动的过程。接着生起唯作确定心、然后是善恶的速行心,速行心可以连续出现七个剎那。若是极大所缘61,速行后会有两个彼所缘心生起。这是眼门心路过程,随后通常会有意门心路出现,首先生起意门转向,接着是速行心,若所缘清晰会生起彼所缘心。这些过程自然出现,名法自动生起,此是心之定法。每一个心识剎那里,一个心生起,执行其剎那间的作用,随即坏灭,而提供下一个心生起的因缘条件。如是,依心识剎那次第,心流持续不断的发生,如河流一般。若修习不痴正知,了知自己的心好像客人一样,对于这个过程完全没有自主,它们是自然出现,了知心的生灭情况,完全没有迷惑,没有「人」在看,只是五蕴的相续生灭而已!

  《无碍解道》中说我们了解世间的过程,有三种心行:识心行、明心行、无明心行。若有不痴正知,了解识心行是自动出现。若专注所缘,自然出现眼识、领受、检查、决定心等。若不如理的作意,会出现无明心行,无明心行是因生起无明、贪、瞋、慢、邪见、昏沈等,因而对所缘产生执着、拒绝。

  若如理的作意,在自动生起的心路过程,速行心就变成善心。何谓如理的作意?理是事物共同之理则,无常、苦、无我、不净、缘起之理。心路过程生起时,若确定心或意门转向心,作意那色所缘为颜色、色法、无常、苦、无我、不净等,便是如理作意,善速行生起。若确定心或意门转向心视那所缘为常、乐、我、净之不如理作意,不善速行便生起了。十二欲界不善心、八欲界善心及其相应心所62,即在速行中生起。因它连续生起七次,所以力量很强,开展了无数的善、恶业。异熟心、结生心63无法改变,而速行可改变。如理作意使善速行生起,创造善因将得善果,培植解脱资粮。了解这个道理,在看前方或是侧面时,如理的作意,保持正知。

  在此以难陀尊者的例子说明,难陀跟随佛陀出家,修习梵行时,曾经因为未婚妻的缘故,对梵行生起厌烦不善心,想要还俗。后来经过佛陀的诱导,他感到很惭愧,激励自己说:「我要善加收摄自己,当我向东看时,愿我能正知正念,不被贪欲、忧恼等不善心所左右。」他很精进修习,谨慎的守护根门,履行沙门的义务,成就阿罗汉。我们应该以难陀尊者作为学习的榜样,谨慎的守护自己的根门,时时保持正知。

  「屈伸肢体时,以正知而行」,不论弯曲或伸直身体的动作,应保持正知。注释书提供一个很好的例子:

  在斯里兰卡有一位大长老,特别努力正知的修行。不管任何时候、作什么动作,不离开他的业处。一次在说法时,他伸展手、弯手;然后,又再一次伸展手慢慢地弯回来。他的弟子问:「尊者!为什么您二次伸手弯手?」长老回答说:「诸位贤友!自从开始修行业处以来,我还不曾以不专注的心伸屈手臂,第一次伸手时,我没有注意我的业处,所以我又再作一次。」他如此精进于业处,所以能够解脱。我们当以这位大长老为学习的典范。

  「着袈裟、持衣钵时,以正知而行」持钵或是穿衣服时,也要保持正知。就有益正知言,这里的「利益」是指在托钵时物质上的滋养,穿袈裟是为了遮敝身体,避免寒冷与炎热,以及房止蚊、虫等的触恼。不贪图美味、美色,思惟分辨对自己合适的衣钵,是适宜正知。坚持修行,不舍离禅修的业处,如修习安般念,在穿袈裟、执持衣钵时,只专注于呼吸,是境界正知。就不痴正知来说,在自己的名色相续流里,并没有一个「我」在穿袈裟,每一剎那都是名色的相续生灭。持钵的心,当下生起,随即灭去,不是一个心,是不断的心的过程。

  钵是色,衣也是色,色是不断生灭的过程,观色的心也是不断生灭的过程。

  「饮食、咀嚼、尝味时,以正知而行。」同样在此也有四种正知:(一)有益正知:不分别食物好吃或不好吃,好喝或不好喝。只是为了身体的维持,并利用它来修习梵行。(二)适宜正知:无论食物的质量与滋味如何,会造成身体不舒服的食物就不适宜。由正命得来的食物,或食用后不会使善法衰减、恶法增盛的食物是适合的。(三)境界正知:就是不舍离禅修的业处。如果是修安般念,在吃饭、喝水时,都应尽量专注于呼吸。不要觉得持续不断的修行是不可能办到的,应当尽最大的努力,专注于自己禅修的业处。(四)不痴正知:在名色相续流里,并没有「我」在取用食物,只是名色的相续聚散生灭。由于风界的推动作用,使食物前进、移动、翻转、粉碎及排出。靠火界的热能,能成熟、消化食物。在此几乎每个段落都提到风界,风界存在成群的带动色法里。然后也必须观照被带动的色法。带动与被带动的色法是色蕴,每一阶段的心(意门心路过程)包含四种名蕴,总共是五蕴。若能在每一阶段中,照见五蕴,并能观照它们为无常、苦、无我,那么不痴正知就达到顶峰。在什么情况下四正知的修行会变得特别明显?要不断地思惟无我、空的道理。如何思惟无我、空的道理?

  「眼根」是空,因为它不是我、不属于我;「色」是空,因它不属于我,不属于众生,不属于女人、不属于男人;「眼识」是空,因它不是我、不属于我。

  若眼根、色、眼识碰在一起产生「触」,这个「触」也是空,它不是我、不属于我。靠这个「触」所出现的「受」,有乐受、苦受、舍受。虽然「受」的观察是属于受念处的修行,如果有四正知的修行的基础,可以很清楚看到它是空,不是我、不属于我。靠这个「触」出现的「五蕴」,虽然「五蕴」的思惟严格地说是属于法念处的修行。靠正知修行的基础,我们清楚知道五蕴是空,不是我、不属于我。

  如此,正知的修行就变成我们解脱的法门。观照心路过程的生灭,也是属于正知的修行,若有相当的定力,依照方法修习,可以看到心路过程是如何出现、变化、消失。我们眼根看到所缘,眼根、色、眼识碰触在一起,出现心路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所有的不同样的心,它们不会看到彼此,它们是一个一个自动地出现,没有任何的自主。有所缘才能够出现看颜色的过程、听声音的过程。若所缘太微细或不够清晰,此过程就不会出现。

  依照南传佛教二十四缘64说明,眼根看颜色的时候,「色」叫所缘缘(Arammanapaccaya)65,「眼根」叫做依止缘(nissayapaccaya)66,没有这个缘,我们就不能看色。能够看颜色需要光明,光明是亲依止缘(uppanissayapaccaya)67,如果没有亲依止缘,我们也不能够看色。如果心没有注意颜色,就没有转向心;如果没有转向心,不能生起眼识,我们的眼睛也不能看。注意在所缘是无间缘(anantarappaccaya)68,是无间断的缘,而它也是断缘,断有分心。有分心断,转向心起,才能够出现眼门的心路过程。对出家众来说,正知的修行是最重要的修行,在《中阿含经》的注释书中记载,有一位吉达(Citta)比丘告诉佛陀:他没有办法持守那么多戒律修习梵行。依照南传佛教,比丘有二百二十六条戒。佛陀慈悲问他:那你可以持守一个规则吗?比丘回答:如果只是一项而已,那么我能够遵守。佛陀就教他正知的修行,在一切威仪中都观照自己的心。他依照佛陀的教导,在每个动作中照见五蕴,并照见它们为无常、苦、无我。不久,成就了正知的修行,证悟阿罗汉果。

  (三)总结

  以下,我们归纳正知修行的含意:正知修行的意思,可以用四种不同的角度来了解它,不过所有基本修行的智慧都包含在里面。它是定的修行的基础,也是观的修行的基础,我们可以用它强调定的作意、心不散乱的作意,也可以用它观无常逼迫的作意,正知包含止、观二个方法。虽然正知的修行只能达到近行定,但是近行定能够转成观,由观而至解脱,目前还有很多比丘依此修行,得到心的解脱。为什么能得到心的解脱?无论什么活动,可以看得很清楚,什么是色、色的味、色的患、色的坏、色的离。若我们修习正知,对于这个道理会愈来愈清楚。所有的出世法、无漏法、五根、五力、七觉支、八支圣道、四念处、四圣谛的修行,都靠这个修行而愈来愈明显。

  我们作任何动作,每一剎那所出现的名法、色法,它们当下生、当下灭,举手的色与伸展、弯手的色是不同样的色。名法、色法才生即灭,没有连续不断的存在。如此了解,才是真的修习四种正知。

  若我们能如此观照,观自己的相续,观别人的相续,有时候观自己的相续,有时候观别人的相续,有时候观内,有时候观外。此时也必须观照因缘生灭与剎那生灭。当观智成熟时,圣道智与圣果智会以涅槃为目标而生起。证悟阿罗汉果之后,就能获得解脱,超越执着,不依赖世界,不依赖五蕴,超越爱、见、无明。

  这就是以正知来修行达到解脱之道的方法。


{返回 禅修开示·性空法师 文集}
{返回网页版}
{返回首页}

上一篇:禅修开示 身念处 四、不净观
下一篇:禅修开示 身念处 二、威仪
 禅修开示 总释四念处 七、四念处适合一切根性
 禅修开示 法念处 三、十二处
 禅修开示 心念处 二、观察十六种心
 禅修开示 身念处 五、四界分别观
 禅修开示 心念处 三、观心无常
 禅修开示 受念处 六、结语
 禅修开示 受念处 四、思惟受为苦
 禅修开示 修习念处的成果
 禅修开示 法念处 五、四圣谛
 禅修开示 总释四念处 四、修习四念处的七种利益
全文 标题
 
【佛教文章随机阅读】
 9 鹿王的故事[栏目:佛经民间故事]
 即使我们相信前后世存在,但在生活中,也很难时时以此规范自己的行为。如何逾越这个鸿沟?[栏目:索达吉堪布·问答释疑]
 中观论颂讲记 正释 观颠倒品 第二十三[栏目:印顺法师·中观论颂讲记]
 净土大经解演义 第五三二集[栏目:净土大经解演义·净空法师]
 阿弥陀经疏钞演义 第一九九集[栏目:阿弥陀经疏钞讲记·净空法师]
 身体是工具[栏目:净空法师·开示集七]


{返回首页}

△TOP

- 手机版 -
[无量香光·显密文库·佛教文集]
教育、非赢利、公益性的佛教文化传播
白玛若拙佛教文化传播工作室制作
www.goodweb.net.cn Copyrights reserved
(2003-2015)
站长信箱:yjp990@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