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量香光 · 显密文库 · 手机站]
fowap.goodweb.net.cn
{返回首页}


四圣谛与修行的关系 第二章 说法因缘
 
{返回 性空法师(Ven. Dhammadipa) 文集}
{返回网页版}
点击:2385
四圣谛与修行的关系

第二章《转*轮经》说法因缘

  如是我闻。一时,世尊住波罗(左木右奈)国仙人堕处鹿野苑。

  说法时间

  如是我闻(Evam me sutam):这是指阿难亲耳听闻佛所说的教法,不是自己杜撰。南传佛教相信他们有原始的语言、原始的阿含经,不论现在研究同意与否,我想南传佛教是比较接近佛世时原始的教义,这种说法应是合理的。

  一时(ekam Samayam):佛陀说法会选择地方、人、时间、法等,考虑种种因缘,以最佳的说法条件去利益众生。依南传佛教,佛是在满月日于菩提树下开悟,时间大概是现在五月的月圆日。依照注释书,佛是在开悟二个月后的满月,也就是七月月圆日的晚上向五比丘说法。在印度的传统里,早上和晚上是修行、诵经、作善业「最方便的时间」。印度人相信如果在最方便的时间作种种善行,善业的力量会增强。因为此时,四大处于平衡的状态。samaya就是人们于夜晚、白天聚会在一起的意思。

  说法地点

  波罗(左木右奈)国(Bārānasiyam):佛陀会以最佳的说法条件去利益众生,所以他决定到波罗(左木右奈)国演说《转*轮经》这部经典。为什么佛陀知道最适宜的说法地点?不论以前或是现在的印度,所有的大哲学家、修行者如果发现深彻的法或在开悟后,他们一定会到波罗(左木右奈)国利益众生,因为它是印度重要的文化之地。如果看本生故事,就可知佛曾多世出生在波罗(左木右奈)国,为此国的国王。

  仙人堕处(Isipatane):佛陀选择波罗(左木右奈)国的郊外仙人堕处,在这个地方示现他所开悟的内容。iSi就是仙人、隐士,以前有很多独觉、仙人、修道者都会从各地飞来,在进入波罗(左木右奈)城乞食托钵前,先来这个寂静的森林,然后入城托钵。托完钵之后,又从此地起飞,回到原来的地方。过去诸佛也都曾来此地,开示佛法,因此称为「仙人堕处」,意思是仙人、隐士降落、休息的地方,也是修行的好地方。

  鹿野苑(Migādaye):鹿野苑意谓着「无害」,当时印度以牛、鹿这二种动物为无害的象征,就是「不杀」的意思。依照印度修行者的文化,无害道就是「常道」,唯有无害道,才能达到真正的现观、开悟。印度教足以吠陀⑵为其修学指导,当时有二位伟大的哲学家——佛及耆那(Jina)⑶则用不同于吠陀的概念来批评印度的哲学,各自建立自己的宗教。不过,从婆罗门的角度来说,他们认为佛和耆那虽然有些不同于吠陀的看法,但仍是靠吠陀的基本要义来说明自己的哲学。当时佛及耆那告示世人,行无害道能实现一切智;不需要依靠吠陀,而是靠自己的修行来实现。

  说法对象

  2.Tatra kho Bhagavā pancavaggiye bhikkhū āmantesi‖‖Dve bhikkhave antā pabbajitenana sevittabbā‖ Katame dve‖‖

  尔时,世尊告五比丘:「诸比丘!出家者不可从事于二边。以何为二边耶?」

  五比丘(pancavaggiye bhikkhū):开悟前,佛原本与五比丘⑷一同在菩提迦耶附近的苦行修行,后来佛远离苦行,五比丘因此不再信服佛而离开。当佛开悟之初,他思惟娑婆世界的众生们无法理解这个深度的法而考虑入涅槃,后因接受梵天的劝请而转正*轮。刚开始,佛想利益以前教过他禅定的二位老师⑸,以天眼观察后,他知道老师已经去世;那么还有谁能接受这个深彻的法?最后,他决定教导五比丘。佛不是出于偶然而说法,他所要教导的五比丘并不是普通的人,他们是有福报的比丘;依照注释书⑹,他们已经修行了十万劫。由于佛有功德、有神通,知道自己与五比丘在过去世时曾一起修行,也了解五比丘的心与波罗蜜,知道他们能堪受教法,于是就选择最适宜说法的因缘,来度化五比丘。

  末端、限制(anta):这是指佛法的修行者,当离苦、乐二种极端的修行。梵文anta的真正意思是「末端」,也带有「限制」的意思。佛说明在修行佛法的过程,要了解所有的极端都是我们的限制。如果要真正了解佛法,要先避免所有的极端,才能实现佛法。修学佛法最主要的二种限制、障碍,就是苦行与乐行。

  隐者(pabbajitena):指修行者、出世的人。

  从事(sevittabba):佛说明如要了解佛法真正的意思,不要从事苦、乐行二种极端的行为。

  远离五欲乐行与无益苦行

  修行者不应该从事两种极端的行为,是指那两种呢?

  【注解】

  ⑴出处:Samyutta-nikaya56,11.Thatagatena vutta,1(Samyutta,v,p.420~424),此是南传上座所传的《转*轮经》。《相应部经典六·转*轮品·如来所说(一)》,《汉译南传大藏经》,页311-315。此处中文部分为整理者所译。

  ⑵为古印度婆罗门教根本圣典的总称。为婆罗门教神圣的知识宝库,与祭祀仪式有密切关联。

  ⑶指耆那教的中兴始祖「尼乾陀若提子」。其主张轮回是因业的系缚而有,想脱离轮回必须严守不害、不妄语、不偷盗、不淫、无所得等五戒,并重视苦行,如此才能令业消失,发挥灵魂的本性而得解脱。参阅《佛光》「耆那教」,页4283。

  ⑷五比丘为憍陈如(Annā-kondanna)、跋提(Bhanniya)、卫跋(Vappa)、摩诃那摩(Mahānama)、阿说示(Assaji)。

  ⑸「我今当先与谁说法?使解吾法者是谁?尔时,世尊便作是念:罗勒迦蓝诸根纯熟,应先得度,又且待我有法,作此念已。虚空中有天白世尊曰:罗勒迦蓝死已七日。是时,世尊复作念曰……我今先与谁说法使得解脱?今郁头蓝弗先应得度,当与说之,闻吾法已,先得解脱。世尊作是念,虚空中有天语言:昨日夜半,以取命终。……是时,世尊重更思惟:五比丘多所饶益,我初生时,追随吾后。是时,世尊复作是念:今五比丘竟为所在?即以天眼观五比丘,乃在波罗(左木右奈)仙人鹿园所止之处,我今当往先与五比丘说法,闻吾法已,当得解脱。」《增壹阿含经•高幢品),《大正藏》册2,页618中。

  ⑹注释书:Sarattha-ppakasini,Buddhaghosa’s commentary on the Samyutta-nikaya.Vol..III(相应部注解三·精义显扬)P.T.S 1977。


{返回 性空法师(Ven. Dhammadipa) 文集}
{返回网页版}
{返回首页}

上一篇:四圣谛与修行的关系 第三章 中道
下一篇:四圣谛与修行的关系 第一章 绪论
 四圣谛与修行的关系 第三章 中道
 四圣谛与修行的关系 第七章 道圣谛
 四圣谛与修行的关系 第四章 苦圣谛
 四圣谛与修行的关系 第八章 三转*轮
 四圣谛与修行的关系 第五章 集圣谛
 四圣谛与修行的关系 推荐序 自序
 禅修开示·性空法师
 四圣谛与修行的关系 第六章 灭圣谛
 四圣谛与修行的关系 第九章 结说四圣谛
 四圣谛与修行的关系 第一章 绪论
全文 标题
 
【佛教文章随机阅读】
 饶益众生[栏目:达真堪布·微教言·2014年]
 贪婪与舍弃的区别[栏目:慧语禅心]
 《入行论讲记》第十册 第九品 智慧 第一百八十九节课[栏目:入行论学习]
 有求必应[栏目:万行法语]
 食子略说[栏目:参考]
 传统文化该如何继承和发展——任继愈先生访谈[栏目:佛教人物访谈]
 种善因得善果 (第十五讲)[栏目:因果原理]
 净土大经解演义 第四0六集[栏目:净土大经解演义·净空法师]
 为什么有人信佛持斋多年,到头来却连家财都被倒闭...不健康...儿女却不孝顺...[栏目:问星云大师]
 2008年6月在深圳的开示[栏目:觉明法师]


{返回首页}

△TOP

- 手机版 -
[无量香光·显密文库·佛教文集]
教育、非赢利、公益性的佛教文化传播
白玛若拙佛教文化传播工作室制作
www.goodweb.net.cn Copyrights reserved
(2003-2015)
站长信箱:yjp990@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