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量香光 · 显密文库 · 手机站]
fowap.goodweb.net.cn
{返回首页}


四圣谛与修行的关系 第三章 中道
 
{返回 性空法师(Ven. Dhammadipa) 文集}
{返回网页版}
点击:3059
四圣谛与修行的关系

第三章 中道

  四圣谛是《转*轮经》的主要内容,是佛法的根本所在,但佛陀并不是一开始就开示四圣谛,而是先提出离苦乐两边的中道。

  3.Yo cāyam kāmesu kāmesu khallikānuyogo hīno gammo puthujjanīko anariyo anatthasam hito‖yocāyam attakilamathānuyogo dukkho anariyo anatthasamhito‖‖Ete te bhikkhave ubho ante anupa-kamma majjhimā patipadā Tathāgatena abhisam-buddhā cakkhukaranī nanakaranī upasamāya abhinnāya sambodhāya nibbānāya samvattati‖‖

  以爱欲贪着为事者,乃下劣、卑贱、凡夫、非圣贤、无义相应。以自我苦行为事者,为苦、非圣贤、无义相应。诸比丘!如来舍此二边,依中道现等觉。以此资于眼生、智生、寂静、证智、等觉、涅槃。

  劣(hīna):执着爱欲在诸欲中是第一下劣。为什么五欲享乐属于劣?因为它不能使我们朝向善道、解脱,不是属于君子、善人或有智慧的修行人,是粗鲁、未受磨炼者的行为,它不能造就生天、为人的福业,故称为「劣」。

  卑贱(gamma)因为它属于凡夫的境界。放纵于五欲,绝不属于有智慧、有修行人的行为,这样的享乐对修行人来说是属于粗劣的、卑贱的。若要解脱,则不执着于此,要视「欲」为粗劣,因为对有修行的人来说,这些都是苦。

  凡夫(puthujjanīka):指未经磨炼的人、未修行的人。

  非圣、无义相应(anariya、anatthasamhita):指享乐五欲不能利益我们实现善道,也不能利益帮助我们离开恶法,是无意义的事。

  以自我苦行为事者(attakilamathānuyoga):指从事自我折磨的苦行。注意、执着的方向不能利益自己,除了欢喜欲乐外,另一方面就是让自己感到苦,故意找苦受而逼迫自己。佛并没有说苦行是「劣」,只说「苦」,故意使自己受苦,虽不是劣,但也不属于圣人,不属于实现道的人。为什么?因行道的人知道没有「我」这个法,所以不会故意让自己受苦,能舍苦、乐二边,因此称为「圣人」。苦行在印度很普遍,佛自己行六年苦行,受一般人不能忍的苦,即使如此苦行仍无法成道,但这样的信心不能称为「劣」,因为苦行也有些许助益、引导佛朝向中道;虽然苦行领导佛朝向中道,这样的行为对于一般众生而言还是「无义相应」,因为它不能真正利益我们。既然,佛已经发现苦行是无意义的行为而走向中道,我们也从佛的说法中了解「道」,就不用像佛一样辛苦地苦行以实现道。

  中道行

  中道(majjhimā patipadā):可翻译为「舍二边」,指修行没有偏极端,不偏于欲乐享受,也不偏于苦行,以中道而行。未实现道时,会执两边;实现道后,则离二边。因此,佛让五比丘了解他已经实现道,已不再有五种见⑴等种种限制。由于实践中道,如来不靠二边而行,所以中道为觉悟的第一内容。

  眼生(cakkhukaranī):这是说明只有靠中道才能引生法眼、慧眼,透视四圣谛,由此才能成为圣人。假如没有智慧、清净、无漏之眼,无法实现中道。没有法眼,就只是用凡夫一般的眼去思惟,唯有行中道才能创造我们「法」的眼睛。

  智生(ñānakaranī):意指唯有中道才能产生了知四圣谛的智慧。

  寂静(upasamāya):有中道才能息苦证灭,实现真正的寂静。要朝向真正的寂静,必须有正定,而正定则要靠对中道的了解。因此,借由中道而生起的正定能引导我们走向寂静。

  证智(abhiññāya):证知四圣谛的智慧,中道能让我们证知四圣谛。

  等觉(sambodhāya):真实平等的觉悟,即生起了知四圣谛的圣道智。sam有二种意义:(一)真实——有中道才能有真正的开悟。(二)平等——即平衡之意,也有「一起」的意思。

  涅槃(nibbānāya):烦恼止息,究境安乐的境界。佛教修行的目的是达到涅槃。因此要借由中道引导我们走向涅槃。

  中道是佛陀的实际经验,出家前他是王子身份,养尊处优,过着极尽享乐的生活;出家后、悟道前,则过着印度传统修行者禁欲与苦行的生活。佛陀经历了这两种极端的生活方式后,体会到什么样的生活是有意义的,可以引导我们朝向清净、解脱;那就是「中道」的生活。「中道」可以让人开法眼,产生如实观的智慧,导向寂静,趋入涅槃,达到解脱境界。

  中道的具体内容——八支圣道

  4.Katamā ca sā bhikkhave majjhimā patipadā Tathāgatena abhisambuddhā cakkhukaranī ñāna-karanī upasamāya sambodhāya nibbā-nāya samvattati‖‖Ayam eva ariyo atthangiko maggo‖seyyathīdam‖sammāditthi sammā-sankappo sammāvācā sammākammanto sammāājīvo sammāvayāmo sammāsati sammāsamādhi‖‖

  Ayam kho sābhikkhave majjhimā patipadā Tathāgatena abhisambuddhā cakkukaranī ñankaranī karanī upasamāya abhiññaya sambodhāya nibbānāya samvattati‖‖

  诸比丘!云何如来能于中道现等觉,资于眼生、智生、寂静、证智、等觉、涅槃?谓八支圣道是。即:正见、正思惟、正语、正业、正命、正精进、正念、正定。诸比丘!此是如来现等觉之中道,资于眼生、智生、寂静、证智、等觉、涅槃。

  什么是中道?世尊说明中道就是八支圣道一般称八正道,即是正见、正思惟、正语、正业、正命、正精进、正念、正定。解脱苦需靠中道,八正道即中道的内容。此八正道不能和道心⑵分开,在普通的世间心中不能一起出现八正道,唯有在出世间道心中才能同时出现;其中正见、正思惟为中道的智慧;正语、正业、正命为中道的戒;正精进、正念、正定为中道的定,在出世间道心里,它能成就戒、定、慧三学,实现我们解脱的目标。因此,不论在修行历程的开端、中端及末端,八正道都是非常重要的修学资粮。

  正见(sammā-ditthi):有世间正见、出世间正见,在四圣谛里包括所有的正见。世间正见是对因果、业报方面的见解;出世间正见是缘起正见、中道正见,无常、苦、无我也包括在内。正见在这里主要意思是知道这是苦谛、集谛、灭谛、道谛。

  正思惟(sammā-sankappa):平常正思惟是指思惟无害、无瞋、出离三种。此段经文的正思惟是指特别的思惟,即是用「寻」(Vitakka)了解、深入检查的意思,因为「寻」是一种智慧的力量,能深入思惟,洞察四圣谛。

  正语(sammā-vācā)、正业(sammā-kammanta)、正命(sammā-ājīva):正语、正业、正命三者属于「律仪」。修道的时候,一定有律仪,如果没有律仪就没有道。因此修道的条件就是要有「律仪」,一般来说有「自然律仪」、「受戒律仪」、「道共戒律仪」三种:

  (一)自然律仪:若有好性格,自然就不会说谎,因此未受戒而能不妄语,这是自然律仪。

  (二)受戒律仪:若因受戒、持戒而不妄语,这是属于受戒的律仪。

  (三)道共戒律仪:指在无漏心、道心里自然切断所有的不正律仪,不是我们的性格好不好,或有受戒与否,而是「道」本身就不能与不正语、不正业、不正命等同时存在。因为,同一刹那心中,不能同时出现「道」与「不正道」,所以正语、正业、正命自然为道心的内容。

  正精进(sammā-vāyāma):「正精进」是道及正定最重要的资粮;另外,正念也是正定最重要的助缘,因此,正定要依据正精进和正念。正精进在此段经文中是说明道心的内容,即继续地修习四圣谛,用我们的心努力思惟四圣谛。如果没有彻底通达四圣谛,我们不能满意这样的情况,要以正精进来深入四圣谛的境界。

  正念(sammā-sati):念的因缘是稳定的想,「稳定的想」是指不忘记四圣谛,使我们的心继续朝向四圣谛,不让心由四圣谛中溜掉,此为道心的正念。

  正定(sammā-samādhi):有道心的正定才能如实观四圣谛。要了解正定,可以参考《增壹阿含经》二种定的说明:

  (一)概念的正定:此正定是依修行的所缘,例如以地遍⑶、安般念等「概念」,来实现稳定、没有变化的心。这种定也是属于正定,但不是道心的正定。

  (二)依相的正定:依「相」实现稳定的心。

  在普通观的过程中,依相的正定就是有自相⑷或共相⑸的法,能看到刹那、刹那的生灭,体验无常、苦、无我,这是普遍性依相而观的正定。

  在道心里也是一种依相的正定,但它的所缘并不是世间法而是出世法,因此可以如实现四圣谛,正断烦恼,体证涅槃。

  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中道」的基本精神,也是佛陀的终极关怀,中道不是抽象的理论考察,佛法不是知识、哲学,而是要具体踏实的从生活上深切反省、践行,生活是亲身经验,烦恼是切身的,在生活中不断努力向上,朝向清净、祥和、智慧,即是「中道」。这是生活的「中道」,实践的「中道」。

  缘起中道

  若要完整了解中道内容需要知道中道的另一方面,就是缘起的中道、如实观的中道。实践的「中道」是针对生活是否朝向幸福、究竟解脱来讲;缘起的中道是就能否看到世间真实相来说,解脱最重要的条件是「照见真实」。缘起的中道散见于经论中,如在《杂阿含经》佛陀对迦旃延说,世间人多半执着「有见」或「无见」,以为世间的一切只是存在或不存在,不是「有」,就是「没有」。我们应该用缘起中道的智慧,洞察事物无常生灭的真相,我们就不会有「有见」和「无见」的偏见⑹。

  这世间没有固定不变的东西存在,一切都是因缘生灭。经典中常用种子生芽的例子说明:本来没有芽,因为种子有能生性,再加上阳光、水、空气等因缘后,种子便长出芽,芽再继续长成大树;芽渐渐长大时,种子也就慢慢消失。如果阳光等因缘不具足,芽也无法生长。一切事物消长生灭都是随因缘而定,当因缘条件产生变化时,事物也跟着变化,没有一个不变的「我」存在。随顺缘起如实观世间,不执不取,对苦的生起与消灭,也如实观察,如此便能产生亲证的智慧。

  实践的中道具体的说明是八正道,缘起中道则是以十二支缘起⑺描述生命的解脱与轮回。顺着缘起看世间,可以看到世间生灭的真实情况。而能够如实观察世间,便是走上解脱之路了⑻。

  中道与四圣谛

  中道有实践的中道和缘起的中道,解脱依中道,中道的具体实践内容是八正道,八正道属于四圣谛中的道谛。践行八正道,开了法眼,产生如实观的智慧,能够看清楚世间真实相。看清楚无常苦迫,明白苦圣谛的真理;看清楚生灭因缘,了解集圣谛的真理;继而能够成就道圣谛,证入灭圣谛。所以说四圣谛包含修行的开端、中端、末端;也包括了两方面的中道。所以佛陀在开示中道后,更三转四圣谛,宣说甚深法义。

  八支圣道有世间圣道和出世间圣道,四圣谛也有世间、究竟胜义谛的分别。一般而言,四圣谛现观的次第为:苦、集、灭、道,但在道心中并没有次第,因为此时四圣谛能在同一心中生起。在道心中,此八支圣道能同时出现于一心,因为此道心的五根⑼平衡,且以一个目标为所缘,依此就能完全投入四圣谛的修行,成就戒、定、慧三学。

  我们要了解八正道或四圣谛在世间、究竟二方面的不同⑽,这在现观过程是很重要的。假如不能分别,就不能深彻了解四圣谛的意思。宣说四圣谛有三转,第一转叫做「示转」就是实现见道,第二转名为「劝转」是实现修道,第三转是「证转」为证得无漏智。所以,四圣谛是佛教的中心思想,也是一个修道的历程。

  【注解】

  ⑴指身见、边见、邪见、见取见、戒禁取见等五见。「身见」:指不知身为五蕴假合而执着之。「边见」:主要有二,即执着死后断绝的断见或常住不灭的常见。「邪见」:否定因果道理,如执持无四谛因果之理而不畏恶、不好善。「见取见」:执持错误的见解以为真实,如将己低劣的知见视为优越。「戒禁取见」:将不正确的戒律、禁制等,视为可解脱的戒行。

  ⑵道心,指四种出世间善心,以涅槃为目标,有断除或永远减弱诸烦恼的作用。参阅菩提比丘英编;寻法比丘中译,《阿毘达摩概要精解》(香港:佛教文化,1999),页49。

  ⑶地遍为十遍处之一。十遍处是依胜解作意,观地等十法各周遍一切处无间隙,故又称十一切处。南北传十法稍有不同,南传即:地、水、火、风、青、黄、赤、白、空、光明。北传前九同南传,第十为识遍。参阅《中阿含经》,《大正藏》册1,页807上;觉音着,叶均译,《清净道论》(高雄市:正觉学会,民91年),页119-174。

  ⑷指自体个别的体相,不与他相共通,具有自己一定的特质。如一切色法都有各自的自相。

  ⑸指共通之相,与其他诸法有共通之相。如苦、空、无常等,都是用以诠解诸法是为共相。

  ⑹《杂阿含经•第二六二经》:「尔时阿难语阐陀言:我亲从佛闻,教摩诃迦旃延言:「世人颠倒依于二边,若有若无。世人取诸境界,心便计着。迦旃延!若不受、不取、不住、不计于我,此苦生时生,灭时灭。于此不疑不惑,不由于他,而能自知,是名正见。如来所说,所以者何?迦旃延!如实正观世间集者,则不生世间无见。如实正观世间灭,则不生世间有见。迦旃延!如来离于二边,说于中道。所谓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谓缘无明有行,乃至生、老、病、死、忧、悲、恼、苦集。所谓此无故彼无,此灭故彼灭;谓无明灭则行灭,乃至生、老、病、死、忧、悲、恼、苦灭。」《大正藏》册2,页164下。

  ⑺十二因缘:十二种因缘生起之义,是佛教的根本教义。即:无明、行、识、名色、六入、触、受、爱、取、有、生、老死。

  ⑻可参考万金川着,《中观思想讲录》(嘉义:香光书乡,民87),页20。

  ⑼五根:指信根、精进根、念根、定根、慧根,因此五者为一切善法的基础及根本。⑽即真谛与俗谛,并称真俗二谛。谛,谓真实不虚之理。真谛 (paramattha-sacca),又作胜义谛、第一义谛,即出世间之真理。俗谛(sammuti-sacca),又作世俗谛、世谛,即世间之真理。参阅《佛光》「二谛」,页244。


{返回 性空法师(Ven. Dhammadipa) 文集}
{返回网页版}
{返回首页}

上一篇:四圣谛与修行的关系 第四章 苦圣谛
下一篇:四圣谛与修行的关系 第二章 说法因缘
 禅修开示·性空法师
 四圣谛与修行的关系 第九章 结说四圣谛
 四圣谛与修行的关系 第十章 问答辑要
 四圣谛与修行的关系 推荐序 自序
 四圣谛与修行的关系 第七章 道圣谛
 四圣谛与修行的关系 第二章 说法因缘
 四圣谛与修行的关系 第五章 集圣谛
 四圣谛与修行的关系 第四章 苦圣谛
 四圣谛与修行的关系 第三章 中道
 四圣谛与修行的关系 第一章 绪论
全文 标题
 
【佛教文章随机阅读】
 精进的重要[栏目:精进]
 植物也有生命,为何不在六道轮回之中?[栏目:因果轮回·净空法师问答]
 修行人非常内敛,是真实走上来的[栏目:海云继梦法师文集·禅法]
 疾病如何形成:造成现代疾病的三个原因[栏目:这样吃最健康]
 念药师佛增善体质[栏目:药师佛感应录]
 新气象 1994.8.16~1994.8.31[栏目:星云日记]
 六祖大师法宝坛经机缘品第七之九 会玄觉 人们称玄觉为一宿觉[栏目:六祖大师法宝坛经白话解]
 7 认人为兄喻[栏目:百喻经译]
 关于数息、随息的问答[栏目:月悟法师]
 贪是万恶之源[栏目:法清法师]


{返回首页}

△TOP

- 手机版 -
[无量香光·显密文库·佛教文集]
教育、非赢利、公益性的佛教文化传播
白玛若拙佛教文化传播工作室制作
www.goodweb.net.cn Copyrights reserved
(2003-2015)
站长信箱:yjp990@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