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量香光 · 显密文库 · 手机站]
fowap.goodweb.net.cn
{返回首页}


三论宗纲要 三论宗的教理和观行 第二章 教理
 
{返回 刘常净·三论宗文集 文集}
{返回网页版}
点击:4518
第二章 教理

  第一节 四论大意

  本宗的根据,以《华严》、《大品》、《法华》、《涅槃》四经为主。以《中论》、《百论》、《十二门论》和《大智度论》为宗。这在陈隋时代,兴皇法朗及其门下,是经常标榜的。三论宗以为,诸大乘经,皆以无得正观为宗。菩萨依经造论,而论还是阐扬经宗,也是以无所得观为宗。无所得观者,观一切法自性不可得,故名无所得观。无所得是空义,空也不可得,才是实相真空。无所得观又名中道观和实相观,简称中观或正观。此观是一切观法的根本,最为深远。此观修习若成,则一切功德悉皆具足。如《大品般若·一念品》说:“菩萨修行无所得般若时,一念具足行六波罗蜜等一切功德。”《十二门论》说:“若能通达是义,即通达大乘,具足六波罗蜜、无所障碍。”
  但如何理解、如何学习无所得观的理论,那就要学习龙树提婆的《中》、《百》诸论,龙树提婆诸论,正是阐发无所得理论的要典。就四论中,三论专用遮诠,不用表诠,就是但破不立。《大智度论》有破有立。就佛教典籍,弘宣佛法,有两种不同的方法:一种是一般常用的表诠方法,就是从正面用肯定的语言文字表达自身的理论,一种是《三论》常用的遮诠方法,就是从相反的用否定的言语文字,否定一切,若此否定成立,这就建立了自身的学说,发扬了自宗的教义。所谓破而不立,就是不拿出自家的任何主张,但破他家的立说。破就是否定,一切都否定,一切都遮止。用遮止的方法,来诠显自家的空义。这就是但破不立,名为遮诠。用遮诠的方法,用否定的方法,来发挥自家空义,这就是发扬了无所得观的义理。吉藏大师《大乘玄论》卷五说:“今论唯破不立,则唯破不申。所以然者,若经若论,唯破颠倒虚妄,更无所申。”又说:“他论有破有立,此乃是增有得,非但不能申,亦不能破,自是有得,何能破他?今论但破,曾不自立,非但能破,亦复能申……故能洗颠倒断常。显出如来真实正法。”
  四论的纲领,是破邪显正。破邪显正,具有二义:一者约但破不立,唯破不申说,这意味着,破邪之外,无别正可显,破邪即是显正。二者若就显无所得正说,须要破洗一切,方为显正,然此显正之外,无别破邪,申正即是破邪。例如《中论》八不,不生亦不灭,不断亦不常,不一亦不异,不来亦不出。此八不霍破八种偏邪,是为破邪。然此八不,不落二边,本身又是中道,即是申正。若就破邪义说,则唯破不申,若约显正义言,便但申不破。破邪显正是个统一体。为显无所得正,否定一切,摧破一切,令一无所有,则无所得实相正理方显。再进一步说,若有个无所得理存在,那还须破除,连无所得也不可得,方才是真正的无所得。然而对这种无所得观的修习,只是一种方便或手段,而不是目的。所以此宗又说:若有所得则有所不得,若能心无所得,便能无所不得。可是无所不得,只有成佛才能达到。佛是无念,佛心是无所住,佛心是无所得,要这样学佛才直接了当,但成了佛是无所不得的。四论无所得的宗要大致如此。

  第二节 缘起性空

  缘起性空,是法性宗的根本理论。缘起性空的理论认为,宇宙万有一切事物都是缘起的,凡是缘起的,就一定是无自性的。无自性就是性空。《大品般若·道树品》说:“诸法和合因缘生,法中无自性,若无自性,是名无法。”《智度论》卷十八说:“菩萨观一切法皆无相。是诸相从因缘和合生,无自性故无。”《中观·四谛品》说:“众缘所生法,我说即是空。”《十二门论》说:“众缘所生法,即是无自性,若无自性者,云何有是法。”《十住毗婆沙论》卷十五说:“知诸法从众缘生,无有定性,行于中道。”这都是缘起性空的经论根据。
  所谓缘起性空,是说世出世间一切诸法,都不是孤立自有的,都是由众因缘和合而产生的,换句话说,都是由众多因素和条件组合而成的。若是脱离了因素和条件,世间上任何事物都不能产生和存在。宇宙间的万事万物固然繁多,但无不是由因缘和合而有,由因缘和合生起,所以名为缘起,也称缘生。性空是说,凡是由众缘生起的事物,必然是无自性的。自性,就是事物的自体本性,缘起事物没有自身的实体本性,所以叫无自性,或称性空。
  举例说明,例如一所房子,这房子是由砖瓦木石等众多条件建成的,或是用钢筋水泥砖木造成的,这房子就没有自身的体性。请问,什么是房子的自体?砖瓦木石是房子的自体吗?砖瓦木石是房子的因素或条件,钢筋水泥包括人工设计等也只是房子的因素和条件,这样说来,房子只是以其他的因缘和条件为体,属于众因缘,而没有房子自我的独立实体。试问,离开这些因素条件,另外哪里还有个实体的房子存在?没有!当然没有!既然没有,这就是无自性,无自性就是性空。房子是这样,一切事物无不这样,所以说诸法皆空。佛家说空,不是离开事物另外说空,事物当前存在说它没有独立不变的真实体性为空,故名缘起性空。
  又如一般见解,都认为有个实在的人,实在的我。例如人们常说:我的书,我的衣服,我的钱财,但书衣钱财不是我,而是我所有的物,为我这个人所有。再进一步推求,我这个人是否就是个实在的我?人们常说,我的头,我的脚,我的胳臂,我的腿,我的心肝五脏,乃至说我的身体。如果这四肢百骸都是我的,是我所有,如书衣钱财那样不是我。当然这不是我,那么,我又在何处呢?如果说,四肢百骸都是我,试问,究竟有多少个我呢?四肢百骸都是我的身体组成部分,这是客观事实,但除此之外,哪里还有个实在的我呢?虽然实无有我,但人们却都迷信执著有个实在的我。本来没有,认为是有,这才是迷信呢!这样看来,人我也无自性,实我也不可得,名为我空。
  上面举的两个例子表明,不但人无我,法也无我——无自性,这就是佛教常说的我法二空。不但法性宗这样讲,佛教各宗无不讲我法二空。不过中观宗更加彻底,更加无保留地强调“三界如幻,万法皆空”罢了。缘起性空,“缘起本如幻,万法皆性空”。缘起和性空的关系,缘起是事物的现象,性空是事物的本质,是一种事物的两个方面。故经云:“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色空不二,即是中道。以此修观,名为中观。

  第三节 真俗二谛

  一 空有二谛
  缘起性空的另一表现,可说是为真俗二谛。但缘起性空为统一的原理。真俗二谛是佛法的纲要,真俗二谛,“真谛”又名“第一义谛”,或名“胜义谛”,“俗谛”又名“世谛”,或称“世俗谛”。真谛说空,俗谛谈有,因而又名空有二谛。“谛”是真实不虚的意思。有的解作“谛理”,即真理,谓真谛之理,俗谛之理。有的解说,真谛是理,俗谛为事,称为事理二谛。假使二谛是真理,俗谛应解作相对真理,真谛应解作绝对真理。又可说俗谛是世间真理,真谛为出世真理。这就是约各宗一般的说法。早期的中观宗也作类似的解释。后来摄山诸师相承建立了三论宗,便多以言教解释二谛,这更有其深远意义,详在后文。
  今三论宗解释二谛,有二种不同:一是以真谛为理,即诸法皆空实相之理;以俗谛为教,即世间缘起假名语言文字。世间语言可以表达法性真理,如来借此缘起事物说法,以表达真如法性真理,皆是就世俗谛说,故俗谛是教。二者非空非有是中道,说空说有,空有二谛皆是教,名为言教二谛,仍是真谛谈空,俗谛说有。真空俗有,是佛所说,故二谛是教。
  《般若》、《三论》批破自性,建立缘起,所以空有二谛也是无自性的,对空说有,对有说空,故空有皆无自性,只是相待假名。言教二谛的空和有,乍看名相是对立的,但同时又是统一的。如经说:“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色空不二,就是二者的统一。“色即是空”,是缘起无自性;“空即是色”,是性空不碍缘起。因此说“有”,这是不离空的“有”,言“空”是不离有的“空”。这样,空有不二,虽对立而常统一,对立是相对的,统一是绝对的,故经云:“一切世谛若于如来即是第一义谛。”客观事物就是如此。有中观见解的人,见空有常统一,没有中观见解的人,看空有恒对立。中观见就是佛菩萨的中道正见,中道正见就是经中说的般若智慧。若见有定作有解,闻无定作无会,那是二边的偏见,生死的根本,今二谛的空有,是相待缘起的空有,对空说有,对有说空,谈空不住空,闻有不著有,空有圆通,相即无碍,不同一般定性对立的空有。这是三论宗空有二谛的基本内涵。

  二 于教两种二谛
  三论宗有两种二谛。谓“于情二谛”和“言教二谛”,简称“于谛”和“教谛”。今先述“言教二谛”。《大乘玄论》卷一,为建立二谛是教,提出五点理由,五点理由是:
  第一,对不二中道是理实。故明二谛是言教。因为真理只有一个,不二中道既是理实,二谛是施设的差别名相,所以为方便言教。又非有非无是中道,为破众生的执著病,而说有说无,这自然是言教。故此说二谛是教。
  第二,诸佛如来观照缘起事物,不作有无定解,以非实有实无故,纯以中观实智,直契诸法实相。诸佛了知众生执有执无,不能理解真如法性的真实相,以方便力,说空破有,说有破空,令众生悟入非空非有的真如实相。以说为教,借教显理,所以二谛是教。
  第三,从来学佛的人,都认为二谛是理,既是真理,就不能违反,不能动摇,这样便成了定性二见,不能反映缘生事物无常变化无自性的真相,反而障蔽中道实相的启悟。今欲拔除二见的病根,故说有无只是方便,有无不究竟,不应住在有无中。故此说二谛是教。
  第四,有无是众多邪见的根本,经论中强调批破有无二见。有和无是两种偏见邪见。如凡夫执有,二乘执无;爱多者执有,见多者执无,九十六种外道所执皆不出有无。诸佛出世,如再说有无是两种定理,反而增加众生的执著。今明学习有无二谛,能通达不二正理,故说二谛是教。
  第五,学佛的人,听说二谛是方便教门,便不作定解,免于执著,又能由此通达正道,超凡成圣,有此利益,是故说二谛为教。这五条理由,是主张二谛是教的根本论点。
  次引一经一论证明,《摩诃般若·具足品》云:“菩萨住二谛为众生说法。”龙树释云:为著有者说空,为著空者说有。《中论·四谛品》说:“诸佛依二谛,为众生说法。”既依二谛说法,故所说还是二谛。既依二谛说法,说法即是说教,说教实能利益众生,真实不虚,故名教谛。此宗自摄山僧朗以来,即主张二谛是教,而不是始自嘉祥。《大乘玄论》卷一说:“山中兴皇和上,述摄岭朗大师言二谛是教。”此处言“山中”者,指僧诠,“兴皇”,指法朗。法朗不见僧朗故无可传述,要经过僧诠展转述说兴皇方可传述,故云“山中兴皇和上述摄岭朗大师言,二谛是教。”《二谛章》卷上说:自摄岭兴皇已来并明二谛是教。所以山中师(僧诠)手本疏云:“二谛者,乃表中道之妙教,穷文言之极说,道非有无,寄有无以显道,理非一二,因一二以明理。”故知二谛是教,此宗相传,由来已久。
  次明“于情二谛”。什么是“于情二谛”?谓一切事物客观上本来不是真实的东西,但对于某些人的思想上、主观上,被认为是真实的,就叫“于情二谛”,“于迷情”是真实,名为“于情二谛”。世间诸法,缘生如幻,本无真实性,但对于凡夫来说,被认为是真实有,这就是“俗于谛”。世间诸法,虽是缘生如幻,但也不是象龟毛兔角那样的空无,可是对于小乘偏空圣者来说,被认为是绝对的空无,这样就是“真于谛”。诸佛依此“二于谛”说法,说法为破病,为执有者说空,为著空者说有,如来所说名为“教谛”,说法所依的根据是“二于谛”。犹如医师开药方,是根据病人的病情开的一样,是根据“于二谛”的病情,才说“教谛”的。由此可见,如来为破这两种偏见,所以才说空有两教,以此作为对治的药方。《大乘玄论》卷一说:“色等(诸法)未曾有无,而‘于’凡为有名俗谛,‘于’圣是空名真谛,于凡是有名俗谛,故万有不失,于圣是空名真谛,故有佛无佛,性相常住。”《中论·四谛品》长行释二谛云:“俗谛者,一切法性空,世间颠倒故,生虚妄法,‘于’世间是实。诸圣贤真知颠倒性故,知一切法皆空无生。‘于’圣人为第一义谛名为实。诸佛依是二谛,为众生说法。”《中论》此言,先分别解释“二于谛”,最后两句,“诸佛依是二谛”即是依“二于谛”,“为众生说法”,说法即是“二教谛”。这就是所依是“于谛”,佛依之说法,名为“教谛”,这便是于教两种二谛的出处和根据。

  三 四重二谛
  真俗二谛,有时也叫作有无二谛。今宗根据经中的不同说法,建立四重二谛,但真俗二谛的名称出在经论,为佛教各宗所共用,那么,今宗所说真俗空有与他家有什么不同?不同是有的,但须用初章义来检别。什么是初章?是初学入门的第一章,故名初章。初章是本宗用来论证和区别是自性义还是缘起义的一种方法。初章义说:“他有有可有,则有无可无,故有不由无,即无不由有,有是自有,无是自无,此种有无名自性有无,即定性的有无。今无有可有,则无无可无。无有可有,由无故有;无无可无,由有故无。由无故有,有不自有;由有故无,无不自无。有非自有故非有,无不自无故非无。非有非无,相待缘起,假名有无。”这便显示自性与假名的不同。所以,初章义者,是破自性之利器,彰缘起之假名,入中道之要轨,显无碍之圆融。通过初章可以认识,他家以二谛为定理,便落在实有自性中,今家所说的二谛是相待缘起假名,名称虽同,而含意迥异。今即以此相待假名为基础,建立四重二谛。
  四重二谛是:以有为俗谛,以空为真谛。是为第一重。第二重是:说空说有皆是俗谛,非空非有为第一义谛。第三重是:空有为二,非空非有为不二,二与不二皆是世俗谛,非二非不二才是第一义谛。第四重:前三重二谛皆不离言说,故皆是教门,,皆是世俗谛,言语道断,心行处灭,无名无相,才是第一真谛。
  这四重二谛有两种意义:一是前后浅深义,二者是前后无浅深义。前后浅深义者,初重只破有不破无故浅。第二重空有皆贬为世谛,非空非有才是第一义谛。第二重虽明不二中道,然对二明不二,犹是相待假,故第三重非二非不二方是真谛,第三重虽是二不二双泯,然有言说,凡有言说皆是世谛,故有第四重,言忘虑绝,才是第一义谛。此是前后浅深义。前后无浅深义者,乍看起来,似乎前者为浅,后者为深,其实并不尽然。这四重二谛是为根机不同而设立的,若是上根人,听到第一重,便能悟得无言之道,若是中下根人,听到第三第四重也未必能悟道。故前者为上根人说,后者为钝根人说。对下根人若不重重破遣,难以悟无言之道,为此故立四重二谛。如图:


  又此四重二谛,若就教理分者,皆可说俗谛为教,真谛为理,展转适缘,灵活运用。虽有四重二谛,但早期中观宗多用初重,后来三论宗多用第二重,所以三论宗常说,若空若有皆是教门,非空非有是中道第一义谛,说二谛是教,就是根据第二重二谛说的。如他家说:《三论》、《般若》是通教,只谈二谛,不谈中道,今明我第二重二谛,已说非空非有为中道,怎么说不谈?第三重中,若二谛若中道,空假中三谛皆是我家俗谛,非三非不三方是真谛。摄论师说:三性(三谛)是安立谛为俗,三无性非安立谛为真。今明,凡有言说皆是世俗,言忘虑绝方是真谛。
  又所以建立四重二谛者,因为众生的根性不同,受悟有别,为适应根性的不同,故此建立四重二谛。又为释于经论,建立四重二谛,经论中或说有为世谛,空为第一义谛。如《大品·具足品》说:“菩萨住二谛中为众生说法,世谛第一义谛。”即是初重二谛意。《大品·道树品》说:“若有若无,世谛故说,非第一义。”即是第二重意。《华严·性起品》云:“不著不二法,以无一二故。”《大品·十善品》说:“不以二法,不以不二法。”是第三重二谛意。《华严·十住品》说:“谛了分别诸法时,无有自性假名说,悉欲分别世谛义,菩萨因此初发心。一切诸法言语断,心行寂灭如虚空,悉欲分别真谛义,菩萨因此初发心。”即是第四重意。因为经中明二谛不同,为欲解经令学者易懂故,所以建立四重二谛。

  第四节 八不意

  一 八不大意
  《中论疏》叙八不大意云:“八不者,盖是正观之旨归,方等之心骨,定佛法之偏正,示得失之根源。迷之即八万法藏冥若夜游,悟之则十二部经如对白日。”“八不”即中道实相,故言是正观之旨归,为一切大乘经的至极要义,故言是方等之心骨。以此中道实相审定佛法之偏正,又是指明得失的根源。故迷此八不读经便茫无适从,悟此中道明理则朗若白日。这里略明八不的意义和出处。
  八不即是二谛,八不即是缘起,八不即是中道,八不即是毕竟空,八不即是实相。八不即是二谛者,《菩萨璎珞本业经》说:“二谛义者,不一亦不二,不常亦不断,不来亦不去,不生亦不灭。”经中既以八不释二谛,可见八不就是二谛。八不即是缘起者,《涅槃经》卷二十五说:“十二因缘不生不灭,不常不断,不一不异,不来不去。”《大般若经》卷四百七十二说:“若菩萨修行般若波罗蜜多时,如实知一切从缘生法,不生不灭,不断不常,不一不异,不来不去,绝诸戏论,本性淡泊。”《中观论》卷首说:“不生亦不灭,不断亦不常,不一亦不异,不来亦不去,能说是因缘,善灭诸戏论。”这里《中观论》和《般若经》意义完全一致。经论中既说八不是缘生是因缘,可见八不即是缘生,即是缘起。缘生和因缘是缘起的异名,意义是一致的。八不即是中道者,《智度论》卷四十三说:“常是一边,断是一边。离是二边,行于中道,是为般若波罗蜜。”又《中论》八不即被称为八不中道。八不即是毕竟空,《智度论》卷七十四说:“毕竟空波罗蜜观一切法,不生不灭,不增不减,不垢不净,不来不去,不一不异,不常不断,非有非无。”八不即是实相者,《智度论》三十四说:“是诸法实相不生不灭,不断不常,不一不异,不来不去。”八不文约意丰,难以尽述,四论既以破邪显正为纲,故今且约破邪显正略释八不。

  二 略释八不
  八不破邪,是破外道,破小乘,破有所得大乘人。然文繁不能备举,今只就破外道以释八不。数论师主张,因中有果故果生,胜论师主张因中无果故果生,有生就有灭,为对两家言有性实生灭,故八不言,不生亦不灭。外道说,空间、时间、微尘、神我等不从因生故是常,从因生法终必归灭故为断,八不说,不常亦不断。数论师又说,因果俱有为一,性相差别故异,八不说不一亦不异。外道言:众生和万物从世性,梵天,大自在天来是来,已后还归原处为去,八不破道,不来亦不去。八不破邪略陈于此。
  八不显正谓申佛正教,佛教虽广,不出二谛,就二谛释八不即是显正。先就第一义谛空理释八不。第一义谛,性相常住,不起不出故言不生,永无终尽故言不灭。性空理体非定有故不常,非定无故不断。第一义谛空理,一相无相,故言不一,法性无差别,故言不异。前际无始空故不来,后际也空故言不去。由此等义,所以第一义,不生不灭,不断不常,不一不异,不来不出。次就世谛缘起事物以释八不。世事缘聚故生,缘散则灭。生灭既是依缘,故是无真实的生灭,故言不生不灭。因缘起法是因坏果生,因坏故不常,果生故不断,故言不常不断。因果不同,不得言一,无有异体,不得说异,故言不一不异。果不从外来,故言不来,因内无果,不从内出,故云不出。由此意义,所以世俗谛也是不生不灭,不断不常,不一不异,不来不出。
  八不的“不”是否定词,是否定生灭断常的自性实执。否定自性,建立缘起,是八不的正义。又《中论疏》述兴皇语云:标此八不,摄一切大小内外有所得人,心之所行,口之所说,皆堕在八事中,今破此八事,即破一切大小内外有所得人,故明八不。所以然者,一切有所得人,生心动念即是生,欲灭烦恼即是灭,谓己身无常为断,有常住可求为常,真谛无相为一,万象不同为异,从无明流来为来,返本还原出去为出。才起一念心,即具八种颠倒,今一一历心观此无从,令一切有所得心,毕竟清净,故云不生不灭,乃至不来不出。

  三 八不中道
  释中道名义。本宗有四种释义:一依名释义,二因缘释义,三显道释义,四无方释义。随名释义者,中以实为义,中以正为义。中以实为义。如《涅槃》卷十五释本有今无偈云:“我本无中道实义,以无中道实故,于一切法则有著心。”僧睿《中论序》云:“以中为名者,照其实也。”“照”谓照显,立于中名,为欲显诸法实相,故言“照其实”。中以正为义。如晋译《华严》卷三十四说:“正法性远离,一切言语道,一切趣非趣,皆悉寂灭相。”此之正法性即是中道。故中道者,即是中实之道,中正之道。第二因缘释义者,中以偏为义,偏以中为义,所以然者,中偏是因缘义,因偏故说中,对中故言偏。故说偏令悟中,说中令识偏。如经云:说世谛令识第一义谛,说第一义谛令识世谛。第三显道释义者,中以不中为义。所以然者,诸法实相非中非不中,无名相法,强名相说,欲令因此名相,悟无名相。故《华严》卷五云:“一切有无法,了达非有无。”照例即可说:一切中偏法,了达非中偏,故言“中以不中为义”。第四无方释义者,中以色为义,中以心为义,随举一法,无非中道。《华严》云:“一中解无量,无量中解一,故一法得以一切法为义,一切法得以一法为义。”一即一切,一切即一,融通无碍。
  又中有四种:一对偏中,二尽偏中,三绝待中,四成假中。对偏中者,对偏邪不正,称之为中,名对偏中。尽偏中者,偏邪除尽,唯有于中,名尽偏中。绝待中者,本对偏病,是故说中,偏病破尽,中亦不留,非偏非中,不知何以赞美,强名为中,名绝待中。经云:远离二边,不著中道。成假中者,有无为假名,非有非无名中道,由非有非无,故说有无,这种中道为成于假,名成假中,所以然者,良由正道未曾有无,为化众生故假说有无。故以非有非无为中,有无为假,名成假中。
  次就二谛显中道,八不是二谛,依二谛明中道,即是解八不中道。嘉祥大师依二谛释八不明三种中道:世谛中道,真谛中道,二谛合明中道。世谛中道是说:世间缘起诸法,是有生有灭的,但缘起法是从众因缘生,众缘所生法,便没有自身体性,就是没有真实性,假众缘而有只是假法,所以生灭是假生灭,即以此“假生假灭”,为世俗谛。假生不是实生,假灭不是实灭,即以此“不生不灭”,为世谛中道。次明真谛中道。对世谛“生灭”,说真谛“不生不灭”。世谛生灭是假生灭,对世谛的生灭是假,说真谛的不生不灭也是假,即以此“不生不灭”为真谛,假不生不名不生,假不灭不名不灭,即是“非不生非不灭”;即以此“非不生非不灭”为真谛中道。最后辩二谛合明中道。二谛相待皆是假名。以生灭为世谛,以不生不灭为真谛。世谛的生灭,是对待无生灭而说的生灭,这就不能成为真实的生灭,真谛的无生灭,是对待生灭而说的无生灭,便不能成为真实无生灭,这便是“非生灭非不生灭”。即以此“非生灭非不生灭”、“非真非俗”,双息二假,名为二谛合明中道。
  这里有三中三假,世谛以缘起生灭为假,以不生不灭为中道,这是世谛中假。真谛以不生不灭为假,以非不生非不灭为中道,这是真谛中假。二谛合明以生灭和无生灭为假,以非生灭非不生灭为中道;换句话说,是以真俗二谛为假名,以非真非俗为中道。八不,就不生不灭说有三中三假,其余不断不常,不一不异,不来不去三对六不,例此各有三种中道,恐文繁为赘,不一一叙述了。

  二谛三中三假表


  今明不但非空非有、非真非俗为中,即空有真俗皆是中道,他家以二谛为理,称为二谛之理或三谛之理。彼二谛既是二理,则定空定有,定真定俗,不成中道,今明二谛是方便教用,不是定空定俗,便能相对的融通无碍,成为中道。此三种中道,显法破病的意义不同,第一,世谛中道,显缘起性空义,缘起假生假灭为世谛,假生不生,假灭不灭,此不生不灭是世谛中道。世谛中道,但破自性,不破假名,故是缘起性空义。第二真谛中道,既破自性,又破假名。此中道将真谛不生不灭的假名都非去,都遣除,即是破假,故以非不生非不灭为真谛中道。所言破假者,为执假的人,故言破假,若能不执于假悟假即空,便不须破假。故经云:不坏假名而说诸法实相。第三,二谛合明中道,双泯真俗,从用归体,言忘虑绝,名为体中。二谛是方便教用,所以二谛中道是用中,非真非俗是实相理体,名为体中。此体用。中假,又名理教,所以有理教、中假、体用概念的不同。
  概念名相虽然不同,而其实际是相同的,然依概念不同,也有修学前后次第的不同,修行次第是:要先发心学教明理——境,次须依教理修习中假二观——行,观行成就,从用入体,证得如来法身——果。在法相概念上虽有境行果三法不同,实际上只是实相一法,在因地名理境,修行中名中观,得果名为法身。故《涅槃经》云“发心毕竟二不别”,就是这个意思。《华严》的因彻果海,果彻因源,还是这个意思。《般若经》说:初发心时便学无所得,乃至证得无上菩提,还是个无所得,故经云:“佛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为无所得耶?佛言:如是如是,乃至无有少法可得,是名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八不中道意义的深远,由此可以略知。

  四 中假义
  “中假”义实际就是前文所说“三中三假”的结晶。已谈真俗二谛,这里又谈中假二谛。经论中似乎说有三谛义,但大量经论只谈二谛。如《华严》、《大品》、《涅槃》等经,《中》、《百》、《智度》乃至《唯识》诸论皆谈二谛,今宗依之,所以只谈二谛。若就四重二谛说,真俗二谛是初重,今谈中假是第二重二谛,故有此两种二谛不同。中假二谛含有空假中三谛意,但为随顺经论故,还作中假二谛说。如《中论》偈云:“众缘所生法,我说即是空。”这两句是真俗二谛意:众缘所生是世俗谛,我说即是空是真谛。亦为是假名,亦是中道义,这两句是中假二谛意。合真俗二谛皆是假名。非真非俗名为中道。《中论》又说:“诸佛依二谛,为众生说法。”《大品般若》说:“菩萨住二谛中为众生说法。”可见经论皆以二谛为正宗。今“中假”二谛者,“中”是中道,“假”是真俗二谛,即以真俗二谛为假名,以非真非俗为中道。即是中道和二谛合称为“中假”。真俗二谛相即无碍,中假二谛尤为圆融。圆融本为显示法无定性,若有定性哪能说得诸法圆融,故圆融中假是建立在诸法实相意义上的二谛。
  若问为什么说,非真非俗为中实,真俗二谛为假名?回答说:寄于两非以息二边之见,故名为中实;实非真俗,为教化众生,强立名字为说,故真俗是假名。又中假体用悉名为中,以中是正义,以具有真俗及非真非俗,义始圆正,故悉名为中。又真俗及非真非俗并皆是假,所以皆是假者,并是如来假名字说,故真俗是假所以然者,道门未曾是真俗,假说为真俗,故真俗是假;大道也未曾是非真非俗。假说为非真非俗,故非真非俗也是假。又真俗非真俗皆是假者,真俗不自真俗,对待非真非俗,才说有真俗,故真俗是假;非真俗也不自非真俗,对待真俗才说有非真非俗,即非真非俗也是假。一切皆中,一切皆假。这样,中即是假,假即是中,中假圆融,相即无碍。故论云:“亦为是假名,亦是中道义。”
  设问:兴皇大师,何故立于中假,何故有时又破中假?回答:对由来性义,所以立假,治学教偏病,是故明中,令舍偏不著中,性去不留假。须知偏舍无所舍,性去无所去,而学者遂舍偏著中,除性立假,执著中假,以此安心,成有所得,竟不见佛。所以然者,佛心无所依,汝心有所寄,乃与佛隔,何由见佛!以是因缘,故须破之。
  所言不破中假者,得道的人,了达性假原无自性,本来是道,不须破之。若欲破之,岂不是破于道吗?最须深见此意。今所言破者,为其不知所立性假,本来是道,故用道为非道,今还令其悟非道为道,故言破耳,其实没有什么性假可破。二者又须知,性即是假,凡夫颠倒,谓假成性,诸佛观之,性常是假。故经云:一切世谛,若于如来,常是第一义谛。三者,体道之人,知此道未曾性假,性假出自两种根缘,若无两种根缘的颠倒知见,哪里有性假二病。如一道未曾是真俗,真俗出自两种根缘一样。四者学教的人,须知诸佛菩萨,内有无碍智慧,外有无方辩才,说假为性,说性为假,说性假为非性假,说非性假为性假,若守片言定执,便丧圆意,非三论学者。

  第五节 一乘义

  一 略释名义
  佛法深浅不同,有其五种,名为五乘。一是人乘,二是天乘,三是声闻乘,四是缘觉乘,五是佛乘,又名菩萨乘。菩萨是因,佛名为果,因果合称,名为大乘。此五乘教,皆是佛说,故统名佛教。此五乘教,前二人、天乘是世间法,后之三乘,是出世教。就出世教中,声闻缘觉二乘,法不究竟,称为权教,一乘佛法,究竟圆满为真实教。今宗,五乘并弘,三乘兼修,最后目的,归宗佛道,故一乘佛教,是今正宗。为此义故,须明一乘,一乘名义,嘉祥释云:“唯有一理,唯教一人,唯行一因,唯感一果,故名为一。”此中“四唯一”即是:唯有中道实相一理,唯教大乘菩萨一人,唯修成佛的一因,唯感无上菩提一果,故名为一。“乘”者“运出”为义,犹如车船,能运载行人,从此至彼。今此佛乘,能运行人,出二种生死,到大涅槃彼岸,故名为乘。若运而不出,不名为乘。运出有三种:一者以理运人,依此理修学,能令行人,至于佛果,如《大品·出到品》说:“是乘从三界出,到萨婆若中住。”二者以德运人,如《法华经》说:“得如是乘,令诸子等,喜戏快乐。”三者以自运他,如《涅槃经》说:“乘涅槃船,入生死海,,济渡群生。”此一乘教,能令众生,得成佛道,是故名为一乘佛法。

  二 总论开权显实
  “开权显实”,是《法华》一部的要义。佛昔日说出世三乘,皆是真实,修三乘因,得三乘果。三乘法皆能了脱生死,证得出世涅槃。如声闻人,修四谛法,断除三界烦恼,证得无为涅槃;缘觉乘人,悟十二因缘法,断三界烦恼,证得出世涅槃;诸菩萨众,修六波罗蜜,悟诸法实相,得成佛道,证大涅槃。一切经教,皆作此说。唯《法华经》“开权显实”说二乘教,是方便法,唯一佛乘,是真实说。“开权显实”,又叫“开方便门,示真实义”,这是《法华》的特点。吉藏大师说:开方便门,显真实义,开二种方便,显两种真实。二种方便,谓“乘方便”与“身方便”。二种真实,谓“乘真实”与“身真实”。《法华经》前半部“开乘方便,显乘真实”,所以明会三归一;后半部经,从《宝塔品》到《寿量品》说:“开身方便,显身真实。”即是“开近显远”。总括一部《法华》,不出此“开权显实”的大意。

  三 明乘方便乘真实
  乘方便乘真实,又名教方便教真实。今就此义,略以五门分别:一是开三显一,二是会三归一,三明废三立一,四辨破三明一,五明覆三显一。开三显一者,今《法华》会上公开说:昔日所说三乘是方便教,申明今说一佛乘教是真实法。即是“开方便门,显真实教”,故名开三显一。会三归一者,综合昔日所说的三乘教法,会归于《法华》教中的一佛乘,故名会三归一。废三立一者,废除昔日三乘之说,建立今教一佛乘义,故名废三立一。破三明一者,破除昔日三乘的执著,树立今教一佛乘义。覆三明一者,如来赴三一两种机缘,故说三一两种教法,昔日以三而覆一,今则以一而覆三,故名覆三明一。
  重释会三归一。“会三归一”,这究竟是什么意思?答:欲知什么是“会三归一”,首先要明白于“一分为三”。佛初成道,《华严》会上,说一乘佛法,诸大菩萨,咸得其益。但钝根小机,不堪大教,如来慈悲,施设方便,遂于一佛乘法,分别说为三乘,虽说有三乘,其实还只是一佛乘,为会通三一两义不相矛盾,即“于一分为三”,“合三还成一”。故名会三归一。故《法华》云:“汝等(声闻)所行,是菩萨道。”所以嘉祥说:“若识会三归一,先须知开一为三,开一为三者,昔指大乘之因,以为小乘究竟之果,今还指昔小乘究竟之果即是大乘菩萨之因,故云会也。”有人问:世亲《法华论》说破二明一,今人多云会三归一,究竟是会三归一?还是会二归一?解云:这还是一个意思,如《智度论》卷十说:“于一乘中,分作三分,分为三乘,以度众生。”如人分一斗米,分为三堆,会合时,可以说会三堆为一堆,也可以合二堆为一堆,会三会二,犹是一义,不相违背,又如父亲手中只有一果,为引诱诸子,说有三果,究其实际,唯有一果,无有三果。说三乘是方便,说一乘是真实,会三乘为一乘,这就是会三归一的意义。又经云:“唯此一事实,余二则非真。”依此即是会二归一。有人说,三乘皆是方便,另有一真实佛乘在三乘外,即四乘义,若有四乘,便只能说会三归一,不能说破二明一,这违背佛菩萨的经论,为今宗所不取。

  四 辨身方便身真实
  上来开三显一,已明教权实。今次显如来身方便身真实,辨开近显远。《法华玄论》卷九说:从《宝塔品》到《寿量品》略明三义:一者宝塔涌出显多宝佛灭度,既不是实灭,应知释迦如来虽生也不是实生,灭而不灭,以显法身常住;生非实生,以明方便应化,即是“开身方便门,显身真实义”。二者集会十方分身诸佛,显本一迹多,以法身为本,应化身为迹。释迦与分身诸佛既都是应化,则彼此皆是迹身,即知必有个统一的法身为本。辨迹多本一,即是“开权显实”。三者《宝塔品》末,寻觅弘经人,因此,便有《持品》,乃至他方菩萨,欲奉命弘经,如来便止其弘宣,言我此娑婆世界,自有六万恒河沙菩萨弘护此经,显示从地涌出菩萨,广开“如来寿量无穷”,明久已证法身,不是适才成佛。显法身常住,必须具有三义:一者本无生灭,二者法身只有一个,第三本来是有,具此三义,法身常住的意义,方才圆满。
  就“开近显远”,略明五义:一者是开近显远,即是“开方便门,显真实义”,昔日王宫降生,伽耶成道,只是方便示现,今《寿量品》说:久远劫来,早成佛道,此是实言,故名“开近显远”。二者“破近明远”,如经文说:一切世间天人及阿修罗,皆谓今释迦牟尼佛,出释氏宫,去伽耶城不远,坐于道场,得无上菩提,然我实成佛已来无量无边那由他劫。是为破近明远。三者“覆近开远”,昔则覆远明近,今则覆近显远。本是为实施权,今还以权显实,为对机不同,权实双运,不相舍离,故有今昔开覆之异。四者“废近立远”。远是实说,所以须立,近是方便,机熟便废,是名废近立远。五者,破近明远,前之四种,则是约教,后之一门,就彼迷情。若对迷情,即是破近显远,若望佛教,即是开近显远。以此五门,明开近显远,义无不尽。
  释迦一期出世,法门虽广,概括起来,不出权实两教,真应二身。《法华》结束一代始终,明开权显实,总不出此二义。《法华》前半,开教方便,显教真实,其实就是大小两教,本末两轮;后半,明身方便显身真实,实际就是真应两佛,本迹二身。若就教说,称为本末,约佛身讲,名为本迹,故本末二教,真应两身是《法华》开权显实的纲要。

  第六节 佛性义

  一 略释名义
  今法性宗依《涅槃经》主张一切众生皆有佛性,一切众生皆能成佛,众生所以都能成佛,是因为皆有佛性,有佛性便能成佛。这说明佛性是成佛的基因。什么是佛性?其实应当说,成佛的可能性便是佛性。但嘉祥大师依《涅槃经》,说有五种佛性,最终以不二中道为正因佛性。
  五种佛性,如经云:“佛性者,有因,有因因,有果,有果果。”经自释云:“有因”者即是十二因缘,“因因”者即是智慧,“有果”者谓三菩提,“果果”者即大涅槃。再加非因非果,名为五种佛性。“有因”者即是十二因缘。经云:“十二因缘不生不灭。乃至非因非果”,即以十二因缘为所观境,所以名为“因”佛性。“因因即是智慧”者,即观十二因缘,不生不灭所生的观智,此观智是因因而有,故名此智慧为“因因佛性”。此“因”与“因因”,又名“缘因”和“了因”,十二因缘是所缘境,故名“缘因”,智慧能照了理境,故名“了因”。“有果即是三菩提”者,谓由修观智,证得佛菩提果,名为“果佛性”。“果果即是大涅槃”者,菩提已是果,由证菩提,得入涅槃,故涅槃名为“果果佛性”。此四种佛性,还不是正因佛性,非因非果才是正因佛性。《涅槃》卷二十五云:“十二因缘,非因非果,名为佛性。”然非因非果也是中道,即是以中道为正因佛性。故经云:“佛性者即是三菩提中道种子。”换句话说,即是以中道种子为正因佛性。
  次释正因佛性,既是非因非果为正因佛性,为何说有五种佛性?今明,非因非果是中道理体,从体起用,虽是非因非果,为度众生,以方便故,作因果名说。非因说因,故开二因,谓境界因和观智因;非果言果,故说二果,谓菩提与涅槃,以是因缘,故说佛性,有此五种。虽有五种,确是以非因非果中道为正因佛性。佛性是成佛的基因,五种佛性中,菩提与涅槃,此二是果,其余三种是因,故谈佛性,又说有三因佛性,一是缘因佛性,谓十二因缘境界因,二是了因佛性,谓观十二因缘的观智因,三是正因佛性,即是非因非果中道理性。另有三句。辨佛性因果,一者是因非果,即是境界因,故经云:“是因非果如佛性。”二者是果非因,就是果果性,故经云:“是果非因名大涅槃。”三者是果是因,即是观智和三菩提,望后为因,望前为果。

  二 论本有始有义
  佛性是本有还是始有?经中有两种说法:一说佛性是本有。如贫女宝藏,暗室瓶盆,本来就有,非适今有,所以《如来藏经》有九种譬喻,明法身是本有。第二说“佛果从妙因生”,不得食中已有不净,哪是泥中本有瓶果。故知佛性是始有。故经云:“佛种从缘起,是故说一乘。”经中既有两文,人解亦有两种主张,第一家主张众生佛性,本来自有,如理性真神,如来藏自性清净心。第二种主张说:经中既言:“佛果从妙因生,何容食中已有不净,故说佛性是始有。
  地论师说:佛性有两种:一是理性,二是行性,理非人造,故言本有;行假修成,故言始有。若以有所得心望之,似如得旨,然推究经意,未必如此。如来随宜施教,何曾说言,理性本有,行性始有。例如说如来藏义。《楞伽经》说:无我为如来藏。《涅槃经》说,我为如来藏。此两处经文,又当定作何解?若言理性本有非始,行性始有非本,便更执成病,则圣教非药。今一家相传,明佛性义,非有非无,非本非始,亦非当现。故经云:“但以世俗文字数故说有三世,非谓菩提有去来今。”以非本非始故,有因缘故,亦可得说,本有始有。如《涅槃·性品》明佛性本有,如贫女宝藏,而诸众生执教成病,故下文即明始有。故知佛性非本非始,但为众生说本说始。至论佛性,理实非本非始,只是方便为破众生无常之病,故说众生佛性本来自有,以是因缘得成佛道。但众生不识方便,执言佛性,现相常乐,是故如来为破现相病故,隐本说始。
  至于佛性,不但不是本始,也不是非本非始,为破本始,假说非本非始。若能悟本始非本始,是非平等,方可得名正因佛性。若论本有始有,例如新旧,如第一念是新,第二念是旧。譬如新米,初出者名新,后出者即不名为新。也可以说,第一念为旧,第二念为新,先出为旧,后起者为新。是则初后皆得名新,故言新新生灭;也可初后皆得名旧,故言初故后亦故。新故既通初后,佛性本有始有义亦同然。新故既通初后,只是说初故者名新,久新者名故,不可说言初者定新定故,后者亦然,故言无新无故。《涅槃经》卷十六,释十号“无上士”云“上者名新,士者名故,诸佛世尊,体大涅槃,无新无故,是故号佛为无上士。”既言体大涅槃,无新无故,亦可得言,体大涅槃,无本无始。此是一往明无本无始义。然无本无始是清净体,又何妨方便说本始用。

  三 无情有佛性义
  今宗不但主张一切众生皆有佛性,并且主张无情也有佛性。主张无情有佛性的,固然不限于法性宗,可是最早提出无情有佛性的却是三论宗。例如天台宗也谈无情有佛性,但在智者灌顶时代还没有这种说法,至中唐时期,天台宗的湛然,始著《金刚錍》谈无情成佛说,比三论宗晚一百多年。吉藏大师《大乘玄论》卷三详审地论证了无情有佛性的理论。如论说:“或可理外有佛性,理内无佛性,或可理内有佛性,理外无佛性。”这里所说的理,是指不生不灭的真如法性,佛教以真如法性为真理,外道没有此理,故外道所说名为理外。就佛教内部来说,信解此理,名为理内,不信解此理,名为理外。《大品般若》说:“法性外无法。”《仁王般若》云:“入理般若名为住。住即十住,十住亦名十解,谓十住菩萨,悟解真如之理,住在真如理内,即是理内,故言理外众生无佛性,理内众生有佛性。以此义故,所以论文说:“理外既无众生,亦无佛性,五眼之所不见。故经云:“若菩萨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即非菩萨。”是我与人无有佛性。不但凡夫无佛性,阿罗汉亦无佛性。以是义故,不但草木亦无佛性,众生亦无佛性。若欲明有佛性者,不但众生有佛性,草木亦有佛性。此对理外无佛性,以辨理内有佛性。
  草木有佛性者,《华严经》明善财童子,见弥勒楼观,即得无量法门,岂不是观物见性,即得无量三昧!又《大集经》云:“诸佛菩萨观一切诸法,无不是菩提。”此明迷佛性故,为生死万法,悟即是菩提,若一切诸法,无不是菩提,何容不得无不是佛性。《涅槃》云:“一切诸法中,悉有安乐性。”亦是经文。《唯识论》云:“唯识无境界。”明山河草木,皆是心想,心外无别法,以明理内一切诸法,依正不二,以依正不二故,众生有佛性,则草木有佛性。以是义故,不但众生有佛性,草木亦有佛性。不见依正二相,故理实无有成不成相,无不成故,假言成佛。以是义故,若众生成佛时,一切草木亦得成佛。故经云:“一切诸法皆如也,至于弥勒亦如也,若弥勒得成菩提,一切众生皆亦应得。”此明众生弥勒,一如无二故,若弥勒得成菩提,一切众生皆亦应得。众生既尔,草木亦然。故欲作无往不得,是故得成大乘无碍。
  此是通门明义,若别门论者,则不得然。何以故?明众生有心,故得有觉悟之理,草木无心故不迷,宁有觉悟之义?以是义故,云众生有佛性故成佛,草木无佛性故不成佛,成与不成,皆是佛语,有何惊怪,以上论文,确切精湛地阐明了无情有佛性的理论。

  四、论如来藏义
  如来藏是佛性的异名,它比佛性的意义更要广泛,所以必须谈及。有人认为龙树思想,一切皆空,不承认有实体的事物存在,佛性如来藏,被认为是实有其体的自性清净心,说这是真常派佛教的思想,不合乎龙树中观宗旨,三论学者不应该谈佛性,如来藏义。有这种思想的人,只知道中观思想是真实了义,而不知道有善巧方便。应知道众生的根性不同,如来随机说法,经教自然不同。众生根机有利钝,如来说教有权实,不能执实废权,使众生无由得度。佛性、如来藏义,是大量的经论所宣说,若拒绝此义,是不对的。
  近人分佛教各宗为三系,所谓虚妄唯识系,真常唯心系和性空假名系。这是因为现有各宗确有这三种思想存在,三系的分判,反映了现实。但作为佛经,作为释迦牟尼,是否有这三个思想体系,那就很难说了,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若用中观的观点去讲,一切经论无不是中观的教义,若用真常唯心的观点去讲,一切佛经无不是真常唯心的教义,用唯识的观点,也是如此。三论宗讲《涅槃》、《胜鬘》,决不会成为真常唯心派,或者说思想不纯,因为是以中观的观点去讲的,决不会违背龙树中观的缘起性空思想。
  真常派讲如来藏,是作为一切众生迷悟的根本,是染净诸法的本源。若没有如来藏,一切生死和涅槃都无从建立,以有如来藏故,世出世法皆得建立。众生的虚妄生死,是依如来藏而有,以迷真心如来藏故,便“依真起妄”而有生死。众生成佛也是依如来藏而得成佛。如来藏是众生的“自性真心”,以悟得自性本真,故得成佛。此如来藏自性清净心,常住不变,自性清净,人人本具,个个不无。在圣不增,在凡不减,真实不虚,决定不无。
  三论宗关于佛性,如来藏的说法,与上述有所不同,若这样讲,只是随经作为方便教说,认为这是为接引外道,对治二乘的权巧方便。吉藏大师《胜鬘宝窟·如来藏章》中说:“破二乘执,自谓究竟,故说如来藏,唯如来藏,无有余乘。”又为破外道,故说如来藏。《楞伽》云:“大慧:我说如来藏者,为诸外道,执着于我,摄取彼故,令彼外道,舍于神我妄想见心执着之处,入三解脱门,得成菩提,故说如来藏。”《涅槃经》卷二十五有云:“诸梵志言:瞿昙先于处处经中,说诸众生悉无有我,若无我者,持戒者谁?破戒者谁?岂非断见。佛言:我常说一切众生悉有佛性,佛性者岂非我耶?时诸梵志,闻说佛性,即是我故,即发心出家,修菩提道。”由此可见,说佛性、如来藏,是为摄取外道,对破二乘,是为人悉檀。对治悉檀,非第一义,不可为实。真常派执权为实,反诬《般若》、《中观》为不了义,这是没有般若正观的缘故。若以中观的见解,说如来藏是为引导一类众生发心学佛,于无名相假名相说。《金刚般若》云:所谓实相,即非实相,是名实相。照例可以说,所谓如来藏,即非如来藏,是名如来藏。诸法实相,是佛典概念中,最真实最崇高的理论,尚且说非真实,只是假名,何况为引导有执初机众生而说的如来藏,岂能不是权设的假名!《智度论》说“空拳诳小儿”,就是这一意思。三论宗虽讲佛性,如来藏,并不认为是有自性的实体,所以和真常派所讲的含意,有本质的不同。
  释名相概念。佛性、如来藏,都是就众生分上说的。众生不是佛,因为众生没有佛的功德智慧,但众生若发菩提心,修菩提行,都有成佛的可能性,因此说一切众生皆有佛性。阐提没有信心,不发心修行,就没有成佛的可能性,所以经中说,阐提无佛性。如果阐提回心转意,发心修行,就有佛性,那就不名阐提了,还是那句话,一切众生皆有佛性,皆能成佛。这并不矛盾。如来藏是说众生心有如来,但被无明烦恼隐藏起来而不得显现,一旦烦恼断尽,如来藏显现,名为法身,然在众生分上,无明烦恼深厚,法身不得显现,故名如来藏。且看吉藏大师是如何讲说的。《涅槃游意》说:何故名如来藏?为当众生藏如来名如来藏?为当如来自藏名如来藏耶?然只此问,则是解竟。然具此二义:一者众生性颠倒,隐覆如来性,故名如来藏。二者众生不堪闻如来之性,隐而不说,亦名如来藏。今教显一切众生皆有佛性,佛性是我义,众生依方等大教,临度断除颠倒,则显如来藏,藏显则名法身。显众生有佛性,则显众生是佛性根本,众生是佛,故有佛性,非佛则不得有佛性。
  问:地论亦明隐显义,与今何异?解云:语言虽同,其意大异。彼有如来藏体,为妄所覆,名之为隐,后则现出此体,名之为显。如贫女宝藏,暗室瓶盆,用此喻为义。今则不尔。此譬为破始有,故言本有,岂可守斯为定耶?今明只迷故名隐名藏,岂当别有此体可隐,只悟故名显名法身,无体可显。迷故名隐,隐无所隐,悟故名显,显无所显。
  《胜鬘宝窟》释《法身章》说:“然如来藏之与法身,更无有二,只是隐显之名。隐法身故名如来藏,显如来藏故名法身,斯则隐于显故名隐,显于隐故名显。隐于显故名隐,隐实无所隐;显于隐故名显,显亦无所显。故就正道未曾隐显,随缘迷悟,故称隐显耳。复须了迷悟之义,虽随缘迷名隐,然迷实无所迷,随缘悟名显,悟实无所悟。故《华严》云:‘如来深境界,有量齐虚空,一切众生入,真实无所入。’入者悟也。对入辨出,出者迷也。入则无所入,则知悟者无所悟;出既无所出,当知迷者无所迷,故知法实非隐非显,不迷不悟也。若言实有隐有显,有迷有悟,还是有所得义。《涅槃经》云:“有所得者,是魔眷属,非佛弟子。”《宝窟》又说:“今此中明法身者,即是实相真如法。此实相正法,隐名如来藏,此实相法显名法身。唯一实相法,约隐显不同,故有藏与身。”由此可知,三论宗是不许如来藏有实体的,而是用真如实相为如来藏,真如实相就是性空,这样讲如来藏,是符合三论宗旨的。

{返回 刘常净·三论宗文集 文集}
{返回网页版}
{返回首页}

上一篇:三论宗纲要 三论宗的教理和观行 第三章 观智义
下一篇:三论宗纲要 三论宗的教理和观行 第一章 教迹
 百论释义 舍罪福品第一(2)
 百论释义 二 释论名题
 三论玄义记 一 绪言和科判
 三论玄义记 五、释本文 甲一、通序大归 乙二、别释破邪显正 丙一、破邪..
 百论释义 破神品第二(3)
 十二门论释义 甲二、正明论体 乙十 观作者门
 百论释义 破常品第九
 十二门论释义 甲二、正明论体 乙七 观有无门
 三论宗纲要 三论宗的教理和观行 第三章 观智义
 十二门论释义 甲二、正明论体 乙一 观因缘门
全文 标题
 
【佛教文章随机阅读】
 第六部 论议第一 马哈咖吒亚那 第二章 轮回背景[栏目:佛陀的圣弟子传]
 佛说盂兰盆经与佛教孝慈之道 第一章•概论 第六节•孝的扩展与外延[栏目:佛说盂兰盆经与佛教孝慈之道]
 五百罗汉 335、光明灯尊者[栏目:五百罗汉]
 禅法的源头是不是佛陀所传的修证方法,或者是某个人中间发明的呢?[栏目:玛欣德尊者答疑]
 改变自己的生命状态[栏目:慧语禅心]
 藏密的特点及思想精髓——陕西师范大学演讲[栏目:索达吉堪布]
 发地藏之大愿 行地藏之大孝演培[栏目:演培法师]
 据理直奏,从谏如流[栏目:心念与命运·第4册]
 杂阿含经卷第四十五(一二一九)[栏目:杂阿含经]
 自杀到底算不算杀生(圣严法师)[栏目:戒杀放生问答]


{返回首页}

△TOP

- 手机版 -
[无量香光·显密文库·佛教文集]
教育、非赢利、公益性的佛教文化传播
白玛若拙佛教文化传播工作室制作
www.goodweb.net.cn Copyrights reserved
(2003-2015)
站长信箱:yjp990@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