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听老人言,吃亏在眼前
人到了一定岁数,才显得睿智,才显得成熟。在纷繁复杂的社会生活中,老年人有自己的经验和教训,对社会事务的处理方法更老到,这个老到,不是油滑,而是稳健。
应该说,老年人在我们的社会里是年轻人的一笔精神财富。俗话说:“不听老人言,吃亏在眼前。”从一定的角度看,这话是很有道理的。不管是什么动机,老年人愿意将他们对人生的感悟传授给我们,并希望我们能够少走弯路,少遇到挫折。
正所谓“老年人过的桥比年轻人走的路都长”,在他们的一生中,遇到的矛盾、困苦要比年轻人目前所遇到的多得多,同时,他们对这些困难的理解也比我们全面、深刻得多。这不就是一种财富吗?
很多人说人到了一定岁数,才显得睿智,才显得成熟。这话有一定的道理。在纷繁复杂的社会生活中,他们有自己的经验和教训,对社会事务的处理方法更老到,这个老到,不是油滑,而是稳健。所以,在行为上,给人的感觉是,老年人比年轻人更有智慧。
年轻人的智慧是聪明,是勇气和信心;而老年人的智慧呢,是对前因后果的了然于胸,是对处理方式的全盘掌握。
为什么到了老年的时候,人会越来越有智慧了呢?不是因为老年的时候人的头脑从生理上成熟了,如果这样理解,就是将“智慧”等同于“聪明”或者“创造力”了。我们说的“智慧”,其实质就是佛家所说的“智慧”,这种智慧,能通达宇宙万物,能观照人世百态,是一种对人生的观念和看法。
老年人要具备这种“智慧”,有两个必备的条件。第一,是要在漫长的人生中,对人间的矛盾、困惑、苦难等有深刻的认识,这种深刻,一要不偏激、不激愤,而是理性地看待,二要善于思考,善于总结。不是得过且过,而是要在经历中发现人世生活的普遍道理和普遍规律。第二个条件,则是老年人已经基本上不参与纷繁的社会生活了,因此,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去思考人生的问题,而不受世俗事务的打扰,这个环境让他们的思考和总结很少有杂念。这个环境,也就类似于佛家讲的“禅定”的状态,虽然有很大的不同,却也殊途同归。
这样讲,我们就可以明白,佛家讲的“智慧”从哪里来的?一是从入世中来,从实践中来。没有这个基础,所有的思想都是别人的,都是别人说的或者是别人写的,要不,就是自己的空想。二是从内心的环境中来。不能边思考深刻的问题,边做一些干扰思考的事情,这个时候,我们的思考成果往往会受到所做事情的左右,这一点,我想很多人都感受过。不受世俗事务的左右,在佛家讲,就是不受有相的幻象的诱惑。
有一个很著名的政治家,他从小就不是我们想象的“好孩子”,他也淘气,也叛逆,也有年轻人那种我行我素的天性。他说过一句名言:“30岁之前,父亲的话在我看来是迂腐的;30岁后,才知道父亲的话每一句都是真知灼见。”
我们每一个人的人生,都是要经历困惑甚至磨难的,但是,老年人是提醒过我们的啊,我们不能说没有先辈的例子作为我们的借鉴。
那么,我们为什么非要“不听老人言,吃亏在眼前”,而不能在年轻的时候就具备老年人的智慧呢?为什么非要到了已经没有时间和精力去做什么事情的时候,才有成熟、容忍的性格和掌握处理事情的方法呢?
喜欢读历史书的人大概都知道,在我们中国历史上,每一代都不乏这样的人,在年轻的时候,他们就已经具备了非常高的人格修养,掌握了非常适应社会的处世原则,这类人大多都成为时代的佼佼者,也为时代创造了很大的价值。这就是说,不需要靠天才,也不是神秘现象,和我们一样的普通人,也可以在年轻的时候充满“智慧”。
这个“智慧”,就要靠修炼。这种修炼,包括善于学习、善于总结、对社会事务的敏感等多种要求,这些,都是后天可以养成的。可是,为什么大多数人不具备这种素质?这就是因为很多的人执著于世俗了。
人年轻的时候,接触的东西多,领悟得快,好奇心也强,所以,什么事情都愿意尝试,什么事情都可以去做,这就难免分了心,也就是说,被很多幻象的东西诱惑、迷惑了。现在也有很多年轻人,昨天还发誓好好学习,今天又开始做明星梦,后天没准儿和别人学着做生意去了。这样,世俗的事就纠缠住了人的本心,这个本心本应该是纯净、安静和充满智慧的,可被这么一搅,想的都是争斗、矛盾、迷惘等等,在佛家讲,这就是陷入贪嗔痴三恶趣了。这样的心怎么能看明白自己?又怎么能看明白这个世界呢?
每一个人都可以有大智慧,问题是,你用什么样的心去看待这个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