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量香光 · 显密文库 · 手机站]
fowap.goodweb.net.cn
{返回首页}


《杂阿含经选集》讲记 第7集
文章来源: 宗瀅师
{返回 杂阿含经选集·讲记 文集}
{返回网页版}
点击:2568

《杂阿含经选集》讲记 第7集

  这一集共学习了三经,简要概括一下我理解的重点:

  第一、首先是379经,也就是佛陀成道后度化五比丘讲的著名的初转法

  轮经。经中,自觉解脱的佛陀向五比丘开示了所有众生都未曾听闻过的四圣谛,这条路有人(佛陀)已亲证,依此圣道如实正观,其他人也会生起了解生命真相的智慧,从而得脱生死苦海。尊者乔陈如当下得法眼净,圣法的轮宝从此转动,佛陀的法身也灯灯相续,给苦难的世间带来无限的光明,也以此无上的法的布施利益着所有人类和无量众生。

  佛陀方便地从苦谛讲起,教导我们要从浅入深、层层深入去了解:

  五蕴的聚集是苦,生命的本质就是苦,生死死生相续不已的轮回是大苦。只有了解苦集起的原因,并断除它,才能灭苦并出离。所以,真切地知道苦,是修行的首有条件,对生命的苦迫没有深刻的认识,也不可能发出真实的出离心。

  反省自己,只把四谛当成理论、口号,对生命的苦也没什么体会,对烦

  恼生起的原因也很少思惟,更没有把四谛之法融入自己的生命,在这方面,还是需要用心的。

  第二、在684经中,佛陀开示了佛陀与阿罗汉圣者的不同。虽都是同证

  缘起法性、无漏解脱、不受后有,佛陀先未闻法而能自觉,并以超胜一切阿罗汉圣者的十力方便善巧、化摄众生,令他人觉。也引导后代弟子以智慧、福德都圆满的佛陀为榜样,踏上成佛之道的修行之路。

  第三、在1238经中,讲到世尊正法律是生命的当下就能体会、现见的,

  不需要等待时间或特殊条件,就能证明的;佛陀的教法是让我们息灭贪嗔痴烦恼的,是让我们离系解脱的,而出离痛苦不是等待未来或死后,是于当下就能清凉自在的;佛法是每个人都能自己觉知验证的,不假外求,是每个人都可以在生命中体会的。

  环顾周围的修行法门,回想自己的修行历程,有多少法门、法师在坚持世尊正法律的教导呢?在等待救度、往生求生的盲从与信仰中,我们就这样光荣地沉没于轮回的大海。要不是导师正本清源,要不是师父慈心呐喊,以如实观照的善巧把我拉回到身心和当下,我还在苦中寻觅和挣扎。想到这些就很感慨,感念师父!


{返回 杂阿含经选集·讲记 文集}
{返回网页版}
{返回首页}

上一篇:《杂阿含经选集》讲记 第8集
下一篇:《杂阿含经选集》讲记 第6集
 胜鬘师子吼一乘大方便方广经 一乘章第五
 心明学 第十章 诸宗所许
 以因明论式来检验义理──佛教逻辑的应用
 大日经 略评
 佛说温室洗浴众僧经(白话文参考)
 贤愚经白话 月光王头施缘品第二十六
 杂阿含经卷第四十八(一二九一)
 佛说阿弥陀经 Sutra of the Buddhas Teachin..
 百喻经 90 地得金钱喻
 那先比丘经 2 象王听阿罗汉诵经
全文 标题
 
【佛教文章随机阅读】
 人间佛教的时代特征(道因)[栏目:人间佛教]
 佛教与科学各美其美[栏目:第二届世界佛教论坛论文集]
 梦从心想生[栏目:净空法师·开示集二]
 爱的传承[栏目:静思法语·释证严]
 杂宝藏经白话 慈童女缘第七[栏目:杂宝藏经白话]
 正信会员每日必修之常课[栏目:太虚法师]
 中国佛教的当代抉择——浅谈赵朴初居士《佛教常识答问》的历史意义[栏目:韩焕忠博士]
 如何培养信心?怎样才能具足信心?[栏目:达真堪布·学修问答]
 佛教文学观 六、佛教对中国文学的影响 二 佛教对诗歌的影响[栏目:佛教与文学]
 《妙法莲华经·观世音菩萨普门品》开示(九)[栏目:传喜法师]


{返回首页}

△TOP

- 手机版 -
[无量香光·显密文库·佛教文集]
教育、非赢利、公益性的佛教文化传播
白玛若拙佛教文化传播工作室制作
www.goodweb.net.cn Copyrights reserved
(2003-2015)
站长信箱:yjp990@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