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量香光 · 显密文库 · 手机站]
fowap.goodweb.net.cn
{返回首页}


悲愿无尽溢诗篇
释惟贤
{返回 惟贤法师 文集}
{返回网页版}
点击:3061

悲愿无尽溢诗篇

四川重庆慈云寺释惟贤

太虚大师精通三藏,学贯古今,智慧圆融,悲心广大。不单是渊博的佛学者,身体力行的有德高僧,而且是妙语如珠,才华横溢的诗僧。其诗从悟境和悲愿中出,信手拈来,均成妙句,感人肺腑。我亲近大师近十年,春风化雨,深沾德泽。大师的诗,常爱读诵。今就记忆所及,略述体会,以彰显大师的志行和悲愿。

一、阐扬人生佛教

(1)四十八岁述怀:堕世年复年,忽满四时八,众苦方沸腾,偏救怀明达。仰止唯佛陀,完成在人格;人圆佛即成,是名真现实。

这首诗,作于三十年代世界战云密布,我国正值抗战紧张,人民颠沛流离的时代。大师慧天悯人,痛感“众苦方沸腾”,人心愚顽险恶,必须以佛法拯救。但在佛教内部,由于历史的影响,因循守旧,被人讥为消极、迷信,不能发扬佛教真理,发挥佛教救世精神。大师为适应时代机宜,介导“人生佛教”认为,我们信仰和依归的是佛陀,究竟的目标是佛果,但必须从人乘做起,完成人格,即为成佛的根机。从超人——人乘,到超超人——菩萨、佛,即成为圆满的人格。佛陀降生在人间,成道在人间,说法在人间,只有殊胜的人乘,经过不断的自我完善,才有成佛的可能,这是符合现实的真理。大师写作的《人乘正法论》、《人生佛教》就是发挥这一精义的。

(2)示学佛:如果发愿学佛,先须立志做人:三皈四维淑世,八德十善严身。

这一首诗,强调学佛先须把人做好。而做好人,离不开佛教的三皈、十善;儒学的四维、人德。

作为佛教正信居士,必须皈依佛法僧三宝,严守五戒十善。这是学佛做人的基本品德。此种品德,深入民间,有益于改良社会、政治和社会风气,做到淑世善民。

大师提出五戒,能摄持儒家仁、义、礼、智、信五常的内容。谓不杀而仁,不盗而义,不邪淫而礼,不妄语而信,不饮酒而智。由五戒扩充为十善,比儒家四维八德的意义更高,范围更广。五戒可以总括人类的道德行为,而十善则为三乘圣者(声闻、独觉、菩萨)成就无漏果的共同基础。

大师在《十善业道经讲要》中说:“到人间乐园最切实的路径,是十善业道。若欲达人类安稳快乐之目的。即在奉行不杀、不盗等的十善。如能实行此十善业,无有不得成就的。现在世界相杀相斗,皆因肆行十恶,不行十善,假使人人皆能行十善,立可成为安乐世界。现今人类的痛苦,皆由于不行善业,因此由个人而社会而国家而世界,便都成为一个痛苦的苦海……”在这里,大师根据佛教因果法则,提出履行十善则人类安稳、快乐,违背十善则国家和世界必成为苦海的论断。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将结束时,大师痛感人类遭受战乱之苦,提出救世之道,发表《集团的恶止善行》一文,明确止恶行善为道德之宗,倡导集团的恶止善行,振兴集团善的势力,抗止集团恶势力侵害,造成民众之安乐,世界之和平。大师悲悯之心,跃然纸上,感人至深。

二、苦心培育僧才

(1)赴灵■山感怀:觉树枯荣几度更,灵山寂寞偿重兴;今时不用伤迟暮,佛法宏扬本在僧。

这是大师于抗战期中,组织佛教代表团到印度访问,朝礼灵■山写的诗。

释尊静坐成道的菩提树,春来繁荣,冬来叶落,不知经过若干农枯荣。昔日释尊说法,大众云集,华雨缤纷的盛境,已不存在,灵山目前是寂寞的景象,大师朝礼时,是多么感慨万端啊!然而,物极必反,废久必兴,众生业转福来,法缘成就,灵山或者要重兴吧,*轮将再转吧!大师对不久的将来,抱着无限的憧憬。

住持三宝,弘扬佛法,主要责任在僧伽,但由于历史的原因,僧人因循守旧,寺庙与社会脱节,加上新时代潮流对旧制度的冲击,寺庙濒于危境,僧人生存受到威胁,已不能担当起“弘法是家务,利生为事业”的责任。大师忧心如焚,思欲整顿增制,从一九一五年到一九三○年,先后写作有《整理僧伽制度论》、《僧制今论》、《建僧大纲》三书,准备选择寺院试行,但遭到守旧派反对。大师屡受挫折,并不灰心,将目标转移到培养僧才上,将希望寄托于新一代的僧青年。“佛法宏扬本在僧”,是多么感动青年一代的号召。

为了培养僧才,先后创办武昌佛学院、闽南佛学院、柏林佛学院、汉藏教理院等。在大师的辛勤培育下,成熟了一大批人才(包括一部分在家居士),遍布海内外,成为复兴佛教、拯救社会的中坚。

有些人借“革新”一词攻击大师,其实,大师倡导的“新佛教”,并非在佛教本质上有何改变,不过是审时度势,以佛法的“契理契机”为原则,顺应时代在形态上的调整而已。所谓“新佛教”、“人生佛教”,其精神和实质不过如此。

大师教育青年学僧,要:一、真修实证以成果。二、舍己利众以重行。三、勤学明理以传教。又谆谆教导:“无私、戒懒、为公服务”。于此证明大师培养僧才,用心良苦。

(2)示僧青年:佛化新闻坦荡途,人人在握有灵珠;四边莫触真般若,中道何曾落有无。

要“勤学明理以传教”,必须从闻思修,情证般若。

大师指出:能听闻正法,就已走上人生的坦荡道路了。但从闻而思而修,目的在破除无明尘埃,启发人们心灵的明珠,悟证般若,就可使灵珠灿烂发光了。

大师早年读《大般若经》,深入悟境,一生的学行,得力于般若,故以此勉励青年。此般若慧即缘起性空中道之智。惟能了悟缘起,才深信因果,视众生平等。惟能了悟性空,才能破除我执法执,息灭虚妄分别,具足无我智慧。此缘起住空义,离四句、绝百非,扫荡常断邪执,契合中道妙义。

大师教导说:“青年有志的佛徒,应当鼓起勇气。先从研究,以明达佛法真理:如理真修,以条证圣果,乃为救俗之第一义”。说明大师教育从众不是空谈知见,说食数宝,而是提倡从实践中了梧真理,才是真正的智慧,乃能指导正确的行动。

(3)示象贤:要作法门龙象,须亲佛国圣贤;普敬飞潜动植,菩提涅■本然。

这是大师写给其早期门徒象贤法师的诗,鼓励象贤法师,同时是鼓励青年一代的佛徒。

圣贤位别,有小乘、大乘不同。这里大师所指,是向大乘圣贤学习。大乘菩萨的特点,是基于大智,深具悲心,愿力宏大。“普敬飞游动植”,指不论对有情的动物和无情的植物都要尊重其生命和生机,不得加以杀害。因为胎、卵、湿、化众生,佛性平等;扩大到器世界来说,物我一如,法性平等。非有法界圆融之智,不能具足此宏大的悲愿。大师给佛教青年们指出一条菩萨应走的大道,履行此大道,才能完善人格,圆证佛果。

(4)示修行:圣教护心,佛律严身;内外清净,菩提之因。

这里指出修行的根本方法,是“守根护意”。

《法句经》有一偈云:“藏六如龟,守意如城,慧与魔战,胜则无患”。

藏六如龟,谓六根接触六尘,不生贪染,不为所动。欲使根不随境转,必须依循佛的教授教诫,以正知见,更以定力,保持意识正念相续,才能护意。守根必须持戒,护意必须具足定和慧。具体地讲,就是戒定慧三学。勤修戒定慧三学,才能清净三业,息灭烦恼。

大师的生活,是简单朴素的,终年穿得是灰布僧衣,早餐稀粥咸菜,午餐一菜一汤。除接见客人外,就是讲学、写作、静坐。他对学生的要求也很严格:早晚保持课诵,用斋时整齐鱼贯地进入饭堂,禁止说话。晚上坐半小时的香。每半月诵戒。学生犯过,轻则责令悔过,重则记过到开除,对学生的学习和生活、饮食、医药,则非常关心,像慈母对子女一样。

汉藏教理院的院训,是大师亲笔题写的“谈宁明敏”四字。淡即淡泊于物欲,不起贪欲,才能持戒。宁即宁静,即保持禅定功夫,不起妄念。明谓能明因识果,分别善恶是非,不迷于主观客观,即是智慧。敏指行动灵敏通达,能审时度势,如理行事。大师以此作为终生言行的准则,亦以此教育学生。

亲近大师近十年,耳闻目睹,我感觉大师才是一个持戒的真正有德的高僧。

三、坚持菩萨大行

(1)五十诞辰自题:我今学修菩萨行,我今应正菩萨名。愿皆称我以菩萨,比丘不是佛未成。

这里,大师自称是菩萨而非比丘,我的认识,大师是“内秘声闻乘,外现菩萨身”的比丘僧,兼菩萨僧,根据大师的言行是当之无愧的。

大师常说:“中国佛教所说的是大乘理论,但所行的只是小乘行。锡兰(斯里兰卡)虽是传的小乘教理,而他们都能化民成俗,使人民普学三皈三戒,入天善法,举国奉行,佛教成为人民的宗教;并广作社会、慈善、文化、教育等事业,以利益国家社会,乃至人群,表现慈悲、博济的精神。故他们所说的虽是小乘教,但所修的都是大乘行”。故大师甚注意如何实行济世化众之行为,以发扬大乘佛教的真精神,而从事社会文化、福利事业的开展,体现了大师的菩萨心胸。

大师早年提出“志在整理僧伽制度,行在瑜伽菩萨戒本”,认为菩萨戒中的饶益有情戒,是最殊胜的。只有弥勒菩萨宣说,由玄奘法师译出的《瑜伽师地论》百卷中的菩萨戒本,“乃真为菩萨繁兴二利”,是教“广修万行之大标准”,所以学佛特重菩萨戒行,故日“行在瑜伽菩萨戒本”。

大师根据教、理,行三判摄佛法,其在行中,指出行之当机及三依三趣。所谓三枚三趣,谓一:依声闻乘行果趣发大乘心。(佛住世及正法时代),二:依天乘行果趣修大乘果。(像法时代);三:依人乘行果趣修大乘行(末法时代)。大师认为,现在处于末法时代,依前二乘行果已不能适应时代的机宜。若依声闻行果是要被垢为消极逃世;若依天乘行果(密乘),是要被诱为迷信神权的,不惟不是方便而反成为障碍了。所以在今日的情况,所向的应在进趣大乘行,而所依的,是确定在人乘行果,实行人生佛教。提倡五戒十善以化民,广修六度四摄以福利人群。

大师在汉藏教理院时,除给学生讲《真现实论》外,还讲了《今菩萨行》和《菩萨学处》,阐述这种思想。《菩萨学处》是实行此一理想的具体组织,其中,包括出家菩萨和在家菩萨,在家菩萨指已受三皈五戒遍于士、农、工、商、学的各阶层。作为干部的要经过教理院、律议院的严格训练。事业方面,出家菩萨可以进行文化、教育、慈善等工作;在家菩萨则配合办理资生事业,如农场、工厂、合作社等。大师生前,曾试图觅一适当的地点创办此菩萨学处,作为典范,逐步推广。惜因缘不熟,未能实现。

(2)示惟贤:忽悟尘劳海,原为法乐城;大悲来地狱,至德发天声。

这是一首使我终生难忘的诗,每遇到不如意的境界,默念这首诗,回忆大师对我的鼓励和鞭策,内心烦恼和痛苦就消失了。

一九四三年,四川下川地区普遍发生了估拉青年僧人充当壮丁的事,情况很惨,我适在开县大觉佛学院任教,为此事件,我于四四年冬,带着疾病,奔走于开县、万县、重庆之间,向有关当局呼吁停止这种行动。我到了重庆,向大师报告并请求转报国民党中央制止。谈话间,不免愤懑填胸,大师教我要保持冷静和忍耐,并提笔在我的纪念册上写了这首诗。

在尘劳中为佛法受苦,是为了建筑保卫众生安乐的正法之城,使自他的慧命延续,佛法久住。大悲出至救地狱众生的心愿,所谓“思地狱苦,发菩提心”。地藏菩萨的“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的誓言是伟大的。最高的至善至美的德行,发自纯洁善良的心声。这不单是大师为我所写,而是对每一个佛教徒的号召。

我的同学已经示寂的中国佛协副会长正果法师,有一首发愿诗:“坚持无上菩提心,誓修四宏誓愿行,我生相续佛法在,永作菩萨度众生”。正果法师一生坚持宏法,业绩昭著,是受了大师教育和精神感召。我愿在大师门下的师友和钦仰效法大师的人们,将菩提种子广播大地,使它在人们的心中生根发芽,开花结果,大师的遗志必能实现。

(一九八九年十二月二十三日 写于重庆慈云寺)

 


{返回 惟贤法师 文集}
{返回网页版}
{返回首页}

上一篇:太虚大师永远是我们学习的典范
下一篇:响应“德”治,弘扬传统文化
 如何树立中国佛教的公众形象
 悲愿无尽溢诗篇
 出水莲花自清净——记著名高僧惟贤长老
 皈依、忏悔、发愿的广大意义
 唯识札记 前言
 华严经要义 第一章《华严经》宗趣
 唯识札记 唯识三十颂概说
 般若与人生佛教 三、《大般若经》的内容
 法华经要义 第一章《法华经》就是讲心灵建设
 净土教与庄严国土
全文 标题
 
【佛教文章随机阅读】
 意和同悦[栏目:工作好修行]
 改过需要长辈、朋友的支持鼓励[栏目:蔡礼旭老师]
 释大乘菩萨法[栏目:海涛法师弘法讲义-2010年]
 佛教“智慧”的内涵和现实意义的探讨(心律法师)[栏目:其它法师]
 第三品 心品[栏目:南传法句经故事集]
 从《维摩诘经》看印度佛教与中国传统文化的融合(唐佳)[栏目:维摩诘经思想研究]
 色拉杰学习课程表[栏目:见悲青增格西]
 《山庵杂录》随笔[栏目:陈士强教授]
 参禅路头见闻录 第三章 认识路头为什么要懂忏悔、修忏悔[栏目:智光法师]
 尽管也期望有一天能成佛,在这个过程中,经常遇到痛苦怎么办呢?[栏目:索达吉堪布·问答释疑]


{返回首页}

△TOP

- 手机版 -
[无量香光·显密文库·佛教文集]
教育、非赢利、公益性的佛教文化传播
白玛若拙佛教文化传播工作室制作
www.goodweb.net.cn Copyrights reserved
(2003-2015)
站长信箱:yjp990@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