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量香光 · 显密文库 · 手机站]
fowap.goodweb.net.cn
{返回首页}


我心中的佛
 
{返回 菩提洲·佛子心语 文集}
{返回网页版}
点击:1494

我心中的佛

顶礼尊者希阿荣博上师!

  没有多少同学在听说我是佛教徒之后,会不露出惊讶的神色。在他们眼里,面前这位疯疯癫癫、无拘无束、满脑子鬼点子的女生怎么都和庄重神圣的宗教扯不上关系。

  每每这时,我便抿抿唇,也算是一笑而过吧。然而内心深处,我却渴望着一次机会,能以一个中学生的角度写写我心中的佛教,能告诉那些心存质疑的人们——佛教,不仅仅是那一缕朱红的袈裟。

  其实,这也难为了各位。在现实的环境中,我们中学生能接触宗教的机会寥寥无几,对佛教的进一步了解更是少之又少。提起佛教,许多人便会想到身着袈裟、清净修行的僧侣,抑或是金碧辉煌、庄严肃穆的佛堂、寺庙。的确,佛教常常给人以庄严、清净、与世无争的印象,有时候甚至是禁欲、苦行、整天整夜地念经,令许多人望而生畏,敬畏不已。

  佛教到底是什么?有微博、有人人网好玩吗?估计佛教就如同其它宗教、哲学一样吧,要读很多书、要背很多大道理,唉,想想就让人头疼。

  然而,这真的是佛教的真面目吗?

  伟大的乔达摩•悉达多放弃了宫廷中奢华的生活,在菩提树下冥思苦想,绝非是为了写一本厚厚的哲学书、大道理,留给后人拜读完之后便放回书架里、积灰生尘;相反,借用宗萨蒋扬钦哲仁波切的话来说,悉达多的教法是“每一个人都可以修持的、既可行又合理的见地。”

  对此,我深有感悟。身为一个未曾踏上社会的中学生,不了解成人的辛苦不说,我们更是还未遇到人生中真正的大风大浪。然而,正如同每一个成长中的青少年,成长的我们自有我们的烦恼。

  记得初一刚开始没多久的那一年,我和班里一位同学为了几件小事大吵一架,事后她动员了半个班的女生在背后说我坏话、排挤我。当时我的情形的确不乐观——学校不满意于我不佳的组织活动情况,老师失望于我日益跌落的学习成绩,同学也一度孤立我……一瞬间,我情绪大跌,脾气随之也变得十分暴躁,那一段时间过得十分不开心,充满了烦恼。

  都说成长过程中的孩子是敏感的、脆弱的,的确如此。或许现在看来并无紧要的事情,对于当年的我来说却是一个不小的坎儿。起初,我无法理解自己的错误所在,只是一味地把气撒在了别人的身上,抱怨着、恼怒着、怨恨着。后来逐渐地,我阅读了一些佛学的书,当发现竟有如此多的众生在为生存挣扎、又有这么多人义无反顾地为宣传佛法而奔波时,我不禁为自己如此执著于这样一件小事而感到羞愧,又为自己对他人生起嗔心而后悔。仔细想想,这其中好多时候甚至都是我错在先,却依旧怪罪于他人。佛陀曾言,“众生曾无数次互为父母。”既然如此,为何我不能像爱戴自己的亲人一样,去爱这些讨厌我的人呢?

  最终,我学会放下面子、改掉脾气,试着宽容、谅解,并修炼自己的慈悲心、试着像爱亲人一样,去爱这些曾经认为是“敌人”的人。结果当然是如意的。随着时间的流去,我和同学之间的误会逐渐瓦解,人际关系渐渐得以修复,并变得更加好,成绩、学习效率都得到了显著的提升。

  学佛之后,我渐渐发现自己开始改变了许多。面对失败、面对事物的得与失,我不再像从前那样执著、那样在意,最终自己变得更加快乐了;人际关系处理方面,我在书桌上悄悄地贴上一张纸条,警示自己“不让他人生烦恼”,并朝之努力着,与身边人的关系更是处理得比以往更好。经文、佛学书并不如许多人想的那样枯燥,相反,当我静下心去念诵、阅读的时候,这段过程让我浮躁的心逐渐安静下来、让我能够好好地省视自己、能让我收获更多智慧良言,这是上网、玩游戏远远收获不了的;放生活动、往日的布施成了我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这也让我能更多地为众生思考,坚守着“决不伤害众生”的准则,因此可以说,不同于那些大道理,佛学改变着我的生活,改变着我。

  佛学绝非大多数同龄人想的那样枯燥;恰恰相反,佛学同样也是生活中的哲学。真正了解了和合事物的无常,就会明白再美的玉也有破碎的一天、再红的花儿也有凋零的时刻,那么哪怕心爱之物破碎消失也不会执著悲痛;真正了解了生命无常、死亡如影随形,那么就会感激活着拥有的每一刻时光,因而更加珍惜光阴、做有意义之举;真正了解了因果不虚,就会知道不义之举切忌操行,那么哪怕诱惑再大也能控制自己,比如毒品、烟酒;真正了解了轮回转生,就会明白众生皆曾为父母、应心存感激,那么就能与他人更好相处、成为一个更加善良、体贴的人……这些真理、这些学问,对任何人都十分受用。因此,在平常生活中,如果大家能尽可能地去阅读一些佛学书,哪怕不是抱着学佛的目的,我相信各位也一定能从中汲取到智慧之甘露。

  不同于大多数宗教,佛教并不是一个崇拜神或是多神的宗教。相反,佛学中指出,佛并不是万能的,仍需要祈求佛赐予我们加持才能解脱。另一方面,佛陀也曾说过,“人人皆可成佛。”“天上天下,唯我独尊。”注意,此处的“我”指代的是每个人自己。历史长河中,虽然由宗教引起的战争数不胜数,但没有一场战争是由佛教引起的。这是因为佛教从未否定过其它宗教,也不愿意通过灌输“万物之神”的理论来统治众生,只是向大家宣说真理,让大家自己觉悟所处世界的真相,从而真正意义上成为了一个平等、民主、自由的宗教。

  那么,如何才能被称为佛教徒?我想,在部分人的想象中,佛教徒是一定需要剃度、穿着袈裟、吃素、花钱修建佛堂等等。然而一定要这样才能成为佛教徒吗?不然。宗萨蒋扬钦哲仁波切曾在《正见》里这样写道:“接受下列四条真理,就是佛教徒:一切和合事物皆无常、一切情绪皆苦、一切事物皆无自性、涅槃超越概念。”可见,任何人都可以成为佛教徒,而那些对于佛教徒苛刻、苦行的想法并不能以偏概全。当年,释迦摩尼放弃了六年的苦行,接受了牧羊女供养的奶,是因为他发现一味地苦行是无法找到解脱之道的。苦行是克制肉体和心理欲望的一种方式,但却不是唯一的方式,更加不能成为佛学的“代言词”。

  其实,不同于许多人的想象,在佛法的修学中,最基本的修持并非经文念诵、大量的佛经阅读,而是看似简单地发菩提心。佛法中一切法门的修学都是建立在发菩提心的基础上,任何一个法门都不能离开菩提心,这就是发菩提心的重要性。而当人们等待着适合的时机来修炼自己的菩提心时,佛法为大家指出——修菩提心的机会在生活中无处不在。对于我来说,第一次发大的菩提心是在八岁那年。

  在佛教徒中,不少人是素食者,对这一点许多人颇有争议。很多人曾问过我,“对动物生起慈悲心就一定要吃素吗?难道不可以‘酒肉穿肠过,佛祖心中留’么?”为了回答他们,我往往会向他们讲述我的亲身经历。

  八岁那年的我成为了一名素食者,并且坚持至今——事由很简单,只是一场前往鱼市场的经历。然后正是这一次经历,让我真正看清了所谓“美味佳肴”背后的屠刀。

  鱼被宰之后不会立即死去,相反,鱼贩子会将被切成两半的鱼置在白板上,将它的头扔在它的尾巴旁边,而再过几分钟它才会真正断气。这时的鱼早已没有了挣扎的力气。它无力地张着嘴,淌血的腮微微颤抖着。有那么几秒,鱼头会猛地剧烈抖动一下,试图呼吸,可每一次绝望的挣扎带来的只是撕裂的疼痛和死亡的恐惧。它的视线无力地落在了自己被割下的身子上,绝望的眼睛此时充满了痛苦和恐惧。

  拐角过去,更多的鱼贩子会向你推荐另一个“餐桌美食”——黄鳝。为了保持黄鳝的新鲜,亦或是“死后的鳝鱼体内的组氨酸会转变为有毒物质”,许多滑腻的黄鳝被鱼贩子从水里捞起来之后,直接活生生地被剪刀剪成了一块块。而更普遍的一种作法则是直接将活着的黄鳝从头部钉入木板,捏住它挣扎的尾巴和扭曲的躯体,用小刀从尾部开始划开它的皮,接着取出内脏,沥干血水。

  “要鱼不?活杀的!”手起,刀落,血像是泪一样从桌角流到地上,渗入了鱼贩子的靴子底下,而后者只是挪了挪脚,一边抬起头,瞥了遮着眼睛的我一眼。

  “有什么好大惊小怪的,小姑娘?”他用沾满鲜血的手抹了下鼻子,“你们天天吃鱼、吃肉,怎么现在看见血就怕了?”

  我感到胃里一阵翻江倒海,一股恶心感从胃里直冲鼻子。而更糟糕的是,我这才发现这鱼贩子说的并没有错。每天餐桌上的各种山珍海味,现在想想,它们全部都是一堆尸体。在我津津有味地喝着鱼汤时,决不会想到这正是一条为了满足人类口欲而献出生命的鱼留下的最后残骸;而当我抱怨着“黄鳝不够好吃”的时候,也肯定没有想到这些“不好吃”的黄鳝是如何在木板上扭动着弯曲的身子,作着最后的挣扎。

  而现在我看见了。不仅是鱼和黄鳝,仔细想想,所有的猪肉、牛肉、鸡肉,全都是一条条曾经鲜活的生命啊!

  可许多人只是笑笑。“天上飞的鸟,水里游的鱼,它们活着就是给我们吃的,有何不可?”那么请试想一下,若现在在餐桌上的不再是这些猪肉、牛肉,而是我们家爱狗的肉,甚至是我们的爱人、我们的孩子、我们的母亲,乃至我们自己,我们还会吃吗?

  如果我们能为这些生命感到伤痛,如果我们能再次看到面前的鱼肉时对自己说,有那么一条活蹦乱跳的鱼,因为这一盘肉而失去了自己最宝贵的东西——生命,那么我们就是在修菩提心。

  是的,我会回答那些心存疑意的人,吃素的确只是我的一个选择,不吃素也绝非代表着冷酷无情、对动物没有同情心。然而,这次经历不仅让我成为了一位素食者,更是让我对生活中的自然万灵有了更深的感情,在平日的为人处事中也能更好地为他人考虑,学会换位思考。修持菩提心的机会无处不在,带来对自身的改变更是立竿见影。平日生活中,我们就可以从多多包容他人的错误、多多做些举手之劳、多多参与布施放生、尽可能不杀害小动物等小事做起,随时随地修持菩提心。

  尽管佛学是生活中的哲学,尽管佛教是一个自由、民主的宗教,但这并不代表学佛的过程不需要付出努力,就如同每个成功背后肯定有付出的汗水一样。既然成佛需要靠的是自己,那么自身的努力必然就是最重要的了。上师希阿荣博仁波切曾说过,“凡夫要想得到解脱与成就,不吃一点苦肯定是不行的。凭佛陀那么深广的智慧,也没能找到让众生舒舒服服就迅速成佛的方法。当年佛陀自己也是为我们示现舍弃王位等一切享乐,历经六年苦行之后才成佛的。”

  总而言之,到底何为佛学?对于有些人来说,它是黑暗中的灯塔;对于有些人来说,它是心灵的洗涤;它揭示苦,揭示无常,并非悲观,而是为了面对苦、认识苦、接受苦,最终断除苦。而一定的是,它既不枯燥,也不高深,相反,它是颠扑不破的真相,是每一天、每一秒都存在、可以运用的真理。借用宗萨蒋扬仁波切的话来说,便是:佛教是道路——然而道路本身终究也需要被抛弃,如同你抵达河岸时,不必把舟背在身上走路。这样,我想,才能更加好地诠释吧。

  以上为个人真心肺腑之言,若有错误,请务必指出,十分感谢!

  最后,再次顶礼尊者希阿荣博上师!

弟子 白玛堪珠
于2012年9月


{返回 菩提洲·佛子心语 文集}
{返回网页版}
{返回首页}

上一篇:漫漫飞花主春来
下一篇:那一瞬,苦海收波
 朗日的彩虹
 归港
 依怙
 全家的上师
 上师亲领我走在解脱的道路上
 上师智慧 破除五毒
 修行札记(二)
 随感几则
 南峰山下
 那一瞬,苦海收波
全文 标题
 
【佛教文章随机阅读】
 2008年万盏法会 5 仪轨传承及开示1上[栏目:达真堪布]
 宗通与说通(禅与教)[栏目:圣严法师]
 佛教在社会主义社会初级阶段的地位(果戒)[栏目:其它法师]
 世味淡 道味甘(程媛)[栏目:佛教期刊文章选摘]
 无事是贵人[栏目:圣严说禅]
 《大方等大集贤护经》讲记 大方等大集贤护分嘱累品第十七[栏目:慈法法师]
 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 第一九八九卷[栏目: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第二十集]
 法会的有关要求[栏目:仁焕法师]
 佛教入门 二十七·五蕴浅说[栏目:佛教入门]
 关于“大乘起信论’的诤论[栏目:蔡惠明居士]


{返回首页}

△TOP

- 手机版 -
[无量香光·显密文库·佛教文集]
教育、非赢利、公益性的佛教文化传播
白玛若拙佛教文化传播工作室制作
www.goodweb.net.cn Copyrights reserved
(2003-2015)
站长信箱:yjp990@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