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量香光 · 显密文库 · 手机站]
fowap.goodweb.net.cn
{返回首页}


圣者言教 第三课(十四)追求现世的过患
 
{返回 圣者言教 文集}
{返回网页版}
点击:1762
圣者言教 第三课(十四)追求现世的过患

  【故一切闻思修行仅成形式,即为不善业,少许亦不成善趣之因。】

  修行者行持善法之时若仅仅以上述无记之念发心和恶念发心摄持,那么无论闻思、修持什么善法,一切行为已都成为追求现世而非为解脱,故为不善业。

  善与不善的区别不在于形式之上,而在于发心之中。如华智仁波切曰:“心善身语善,心恶身语恶,心为诸法源,调心佛善说。”《功德藏》亦曰:“树根为药芽亦药,根为毒芽何用说,唯随善恶意差别,不随善恶像大小。”因此观待善恶的标准取决于内心之中。同样,要观察自己修行的好坏,就要时时反观自心,看看贪嗔痴烦恼减少了多少,信心和慈悲心增长了多少。因为功德是否增上不在于平常念诵了多少遍经文或者心咒,也不以每天修行的时间有多长,会讲多少佛法的道理为标准,只要能把自己的内心调整得非常清净,即便每天修行的时间只有一分钟,也是功德无量。但若没有调好自己的内心,即便每天二十四个小时都在修法之中,你也仍旧只是一个凡夫。我们通常所说在寻找导师时,要观待这位导师是否具德,也是以他内心的功德来定量,也就是观察他信心和慈悲心是否圆满作为标准。

  如今有些修行者,看起来精勤修法,广做功德,似乎是一个很好的修行者,但平常脾气怪得不得了,天天与家人、道友之间产生矛盾;只要一张口就是在讲解哪个好、哪个不好,分别心非常严重。对于这样的修行者,无论他自认为自己的修行有多好,旁边有多少人在赞叹,他所行持的善法与成办解脱已经没有丝毫之关系。因为所谓解脱,并非在于形象之上,而在于内心之中,心的解脱才是真正的解脱。当内心没有调伏,没有趋向于善的时候,所从事的一切善法,真的没有一点意义。

  例如很多信众都会念诵《金刚经》,要知道我们读诵它的目的是为了调伏自己的内心,若没有起到这个作用,早在二千五百年前就已经有的《金刚经》,还需要我们去念吗?因为无论我们念诵与否,经文都在那里,但对自己而言,却已经没有丝毫利益。

  因此要记住,如果发心没有改变,一切闻思修行都仅仅是形式而已,连获得善趣都不可得又谈何解脱!所以时时观待自己的内心,断绝希求现世之发心非常重要。


{返回 圣者言教 文集}
{返回网页版}
{返回首页}

上一篇:圣者言教 第三课(十三)成办解脱必须断绝恶念发心
下一篇:圣者言教 第三课(十五)追求人天乐果的过失
 圣者言教 第二十九课(五)贪心的过患
 圣者言教 第二十六课(十三)十不善业之极重罪之二
 圣者言教 第二课(十二)祈祷上师应具信心
 圣者言教 第三十课(五)如何理解获得加持
 圣者言教 第十五课(十三)修行地处不清净可能导致懈怠、散乱
 圣者言教 第二十六课(九)不善业之恶口
 圣者言教 第八课(二十一)皈依戒律
 圣者言教 第二十课(十八)珍惜人身 精进修法
 圣者言教 第二十二课(十八)出世间禅定修行要点
 圣者言教 第六课(二十三)略说《饮食简供》
全文 标题
 
【佛教文章随机阅读】
 7. 一朵花的功德[栏目:海涛法师说故事]
 温度计的冷热[栏目:无常的真理·迷悟之间]
 烦恼障有几种?[栏目:在家居士律仪五百答]
 弘扬药师法门速离人生痛苦(释净心)[栏目:药师佛·文集]
 佛学问答(二)通问(二)[栏目:疑问解答]
 述说佛经中的五个“不”[栏目:明贤法师]
 因明推理和辩经的规则[栏目:因明与辩经]
 什么是苦 - 放下「自我」的幻觉[栏目:真正的快乐]
 楞严经说约 第十卷空字集(陆西星)[栏目:明清居士名家文集]
 感阳历阴历不如气历[栏目:太虚法师]


{返回首页}

△TOP

- 手机版 -
[无量香光·显密文库·佛教文集]
教育、非赢利、公益性的佛教文化传播
白玛若拙佛教文化传播工作室制作
www.goodweb.net.cn Copyrights reserved
(2003-2015)
站长信箱:yjp990@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