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量香光 · 显密文库 · 手机站]
fowap.goodweb.net.cn
{返回首页}


圣者言教 第三课(十四)追求现世的过患
 
{返回 圣者言教 文集}
{返回网页版}
点击:1820
圣者言教 第三课(十四)追求现世的过患

  【故一切闻思修行仅成形式,即为不善业,少许亦不成善趣之因。】

  修行者行持善法之时若仅仅以上述无记之念发心和恶念发心摄持,那么无论闻思、修持什么善法,一切行为已都成为追求现世而非为解脱,故为不善业。

  善与不善的区别不在于形式之上,而在于发心之中。如华智仁波切曰:“心善身语善,心恶身语恶,心为诸法源,调心佛善说。”《功德藏》亦曰:“树根为药芽亦药,根为毒芽何用说,唯随善恶意差别,不随善恶像大小。”因此观待善恶的标准取决于内心之中。同样,要观察自己修行的好坏,就要时时反观自心,看看贪嗔痴烦恼减少了多少,信心和慈悲心增长了多少。因为功德是否增上不在于平常念诵了多少遍经文或者心咒,也不以每天修行的时间有多长,会讲多少佛法的道理为标准,只要能把自己的内心调整得非常清净,即便每天修行的时间只有一分钟,也是功德无量。但若没有调好自己的内心,即便每天二十四个小时都在修法之中,你也仍旧只是一个凡夫。我们通常所说在寻找导师时,要观待这位导师是否具德,也是以他内心的功德来定量,也就是观察他信心和慈悲心是否圆满作为标准。

  如今有些修行者,看起来精勤修法,广做功德,似乎是一个很好的修行者,但平常脾气怪得不得了,天天与家人、道友之间产生矛盾;只要一张口就是在讲解哪个好、哪个不好,分别心非常严重。对于这样的修行者,无论他自认为自己的修行有多好,旁边有多少人在赞叹,他所行持的善法与成办解脱已经没有丝毫之关系。因为所谓解脱,并非在于形象之上,而在于内心之中,心的解脱才是真正的解脱。当内心没有调伏,没有趋向于善的时候,所从事的一切善法,真的没有一点意义。

  例如很多信众都会念诵《金刚经》,要知道我们读诵它的目的是为了调伏自己的内心,若没有起到这个作用,早在二千五百年前就已经有的《金刚经》,还需要我们去念吗?因为无论我们念诵与否,经文都在那里,但对自己而言,却已经没有丝毫利益。

  因此要记住,如果发心没有改变,一切闻思修行都仅仅是形式而已,连获得善趣都不可得又谈何解脱!所以时时观待自己的内心,断绝希求现世之发心非常重要。


{返回 圣者言教 文集}
{返回网页版}
{返回首页}

上一篇:圣者言教 第三课(十三)成办解脱必须断绝恶念发心
下一篇:圣者言教 第三课(十五)追求人天乐果的过失
 圣者言教 第十七课(十)何谓酬忏上师
 圣者言教 第十五课(三)观想四厌离法而生精进心
 圣者言教 第十八课(九)修行人应远离世间八法
 圣者言教 第十五课(九)龙萨娘波尊者开取囊青扎嘎伏藏
 圣者言教 第七课(四)略说显密之差异
 圣者言教 第二十七课(六)通达修行方便的重要性
 圣者言教 第七课(一)精进修行才对得起自己的珍宝人身
 圣者言教 第十九课(七)如何观待修行中不同的外在显现
 圣者言教 第九课(十六)任何善行都应具备六度
 圣者言教 第二十一课(八)五他圆满之导师圆满、正法圆满
全文 标题
 
【佛教文章随机阅读】
 2004年大势至菩萨圣诞开示[栏目:傅味琴居士]
 如何一直保持精进修行状态?[栏目:大安法师·开示问答]
 人生观的科学后序[栏目:太虚法师]
 读《弘一法师故事》有感——繁尘静谧[栏目:福建佛学院·学僧园地]
 《禅门锻炼说》要略 三 入室搜刮[栏目:禅门修证指要]
 佛教里的和谐[栏目:楼宇烈教授]
 心想事成[栏目:净空法师·开示集二]
 追寻圆仁入唐求法之路——日本东亚历史学者阿南史代访谈录[栏目:佛教人物访谈]
 佛法基础 四、佛法的实践 2.学佛的历程[栏目:佛法基础]
 华文小学适用佛学 三上 八 佛法能医心病[栏目:华文小学适用佛学课本]


{返回首页}

△TOP

- 手机版 -
[无量香光·显密文库·佛教文集]
教育、非赢利、公益性的佛教文化传播
白玛若拙佛教文化传播工作室制作
www.goodweb.net.cn Copyrights reserved
(2003-2015)
站长信箱:yjp990@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