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量香光 · 显密文库 · 手机站]
fowap.goodweb.net.cn
{返回首页}


那里有彩虹
 
{返回 菩提洲·佛子心语 文集}
{返回网页版}
点击:1485

那里有彩虹

希阿堪卓:
   人生一路坦途,大学毕业后从事金融系统的工作。以前对佛法抱持迷信的观点,对之敬而远之。因为人生的一次重大变故而结识上师,开始在上师的牵引下接触佛法,参加放生了两年,才因感恩上师而皈依。但皈依之始,内心的观念并没有改变。如今已近不惑,佛法的精髓渐渐融入内心,人因此也少了几许冲动与浮躁,多了几分沉稳、坚毅与宽容。

   “哦,慈悲的上师,我祈求你,永远做我头顶上的宝饰,大喜悦的曼达拉”这几句话时常在我脑海中升起,感念上师,努力修行是我学佛后的日常生活。能有这样的转变完全得益于上师,回顾我的学佛过程,从最开始的认为是迷信,到后来的一知半解,再到目前行走在修行路上,几年时间里,在我身上发生了一些可喜的变化,对于世事无常、因果报应不再是随便说说,而是已经融入了我的身心,时时警醒自己。
 
   几年前,原本一路坦途的我突然遭遇了人生的巨大变故,痛苦的同时,也第一次深深地感受到人的软弱与无能为力,就这样被命运所吓倒吗?我不甘心,于是一次次与其抗争,但“人定胜天”这句话到此时却不管用了。夜晚,我独自蜷缩在黑黢黢的房间里,眼泪不受控制地尽情流淌,在那难熬的日子里,上师象一缕阳光出现了,初识上师给我留下最深刻的印象就是:这个世界上居然还有这么快乐、这么自在的人!后来,上师辗转着托人寄给我五颗珍贵的甘露丸,告知在最危急的时候吃,对于一个初次相识之人便伸出这样的援手,不啻于雪中送炭,让我感动不已、无以为报。
 
   当变故终于过去,我怀着感恩的心开始接触佛教。老话说,“受人点滴之恩,当以涌泉相报,”更何况如此的恩德。我首先看的是宗萨蒋扬钦哲仁波切的《佛教的见地与修道》、索甲仁波切的《西藏生死之书》。这两本书向我开启了另外一个世界的门,如何正确地看待事物,如何面对生与死。生死是每个人都必须经历的,可绾合今昔,又有几人真正能认真思索如何更好地生、更好地死呢?尤其是如何更好地死似乎总被人们所忽略,然而逃避的态度并不能让人永生不死,其实正如《白头吟》中所说“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所谓繁华落尽,往事无痕,多少人与事淹没在岁岁年年中。我终于把目光投向了以前从来不愿提及、不愿看到、更不愿想起的死亡,平生第一次严肃地面对生与死的问题,对此人生负起责任。也许生命的长度我们无法控制,但至少还可以把握住生命的广度和宽度。书中提到“世上充满了健身中心,而我们真正需要的却是心的健美”,“让我们转换一个角度,从恒常望外,转为向内观看”,“宇宙间只有一个永不改变的法则,那就是一切都在改变,一切都是无常”,我深表赞同,也许世俗的书籍能提升我们的现世智力,但佛教却是我们更加需要的心灵滋养,可以使我们的心灵辽阔,汲此洁身、正性、清心,终于抛弃了学佛就是迷信的观点,走上了修行、修心之路。
 
一、如何观待器情世界:对于空性的理解
 
   刚开始接触佛教,无常、因果、轮回的观点很好理解,可是对于教法中最珍贵的“空性”法门我却毫无认识,每日读诵《金刚经》时绞尽脑汁费力思索,又把《甚深微妙》仔细研读了一遍,似乎还是不能理解,这样日思夜想以至于梦中向上师请教:“什么东西存在,或者不存在,是二元对立,我可以想象,但是说这个东西的本性是空性的,却没法想象,到底什么是‘空性’呢?”梦中上师只是看着我,没有回答。过了两天,忖度良久终于忍不住给上师打电话提及此梦,再次向上师询问,话筒中传来上师特有的爽朗大笑声:“这个我以后慢慢跟你讲,”还是没有正面解答。当时并不是太明白,现在才知道要想证悟“空性”必须要圆满福慧资粮。《佛教的见地与修道》书中说道:“上师只能引导你趋向事物的本性——空性,却不能完全代替你去感受‘空性’,必须自己证悟。”在圆满第一遍磕头加行后,上师要求我以后每天磕一百零八个大头,与七支供一起修,让我多多积累福报。
 
   这样一年过去了,直到有一天阅读了一行禅师的释尊传《故道白云》,其中感悟最深的便是“空性”,明白“空性”不是指有或没有,而是指事物的本性是因缘聚合的产物,是没有独立个性的,这便是空。空的性体是互依,此中有彼,彼中有此,此即是彼,彼即是此。阅读完此书,似乎能理解“空性”了,可我知道这并不完全,也不深入。
 
   二零零八年九月,上师在《如何做功课》的开示中提到每天至少禅修半小时,把心安住在对空性的定解中,与祈祷上师交替反复,这是速得加持、获得与巩固境界的有效方法。我不禁心花怒放,终于找到了如何修习空性的方法,于是每日的功课又增加了禅修。这是我首次尝试禅修,刚开始时,脑子总乱跑,正如经论中所说:修行之初,我们的心像高山上飞流而下的瀑布,喧闹杂乱,等我发现,时间已经过去半天,赶紧把自己拽回来,告诉自己“不要乱想了,这一切都是空性的!”
 
   一日清晨,嘴里念叨着“一切都是实有”醒来,马上意识到是错误的,赶紧更正“一切都不是实有的”。起床后还想着刚才的梦境,自责道:“整天观想空性,怎么还说出这样的话来?看来空性还并没有融入我心。”
 
   伴随着禅修,每日还是继续着《金刚经》的读诵,这样又过了半年时间,一天突然发现我看待一切事物时会把他们都观为微尘,都是不断变化的,都不是恒定不变的,可是观为微尘前他们是人或物,但观为微尘后我又该如何对待他们呢?难道就把他们都看成微尘?似乎欠妥当。这个问题在我脑海中盘桓了几天,一日上午刚刚读完经,抬头远眺,正揣摩着这个问题,电话响了,拿起一看,是上师打来的,来不及多想,赶紧请教,就听上师开示道:“把心安住在这种境界中,好好用功修行。”“不用执着是吗?”“是。”放下电话,琢磨着上师所说“把心安住在这种境界中”,其实不用想太多,只是安住,这本身就是事物的实相。
 
   又继续禅修两个月后,观“空性”较以前又有不同。以前是观为“微尘”,现在是观一切即为“空”,不仅是外形,还包括受想行识,五蕴都不去执着,任何东西都会想到这都如梦如幻。其实所有的东西都是人分别出来的,给它安立一个名字,于是就成了现在的大千世界,如果不去分别,则世界就是同体的,一切事物都与另外的事物有关,都是息息相关的。以前我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现在看山仍然是山,看水仍然是水,但是心灵的收获已然大不相同。
 
   从二零零七年开始,我在网上听索达吉堪布宣讲的《入行论》,圆满了全部课程。听完《智慧品》后感觉对“空性”的理解更加深刻了。时至今日,我观一切事物为“四大皆空,都是假合的”,所有的东西都是显而无自性的,都是因缘聚合的产物,空性的观点会时常出现在我的脑海中,比刚开始必须要闭目禅修才想起空性,睁开眼就忘记要强很多了。
 
 二、学佛后的一些改变
 
   一日朋友的一句话——“现在我感觉自己的心变得越来越硬,很想大哭一场,发泄发泄”触动了我。晚上躺在床上琢磨这句话时想到:我的心好像比较柔软,不需要发泄,自己还会时时感动,感动到流泪。为什么与她会有那么大的差别呢?再想起原来的我,自认为还算是个好人,尊老爱幼,善良单纯,但心却是冷漠的、封闭的,时刻提防人,谁也不相信,对外界是麻木的,根本不会关心别人的好与坏,典型的“各人自扫门前雪,莫管他人瓦上霜”,而现在却常常对众生生起同情怜悯之心(即使没有,也训练它生起),信奉“为众生可以牺牲小我”。是学佛让我的心变了,变得柔软,变得容易感动,变得乐于宽容。
 
   我的另一个变化是越来越安静了,生活也日趋简单。平日里抛开一切杂念,关注当下,用心做好现在的事情。自从结识上师,兴趣所在皆是佛法。每日自己一人呆在书房,做功课、看书、听课,修行已经融入了日常生活,就好像吃饭睡觉一样不可或缺,日子过得简单快乐而平实,用时下流行的一个词来形容就是“宅女”。
 
   佛法改变了我对于幸福生活的定义。现在人们认为苦乐依靠外境,人人都希望拥有一个幸福的家庭、大把的钱财、显赫的身世、至高的权力,认为快乐是物化的现实,为得到快乐,心始终散乱于外境上,且不断生起贪心,孰不知这种种正是一张温柔的网,拥有得越多,便越难以舍弃。只是想能拥有得再多、再多一些!正像极春蚕,又多吐出了一根丝,把自己束缚得更紧了些。然而也正是因为这张网拥有一张温情的面孔,让人沉溺其中,欲罢不能。人一旦变成物欲的奴隶,就失去了精神的自由。世界上拥有得最多的人,并不一定是最快乐的人,只有心的快乐才是真正的快乐。正如麦彭仁波切教言:“愚者认为诸苦乐,皆从他缘而产生。恒时散于取舍境,贪嗔波涛杂念中。智者了知诸苦乐,悉皆来源于自身,恒时向内观自心。”道理说起来人人都懂,可是一旦落到实处,便完全不是那么回事了,又有几人能明白“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的道理呢?因此修学佛法可以使人恒时保持正知正念,以失之何愁,得之何喜的心态对待自己目前的一切。让我们用智慧给生命提纯,凡事学会化繁为简,这样才能找到生命中的快乐源泉。确实快乐便是这么简单,不需要豪宅,不需要权利,只要有一颗自在的心。
 
   虽然人人都向往快乐幸福的生活,但生活的本质却是痛苦的,有时甚至是残酷的。眼下生活安逸又没有接受佛法观点的人,可能不认同这个观点,但不认同并不代表生活就会恒常安逸。俗话说得好:“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说的就是无常。话人人都会,可是并没有真正融入内心,一旦无常出现,只有非常被动、极其无奈地接受,但内外的巨大反差叫人如何适从?怎能接受!也许修学佛法并不能阻止危机的来临,但它改变了我面对这一切的态度,其实也就是与世界相处的方式。现在我换了一种眼光看待外界,同时也努力修炼自己的内心,观一切外境都是内心的自然显现,学着放下自我,不再频繁地与外界起冲突,把心敞开与融入。即便是直面以前最为恐惧的死亡,也不再惊慌失措,而是将此视为良机去超越生与死的束缚,得此人生最终完美地谢幕。得着这一转变,我的内心便也恒长得着快乐。
 
   学佛让我明白:其实快乐、痛苦来源于自己,心不必攀援于外境,因为缘起性空,古人说得好“不以物喜,不以己悲”,随时保持一种恒定淡然、豁达的心态,恒时内省。
 
   “当我们逐渐敞开心扉,学会恭敬而亲密地对待周围的一切,与己、与人、与世界不再频发冲突,我们会明白,这份单纯和坦白都是上师手把手教会我们的,”上师在《上师与弟子》一文中这样开示:“上师让我们以他为对境,学习以开放、柔韧的心待人处世,世间万物相互联系,我们如果能对一个人完全敞开心扉,就能对整个生活开放;如果在任何情况下都能与一个人沟通,就能和整个世界沟通。我们将习惯于欣赏和尊敬周围的每一个人,就像多年以来欣赏和尊敬我们的上师。”我学习以更开放、包容的心待人处事,敞开身心不仅可以更好地与外界融入,也可以更快地与上师的心相应。“佛陀的教言可以通过文字流传下来,而佛法的真谛只存在于上师心里。它的传承只有一条途径,那就是以心传心。当你放下成见、伪装和打算,不再牵挂、焦虑和希求,你的心才真正敞开。只有到这时,你才有可能去接收上师一直在试图传递给你的信息。敞开是一个漫长而艰难的过程。它意味着淡化彼此、你我之间的界分。”
 
   在学习敞开身心的过程中,我想尽快地去除“我及我执”,达到无我状态。可是怎么样才能最快地达到“无我”呢?我苦苦思索,一天突然冒出这样一个念头:如果凡事都不考虑我,无论说话,还是做事,那是不是无我的状态呢?我在纸上记下了这个问题,好下次与上师通电话时请教。当上师听我这么问时开示道:“念本尊心咒,祈祷本尊加持!”我还想问问我的想法是否正确,于是继续请教,“我是这样想的,随时检查自己,不生起‘我’、‘我的’想法,可以吗?”“可以。”上师给予了肯定的答复。“我再多多祈祷本尊”,想着上师的开示,我想这就是更有效、更好、更快的方法,也是我现在努力的方向。我不禁又想起两年前的一件往事。
 
   两年前的一天, 过马路时被两个骑摩托车的人从后面冲上来抢走了手提包,报警后惊魂未定的我赶紧拨通了上师电话。上师听我说完又爽朗地哈哈大笑:“你对一个包包那么执着啊。”听着这极具感染力的笑声,仿佛天大的事情也都烟消云散了。是啊!有什么大不了的呢?不就是一个包嘛!真不好意思,为了这么小的事情居然麻烦上师,就听上师又说道:“破一点执着。”听着上师的话,我紧绷着的心慢慢放松下来,暗暗自责道:这是怎么搞的?修行还并没有融入我的心,遇到一点小事情就吓成这样。
 
   而此刻才明白, 其实早在两年前,上师就通过这件小事让我看到自己对一个小包的执着如此可怕,更何况其他,上师在点醒我的同时也在帮助我去除我执。
 
三、 心之旅
 
    藏地与生俱来迸发着迷人的魅力,雪山、冰川、湖泊、寺庙、经幡,无一不牵动着作为城里人的我脆弱的神经和迷茫的眼神,更何况这里有我生生世世追随的上师。今年夏天,终于鼓足勇气从现代文明的那种无奈与悲哀中逃了出来,背上行囊首次踏上了去往扎西持林的旅途,这个曾在心中描绘过多次的圣地,开始了心之旅。想远远地逃离都市,逃离喧嚣,在与日月为友,山川作伴的风尘中,在上师的座下,净化自身。
 
   路上,晴朗的天空中突然出现了一个太阳大小的近似圆形的彩虹,“真吉祥!”我由衷地赞叹道。经历了一路上焦急的期盼,当双脚扎扎实实地站在扎西持林的草地上时,双眼不禁模糊了,这不是在梦中吧,“终于到家了,”我在心里喊了一句。
 
   那么熟悉又陌生的一切。小喇嘛露出略带羞涩又憨厚的笑容迎接着远方的游子,我们兴奋地飞奔向上师,他露出微笑迎接着。“回来了,”一句温暖的话语沁人心脾,是慈母对游子说的。是啊,虽然我们带着疲惫不堪的心、带着沾满世俗灰尘的心,可是我们,终于回家了!面对着上师慈爱的微笑,我们也终于可以卸下尘世中那层厚厚的盔甲,表露出本真的自我。在这里,没有高低贵贱,没有远近亲疏,一切都是平等的,我们也不用再去伪装,再去表演,更不用再去思前虑后,一切都是那么自然。这里湛蓝的天空万里无云,就让那阳光倾泻下来,撒满我们全身,冲刷着我们,净化着我们;这里满目是漫山遍野的鲜花,就让那四溢花香沁入我们的心灵,温暖着我们,滋润着我们;半山上彩虹般的经幡飞舞着,涤荡着我们,激扬着我们。面对这一切,真想就此留下,永远不再离开!
 
   坐在玻璃房里,满目的翠绿青山被一缕缕薄纱般的白云环绕着,让人疑惑:是否在仙境?弟子们团团围坐在上师的身旁,说说笑笑,喜悦从内心一直溢满脸庞。上师说:来了要抓紧时间修行,而不是结交朋友、闲聊。当说到扎西持林有一个大的转经筒,内装有一亿百字明心咒,山下养老院转经筒装有三十多亿观音心咒时,身旁一位师兄低声道:“修建转经筒时,上师说众生业障太重,所以里面只放百字明,好让我们更快地消除业障。”听闻此言,我不禁抬头满怀感激地凝望上师,就听上师继续说道:“明天九点到十一点在莲师经堂共修。之后,我给大家传法。下午五点到山下养老院经堂,达森堪布给大家传授八关斋戒。”我心中暗想:不是说八关斋戒要晨起受戒吗?怎么是晚上?我听错了?听师兄翻译着上师的话,还是下午五点,心中满是疑惑。当晚,问及师兄八关斋戒受戒的时间问题,他答道:“这是上师慈悲,看你们又老又小的,于是改在晚上受戒,可以吃三餐饭。”这才明白上师的良苦用心!
 
   第二天上午,共修之后,上师开始给大家传授我前一天所祈求的法,《喇荣课诵集》基本全部念完。师兄翻译上师的话道:“这次是上师第一次在这个经堂把《喇荣课诵集》里有藏汉对照的法全部都传授了,非常吉祥!非常殊胜!大家应该生起欢喜心!”因为得到上师赐予课诵集全部传承,正暗自偷笑的我,听闻此言,笑得更加灿烂了。一抬头,看见上师正注视着我,不禁微微笑出了声。上师满足了我所有的请求!
 
   刚忙完汉族弟子,上师又接着忙藏族弟子。就见一群藏族人陆陆续续进了玻璃房,好长时间才出来。晚些时候见着上师时听他提及下午的访客,其中有一个人闭关五年刚出关,这次来是向上师求法的,随后将终生闭关。听闻此言,我先是震惊,进而随喜。在当前这个欲望充斥的年头里,如此精进又清净之人恐怕不多了。我努力回想着那群藏人中此人的模样,竟然一片空白,只有一群穿着藏人衣服的模糊背影。
 
   几天后,在去往新路海的路上,见到一位从甘肃磕大头到拉萨的修行人,满目沧桑,胸前系着皮围裙,双手捆绑着木板,异常粗糙,尽管身旁车流不息,他却安之若素,心无旁骛地注视着前方,注视着身下大颗大颗的石子,这次我没有轻易放过此场景,而是按下快门将这样一位面容坚毅、踽踽独行之人永远地定格在了我的相机里,也牢牢地刻画在了我的记忆里。在此钟灵毓秀的圣地,不仅有美丽的景色,更有着这样一些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的修行人,让我这颗耽着于城市安逸生活的心灵一次次被震撼着、被冲击着、被激荡着。
 
   晚上,呷姆把白天放在草地上玩耍的猫抱回房,却发现跑掉了一只,怎么找也找不到。就听在一旁帮忙的丹增尼玛师傅说:“我们每晚都把它们抱回来,拴好,要不然它们晚上要去抓老鼠了。”“动物真的很愚痴,真的很可怜!”他继续喃喃地说道。眼见着面前这位高大魁梧的喇嘛,发出如此温柔感伤之言,我的内心不禁也充满着忧伤,可怜的动物!
 
   雨后,路上偶遇一只受伤的蚯蚓,呷姆弯下腰去,轻轻地用小草挑起,放入草丛中,边说道:“哎呦,它受伤了!”满是焦急的口吻。这样的一幕,深深地触动了我,什么才是平等?什么才是六道众生的平等?怎样才算是关爱生命呢?反观自己平日里的所作所为、所思所想,内心满是羞愧。
 
   次日,发生了同样的一幕,不过这次是我学样,挑起路上另外一只受伤的蚯蚓,轻轻放入了草丛中。俗语不是说一切事情即模仿,模仿之中能生巧嘛,在学样的同时,也在好好地修学慈悲心,护持自己的每一个善念善行。人心是相通的,动物也是一样,当我们发自内心地关爱它们时,它们也能感受到我们的一片真心,更何况在追求健康快乐的生活这一点上,人和动物之间本没有什么差别。
 
   扎西持林的日子过得非常快,最后一日上师安排我们去札熙寺和新路海。坐在湖边,面对皑皑冷峻的雪山,翡翠般晶莹剔透的湖泊,巨大的七彩玛尼石堆,听闻着动人的传说故事,内心里不禁对上师再次生起感恩之情。此次圣地之行收获颇丰,所求之法上师悉心全部相授,最后一日又心思缜密地安排我们欣赏美丽的藏地景色、极具加持力的圣湖,上师永远都只是关爱着众生,哪有考虑一丁点儿自己呢?我所敬爱的上师啊,永远是先之劳之,诲人无倦。每一次与上师的亲近,无不让我更加深刻地领会到他那广博深厚又充满慈爱的心胸。忆起一首诗中写道:“你是远赴天边的西风,我是那鹰追赶希望,你是智慧,我是以有涯逐无涯的凡人。”是的,我便是那凡人,永远追随上师,去实现生命的价值。
 
   孟子云:“爱人者,人恒爱之。”
 
   上师的幽默与自在、温润如春天般轻松且愉悦的情绪感染着每一个人,使见者欢喜,他不断地给予付出,身体力行,用温和的方式,在菩提之路上牵引着我们。他的内心盛满着爱,任我们随时在里面清洁内心,洗涤灵魂,感受大爱。我被深深地吸引,同时也希望自己尽早如师般,不仅得其形,更要得其魂!面对恒佑众生的觉沃佛像,我默默地发下誓愿。
 
   离别总是让人那么感伤,那么惆怅。而话别时上师的第一句话更让我诧异又立刻充满感激,“你再好好想想,看还有什么想求的。”上师的大度曾经听说,没想到今天让我深深地感受到了,“我所求的您已经全部都给了,没有什么了。”是的,对于上师我除了感激,还是感激,上师给予我的一切,今生今世我都无以为报。上师看着我,突然伸出他那温暖的大手,在我头上重重地拍打了一下,道:“你越来越好了。”坐上车,回头就见上师伫立在风雨中,我摆摆手,眼泪再也按捺不住,奔流而出。车越行越远,我的心却永远留在了扎西持林,留在了上师的身旁!
 
   昔时佛祖拈花,唯迦叶微笑,既而步往极乐。佛曰:一花一世界,一草一天堂,一叶一如来,一沙一净土。心若无物,一花一草便是整个世界,整个世界便也空如花草。修学佛法几年,所得便是化繁为简,化简为空。以上师为明镜,观照内心,精勤不惰。在蛛网般纠缠的生活中,得一身心安顿,度此灿烂人生。
 
   行文至此,不禁想起了古人的一句话: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我将永远追随上师的脚步,上下求索 !
 
   祈请大恩根本上师长久住世!常转*轮!


{返回 菩提洲·佛子心语 文集}
{返回网页版}
{返回首页}

上一篇:浸沐檀林香
下一篇:特别的开示
 记噶姆
 距离
 此心安处 便是吾乡
 莲花心 菩提愿
 依怙
 病中札记
 春天草地上
 父亲无常时
 我的变化
 初入佛门
全文 标题
 
【佛教文章随机阅读】
 因为有人大量放生,而制造一些人大量捕捉以满足需求,你认同他的说法吗?[栏目:海涛法师·佛学问答]
 达波拉杰的大手印思想[栏目:索南才让·许得存教授文集]
 禅心密印 第七章 穿越根尘透灵知[栏目:达照法师]
 禅门开悟诗200首 第四十章 洛浦与梁山的祖意教意[栏目:禅门开悟诗200首]
 祝印度佛教的复兴[栏目:太虚法师]
 何修习不执著(佛史)[栏目:佛教期刊文章选摘]
 相应7经 那格勒得经[栏目:相应部 9.林相应]
 《华严法海微波》读后感(释觉华)[栏目:华严文集]
 普贤十大行愿[栏目:惟觉法师]
 慈悲护生情[栏目:修行笔记]


{返回首页}

△TOP

- 手机版 -
[无量香光·显密文库·佛教文集]
教育、非赢利、公益性的佛教文化传播
白玛若拙佛教文化传播工作室制作
www.goodweb.net.cn Copyrights reserved
(2003-2015)
站长信箱:yjp990@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