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量香光 · 显密文库 · 手机站]
fowap.goodweb.net.cn
{返回首页}


涵芬集 第一部分 心法指归 一、关于参禅的几个问题
 
{返回 徐恒志居士 文集}
{返回网页版}
点击:3517

一、关于参禅的几个问题

  徐恒志

  祖光居士:你给本刊编者的信中,对拙著《怎样实践佛法》的参禅一段,提出了几点意见。这里,想就你所提的问题叙述一下我的看法,希望大家讨论和指正:

  一、假使谈到此段“大事”,本来非禅非净,就在无言说中拈取。所以上智的人,以无法之法,印无心之心,触境遇缘,直下得自悟去,这正因为本来现成,也就是你所说的“贵不说破,指归本分”。但是我们却本来现成而不自知,就不得不借重于法。法又随机随病而有不同,所以说“法无定法”。可见一句话头,仍是不得已的引法,假使执著以为非此不可,那就错了。六祖以前,直指人心,没有听到有参话头的说法,以后因为根机关系,不能不委曲方便,为之发明。黄檗禅师说:“直下无心,本体自现。”六祖说:“用自真如性,以智慧观照,于一切法不取不舍,即是见性成佛道。”又说:“持诵金刚般若经,即得见性。”那都是方便接引的意思。

  二、宗下功夫,用了还须放却。因为不用则不实,不放则不活,假使执取无法,便又立法,这就是做功夫的难处。祖师所说:“外息诸缘,内心无喘,心如墙壁,可以入道。”这也是无法之法,如果固立以为法,那么与教又有什么分别呢?

  三、拙著所说:“我们平时,其实也常有这种无念境界现前”。这当然不能求之于一切人,然而也并非一切人中都没有这种境界;况且我写这段话,是针对有这类根性及平日在做佛法功夫的人而说。利根人一觉就识得,一把拿住,永远不忘。能识得这本来面目,便无一处不是这个,无一处不见这个。一般参禅的人,往往十年,二十年,了无消息,画龙而不能点睛,坐失大利。又你信中说:“平日不必下苦功,只要一段时间准备,把它碰到时抓住就是”。我以为假使有这样的等待心,那么虽历尘劫也不能碰到了。真为生死的人,决不会这样做的。要知道:文字无性,存乎其人。(所说你处一般参禅学悟的人,正同拙著第一章中所说第一种人——未见性人,口口说空,却处处著有,正是天下学禅人的通病,深堪痛心!)

  四、拙著所说:“啊!原来就是你!”是形容默契时的情景,古德所谓:“识得不为怨”,是在亲自体验。《四十二章经》所谓,譬如一人与万人战,观面即不放松,(但一落对待时,即又不是。)原不能作容易的想法,但也不是奇特的事情。因为即使功夫到家,也极寻常,正因为我们平时不肯承当这一寻常的,以致往往当面错过。总是不痛切生死的缘故。

  五、来信引虚云老和尚的话,很好。但“灵灵不昧,了了常知”又是什么?宗下见性功夫,原不落阶第;但圆顿人,虽顿悟同佛,习气未除,因此大事已明,尚有一个“如丧考妣”在。若说“本来真面目”,至佛分上,才能彻底担荷,其余不过分证而已。

  六、拙著所说:“前念已灭,后念未生”,正是万缘放下,“不思善,不思恶”的时候。又所说:“这中间究竟是怎样的?”也即“正与么时,那个是明上座本来面目!”(惠明因此而悟)。字面不同,义正无别。来信所说:“这中间是糊涂的有念的无记心”。这是各人的境界问题,六祖所谓:“法即无顿渐,迷悟有迟疾”。

  七、居士悲心真切,感于末世的人,根性日钝,不能直下见到,提出“真参实究”。正知正见,实堪钦仰。拙著参禅第二段文中,也因此有所提到,上段所说,则是对另一类根性而立。

  [《觉讯月刊》(7)271页]


{返回 徐恒志居士 文集}
{返回网页版}
{返回首页}

上一篇:涵芬集 第一部分 心法指归 二、更好地为觉悟事业服务
下一篇:涵芬集 第一部分 心法指归
 涵芬集 第一部分 心法指归 一、关于参禅的几个问题
 涵芬集 第二部分 净土文集 十六、观世音菩萨感应记
 略述修禅次第
 徐恒志居士佛学文萃 涵芬集 本书内容提要 徐恒志居士简介 目录 序..
 涵芬集 第二部分 净土文集 五、浴佛节上的讲话: 都摄六根 净念相继..
 涵芬集 第二部分 净土文集 十三、学佛随笔选
 涵芬集 第二部分 净土文集 十一、净土宗要义汇编 5、念佛与止观..
 涵芬集 第二部分 净土文集 七、佛七讲话:净土资粮
 我的学佛因缘
 论佛学研究中的几个问题
全文 标题
 
【佛教文章随机阅读】
 平常心 Normality - 修学阶段 Stages of Practice[栏目:平常心 Normality]
 佛教可补现代教育之偏(黄公元)[栏目:佛教与教育]
 佛教对当今政治的辅佐意义[栏目:佛教与政治]
 意识形态化、草根化和知识化——汉吴佛教文化形成的三种途径[栏目:李尚全教授]
 相应15经 不容易愤怒者经[栏目:相应部 37.妇女相应]
 纪恩师昌明千字文[栏目:见忍法师]
 如何能使家人之间和睦相处?找到一个好夫君?[栏目:开愿法师答疑]
 弟子规另解 第十四课[栏目:弟子规另解]
 《佛教入门:历史与教义》参考题(一)[栏目:郭耀华博士]
 肯定生命价值,安守心中明灯[栏目:禅林衲子心]


{返回首页}

△TOP

- 手机版 -
[无量香光·显密文库·佛教文集]
教育、非赢利、公益性的佛教文化传播
白玛若拙佛教文化传播工作室制作
www.goodweb.net.cn Copyrights reserved
(2003-2015)
站长信箱:yjp990@163.com